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子夜吳歌 秋歌
夜吳歌·秋歌 唐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註:
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樂志》:「《子夜吳 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後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三首詠秋。並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萬戶:千家萬戶。
搗衣:洗衣時將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盡:吹不掉之意。
玉關:玉門關。這兩句說颯颯秋風,驅散不了內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對遠方徵人的懷念。
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良人:指駐守邊地的丈夫。罷:結束。
Ⅱ 經典民族商戰片《大染坊》回顧,主角變渣男,配角超一線,還有誰
著名的山影出品了一部民族商業電視劇《大染坊》,在央視一套播出後引發了不小的收視熱潮,隨後也帶出了不少各種大字輩的電視劇,比如《大瓷商》《大國醫》《大酒坊》《大商道》《大掌櫃》《大掌門》。。。記得有個評論家在報紙上差點爆粗:「大你個頭,沒完了。」
除了大字輩橫行之外,反映民族資本的商業電視劇也是層出不窮,《孟洛川》《海上孟府》等等吧。《大染坊》可謂是開了一個好頭,如今十六年過去了,當年《大染坊》劇組的主角配角們也發展的各不相同。
本劇唯一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這就是一部大男主的戲。陳壽亭在電視劇中各種商戰手段可謂是殺招頻出,不過筆者總覺得最後用劣質布匹搞垮對手的招數有些過於陰損,不算正道。另外說一下,陳壽亭確實是有原型的,他的原型就是清末民國著名民族印染業老大東元盛的創始人張啟垣。張啟垣確實是流浪兒出身被收為染坊學徒。
侯勇算是一個大器晚成的演員,《沖出亞馬遜》是他的翻身作品,之前他一直是跟在明星老婆身後的宅男。他之後的發展也很順利,在《人民的名義》中一小段客串演出就圈粉無數。他還非常敬業,筆者曾經在沈陽一個超市門口見過他,當時他和閆妮為《奠基者》做宣傳,數九寒天他就站在檯子上和一幫買雞蛋的大媽聊天。
侯勇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渣男,拋棄提攜他的原配不說,後來又三番五次鬧婚變,名氣越來越大,老婆是越換越小。怎麼說呢,他本身的幾段婚姻過程都夠寫本小說了。
筆者當年看《大染坊》是只覺得這個沈遠宜比較有氣質,沒覺得她有多漂亮。雖然她戲份不算少,可惜只是一部大男主商戰片,孫儷幾乎沒給觀眾留下太多印象。所以,本劇只能算是她成名前小試牛刀之作。
Ⅲ 《子夜吳歌·秋歌》全詩
原文: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釋義:長安城內一片月光,千戶萬戶都在搗衣。秋風吹送搗衣聲聲,家家懷念戍邊之人。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爭,讓我丈夫結束遠征。
《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子夜四時歌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四首詩分別以四時情景寫了四件事。第一首寫春景,秦羅敷採桑的故事;第二首寫夏景,西施若耶采蓮的故事;第三首寫秋景,戍婦為徵人織布搗衣之事;第四首寫冬景,戍婦為征夫縫制棉衣之事。
四首詩連起來則是一組彩繪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圖。組詩構思巧妙,層次分明,結構嚴謹。
《子夜吳歌·秋歌》描寫了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託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徵人的心聲。
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讀者須知,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餘,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回腸盪氣,激動人心。
因此,《秋歌》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Ⅳ 秋歌的作者簡介
原名陳喆 ,衡陽縣渣江鎮人。1938年4月20日生於四川成都,一九四九年隨父陳致平由大陸到台灣。父親陳致平是大學教授,母親袁行恕出身書香門第。高中畢業後不久結婚生子,做主婦的同時開始嘗試寫作,其後步入職業作家行列,並進入電視、電影製作行業,其間婚姻破裂。現任丈夫為其經紀人、出版人,經營家庭作坊式的皇冠出版公司,瓊瑤所有作品均由該公司出品。
1947年九歲在上海《大公報》兒童版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十六歲時,用成人的口吻寫的小說《雲影》在《晨光》雜志發表。1957年台北第二女子中學畢業。1963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窗外》,從此躍登台灣文壇。她創作頗豐,作品已有數十部之多。許多作品都要再版十幾甚至幾十版,而且往往都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在台灣和海外擁有大量讀者,尤其受到廣大青年的歡迎.瓊瑤的作品:·剪不斷的鄉愁(散文) ·女朋友 ·冰兒 ·翦翦風 ·卻上心頭 ·梅花烙 ·燃燒吧火鳥 ·人在天涯 ·雪珂 ·望夫崖 ·昨夜之燈 ·聚散兩依依 ·問斜陽 ·新月格格 ·夢的衣裳 ·水靈 ·煙鎖重樓 ·六個夢 ·一顆紅豆等等1938出生於四川成都,父親陳致平,母親袁行恕 ; 1942隨家人由成都遷回故鄉湖南,其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遷回四川 ;
