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音樂論文題目怎麼定
音樂教育專業的,我是師范類的,在志文網寫的,我們寢室的那個舞蹈的給我說的,她早就請他們幫她寫好了,幸虧她給我說了,要不就急死我了
㈡ 「影視音樂」為課題寫一篇論文。
「影視音樂」為課題的文章可以參照或者依據本文——論文的寫作格式、流程與寫作技巧進行撰寫:廣義來說,凡屬論述科學技術內容的作品,都稱作科學著述,如原始論著(論文)、簡報、綜合報告、進展報告、文獻綜述、述評、專著、匯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論著及其簡報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創造發明等知識產權的。其它的當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發展的、為特定應用目的和對象而撰寫的。下面僅就論文的撰寫談一些體會。在討論論文寫作時也不準備談有關稿件撰寫的各種規定及細則。主要談的是論文寫作中容易發生的問題和經驗,是論文寫作道德和書寫內容的規范問題。論文寫作的要求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總是逐漸深人發展的,你的工作總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發展起來做成的。正確的寫法應是,某年某人對本題做出了什麼結果,某年某人在這基礎上又做出了什麼結果,現在我在他們基礎上完成了這一研究。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表述絲毫無損於你的貢獻。有些論文作者卻不這樣表述,而是說,某年某人做過本題沒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過本題仍沒有做成,現在我做成了。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有時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內行人一戳,紙老虎就破,結果弄巧成拙,喪失信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見的。(九)論文——致謝 論文的指導者、技術協助者、提供特殊試劑或器材者、經費資助者和提出過重要建議者都屬於致謝對象。論文致謝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謝、不要只謝教授不謝旁人。寫論文致謝前應徵得被致謝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論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簡要地概括論文全文。常放篇首。論文摘要需精心撰寫,有吸引力。要讓讀者看了論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論文的縮影,或者看了論文摘要就想繼續看論文的有關部分。此外,還應給出幾個關鍵詞,關鍵詞應寫出真正關鍵的學術詞彙,不要硬湊一般性用詞。 推薦一些比較好的論文網站。論文之家 http://www.91qikan.com 優秀論文雜志 http://www.interpapers.com/kj/ 論文資料網 http://www.51paper.net/ 法律圖書館 http://www.law-lib.com/ 法學論文資料庫 http://www.law-lib.com/lw/ 中國總經理網論文集 http://www.cnceo.com/school/lwj.asp mba職業經理人論壇 http://mba.001.com.cn/mbamba.htm 財經學位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forumcn.com/sblw/ 公開發表論文_深圳證券交易所 http://www.sse.org.cn/sse/yjkw/gkfblw.asp 中國路橋資訊網論文資料中心 http://www.lqzx.com/lunwen.htm 論文商務中心 http://doc.cei.gov.cn/ 法律帝國: http://www.fl365.com/gb/lawthinker/bbs/default.asp 學術論文 http://www.hrexam.com/advanced1.htm 