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音樂的特徵及作用
電影已有百年歷史,隨著電影藝術的不斷發展,音樂已成為這門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的彩色化、寬銀幕化以及立體聲音響的出現,杜比錄音系統、數字多軌錄音技術的運用等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發展。電影音樂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想,各種新風格、新體裁的電影音樂不斷涌現。在電影中,影像與音樂是一種怎樣的關系?電影導演如何決定和使用音樂?導演與作曲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一旦音樂以及音響與畫面相結合,那麼會給我們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整體印象呢?純音樂與電影音樂關系如何?作曲家是怎樣著手創作電影音樂的?一部電影音樂又是怎樣完成的?電影音樂是如何變遷的?等等,這些都是這門課程所要討論的問題。通過《電影音樂》這門課程,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電影音樂,並讓學生以不同的專業立場來了解和掌握電影音樂,以達到日後獨立工作時自身所應具備的"背景"知識。授課方式:結合理論講授的同時,利用音響資料,盡可能讓學生多聽電影音 樂作品,在聽的過程中,具體講解和分析音樂本身。另外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再來觀看聽過的作品,以加強學生對電影音樂功能、作用的印象,求得完整的"電影音樂"知識與概念。授課為一學期。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但更准確地說,它是在導演統領下的一個群體的藝術。導演、編劇、錄音、攝影、音樂、美術六大組成部分,少了其中一個電影就不存在。而音樂與電影更是骨肉相連。
「首先,電影是音畫藝術,眼睛和耳朵兩個器官是在第一時間接收信息的。人們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聽聲音刺激。電影能從無聲發展到有聲,這也正是人們對動效和聲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攝影美術之外的表達形式。你看那些好萊塢大片,從開始到結束,大量的音樂充實著劇情的不斷發展,甚至於當電影出現某種色調時,音樂都能起到增強作用。」
「其次,電影具備多種節奏功能,比如主觀節奏、客觀節奏、導演心理節奏和觀眾心理節奏等等。只有音樂這種形式和電影在節奏上是非常統一的,其它藝術形式就略差一些。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對他的研究生們做過一個實驗,為他們放映《加勒比海盜》的同時,將國際聲道的聲音頻道全部關掉,結果不出20分鍾,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參考資料:http://www.ccmce.net/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電影音樂按照在影片中出現的方式分為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現實性音樂又叫客觀音樂,在影片畫面上看到聲音來源:如畫面音樂會表演的器樂、聲樂節目;劇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頭演唱以及畫面中的收音機、錄音機播放音樂等。功能性音樂又稱主觀音樂,在銀幕上看不到聲音來源而有作曲家為電影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氣氛等。好的電影音樂應當和影片畫面結合得天衣無縫,音樂本身也優秀,並能離開畫面作為一種新的音樂讓人欣賞。
電影音樂和畫面的結合關系通常分為音畫同步和音畫對位兩種。音畫同步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配合,視覺內容統一,並起到烘托、渲染畫面的作用。音畫對位則是讓音樂和畫面作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表現,使節奏、速度、情緒、和意境都表現不同,聲音和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對位"本是音樂術語,在這里來表現聲畫的結合目的在於更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復雜性、多面性,從而表達影片豐富的內涵。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需要,需要確定音樂的風格、主題音樂的性格特徵、音樂布局和高潮的設置、音樂和影片中語言音響等聲音的有機結合和安排、每段音樂的起止、情緒氣氛以及畫面的關系。電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樂資料加以剪輯來改編成電影音樂,這需要熟悉音樂資料、善用音樂資料。電影音樂作曲必須懂得樂隊、樂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時候考慮用什麼樣的樂隊、用什麼類型音樂、如何配器,另外電影樂團的作曲和指揮對音樂的長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為突出,在和畫面配音時這方面的適應能力也特別強。在音樂進入電子化時代後,對各種新穎樂器和電聲樂隊也必須駕輕就熟,掌握它的音響特點和表現特徵。
