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析歌劇《白毛女》中《太陽出來了》一歌的思想內容
大型歌劇《白毛女》中《太陽出來了》一歌表達的是新舊社會勞動人民翻天覆地的變化,舊社會使人變成鬼,新社會使鬼變成人的思想。
《白毛女》是我國歌劇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
《白毛女》推動了延安等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對新歌劇創作的熱情,解放戰爭時期,在延安、東北、西北以及其他解放區。在音樂創作的形式和手法上。
《白毛女》創造性地借鑒了近代外國歌劇的某些傳統形式和經驗如主導主題的運用以及和聲、復調、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樂隊的運用等,豐富了歌劇音樂的表現力,為中國新歌劇的發展進行了大膽的、卓有成效的嘗試。
『貳』 淺析芭蕾舞劇白毛女幾個主題音樂的表現
芭蕾舞劇《白毛女》可謂家喻戶曉,由序曲、序幕《壓不住的怒火》、《深仇大恨》、《沖出虎狼窩》、《要報仇》、《盼東方出紅日》、《紅旗插到楊各庄》、《見仇人烈火燒》、《太陽出來了》、《將革命進行到底》八個場次組成。它創作演出至今有46年,是國內上演次數最多的舞劇,至今已達1700多場,廣受觀眾的好評,在芭蕾創作上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就,是中國芭蕾創作上的一座豐碑,為芭蕾藝術在中國的推廣起到了強而有力的推動作用。音樂與舞蹈密不可分,研究舞劇《白毛女》音樂上的特色,對當今的舞蹈創作和音樂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舞劇《白毛女》的音樂脫胎於歌劇《白毛女》,其主體皆源於歌劇,或根據此主題變化發展,如原曲《北風吹》、《扎紅頭繩》等,改編曲有《控訴》、《我要活》等,也增加了許多場景、舞蹈段落的創作,如《大紅棗兒甜又香》等曲。它的音樂既融合了歌劇《白毛女》的旋律,又符合了舞蹈音樂的節奏;既有西洋化的特色,又有民族化的特點,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一、創作手法中西結合
舞劇《白毛女》音樂創作上呈現中西結合藝術特徵。由於原歌劇《白毛女》的音樂已經深入人心,而且極具民族特色,舞劇《白毛女》大量地使用原歌劇的音樂素材,同時又吸取了西洋舞劇音樂的旋律性強,節奏鮮明,對比強烈,速度、情緒變化多樣的特點,使其具有舞蹈性,適合做舞蹈的大跳、中跳、小跳。在演奏樂隊採用雙管編制的基礎上,加入了民族打擊樂、吹奏樂(長笛)、弦樂(板胡和三弦),讓音樂演奏呈現交響化的同時,又有民族色彩。如在舞劇第四場中表現喜兒深山艱苦生活「進深山」的舞蹈段中,作曲家充分地發揮了管弦樂隊的優勢,即它的藝術表現與描寫功能:通過豎琴的刮奏和管樂器的強音和弦,描寫深山老林險惡環境;通過單簧管在鼻音區與小提琴在高音區的獨奏,表現喜兒不屈、倔強的性格;隨後樂隊用竹笛演奏出變化了的喜兒主題。
二、音樂形象鮮明生動
舞劇《白毛女》的音樂以鮮明的旋律刻畫人物的性格,以內容為出發點,服務於舞蹈,塑造出生動可感的人物形象。楊白勞、喜兒、黃世仁三者的音樂主題交錯貫穿全劇,隨著事態劇情的的發展需要,而產生變化。楊白勞是受壓迫的階級代表,其音樂主題深沉有力,在壓抑的情緒中含有反抗的精神。喜兒的形象有歡快天真又不失淳樸的一面,也有堅強反抗的一面,她的音樂主題主要來自歌劇《北風吹》和《要報仇》的曲調,她的音樂主題的兩面在不同的場次中,交替出現,隨著人物性格的發展而變化。黃世仁是一個反面的人物形象,作曲家在「黃世仁逼債」的舞段中採用音色暗啞的大三弦表現出黃世仁陰險、惡毒、狡詐的性格。
三、舞劇加唱別具一格
在舞劇《白毛女》中有20多首伴唱,以獨唱、合唱、重唱多種形式出現,為芭蕾舞劇的創作增加了一種表現手段。加唱的形式促進了舞蹈創作的互動,感人的歌聲激發出舞蹈演員的創作熱情,渲染了舞劇氣氛,推進了舞劇劇情的發展,揭示了人物的內在精神世界等作用。歌唱成了舞劇《白毛女》的一大特色。喜兒在黃世仁家裡遭受了非人的迫害,也激發出她反抗的信念,通過「鞭抽我,錐刺我」的唱段,宣洩出她慷慨悲壯的情緒,配合舞蹈動作的轉和跳,表達她沖出虎狼窩的決心。舞劇歌唱唱段加深了觀眾對舞劇的理解,使觀眾深受感染。舞劇中擔任獨唱的演員朱逢博,還因為《白毛女》的唱段一舉成名,她甜美的音色、民族的韻味和高亢的聲音也為舞劇增色不少,當「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的聲音響起的時候,人們首先會想到天真、活潑、善良的喜兒形象。舞台上的喜兒通過形體的舞姿,用肢體語言演示著角色在不幸遭遇中的情緒,而朱逢博用歌聲在傾訴著喜兒靈魂深處的全部情感。
專輯介紹
這個72年錄音版本的《白毛女》是樂迷的必備之選。這套錄音保留了原來舞劇八幕共超過一百分鍾的音樂,而最重要的是該錄音灌錄時,正是文革高潮時期,演奏之嚴謹是現在的年輕人想像不出來的。