論文統計 http://www.sci.com.cn/ 北京大學學位論文樣本收藏 http://www.lib.pku.e.cn/xwlw.html 學位論文 (清華大學) http://www.lib.tsinghua.e.cn/new/thesis.html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http://www.paper.e.cn/ 論文中國 : http://www.chinawrite.com/ 新浪論文網分類: http://dir.sina.com.cn/search_dir/jy/lw/ 中國論文聯盟: http://www.lwlm.com/ 大學生論文庫 http://www.syiae.com/lunwen 論文資料網: http://www.51paper.net/ 可以多參考資料文獻,作好論文提綱的安排,另外可以試者一段段的寫,慢慢你就能寫好論文了
㈢ 跪求一篇音樂論文 題目是 《論述東亞傳統音樂特徵》 給高分。覺得好有追加分,謝謝。
如前所述,中國遼闊的幅員,為中國傳統音樂提供了一個無比廣大的傳播天地;中國多種多樣的地貌氣候,促使各地各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音樂體裁類別。在論及中國傳統音樂的空間分布這一問題時,我們必須說明以下幾點:(1)所謂傳統音樂的「空間」分布,一般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音樂體裁的分布,即什麼樣的地理環境中流傳著什麼樣的音樂品種和體裁,相對而言,它比較簡單。所以作者認為它與環境之間是一種「表層關系」。二是指音樂風格色彩的空間分布,由於風格自身的復雜性,加上它的多層面性,所以作者認為它與環境之間是一種「深層關系」。本文將主要論及傳統音樂體裁的空間分布問題。(2)首先必須肯定,傳統音樂的某些體裁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是無可懷疑的。如高原山區的「山歌」,沿海地區的「漁歌」、「捕漁號子」,種稻區的「田歌」,江河湖海上的「號子」、「船歌」,草原上的「牧歌」等等,它們可以說是特定地理環境的直接產物,二者之間基本上是「一對一」的關系。(3)但是,傳統音樂自古以來都是靠傳承、傳播來維持其鮮活的生命的,尤其是在中國,經過數千年的交流,加上語言、習俗等共同手段的幫助,致使一部分體裁局限於一定的地區,而另一部分則流傳很廣甚至遍傳全國,另外,一些較封閉的地區音樂品種較少,一些開放的地區品種很多,形成分布的「疊壓」狀態,這就增加了我們研究傳統音樂空間分布的復雜性。(4)因此,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一方面選擇環境與體裁最直接的那些例證,以便使論述更為鮮明;另一方面,當遇到某地區出現多種體裁「疊壓」的現象時,就以我們認為最有地理特徵的那些品種作為代表。下面,我們就用以上的原則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空間分布作一番概略的描述。
(一)北方草原與「長調」和馬頭琴音樂 眾所周知,大小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由東北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到西部的阿拉善和天山北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廣闊的天然牧場。長期生活於此的蒙古等民族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勞動中,創造了一種節奏自由,歌腔悠長,上、下句結構的民歌體裁。蒙語讀「烏日聽道」,漢意為「長調」。作為草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品種,「長調」所歌唱的內容幾乎都離不開馬、羊、駱駝、藍天、白雲,特別是馬,棗騮馬、圓蹄馬、小黃馬、小青馬,簡直是有多少歌,就有多少馬,因為馬是草原的象徵。另外,「長調」包括很多類別,如「牧歌」、「贊歌」、「思鄉歌」、「宴歌」,它們的唱詞內容不完全相同,但音樂一律是「長調」風格,舒展、開闊、自由,猶如那一望無垠的草原和那自在悠然的羊群。與「長調」具有同等意義的還有蒙古族的樂器馬頭琴。馬頭琴的形制、原料、演奏姿勢、音色直至樂曲風格,無一不是徹底的草原化的,無一不充滿了草原的情愫和韻致。它和「長調」,異「曲」而同工,相互映襯,成為草原音樂文化的兩顆明珠。當然,也有人說,除了它們,還有一種又是文學又是音樂的體裁,那就是「史詩」。誠如世界上許多「史詩」都產生於草原民族一樣,北方草原也流傳著一部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因此,我們可以說,沒有草原,就沒有長調、馬頭琴和格薩爾,草原是醞釀產生這些音樂體裁的源泉;而如果失去了長調、馬頭琴,則草原也就沒有了光彩,二者間的依存關系,沒有人能夠否定。
