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音樂劇和電影的背景

音樂劇和電影的背景

發布時間:2022-06-13 20:56:02

A. 音樂劇的優勢

我眼中的音樂劇
炫麗的燈光,華麗的舞台,美妙的音樂,精緻的唱腔。這一切並不是音樂劇的全部。從傑羅姆•科恩到安得魯•洛伊德•韋伯,從大不列顛到中華大地,從《劇院魅影》到《雪狼湖》,從百老匯的經典劇目到好萊塢的歌舞電影,音樂劇不分國界的用一種音樂與戲劇相結合的方式,將曼妙的音樂巧妙的穿插到或曲折,或平淡;或激情,或感人;或驚險,或溫情的劇情當中去,用音樂這種藝術形式表現出戲劇這另一種藝術形式。用男女主人公的聲音來詮釋他們的內心復雜的情感,從而讓這種情感更加完美,真摯和深刻。
一、音樂劇的創新
音樂劇無疑是古典與流行相結合,藝術與商業相結合的成功的藝術形式。而安得魯•洛伊德•韋伯則無疑是這種結合中的大師級的人物。音樂劇的發展中的轉折點要追溯到上世紀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以前的音樂劇在英、美兩國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在美國,它較多地受爵士樂、踢跳舞、喜劇性話劇和含有歌唱的喜劇的影響,另外美國一直有像"齊格菲"一類的輕歌舞劇(故事不重要,但歌舞製作得非常華麗),還有歌舞廳的小型娛樂性歌舞(多數在高檔餐廳和賓館演出,在現在的拉斯維加斯仍能看到);在英國,音樂劇則更多地與輕歌劇、話劇,特別是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的戲劇背景相關,舞蹈方面則更貼近芭蕾舞。二十年代以後,以典型劇目的創新和突破為代表,美國和倫敦西區都有不同程度的長足進展。《俄克拉荷馬》使音樂、舞蹈緊密地與故事進程結合,特別是舞蹈。此劇中,舞蹈設計德米爾創新地使用了民族式芭蕾,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傳統的踢腿舞或踢踏舞。它通過音樂、唱歌和舞蹈三種形式的融合,從而使音樂劇成為一種近乎完美的藝術形式。而聽音樂劇也逐漸變成一種從屬性文化,這把音樂劇中的舞蹈提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德米爾把音樂劇舞蹈從簡單的群舞與異國情調的古典芭蕾中解脫出來,創作出獨樹一幟的百老匯風格。而天才的作曲家安得魯•洛伊德•韋伯則把握了這一切,將他的藝術靈感與流行文化相結合,創作出了一系列諸如《劇院魅影》、《貓》等一系列經典劇作。
二、韋伯的成功
韋伯是公認的音樂劇作的天才,《耶穌基督巨星》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百老匯首演,該劇由年僅23歲的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創作,他當時還是一位無名的英國青年。安德魯的《耶穌基督巨星》是一個卓越的音樂典範,而且大部分音樂是搖滾樂,這是一部對經文、人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心理探索的劇目,是史詩型與搖滾歌曲的融合。舞蹈是體操與運動式的風格,舞步很少,主要是劇情支撐著舞台的活動,它把一個世人熟知的古代故事用搖滾來表現,著力於民眾與個人責任感之間的沖突與摩擦,這是令人震驚的創新。《劇院魅影》這是韋伯的一部趨於成熟的代表性作品。該劇以精彩的音樂,驚險的劇情、恐怖的氛圍,充滿懸念和緊張感,完美的布景,足成為音樂劇中永恆的佳作。韋伯在劇院魅影中努力將有著黑暗童年的,居住在劇院地下室中的鬼魅般的男主角刻畫成了一個天才的劇作家、音樂家、建築師、設計師,並且是一個有情有義,痴愛著女主角的悲情人物,而霍華德•麥吉倫和莎拉布萊曼的深情演出也給劇中的主人公帶去了靈魂。從一九八八年首次登上百老匯的舞台算起,《劇院魅影》已經在百老匯的舞台上連演了十八個年頭,成就上超過了韋伯的另一部音樂劇《貓》,是百老匯歷史上最長演不衰的劇目。十八年來,該劇已在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一百二十個城市進行過演出。此外,該劇目前仍在全球七個城市公演,全球看過此劇的人數已達八千萬人,全球票房總收入已達三十二億美元,僅在紐約就有近六億美元的票房。這部經典的音樂劇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還是有不少值得現代音樂劇借鑒之處。首先,除了音樂劇自身靠實力取得成功之外,二零零四年,同名電影的推出以及其後發行的DVD,這些延伸產品對重振《劇院魅影》「舞台旋風」也有推波助瀾之功。許多觀眾正是從與此有關的各種宣傳中知道,《劇院魅影》仍在上演,於是新的「朝聖者」又絡繹於途。 另外,原著本身的故事情節也是引人入勝的法寶之一。
三、音樂劇在中國
對於中國而言,音樂劇是剛剛興起的「舶來品」,我們幾部原創的音樂劇作品不盡如人意,而且像西方現代音樂劇一樣的高成本和大製作也令許多中國藝術家望而生畏。並且由於缺少優秀的劇本和形、音、演兼備的優秀演員,音樂劇作總是與流行和商業化脫節使得國產的音樂劇總是面臨著即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尷尬處境。如今大劇院里上演的基本上都是諸如《悲慘世界》、《西貢小姐》、《劇院魅影》、《貓》之類的外國優秀劇作,而國內的大部分觀眾也願意去花錢去捧這些有著優秀舞台設計、曲折的故事情節、華美的音樂和出色的演員的劇作的場。這些差距和現狀是現實存在的,要想縮小這些差距,只有從大學的教育開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劇作者和演員,積極探索創新,緊貼流行文化,加大商業推廣,融合民族傳統才能真正創作出為觀眾認可的劇作。從定軍山、馬路天使到卧虎藏龍、英雄,從30年代的上海到二十一世紀的好萊塢,中國的電影人已經探索出了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中國的音樂劇是否也能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拭目以待。