1947舉家遷上海,在上海《大公報》發表其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 ;
1949遷往台灣台北,父親任教於師大國文系,母親任教於建國中學 ;
1963在《皇冠》雜志刊出小說《窗外》,不久後出單行本,為瓊瑤出版的第一本書
1965作品首度搬上錦幕,包括《婉君表妹》,《菟絲花》,《煙雨蒙蒙》,《啞女情深》;
1968成立火鳥公司,拍攝《月滿西樓》和《陌生人》(改編自小說《幸運草》) ;
1985出版《冰兒》,唯一沒有父母親角色的小說 ;
1986推出電視連續劇《幾度夕陽紅》 ;
1990出版《雪珂》,首部歷史古裝長篇小說 ;
Ⅳ 台灣了70年代老電影悲劇愛情故事
《心有千千結》、《我踏浪而來》、《一顆紅豆》、《流水落花春去》、《月朦朧鳥朦朧》
《秋歌》、《窗外》、《燕兒在林梢》、《海鷗飛處》、《我是一片雲》、《我是一沙鷗》
《在水一方》、《閃亮的日子》、《純純的愛》、《一簾幽夢》、《彩霞滿天》。。。
Ⅵ 秋歌(電影:秋歌) 歌詞
歌曲名:秋歌(電影:秋歌)
歌手:劉家昌
專輯:深情系列 3-暢銷電影金曲
青山坡斜
一道彩霞
多少黃昏
有我有他
他像流雲
他像曇花
長久等待
見時一剎
當他光茫照射
射進我心海底下
當他隨日落滑下
我茫然的像沒有家
但願我能
變成燕子
展翅追過
青山彩霞
http://music..com/song/1253071
Ⅶ 《子夜吳歌.秋歌》的意思
長安城一片皎潔的月色,千家萬戶傳來洗衣時將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的聲音,秋風吹不掉之意,總是思念玉門關的情思。什麼時候才能掃平胡虜,親人可以停止遠征。
詩名:子夜吳歌秋歌
唐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
「長安」兩句寫景,為抒情創造環境氣氛。皎潔的月光照射著長安城,出現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這時隨著颯颯秋風,傳來此伏彼起的搗衣聲。搗衣含蘊著思婦對徵人的誠摯情意。「不盡」既是秋風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這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是那樣執著,一往情深。
Ⅷ 電影《鄉村愛情交響曲》王天來給李秋歌唱歌是多少集啊
應該在25~28集的樣子,具體記不清楚了,唱的是《秋歌》。
Ⅸ 子夜吳歌.秋歌_
子夜吳歌·秋歌
〔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注釋
1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
2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3萬戶:千家萬戶。
4吹不盡:吹不散。
5玉關:玉門關。這兩句說颯颯秋風,驅散不了內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對遠方徵人的懷念。
6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7良人:指駐守邊地的老剖。罷:結束。
8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譯文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
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
聲聲總是牽系玉關的親人。
什麼時候才能把敵人平定,
丈夫就可以結束漫長征途。
《子夜吳歌·秋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而創作的古詩。此詩抒寫了家中婦人對遠征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詩寫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託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徵人的心聲。詩中千里月色、萬戶搗聲,雄闊明麗之景與懷遠之思、罷征之冀,兩相結合,構成了感人至深的意境。
以上摘自好搜網路
Ⅹ 子夜秋歌的意思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思情;秋風不息,也寄託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徵人的心聲。 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對思婦是何等一種挑撥呵!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於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徵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無怪王夫之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婦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過分偏愛「含蓄」的讀者責難道:「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田同之《西圃詩說》)其實未必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多麼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餘,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回腸盪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