(二)西北高原與西北山歌 西北高原,即太行山以西的山西高原、黃土高原、隴東高原、青海高原的統稱;西北山歌則指流行於這一地區的各類山歌體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晉西北的「山曲」、「爛席片」、內蒙古西部的「爬山調」、陝北的「信天游」和甘肅、寧夏、青海的「花兒」等歌種。西北高原的海拔多在2000-3000米間,屬黃河中上游區。其地貌特徵以黃土高原為代表。這里沒有萬丈千仞的大山,而是溝、峁、壑、塬縱橫交錯,城鎮稀疏,交通不便,人們耕地、砍柴、運輸,都是個體勞作,這恰恰是傳唱山歌的理想場景,也是形成山歌體裁特徵的基本前提。特別是擔負商貿運送的農民,當地稱他們「腳戶哥」、「趕腳的」或「腳夫」,由於常年奔走於山川溝壑間,在寂寞無助之中,山歌成了他們唯一的精神慰藉品,他們也成了山歌的保存者和傳播者。所以,通過這一地區的各種山歌,我們一方面能夠諦聽到高原環境的空曠、蒼茫,同時也能感受到這里民眾內心的深沉、凄然。這是只有西北高原這樣特定的自然環境才會有的特殊的體裁中表現出的特殊的音樂性格。
(三)西南高原與西南山歌 從廣泛的意義上說,西南高原應包括雲貴高原和西藏高原。這里也是中國山歌體裁的一大寶庫,如四川南部的「神歌」、「貴州山歌」、雲南「風慶調子」、「彌渡山歌」、藏族「山歌」、苗族「飛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歌」等。其中,有一部分是漢族山歌,另一部分是少數民族山歌。同為山歌體裁,但由於西北與西南所處的地理位置很不相同,它們的自然環境和植被生態也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常青(部分5000米以上的山地除外)農耕以稻作為主,另有放牧勞動。在這樣一個特定的高原環境中產生、流傳的山歌,一方面保持了南北方山歌共有的舒展、自由的山野氣息,但又蘊藏著本地區自然、氣候所賦於的那種清徹、明亮之風。更具特色的是這里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所創造的「多聲部民歌」(它們大多數屬於山歌體裁)。所以能夠形成這種傳統的歌唱形式,自有它多方面的社會、歷史原因,諸如生產、生活習俗,審美選擇等,但基本原因仍與這里的自然氣候條件促使各族民眾喜好群體性勞動、社交、節慶的傳統習慣有很直接的關系。西南高原與西南山歌之間的這種相互依存關系,不僅證明了地理環境對民歌體裁形成的決定性作用,而且也體現出氣候條件對特定地區音樂風格、歌唱習俗的巨大影響。
(四)長江流域稻種區與「田歌」 長江流經九省市,除發源地青海外,都是中國的水稻種植區。如前所述,這是一個「帶狀」地貌,上游是高原,中游是江湖交錯的低山丘陵,下游為沖擊平原,但因氣候適宜,自古以來就以種稻為主。又因為稻作勞動強度大和需要相互協作這兩個原因,所以,從漢代就形成了稻農「插田唱歌」的習俗。於是,從雲貴高原到長江三角州,凡挖地、栽秧、薅草、車水,必有「田歌」相伴隨。「田歌」是各地「秧田歌」的統稱,其不同的地域稱謂有幾十種,如「薅草鑼鼓」、「挖山鼓」、「花鑼鼓」、「插田歌」、「車水鑼鼓」、「薅秧歌」、「喊秧歌」等等。稻農說: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可見這類體裁的鮮明的功能特徵和強烈的功利性。如果說,北方草原的「長調」流傳區呈現了由東而西的「帶狀」分布樣態的話,那麼,西北、西南山歌的分布就是一種「塊狀」格局。再來看「田歌」的流傳情形,則又是「帶狀」的,而且與「長調」那種星星點點式的「帶狀」不同,它是沿長江兩岸由西而東以相當密集的方式形成的。作為一種民歌體裁,「田歌」既不同於完全受勞動節奏支配的各種「號子」,也不同於個體勞動中唱的十分自由的「山野之歌」,它有時完全由半職業的「歌師」、「歌伯」們站在田頭擊鑼鼓而唱,有時又是勞動者自唱自娛,甚至出現一「領」眾「和」的形式。為解除勞作者的疲勞,歌師們很少停歇,所以田歌的結構,多採用「套曲」體,每套包括許多「牌子」,演唱一遍,有時長達一小時左右。