電影歌曲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
專業電影工作者最常用的辦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讓他為電影的不同場景作曲,但有時也啟用一些現成的音樂作品,可以是舊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獲得它的版權。電影音樂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畫面以後,所以有時間的緊迫性,作曲是後期製作的最後一個創作人員。通常電影音樂綜合了導演的作曲家的意見,一旦標定了音樂後便開始創作,作曲家還必須了解影片在音樂製作方面的預算,控制費用不超支。使用流行樂作為影片音樂需要辦理版權許可證,這是個花錢的過程。有雄厚資本的劇組才敢問津。
入行途徑:
先入音樂那行再入電影音樂這行。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哦,嚴肅音樂以外的一些地下音樂工作者也有可能為電影音樂作曲。
② 請介紹一下著名音樂人譚盾——
譚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他是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時創作的第一弦樂四重奏《風·雅·頌》運用民間曲調,中國宮廷音樂,廟堂贊歌等原始素材,給人清新、別致的感覺,獲得了1983年德里斯頓·韋伯爾作曲比賽二等獎。被新聞界、藝術界稱為「新潮音樂」、「先鋒派音樂」、「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國後,數家知名樂團聘他為樂團作曲,並出任BBC交響樂團(蘇格蘭)駐團作曲兼副指揮,1988年在美國舉辦了個人作品音樂會,這是中國音樂家在美國首次舉辦的音樂會。
1995年,吳子牛導演反映中國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殺》,邀請譚盾為影片作曲。為了創作好該片音樂,譚盾不辭辛勞,不計報酬,深入劇組體驗生活,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重溫歷史,醞釀感情,全身心投入創作,並一改以往的創作風格,完全融入了電影表達的歷史氛圍中,音樂語言朴實無華,簡單明了,感人至深,是一部悲壯宏偉的交響詩魂。主題歌《不要哭啊,南京》用男低音獨唱,童聲合唱,男低音合唱三種形式來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貫穿整個音樂中的二胡與樂隊的交響協奏,好似一位嘗盡人間悲歡離合的老人在痛苦的回憶,在向孩子們講述著歷史。《南》片的音樂注入了創作者熱愛生命,嚮往和平的心願,強調了中華民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統治下所經受的苦難,表現了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者的反抗與期待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的吶喊,跳動音符,撼人心魄,具有東方中國人特有的表達方式。
1997年,譚盾為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紀念活動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動了中國樂壇,樂曲展示了中國歷史悠久和領土的完整,表達了世界華人對統一的企盼。
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獲第44屆格萊美四項提名:「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取自電影版《卧虎藏龍》主題曲:「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取自《卧虎藏龍》的《月光愛人》;「最佳古典音樂」,取自《卧虎藏龍》的《永恆的誓言》;「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取自譚盾的《易》吉他協奏曲。
③ 關於譚盾的音樂《地圖》的相關分析
譚盾把民間音樂的表演,和交響樂隊以及大提琴的對位,作為協奏曲中的一種文化對話。他把原始民間音樂進行剪輯後,原封不動地在與交響樂的對應中展示出來。根據「聽音尋路」的思維原則,譚盾是在用音樂的對話,在這部交響樂作品中進行「文化尋根」。
在這部音樂作品中,譚盾通過影像,還展現了「吹樹葉」、「打溜子」、「飛歌」、「石鼓」、「苗族嗩吶」、「蘆笙」等等民間音樂的吹奏、演唱、舞蹈等等場面,最讓人感動的是苗家女歌手與大提琴的「飛歌對話」:苗族歌手一段放歌,似乎在尋找遠方的親人,稍傾,影像中的她,好像在等待迴音,此時,大提琴一段令人思緒頓起的旋律,讓屏幕上的苗家女臉露笑容,於是,一段愛情「飛歌」又嘹亮響起……。這種戲劇性的表現,讓這部作品顯然增添了不少情趣。
這部《地圖》通過交響樂隊表現的主題,是現代人對中國民間音樂的重新審視,對文化之根的再度思考。在這一點上,譚盾以奇出異想的聰明,生動地實現了他的創作構思。然而,如果以人類文化學的角度去看待,由於影像中採用的民間音樂表演場景比較單薄,因此還顯得獵奇的色彩多了一些。如果譚盾能在記錄的影像中,多加入一些產生這些音樂的生活形態,以此與現代音樂相對應,就更能增加作品的歷史深度和思想深度。