B. 請推薦好的電影音樂劇和經典和經典配樂的電影

音樂劇:
雨中曲
音樂之聲
芝加哥
紅磨坊
黑暗中的舞者
莫扎特
經典配樂:
詹姆斯霍納:燃情歲月,勇敢的心
范吉利斯:火戰車,哥倫布傳
約翰巴瑞:與狼共舞,走出非洲
約翰威廉姆斯:ET,星戰前傳克隆人的進攻
漢斯基默:獅子王,勇闖奪命島,

剪刀手愛德華,魔戒,奔騰年代,天堂電影院,空軍一號...

C. 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的故事背景是怎樣的

《媽媽再愛我一次》由國內著名音樂製作人李盾出任藝術總監,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龍俊傑擔任導演,香港著名作曲家、音樂人金培達為其量身打造原創音樂。該劇雖與上世紀80年代那部風靡兩岸三地的台灣電影同名,但卻表達出與電影截然不同的情緒。編劇劉元談到兩者之間的差別時說:「電影說的是孝順孩子感恩喚醒了母親,而音樂劇選擇了一個逆子的形象,從一個惡性案件中挖掘母愛的寬容。」音樂劇的核心故事改編自去年上海浦東機場的刺母事件。導演龍俊傑坦言,這部戲的引人之處在於由新聞事件所映射的社會現實,是十分值得人們思考的。「表面上看是一個母愛的戲,關鍵是通過這個問題引發深入的社會思考。在導演二度創作的過程中,也會通過簡單的細節來帶出廣闊的社會背景。」

D. 音樂劇同影視結合的狀況

不太清楚「音樂形式」是什麼意思。這里主要講「音樂劇」。音樂劇英文原文是Musical Theatre,字面意思來說,就是「用音樂表演的戲劇」,所以音樂劇實際上是屬於戲劇范疇的,和話劇屬於同一類。在音樂劇的世界中心美國紐約百老匯和英國倫敦西區,音樂劇參加的評獎,都是戲劇類的如托尼獎或者奧利弗獎。音樂劇在國內,常會和音樂/配樂話劇以及歌劇搞混。主要區別是:

話劇是通過對白獨白來講述劇情表達情緒的,有些配樂話劇,會有一些歌曲表演,但是歌曲表演是烘托氣氛的,並不進行主要的敘事或者抒情,類似於電影里的背景歌曲/音樂;

歌劇雖然是通過演唱來表演劇情的,但是歌劇講究的是唱腔,類似中國的地方戲曲。所以去欣賞歌劇,需要對聲樂知識有所了解,對欣賞者要求有點高了。同時,歌劇表演,基本上用的是美聲唱法。

而音樂劇,則是通過演唱為主的音樂表演手段來講述劇情的發展,表達情緒,對唱腔要求不是十分嚴格,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來安排不同的角色採用不同的唱法甚至音色,比如著名的Cats里頭,有些貓用的是通俗唱法,有些貓則是搖滾的,有些貓則帶一些美聲。除了演唱以外,舞蹈也是音樂劇里常見的音樂表演形式,著名的West Side Story里,有一首講述「噴氣幫」幫眾們如何謀劃和「鯊魚幫」的火拚的歌曲,就是連唱帶跳的。

如果非要說音樂劇和「其他音樂形式」,就得明確,音樂劇是「劇」,得有劇情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而其他的如演唱會、獨唱、合唱等,則大部分不具有這方面的表達,重點在演唱上。

深入一點:一個合格的音樂劇演員,應該是演、唱、舞、有時候甚至還得是雜技手段都會的結合體,缺一不可。

E. 音樂劇歌劇魅影的背景

簡介 【概述】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匯音樂劇。
又譯:歌聲魅影、劇院魅影或歌劇院的幽靈。原著:《歌劇幽靈》作者:加斯通·勒魯
1986年首演,於1988年獲得七項托尼獎,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1986年倫敦的首演由麥克爾�6�1克勞福德和莎拉�6�1布萊特曼擔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個製作版本
劇院魅影可以說是一部折射著後現代魅力的劇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編了蓋斯東·勒魯(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說,既保留了原作的風格又使之更適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戲中戲令觀眾徘徊於現實與虛幻之間。尤其是追逐幽靈的那一場戲,整個劇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響起了幽靈的聲音,使觀眾置身其中,因為那句「我在這里」似乎就在他們的身邊,就在隔壁的包廂,而那幕吊燈突然墜落的戲也著實令氣氛緊張刺激到極點,前排觀眾的驚叫與台上演員的呼聲連成一片,在這方面,舞台設計瑪莉亞·布瓊森自然功不可沒。
在全劇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復出現,羅爾與幽靈對這首歌的不同演繹表現了他們各自對於女主角克莉絲汀不同的愛情,最後這一主題在管弦樂中浮現,顯示了愛情最終戰勝了悲劇。