(五)戲曲聲腔的地理分布 在中國戲曲八百餘年的歷史中,聲腔嬗變是推動其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宋、金、遼時期,戲曲的中心在北方,至南宋又轉為南方:明代的餘姚、海鹽、弋陽、崑山四大聲腔系統,從地域分布而言,也主要在南方;最後到了清代,產生了新的「四大聲腔」,即梆子腔、皮黃腔、崑山腔、高腔及歌舞、說唱兩種類型的地方戲聲腔系統。其中,各類梆子腔多數流行於北方(黃河流域);高腔、崑山腔多半在南方(長江流域,本世紀出現的「北昆」應另當別論);皮黃腔是南、北互見,但它影響最大的代表性劇種——京劇,則主要在北方。其他如灘簧戲、花鼓戲、採茶戲、花燈戲大都分布在南方,而秧歌劇、弦索戲等又屬北方系統。總之,以腔系的分布而言,大都有它們明確的流傳地域。這里,我們以梆子腔與高腔為例,說明它們分踞南北,各有所宗的空間分布狀況。「梆子腔」是在北方民間音樂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一種戲曲唱腔,它因演唱時用兩節硬木梆子擊節而得名。其中最古老的劇種是陝西的「秦腔」(其前身為「同州梆子」),已有兩百年的歷史。在它之後,又陸續產生了河南梆子(豫劇)、山西梆子(晉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等,據統計,各地「梆子腔」劇種約有20多種,如山西的蒲劇、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河北的老調、武安平調、平調、懷調、西調;河南的宛梆;山東的章丘梆子、萊蕪梆子、棗梆等,它們絕大多數都分布在黃河流域,也呈「帶狀」格局。「高腔」原稱「弋陽腔」,是在明中葉的弋陽腔和稍後的安徽青陽腔的基礎上又大量吸收了民間音樂養份以後形成的聲腔系統。清中葉以後逐漸成為「川劇」、清戲(湖北)、「湘劇」、「贛劇」、「西嶽高腔」、「婺劇」等劇種的基本唱腔,很明顯,它的流傳是沿長江而「行」的,也呈「帶」狀分布狀態。它與「梆子腔系」,一北一南,互相呼應。當然,作為一種不斷傳播的聲腔,在數百年的流傳過程中,並非永踞一地。所以,在戲曲聲腔的總分布中,「梆子腔」過「江」南下,「高腔」過「河」北上的現象,是難以避免的。但同上述民歌的分布情形一樣,又出現了這種聲腔的「帶」狀分布,它又一次證明中國傳統音樂與自然、物候之間存在著某種依存對應關系,而這種規律或曰「法則」,也正是文化地理學所著重探討並反復求證的。
最後,還需指出,中國傳統音樂的空間分布狀況,實際上要豐富復雜得多,不僅每種體裁有自己特定的地理分布區域,每種歌種、曲種、劇種、樂種、(歌)舞種有它們相應的地理分布區域,而且,在各「種」「屬」內,還有其地域分布的差別。如「川劇」又分「川西壩」、「資陽河」、「川北」、「下川東」等「四條河道」;「秦腔」分「中」(西安)、「西」(鳳翔)、「東」(大荔、同州)、「南」(漢調光光)「四路」;晉劇分「中路」、「北路」;豫劇分「豫東」、「豫西」二調;浙江「婺劇」分「西安」、「西吳」、「侯陽」、「松陽」等「四腔」;東北「二人轉」分東、南、西、北四「路」;甘肅、青海「花兒」分「河湟」、「洮岷」兩系等等。這些以「水」、以「山」、以地域方位命名而體現出的傳統音樂空間分布內容,恰恰為我們研究音樂—地理—人三者的復雜關系,進一步描述傳統音樂分布的「地圖」以至最終建立「音樂地理學」,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資料。
三、作為文化地理學的音樂地理學研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注意到音樂文化地理分布的國家之一。在先秦文獻中,人們把傳說中的歌唱內容分為「南音」、「北音」、「東音」、「西音」(詳見《呂氏春秋·古樂篇》);公元前6世紀問世的《詩經》「國風」也依照地區(國家)編排,一地一「風」,全面反映了北方(主要是黃河流域)各地的民間歌唱;漢魏時代的民間音樂收集者,更加註意它們的地域之別,如「趙、代、秦、楚之聲」,如「吳歌」(或稱吳歈)「西曲」等,正是因為這個傳統,後世的各種民間音樂稱謂,無論民間歌曲、民間歌舞、器樂、說唱、戲曲,還是寺廟音樂,都一律要加上它們所產生或流傳的地名,大者如「江南絲竹」、「東北二人轉」;中者如「廣東音樂」、「四川清音」、「湖南花鼓戲」、「徽劇」、「楚劇」、「魯西南鼓吹」;小者如「西安鼓樂」、「常德絲弦」、「長陽薅草鑼鼓」、「滬劇」、「錫劇」等,這種明確的地理區域標示,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傳統音樂十分豐富和同一品種不同的地域差別,同時,也說明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較強烈的音樂地理觀念。