譚盾心中的《地圖》http://www.ddmusic.net/Article/bbll/xiyang/200602/Article_20060219022416.html
把流動的地圖帶回家
http://ent.qq.com/a/20031120/000225.htm
④ 譚盾的音樂特點及發展趨勢 成就
十幾年前,在紐約曼哈頓這個非常熱鬧的城市裡,有一位年輕的中國音樂家在街頭拉小提琴,那時候他剛剛副紐約不久,既需要多一些演出機會,也需要增加一點收入。不過,今天你要是想找他的話,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他已經登堂入室,成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了。他被《紐約時報》評為1997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1999年因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萊美作曲大獎;他為電影《卧虎藏龍》的作曲獲得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獎";被《美國音樂》雜志評為2003年度"最佳作曲家"。他就是譚盾。
他以其鮮明而具有挑戰性的音樂觀念,與世界各主要樂團合作,曾指揮過的當代最重要的樂團包括:荷蘭皇家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加拿大蒙特利爾交響樂團、日本NHK交響樂團、法國里昂交響樂團、悉尼交響樂團、巴西聖保羅交響樂團、倫敦小交響樂團及中國愛樂樂團等。
譚盾是誰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郊區思茅沖,自幼深受中華楚文化的影響,高中時下放到農村插隊,後在縣京劇團開始其職業音樂家的生涯。1978年,譚盾帶著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趙行道、黎音海直至獲得作曲碩士學位。1986年,譚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隨大衛.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學習並獲得博士學位。至今譚盾旅居於美國紐約。
早在大學時期,譚盾即為當時中央音樂學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1979年,22歲的譚盾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樂作品《離騷》,就因使用了鼓、蕭等當時被認為是前衛的音響和技術而引起爭議。被同學郭文景稱"絕對是個天才"的他在1983年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國際作曲大獎(Weber prize in Dresden),1984年舉行的"譚盾中國器樂作品專場音樂會"發表了《天影》及《雙闕》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評,卻也震撼了當時的民樂界。由於堅持在聲音、技術上的不斷探索,他被認為是中國先鋒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到美國後的譚盾也曾有過在街頭拉琴謀生的經歷,1989年,一首以自製樂器演奏的作品《九歌》問世後,譚盾終於在國際樂壇獲得成功,並不斷以令人驚奇的創作成為越來越被國際樂壇矚目的重要作曲家。
從1990年開始,譚盾進行了一系列試圖把劇場表演和樂隊結合起來的《樂隊劇場》創作,其中為音樂界著名的"克羅諾斯弦樂四重奏"而寫的《鬼戲》及為日本NHK交響樂團創作的《門》,因其特別的表現方式而引起轟動;《交響樂1997--天地人》由大提琴家馬友友、香港交響樂團和中華編鍾樂團於1997年香港回歸音樂會上首演;同年歌劇《馬可.波羅》成為當年國際樂壇最轟動的重要演出,並為譚盾贏來諸多好評與國際獎項;此外,他所創作的歌劇《牡丹亭》、為美國紐約愛樂樂團創作的協奏曲《水》以及為全球新千年電視慶典節目《2000 Today》所寫的同名交響曲和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年、受巴赫音樂學院委約的《馬修受難曲》等不斷成功上演,譚盾多元化的音樂使他聲譽日隆。
1995年,受德國著名作曲家漢斯(Hans Werner Hanze)推薦,譚盾成為慕尼黑國際音樂戲劇比賽評委;1996年受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滿澈(Turu Takemitsu)提名獲加拿大格蘭.格德音樂獎(Glenn Gould Prize);1997年他被《紐約時報》評為"本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國權威音樂雜志《歌劇世界》評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譚盾榮獲當今世界最權威的格威文美爾作曲大獎;2001年他因電影《卧虎藏龍》的音樂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
這一系列的過程是譚盾成功的過程,他因何成功,說起來卻要比這個過程顯得有趣。
譚盾意味著什麼