此錄音經過數碼處理後的效果,不僅背景噪音極低,序幕管弦樂齊奏的的整體音色之美,令人驚訝,由於這個舞劇音樂與一般舞劇有很不同的地方,在於加有大量歌唱部分,既有獨唱、領唱,也有混聲大合唱,這使錄音時要照顧的因素和困難均大大增多,很顯然的,人聲的處理效果便不及樂隊有光彩,但是整體錄音仍是令人贊賞的地方多,第三幕豐富的音樂形象和色彩的變化,便令人耳不暇聽,第四幕的低音與高音層次更是精細無比,效果絕妙,當然,對喜愛旋律的朋友來說,《白毛女》由無數優美動人、且富民間色彩的旋律,乃是最大滿足感的來源。
人們經常說:時間是音樂作品最無情的考驗。任何權威樂評家的評判,都無法抵擋時間之神的判決。自五十年代以來,中國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舞劇音樂,但在芭蕾舞劇方面,至今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便只有《魚美人》、《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這三出劇了。
芭蕾舞《白毛女》是從創作於四十年代的新歌劇《白毛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故事反映了40年代的中國社會,地主惡霸對農民的剝削壓迫,刻畫了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對地主階級的反抗。這種題材正好配合了共產黨當時的政策,也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此劇在五十年代初被改編成電影,在世界幾十個國家放映。六十年代初日本松山芭蕾舞團改編成芭蕾舞,並帶到中國演出,六五年上海舞蹈學校再次改編成現在這個版本的芭蕾舞。
正是這么一部充滿了革命激情、歌頌工農兵革命斗爭的作品,在沉寂了十幾年後,為什麼從九十年代以來依然吸引著不同年齡階層的人士呢?
原因不外乎有兩點:一是音樂本身,二是故事本身的精神。
芭蕾是西方最典型的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魚美人》、《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都有意識地將中國音樂的因素融入了芭蕾音樂的體裁和結構中。
在形式上,芭蕾舞《白毛女》不僅保留了原歌劇中的「扎紅頭繩」、「北風吹」等膾炙人口的唱段,還創作了好些獨唱、齊唱、合唱,用以刻畫人物,渲染氣氛。這種將聲樂引入芭蕾音樂形式中的探索,不僅在舞劇的表現力上顯得更豐富,更充實,由於語言本身的特殊色彩,也就使舞劇音樂的民族性更加突出。
在創作手法上,《白毛女》不單直接採用了大量的民間音樂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還將戲曲音樂素材、唱腔、表演手法、技巧等用到音樂和舞蹈編排上,因而建立了一種特別的風格。這種以民間音樂為本的創作手法,具有一種民族的生命力,也就很容易地引起廣泛群眾的共鳴,此外,在西洋管弦樂中加入中國管弦樂器的做法,亦增添了民族色彩。
從音樂創作來說,《白毛女》是很成功的例子,其原因是劇中人物的主題旋律,不僅動聽,而且音樂形象和人物性格配合,音樂發展和劇情發展亦結合得很有戲劇性效果,情節發展頗引人入勝,並且脫離了舞蹈而單獨存在的芭蕾音樂,在欣賞上卻更能引人遐想。
這種遐想的引發,可以說是音樂與故事本身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於對強權、對惡勢力的抗爭,這種具有強烈革命斗爭意識的精神,雖然難免會使人敏感的回憶起令人惡心的殘酷政治權力的斗爭,但《白毛女》的革命精神,卻是發自老百姓,發自民間的,和政治權力的爭逐毫無關系。
曲目介紹
01.序曲
02.壓不住的怒火
第一場:深仇大恨
03.北風吹
04.窗花舞
05.階級情義深
06.仇恨怒火燃胸懷(男聲獨唱)
07.迎爹爹
08.扎紅頭繩
09.黃世仁逼債
10.楊白勞奮起反抗
11.喜兒哭爹(女聲獨唱)
12.大春怒斥黃世仁
13.大春與狗腿子搏鬥
14.大春舉斧獨舞
15.參加八路軍
第二場:沖出虎狼窩
16.喜兒與張二嬸共患難
17.狠毒的地主婆
18.喜兒遭受迫害
第三場:要報仇
19.我要沖出這虎狼窩
20.張二嬸掩護喜兒
21.狗腿子追趕喜兒
22.喜兒藏身蘆葦叢
23.狗腿子悻悻而回
24.要報仇(女聲獨唱、合唱)
『叄』 歌劇白毛女的主題思想是什麼歌劇白毛女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分析這部歌劇的音樂
歌劇《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處於對立矛盾沖突中不同身份的人物的鮮明形象,並通過他們之間的根本對立關系,高度地概括了我國當時廣大農村中最基本的矛盾和斗爭(即地主與農民的矛盾和斗爭)。同時,通過喜兒前後的不同遭遇,有力地揭示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深刻主題,形象地表明了廣大農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站起來向地主階級的壓迫進行堅決的斗爭,才能最後獲得翻身解放的真理。