然而,豐富的歷史典籍和較強烈的地理觀念並不等同於某一學科的正式確立。作為現代人文學科之一的文化地理學,直至本世紀初才由美國地理學家C.O.索爾通過自己的著述從人文地理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步延伸出語言地理學、宗教地理學、文化景觀和藝術地理學等分支學科。在中國,由於五、六十年代的一些人為因素,很多人文學科因受到環境的「擠壓」而未能得以健康的發展。只是在80年代以後,它們才逐漸復甦。其中,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受到眾多學人的重視,相繼涌現了一批具有填補空白作用的專著、專論。它們的出版,無疑進一步推動了各個分支學科的發展。
音樂學界有關中國音樂地理的研究就是在上述學術背景下開展起來的。首先,在同一時期,一些民族音樂學家從陸續翻譯介紹的歐美民族音樂學著述中了解到,「把一種音樂與其根植之文化環境聯系起來考察,是民族音樂學最重要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本質上是包含有文化地理學性質的」。(註:沈洽:《民族音樂學10年》(《中國音樂年鑒》,1990卷,山東教育出版社)。)基於這一理論,霍恩博斯特爾和薩克斯曾提出「音樂文化圈」;巴托克、柯達依提出「音樂方言區」;梅里亞姆、內特爾提出「音樂文化區」等等相似的主張。對於方興未艾的中國音樂學界來說,它們無疑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方法和理論指南。其次,也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陸的文化地理學研究一度成為人文學科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其中,有關語言地理學的研究,有關中國古代地域文化區的形成和劃分的研究,有關文化—地理—人三者關系的研究,同樣使關注中國傳統音樂地理分布的學者獲益匪淺,並促使他們嚴肅地面對自己的研究對象,開始認真思考本領域的同一類學術課題。再次,受到以上兩方面的學術成果的啟示,不少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者以很濃厚的興趣深入到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地理分布這一領域中去,並相繼發表了一系列專論。較有代表性的如:楊匡民《湖北民歌三聲腔及其結構》(1980);江明敦《漢族民歌概論》(部分章節,1982);喬建中《漢族山歌研究》(見「漢族山歌的分布」一節,1982);苗晶《我國北方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1983);李惟白《民族音樂文化色塊論》(1984);苗晶、喬建中《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1985);黃允箴《論北方漢族民歌色彩區的劃分》(1985);楊匡民《民族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區的劃分》(1987);喬建中、苗晶《黃河流域東西部民歌區的形成及其風格特徵的比較》(1987);黃允箴《北方漢族民歌中的變宮音》(1987);喬建中《音地關系論》(1988)等。上述專論在方****、劃分依據、學術視野等方面可以說各有所宗,但它們研討的「焦點」基本上是共同的,即中國傳統音樂的空間分布。在短短的七、八年間,能把一個剛剛起步的人文分支學科推進到這樣的水準,我們有理由感到欣慰。而且,就總體學術進展而言,它們稱得上是中國的音樂地理學研究在學科建設初步階段的第一批成果。
然而,如果以歷史留存的有關文化地理乃至音樂地理的大批文獻和蘊藏在各類傳統音樂中的極為豐富的文化地理學乃至音樂地理學內容衡量,那麼,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只能看作是初步的。有鑒於此,為使它逐步確立並不斷完善,作者本人提出如下建議:
(一)搜集、整理有關歷史文獻。可以肯定地說,現存史書(如二十四史中的「地理志」、「音樂志」、「禮樂志」「律歷志」)和類書中,有關音樂地理的論述是十分豐富的,只是較零散,或僅為片言只語,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包含一定的學術價值,為此,我們應該加以全面搜集,系統整理。