有人問譚盾:"音樂的未來是什麼?"他回答:"音樂的未來就是我現在,我現在做的一定是將來。"在2001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他有一番正好45秒的著名答辭:"作為一個作曲家,我的夢想是讓音樂成為無國界、跨領域的藝術。《卧虎藏龍》的原創音樂為東西方文化、情感與動作、高雅與通俗化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開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這再一次證實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是我創作靈感的源泉。現在這個夢想和這份努力經由奧斯卡金像獎、經由東西方的觀眾而廣泛傳揚,真是讓人歡心不已。我的另一個重要音樂創作理念就是融合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類別的音樂,讓它們互補長短:比如通過對精神與情感世界的細膩詮釋讓電影音樂更富於藝術性;通過引入新的表現形式和創新觀念而讓古典音樂更具有挑戰性、更能吸引眾多年輕觀眾。"雖然說的是《卧虎藏龍》的音樂,但卻說出了譚盾一貫的音樂理念和追求目標。
沒有一個人能像譚盾一樣,能成為這樣一個打破東方與西方、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傳統與現代、簡單與復雜的多元文化的理想存在:一個生長於中國的東方人,在東西方文化世界裡揮灑自如;一個曾經在農村務農的下里巴人,如今是世界文化圈中的貴賓;一個常常使用古老、自然樂器的音樂家,卻常常使這些樂器發出最不可思議的、先鋒的聲音;一個被認為是前衛先鋒的作曲家,卻擁有最大眾的音樂聽眾;一個音樂界的能人,卻讓他的音樂與戲劇、裝置等別的藝術門類融為一體……他自身多元文化的背景不斷給他提供了不斷打破各種界限、進行多元文化創作的壓力與可能,而他這種打破與創作也不斷豐富著他的背景。
"離經叛道"
最早令他名噪國際的是用"陶器"和"紙"來創作音樂,此外"石頭"和"水"也是他非常喜歡在音樂中使用的,有名的《陶土樂》、《水樂》、《紙樂》等實驗作品引起國際樂壇注意。除了用"陶器"和"紙"作為他編寫樂曲的配樂外,譚盾也比較喜歡以大提琴、編鍾等樂器作配樂,但那不一定是大提琴傳統的聲音,在《卧虎藏龍》中,譚盾讓馬友友將大提琴拉出了二胡的聲音,而在《交響樂1997--天地人》中,大提琴的聲音只能用"令人瞠目結舌"來形容。
將東西方音樂進行融合是譚盾慣用的方式,《卧虎藏龍》中以非洲鼓伴和中國音樂不過是小菜一碟;在歌劇《馬可波羅》中,他把西方歌劇與中國京劇唱腔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歌劇語言,給國際樂壇帶來的震動至今猶有餘響;在弦樂四重奏《鬼戲》中,他糅合了中國皮影戲、民謠《小白菜》和琵琶演奏,紙和水也成為樂器的一種,同時,每一個演奏者又像一出戲劇的表演者;這種融合在將京劇、歌劇、木偶劇、交響樂融為一體的多媒體交響曲--《門》和《周朝六舞圖》中更為變本加厲,《門》講述了中國的虞姬、日本的小春重生和西方的朱麗葉三位愛情悲劇的主角,在生死門前所袒露的愛情觀。作曲譚盾既是指揮,又擔任生死判官的角色。這部音樂作品還將流水聲和古老英文打字機的打字聲,與音樂有機地融合到一起,令人回味無窮。《周朝六舞圖》是譚盾為中國舞蹈家黃豆豆度身定製的作品,它用青銅編鍾為表達手段,配合譚盾富有個性的手擊和吟唱,再現了先秦祭祀場景。
這些令人不斷感到新鮮的創作並非一開始就贏得一片叫好聲,著名的《紐約時報》在把譚盾評為"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以前,也曾把他罵得狗血噴頭:"這個中國人為什麼一定要讓我們把啤酒和葡萄酒混到一塊喝呢?為什麼這個人一定要把小提琴寫成像京胡的樣子呢?"即使在西方也曾經有很多人說,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這兩者從來就不可能在一起。多年來,中國藝術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一條逾越東西方文化鴻溝的道路,這種對話漫長而艱難。不光如此,譚盾自己說道:"無論是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在通俗和非通俗之間,在主流文化和邊緣文化之間,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都有很多很多的隔閡,突破這些隔閡很難。"藝術的純粹與融合之間的爭論在長時間里一直未能休止,融合要不意味著新的生命力,要不什麼都不是,在一切爭議中,譚盾堅持並成功了。
至今有一種聲音認為,譚盾的成功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後現代拼貼風潮不無關系,譚盾本人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我根本不感興趣把中國的文化或者其他什麼跟美國的文化這么並列地'拼'在一起。"在他看來,他在國際樂壇的成功、《卧虎藏龍》獲奧斯卡獎,重要的是這無論對中國、世界文化來說,都是一種跨越、交流、沖擊的現象,尤其體現了東方文化在世界主流文化中的提升。
除此之外,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作為多元文化典型代表的譚盾的日漸走紅,與世界文化多元化融合風潮的興起是相關的,而他無疑是其間的領軍人物。在談到"音樂的未來是什麼"的時候,譚盾還說:"音樂的未來是無邊界的,但是是多樣的,我21世紀的最大夢想是,成都的小吃還是一樣的味道。"有人不太理解他的後半句話,他既然說世界的文化正打破邊界走向融合,為什麼希望"成都的小吃還是一樣的味道",但在譚盾看來,音樂沒有了邊界,但卻更加的多樣化,"成都小吃的味道"大概就是他身上的中華文化底蘊吧。