F. 音樂劇與音樂電影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音樂劇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的綜合舞台藝術,集歌、舞、劇為一體,廣泛地採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術,不斷追求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的完美結合。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

音樂電影是一種由普通電影(特別是歌舞片和以音樂為主要背景的其他電影)和Music Video糅合而成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一般以一個單線故事為軸,創作指定主題音樂和其他輔助音樂片段,按照電影拍攝的一般邏輯,並將音樂作為主要敘事工具,製作而成的短片。

優秀作品:
《特務J:跨國超級任務》三部曲(主演:蔡依林)
《歌舞青春》一,二,三部
《搖滾青春》(搖滾夏令營)
《放牛班的春天》
《勁歌飛揚》
《平民天後》
《音樂之聲》(美國)
《邁克爾·傑克遜:就是這樣》
《海上鋼琴師》
《once》

G. 音樂劇起源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

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

後來出現法語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星夢Starmania》、《鍾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德語音樂劇(如《伊麗莎白》、《吸血鬼之舞》、《麗貝卡》、《魯道夫》等),以及由其他各種不同語言寫成的音樂劇。

(7)音樂劇和電影的背景擴展閱讀:

與歌劇比較:

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

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

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H. 有好的音樂劇電影推薦嗎要那種悲慘世界、歌劇魅影那種時代背景的,不要現代的。

就音樂劇電影而論,《歌劇魅影》、《悲慘世界》都遠不及《芝加哥》。至於有時代背景的音樂劇電影還有《國王與我》、《法國康康舞》,等等,等等。

I. 《音樂之聲》的歷史背景

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修女瑪麗亞成為了奧地利海軍上校家的家庭女教師,上校自妻子去世後,像管理軍隊一樣經營自己的家庭,7個孩子個性叛逆,而瑪麗亞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家:

她教會孩子們游戲、唱歌,也用音樂融化了上校冰冷的心。其時恰逢德國納粹佔領奧地利,上校帶領他的孩子們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合唱一曲《雪絨花》,深愛家國的情懷感人至深。

(9)音樂劇和電影的背景擴展閱讀:

作品版本:

羅傑斯版:

1959年,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崔普的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

這出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協助。

經過一年准備,《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音樂劇上演後造成轟動,不但連續演出1443場,1960年該劇還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大獎。

1963年6月15日《音樂之聲》風光下檔,並被英國、澳洲等地重新改編,登台上演。原劇下檔30多年後,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匯舞台。

倫敦新版:

1981年,在製作人蘿絲·泰勒(Ross Taylor)請求之下,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倫敦西區劇院的阿波羅·維多利亞劇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樂之聲》。

雖然1981年佩托拉·克拉克已經51歲,但其飾演的女主角讓所有的劇評一致贊揚(該劇也成當時英國劇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崔普本人也出席該劇首演,並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瑪麗亞」。

J. 電影音樂(主題曲、插曲)與電影的關系

背景音樂可以渲染氣氛,烘託人物的心理、感情等等。目的是為了震撼觀眾。
看電影和聽音樂,總的來說,是兩件事。但是,聽電影原聲唱片,跟看電影又是什麼關系呢?偶爾,有人會因為音樂而喜歡上一部電影(當然,音樂電影或音樂劇除外),相反,更常見的情形是,我們會因為喜歡上一部電影而四處尋找它的配樂。離開了畫面的音樂通常會變得平淡無味,只有極少的例外。

閱讀全文

與音樂劇和電影的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的電影頭像圖片大全2015 瀏覽:307
蒲葵是什麼電影 瀏覽:769
耶穌動畫片大全電影 瀏覽:45
電影名字我在天堂的什麼 瀏覽:151
有一個女主角天真的電影 瀏覽:564
私人電影院有上映的電影資源嗎 瀏覽:809
經典好看的港劇電影大全 瀏覽:877
電影中的經典句子英文 瀏覽:672
2016英文電影介紹ppt 瀏覽:66
一本一共才三個演員的電影 瀏覽:610
浪漫凄慘愛情故事電影 瀏覽:227
他給的愛在一部電影里唱過 瀏覽:502
電影我的善良大胸 瀏覽:508
人生電影原版完整版 瀏覽:389
認識一個泰國小姐的韓國電影 瀏覽:270
經典古裝歷史電影大全 瀏覽:127
神仙顏值的愛情電影 瀏覽:435
大咖雲集的電影 瀏覽:443
小烏龜電影完整版 瀏覽:521
電影鏡頭的拍攝手法英文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