(二)分門別類、細致深入地積累、研究中國各種傳統音樂的地理分布資料,並逐一繪制出它們的空間分布「地圖」。以往的「視角」和研究對象,大都集中於民間歌曲方面。而中國傳統音樂的地理分布是一個整體性的文化現象,由於歷史積累期的漫長和地區間的相互交流,使得一些地區各類品種(註:這里主要指民間音樂中的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戲曲、說唱、民間器樂和佛樂、道樂、七弦琴音樂等。)俱全,一些地區僅有其中幾類;一些地區以一兩種為主,兼備其它,呈現了相當復雜的狀況。為了將來進行整合性的研究,音樂地理學家應首先做的事,就是或一個地區一個地區(最好是地理的分區)地填寫各類音樂的分布情況;或依體裁、聲腔、器樂品種、劇種、曲種、歌種為系統,一一繪制出它們的空間分布圖。這將是我們全面認識中國傳統音樂地理分布的「基礎工程」。
(三)在掌握以上資料的基礎上,或從整體、或以某一特定品種進行有關地理—音樂—人三者關系的全面研究。這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學術課題。根據作者在《音地關系論》中提出的看法,它們至少有三層關系,即地理地貌與體裁分布之間的「表層關系」;地理地貌與音樂風格區之間的「深層關系」;特定的地理環境與特定的音樂品種或風格之間的「儲存關系」。其中,「深層關系」即音樂風格區的形成與劃分問題,又進一步涉及到劃分的依據、條件等,對此,以往學術界見仁見智,存在著一系列繁難的課題。本領域只有在不斷地積累材料、把握整體、細致分析的前提下,才能發現一些接近科學的結論。
(四)嚴格把握本學科在整個學術領域的地位,隨時吸收姊妹學科的新方法、新成果,在人文地理學的全面發展中進行本學科自身的建設。在人文地理學中,文化地理學是一個相對後進的學科,而在文化地理學中,音樂地理學是一個剛剛起步的學科,因此,要使音樂地理學健康地發展,就應不斷地從包括自然地理學在內的社會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及歷史地理學中汲取營養。例如,僅區劃問題,就涉及音樂的地理分布與語言、行政、自然物候、民族、經濟等區劃的關系,我們應該從其相對科學的劃分依據中得到某種啟示。
作者以為,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注意到以上幾個方面,那麼,我們就會使音樂地理學的研究步入到一個新的層次,而且,音樂地理學學科建設也會隨之興盛繁茂。
作者更加相信,中國音樂地理學是一個有遠大前途的新興學科,它的蓬勃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中國民族音樂學的面貌。
㈣ 誰能提供幾個音樂專業方向畢業論文題目
音樂專業的論文題目有很多,下面學術堂整理了二十個好寫的論題,供大家參考:
1、多媒體技術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
2、高校音樂專業合唱訓練與視唱練耳的關聯互動
3、公民社會塑造過程中的高校職能研究
4、冷爵士的藝術風格研究
5、論歌唱中「聲」與「情」的關系
6、論民族聲樂藝術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7、論聲樂學習和演唱中心理調適的作用
8、論西方音樂劇的發展脈絡
9、論中國傳統音樂中「和」的審美內涵
10、論中國近現代聲樂演唱發展的多元化
11、論中國藝術歌曲的風格及演唱特點
12、淺述抗戰時期在重慶創作的音樂
13、淺談「微笑」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14、淺談西方民族音樂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影響
15、如何將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教學相互滲透
16、如何提高即興伴奏的能力
17、印度寶萊塢電影音樂的特點
18、由中國好聲音引發的思考
19、《試論民歌演唱方法訓練與民歌地域風格把握——以陝北民歌為例》
20、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第一樂章中減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審美
㈤ 論文題目是談音樂在影視劇中的作用怎麼寫啊
開篇首先寫一個電影在音樂的烘托下,怎樣怎樣的美好!!