『肆』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急急急急急急。。。。。
回味《白毛女》
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已不再為美國動作大片而熱血沸騰。一方面覺得這類電影的故事情節缺乏深度,只獲取了短暫的視覺沖擊,卻難以得到心靈上的共鳴,另一方面,對於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裡面大量的特技不但不會使我為之振奮,反而被弄得眼花繚亂。取而代之的是,我開始對國產的紅色經典老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每一部電影都讓我對那個紅色年代多了一些了解,同時也讓我對那個年代有了無限的嚮往。在那樣一個飢寒交迫的年代,大多數的窮苦老百姓雖然缺衣少食,但是精神世界卻非常充實,他們團結向上,他們慷慨激昂!每天都快樂地忙碌著,為了簡單的衣食住行而勞作,勞動充實了他們的生活,使他們忙得幾乎沒有時間去抱怨、去勾心鬥角。他們活得簡單而快樂,常常為了一頓飽飯歡欣鼓舞。在這些老電影里,你完全看不到現代人的空虛、墮落,即使條件再艱苦,你從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永遠是堅強向上的革命精神!
影片《白毛女》就是這樣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在盜版光碟泛濫的年代,《白毛女》是我收集的唯一一張正版電影DVD。因為我覺得它很有收藏價值,它不愧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其中一個場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楊白勞為了慶祝新年,用忙碌一年僅剩的一點錢給喜兒買了根紅頭繩,喜兒便高興得載歌載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每個人只能嘗嘗有限的幾個餃子,卻熱鬧非凡。而我們現在的新年,人人衣著光鮮地圍坐在擺滿大魚大肉的餐桌前,臉上卻少了喜兒那份真摯的快樂。大家虛偽地互相拜年,到處送禮、塞錢,把過年當成顯示自己闊綽或討好別人的平台,還有的為了獎金在忙著工作,至於家人難得的團聚早已拋在腦後,親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白毛女》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曾影響了一代人。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蕭條的經濟,戰亂後的杯盤狼藉,近百年被列強欺壓淪為奴隸的艱苦生涯,難免使很多中國人對新生活喪失信心。《白毛女》就在這時出現了,成為那個物質極度匱乏年代裡人們的精神食糧。而且裡面的主人公就是當時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縮影,許多中國人在裡面看見了曾經的自己。它不但豐富了大家的業餘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讓大家意識到喜兒的精神在新時代同樣值得傳頌。作為一個吉林人,我尤其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見證了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輝煌,從這以後,長春電影製片廠又相繼拍攝了像《董存瑞》《五朵金花》這樣的經典的老電影,之後便銷聲匿跡。
在這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年代,各種商業大片充斥著整個電影市場,大部分人們已將《白毛女》遺忘,許多年輕人甚至沒聽說過這部經典。但我覺得它應該被人們重新審視,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電影,它更是一份對艱苦年代的回憶,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一切。
『伍』 白毛女歌劇中的名歌賞析
1 歌劇《白毛女》賞析