2001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他的"永恆的水" 協奏曲和《卧虎藏龍》協奏曲以絕對全新的視覺聽覺沖擊力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水》這部作品的演出十分特別,台上全是水,水即獨奏樂器。譚盾為此專門做了50多種有關水的裝置,它們可以讓水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譚盾說:"我們天天的生活都與水有關,可是你聽到水的聲音沒有?"他為此講了一個故事:在紐約一個島上,一位猶太老人天天坐在海邊看水,譚盾問他:"你每天都在看什麼?"他答:"水有意思,在陸地上可以劃分美國、加拿大,但水是劃不開的,昨天有可能從我的家鄉來,明天又可能流到別處去,你看到每天的水是一樣的,但我看水天天是不一樣的。"譚盾說,這部作品一是強調人們生活與其中從未聽到的聲音,聽眾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二也算是環保,沈從文有幾句話,大意是,水除了流過山流過河,是否流過你的頭腦,你的身體,能不能聽到清澈、寧靜,也是物質環境對人的乞求。
聽音尋路
2004年10月31日,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作曲家譚盾推出的一部名為《地圖》的音樂作品倍受關注,在這部音樂作品中,譚盾將影像中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樂與現場交響樂融為一體,並把它稱之為多媒體景觀音樂。近兩年,譚盾帶著他的這部作品在國內外巡迴演出,尤其是在湘西鳳凰演出時,譚盾曾經將演出舞台搭建在鳳凰古城北門碼頭的沱江河畔,3000多名當地居民聚集在此,現場聆聽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一場交響音樂會。
其實"地圖"這個字,實際上它是一個,心力歷程的地圖,是一個文化的地圖,也是一個尋找過去與未來,尋找根與前景的一個地圖,跟傳統的現象蠻相和,因為人類的語言發明之前是有音樂的,在語言發明之前,他們是聽音尋路,過一個寨子的時候,過一個村的時候,你必須留下你的歌, 這樣所謂聽音尋路,聽到回聲,聽到對歌,聽到鄉間不同的口音,不同的音調,不同的節奏,尋找你的去路,尋找你要去的方向。那麼我覺得聲音的地圖可能是永恆的。它可能是超越於繪制的地圖,也超越於電腦的地圖,也超越於雷達的地圖,因為它是連接於我們生命和過去根的一種這樣的東西。所以地圖的含義從作曲的角度來說,實際上融合新的科技,融合媒體,融合電視,最重要全部集中在聲音,在音樂,在這種傳統的根的一個基礎上,去創作的一個樂曲和觀念。
譚盾的不同尋常的音樂理念和中國文化的底蘊讓他走出了一條超越常規的音樂創作之路。他做出了水樂、石樂等離經叛道的音樂,他的作品和為人都備受爭議。但這位被貼上另類標簽的音樂大師熱情似火的個性和對音樂的執著,是他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二十多年來譚盾通過他的音樂把中國文化傳到世界,受到各地音樂愛好者的尊重和喜愛。其主要作品包括:五部交響戲劇系列、觀念音樂--自然系列、歌劇《茶》、多媒體交響協奏曲系列、《死與火:和畫家克利的對話》、四重奏與琵琶《鬼戲》、歌劇《牡丹亭》、由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委約的歌劇《馬科·波羅》、受德國"巴赫國際協會"委約的《復活之旅》、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的《卧虎藏龍》、為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而寫的原創音樂、為香港回歸而作的《交響曲:天地人》、《世界交響曲》以及為世界著名鋼琴家朗朗改編創作的《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等等。而這些作品大都由世界著名指揮家和樂團及帕爾曼、馬友友這樣的大演奏家來演奏的。這些驕人的成績足以說明,譚盾已經用中國文化作為根基,融入世界音樂大氛圍中,並完全被世界所接納,所歡迎。
⑤ 譚盾的介紹
譚盾,1957年8月出生於湖南長沙茅沖,中國作曲家、指揮家。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1990年發行首張專輯《九歌》1。1993年發行專輯《六月雪》。1995年成為慕尼黑國際音樂戲劇比賽評委。1997年為香港回歸創作《交響曲1997:天·地·人》2,並發行專輯《鬼戲》。1999年憑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威文美爾作曲大獎3。2001年憑電影《卧虎藏龍》配樂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2002年發行電影原聲音樂專輯《英雄》4,憑《卧虎藏龍》電影原聲音樂獲得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5。2006年發行電影原聲音樂專輯《夜宴》6。2008年為北京奧運會創作徽標Logo音樂和頒獎音樂7。2010年擔任中國上海世博會全球文化大使8,並為上海世博會創作中英文主題曲910。2011年發行專輯《武俠三部曲》11,並開啟武俠三部曲全球巡演12。2012年,譚盾獲俄羅斯肖斯塔科維奇音樂獎13。
⑥ 《卧虎藏龍》⒈主題思想 ⒉它的影片結構 ⒊這部電影的影調及色彩處理. 哪個懂的朋友能幫幫忙.謝謝了!