之後你可以從無聲電影寫起,可以寫下無聲電影的效果,發展....
再而,寫下有聲電影的發展歷程,講下音樂的重要性。不同時期,不同基調的配樂要求不同,並著重講下影視劇如何配樂,舉幾個例子。
最後作總結,再次重新審視一下,呼應下標題!
OK,一篇論文就完了!
這只是一個提綱,具體靠你自己去填充和豐滿! 望採納!
回答者--文心雕龍
㈥ 音樂類的論文題目寫什麼好
《試談國劇京劇的藝術魅力》
《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研究》
《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
《淺談情緒在歌唱中的作用》
㈦ 關於音樂方面題材的畢業論文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㈧ 音樂生畢業論文有什麼好的選題
關於畢業論文選題,一般學校是會分配題目到院里,再由院里分給各個導師,導師再分給學生:也有直接院里的題目分給導師再到學生。這樣的弊端會有些耽誤時間,特別出現有些不負責任的導師就會很煩惱。當然自主選題也是可以的。有想法的學生有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想好題目,早早進行籌備中了。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要由導師分配題目。
下面是一些音樂類的畢業論文題目,一起來看看。
1. 淺析黃自藝術歌曲的音樂特徵與演唱表達
2. 試論多媒體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3. 釋析巴羅克(古典/浪漫)時期聲樂作品的風格特徵
4. 試論聲樂教育的評價體系
5. 怎樣運用歌聲傳達情感
6. 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7. 歌唱藝術中的情感體驗與表現
8. 論學校聲樂人才培養方案如何適應社會要求
9. 中國古代聲樂沒血發展初探
10. 童聲訓練的原則與方法
11. 聲樂教學中應注意名族問題
12. 歌唱心理調控在人聲訓練中的作用
13. 民族聲樂歌唱方法探析
14. 美譽與音樂教育
15. 試論童聲合唱的訓練方法
16. 音樂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方法研究
17. 中小學音樂教育與合唱活動
18.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高師音樂教育論
19. 從普通高校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現狀所引發的思考
20. 音樂素質的培養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
21. 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22. 合唱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23. 論音樂教師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
24. 論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25. 析理查.斯特勞斯交響詩《唐.吉坷德》中的引子的主題內涵
26. 論趙元任聲樂作品的民族性魚延長表達
以上就是關於音樂類畢業論文選題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本平台!