歌劇《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運動基礎上創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國氣派的新歌劇。劇本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等作曲,劇本是根據民間傳說《白毛仙姑》改編、創作的。主題思想是: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全劇分五幕十六場,該劇的音樂採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戲曲的音調加以創造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點。它繼承中國民族音樂傳統,借鑒西洋歌劇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經驗,開創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嶄新道路。1945年4月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首演於延安。
歌劇版《白毛女》採用北方民間音樂的曲調,吸收戲曲音樂,借鑒西歐歌劇的創作經驗,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陽傳》的歡快曲調所譜寫的「北風吹,雪花飄」來表現喜兒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揀麥根》的曲調塑造楊白勞的音樂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來表現喜兒在黃家受黃母壓迫時的壓抑情緒;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樂突現喜兒的不屈和渴望復仇的心情等等藝術處理,都是在民間音樂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恆旋律。《北風吹》節奏輕柔,舒展,曲調親切動人,塑造了喜兒活波、純朴、天真無邪地嚮往幸福的形象,也表達了她盼望爹爹歸來的急切心情。《扎紅頭繩》節奏歡快活波跳喜悅,曲調流暢、優美。它於北風吹主題配合得天衣無縫,充分表達了喜兒心中盼望、喜悅的心情。《太陽出來了》寬廣、明亮、興奮而充滿希望,如太陽光芒四射,激奮、有力顯示了已經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經過不斷的修改,《白毛女》最終成為新中國最經典的一出文藝作品。首先是歌劇,然後是芭蕾舞劇,還曾被拍成電影和改編成京劇。其中芭蕾舞劇的音樂部分由嚴金萱主創,芭蕾舞劇版在歌劇的這些藝術特點和基礎上,結合舞蹈的特點進行二度創作,並承接了歌劇版的一些經典旋律。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樂節首演。
1997年,由原作曲者嚴金萱與另一位作曲家孟津津合作,應中國交響樂團之邀將芭蕾舞劇中的精彩音樂片段,改變為大型的交響組曲《白毛女組曲》,分為《喜兒》、《白毛女》以及《迎太陽》等三個部分,分別對應原劇中的三段主要劇情。旋律內涵深刻,聽來卻通俗易懂。
『陸』 白毛女音樂特點
卞祖善解讀<白毛女>音樂特色
中央芭蕾舞團指揮卞祖善對記者說,他對芭蕾舞劇<白毛女>的音樂特色有比較深入的研究.
他介紹舞劇<白毛女>是根據延安時期的新歌劇<白毛女>改編創作的.舞劇音樂除保留了原歌劇中<北風吹>,<扎紅頭繩>之外,還將<我要活>,<太陽出來了>加以改編發展,又新創作了<序歌>,<與風雪搏鬥>,<盼東方出紅日>等獨唱,齊唱,合唱部分.
<白毛女>開創了自柴科夫斯基的舞劇<胡桃夾子>運用聲樂以來,音樂中聲樂成分最重的一部舞劇之記錄.而這正是中國人的藝術審美情趣對西方傳統芭蕾舞劇音樂的一次大膽革新.
舞劇<白毛女>中的歌聲使劇中人物更為鮮活而豐滿.尤其是喜兒這一角色,和其唱段更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如喜兒的淳樸(<北風吹>,悲慟<哭爹>);憤怒(<見仇人烈火燒>)和驚喜(<見親人>),扣人心弦,令觀眾為之動容.全劇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鮮明的民族風格.運用民間音樂素材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很成功.如二場中喜兒和張二嬸的一段音樂,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悲涼的音調,表達了喜兒凄楚的遭遇,非常動人.此外,還運用了抗日時期的一些革命歌曲如<參加八路軍>,<軍隊和老百姓>,<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使舞劇的時代背景更為鮮明真實.
全劇的配器頗為精緻,巧妙的把一些民族樂器融於管弦樂之中,如板胡,竹笛和中國打擊樂器的運用很有特色.又如用三弦來刻畫地主黃世仁和狗腿子穆仁智的狡詐和猥瑣,亦很形象生動.
全劇音樂長於抒情,又富有強烈的戲劇性.清新動聽,親切感人,過耳不忘,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