主題思想我到是看出來了~~至於其他兩樣我不是學電影專業的所以對不起了~.實際上這部電影為什麼那麼成功,就是因為他的主題思想揭示了中西思想的區別。李慕白與俞秀蓮的戀愛代表著東方思想,而玉嬌龍與羅小虎的戀愛代表著西方思想。
⑦ 評析《卧虎藏龍》的背景音樂
評析《卧虎藏龍》的背景音樂:
該曲的作曲家由從中國走出的譚盾完成,他也憑借《卧虎藏龍》的電影配樂榮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1、民族性元素增添電影音樂的色彩
電影《卧虎藏龍》的配樂共由十三段背景音樂和一首主題曲組成,其中十三段背景音樂,按照故事的劇情展開,每段均有主題,如《南行》、《交鋒》、《穿越竹林》、《交鋒》、《荒漠奇情》、《絲綢之路》和《夜斗》等。
2、洋為中用彰顯電影音樂表現力
《卧虎藏龍》電影配樂的主奏樂器為大提琴。在整個影片中,不管是煙雨江南的白牆,青磚畫面,還是沙漠戈壁中落日,夕陽景象,或者是竹林中打鬥場面均出現以大提琴為主的背景音樂。
大提琴為主的背景音樂貫穿整個影片,譚盾充分發揮了大提琴樂器的性能,創造性的把該樂器的演奏與中國的傳統樂器二胡和馬頭琴結合起來,創作出的音樂作品帶有濃郁的中國特色。
(7)譚盾電影音樂的風格特徵分析擴展閱讀:
1、譚盾在《卧虎藏龍》電影音樂創作中,詮釋了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的音樂理論完美結合,使用中國的眾多特色的樂器配樂而成的音樂作品,傳遞給世界的各地的觀眾。
2、譚盾以中國的音樂元素創作的《卧虎藏龍》主題音樂,得到了觀眾的喜愛,在作品中他充分發揮中國民族樂器及調式的特徵,合理安排曲式結構,把一首富有中國特色的流行歌曲推向世界的更高舞台,在音樂中向國外的觀眾傳播中國的音樂元素,傳播中國的文化。
3、他以音樂為橋梁融合西方理論基礎,選用中國特色的民族元素,使中國的特色的音樂作品走向世界的舞台。
⑧ 如何評論譚盾為電影《英雄》所作的曲子
我覺得判斷一支曲子,尤其還是電影配曲的創作水平高低,拋開技術層面。單單聽曲腦海中能浮現出一幅幅畫面,這些畫面和你眼睛看到的幾乎完全重疊。或者聽到這些曲子,你會和電影主人公一起心碎或一起興奮。或者乾脆就讓你放下手頭的事情,停下趕路的腳步......無疑,譚盾的創作基本都達到了這些高度,那麼這就是高水平!
⑨ 談談你對音樂家譚盾的認識。
譚盾,著名美籍華裔作曲家,在國際上享有聲譽。1999年因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萊美作曲大獎。他為電影《卧虎藏龍》的作曲獲得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獎"。他還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作了一首《擁抱愛的夢想》。20多年來,譚盾通過他的音樂把中國文化傳到世界,受到各地音樂愛好者的尊重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