㈨ 關於音樂方面的論文 800個字
大學音樂鑒賞論文音樂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會欣賞音樂便走出了欣賞美的關鍵一部分。因此學習欣賞音樂是一門很重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學到很多東西。一. 對中國古典音樂的認識在這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這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樂形式如今在民間十分流行的是嗩吶這種樂器,無論民間的喜事還是喪事嗩吶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嗩吶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堪稱經典。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有提升了對祖國的愛。二. 對西方音樂的認識《命運交響曲》堪稱經典,歷史上表現命運的音樂很多唯獨只有貝多芬用選取了敲門聲來表現命運,一聲聲短促而有力的敲門聲顯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與命運抗爭到底的決心。「命運」這一主題在貝多芬的演繹下有了另一種境地,成為了歷史上無人挑戰的經典。同時在這門課的學習中還有欣賞了幽默曲、圓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對幽默曲的欣賞,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這個時代的音樂更是在這些藝術家的身上學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棄精神和為實現目標不斷奮斗的高尚品格。三,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其音樂的發展歷史更是一部豐滿的史詩。在當今的樂壇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是Rap音樂,其中周傑倫便是一位現代音樂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們看來如此現代的音樂人,在他的音樂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傳統的音樂元素,如在《菊花台》,這首曲子的結尾用的便是我國雲南的傳統樂器葫蘆絲。再如當今的年輕人所喜歡的歌曲《蘇三說》與《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膽的吸取了我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音樂元素,受到人們的歡迎。回歸傳統是一種趨勢,我國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立足於傳統並且與現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這是一種必然。有我國「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先生是將傳統音樂用現代音樂元素演繹的典範,他創作的歌曲膾炙人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
㈩ 音樂鑒賞論文怎樣擬題目
大學音樂鑒賞論文音樂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會欣賞音樂便走出了欣賞美的關鍵一部分。因此學習欣賞音樂是一門很重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學到很多東西。一.對中國古典音樂的認識在這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這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樂形式如今在民間十分流行的是嗩吶這種樂器,無論民間的喜事還是喪事嗩吶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嗩吶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堪稱經典。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有提升了對祖國的愛。二.對西方音樂的認識《命運交響曲》堪稱經典,歷史上表現命運的音樂很多唯獨只有貝多芬用選取了敲門聲來表現命運,一聲聲短促而有力的敲門聲顯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與命運抗爭到底的決心。「命運」這一主題在貝多芬的演繹下有了另一種境地,成為了歷史上無人挑戰的經典。同時在這門課的學習中還有欣賞了幽默曲、圓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對幽默曲的欣賞,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這個時代的音樂更是在這些藝術家的身上學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棄精神和為實現目標不斷奮斗的高尚品格。三,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其音樂的發展歷史更是一部豐滿的史詩。在當今的樂壇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是Rap音樂,其中周傑倫便是一位現代音樂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們看來如此現代的音樂人,在他的音樂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傳統的音樂元素,如在《菊花台》,這首曲子的結尾用的便是我國雲南的傳統樂器葫蘆絲。再如當今的年輕人所喜歡的歌曲《蘇三說》與《OneNightinBeijing》更是大膽的吸取了我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音樂元素,受到人們的歡迎。回歸傳統是一種趨勢,我國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立足於傳統並且與現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這是一種必然。有我國「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先生是將傳統音樂用現代音樂元素演繹的典範,他創作的歌曲膾炙人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四.音樂對人的影響音樂由人創作自然表達的是人的情感,音樂的欣賞著便是要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味創作者的情感,從而達到人與音樂的共鳴。《義勇軍進行曲》,中國人民內心的堅決,頑強的意志,作曲人滿懷的崇高,神聖,庄嚴都融進那雄壯的旋律之中,無論何時何地聽到都熱血沸騰,充滿希望,讓聽者驀地升起對崇高的一團敬畏與仰望。又如在欣賞陳鋼、何占豪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摯的情感,音樂主要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化蝶」為情節,大提琴與小提琴交相互應的音樂形式讓人印象深刻,欣賞者可以從中清楚的體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五.音樂與素質教育音樂的最大功能是從精神上讓我們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圍牆,把視野投向另一個關於美的音樂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於讓我們日益漂泊的靈魂有回家的感覺,擴充我們生命的寬度和深度,尋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靈魂的歸屬。近年來,我國大學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其實是在追求自然科學教育和人文藝術教育的平衡。素質教育建立在和諧教育對素質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質教育本質上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應該從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過各種科學有效的途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其中一個要義就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於是,我國的各個大學正逐步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同時,尤其注意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在大學課程里,藝術不再只是藝術系學生的學習內容,也納入了普系的教程,藝術成為公共必修課程。當代大學教育中強調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要求,而藝術教育的關注正是人類感情的關注,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存儲和表達方式,藝術教育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成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種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