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賞析
(一)
說實話,我一直對法國電影心存敬畏。沒看正片之前看故事梗概,感覺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司空見慣的師生故事而已,而這么乏味老套的架構,大概也脫不了我想像中的法國藝術片慣有的面目可憎。
然而我錯了。這是一部輕松愉悅,並給人帶來實實在在的藝術享受的電影。它一點也不壓抑沉悶,而是活潑輕快的,還略帶那麼一點詼諧幽默,但它也不會像通常的法國喜劇片如《鬱金香芳芳》那樣的聒噪吵鬧。它是潮濕溫暖的記憶,是輕輕飛揚的柔風,你就那樣蒼白地面對它,不會喜悅,也不會悲傷,只會感動,而且是回味無窮的唏噓感動,像我,則更會心存感激。
我終於成功而完整地看完一部法國文藝片,這是我的奇跡,而改變我對法國電影的普遍刻板印象,則是《放牛班的春天》的貢獻和可喜之處吧。
(二)
這部電影當然也不會是深奧晦澀的了。一個其貌不揚的老師來到一群野性難馴的孩子中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故事,我們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但馬修這個人物的獨特魅力在於,他的懷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憫和眼底溫柔,乃至他暗戀學生的母親,滑稽幽默的言行舉止和非常顯眼的禿頭,都使他像個善良而和藹可親的父親。他不是完美的,但是立體生動的,是一個說服力很強的可親可信的老師形象。
至為關鍵的,是馬修真正懂得開啟孩子的心靈。
在他到來之前,"池塘之底"是一個典型的專制殘暴的寄宿學校和教育制度的縮影。哈珊校長及他以下的教工,都是暴戾而簡單片面的,一概地只看到孩子們叛逆、偷竊、抽煙、打架的一面,也習慣了用嚴厲的懲罰方式如禁閉、毒打虐待學生;而學生在皮球效應下也反彈得更為厲害,總是想方設法地報復整蠱老師,也因此導致師生間日益緊張的關系氛圍。從純粹意義來說,"池塘之底"不像個學校,而是師生間,成人與孩子間冷漠對峙的戰場。
馬修來了之後也只不過是一個新學監,他無力全面地改變現狀,卻可以對犯錯的學生寬容地放一馬,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挽回孩子的尊嚴。更重要的是馬修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賦。他組建合唱團,分析每一個孩子的音色,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角色,用老話來講,是懂得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其實也是在暗示、激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人生社會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導演克里斯-巴哈蒂自己解釋說這部電影要講的就是生命的意義。就這點來說,馬修可謂是孩子們真正的啟蒙導師,也因此馬修能夠漸漸贏得孩子們的信任,獲得他們的真誠依託。影片最感人的橋段是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時帶走了佩皮諾,那一天剛好周六,終於圓了佩皮諾在周六可以等到"父親"的願望。佩皮諾跟馬修的離去,是對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報。而莫杭志後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更是馬修教育理念頗有成效的明證。
與之相對照的是,影片還設置了蒙丹這一角色,他被心理學家作為試驗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為"實驗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惡劣的品性,他沒有得到應該的關愛,而是遭遇更過分的歧視和虐待,還被誤會錯怪為盜竊學校10萬法郎資產的小偷,懷恨在心的他最終一把火燒了學校宿舍。這種暴力舉動可以說是對專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極端的報復和抗議。如果我們撇開庸俗的教育話題不談,也可以從中看到導演的人文關懷。
本片導演的叔叔,更著名的導演雅克•貝漢說:孩童時代的面孔,連同內心深處的情感對我們是如此珍貴,以至在日後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時期的記憶永遠無法磨滅。聯系本片那些心靈有著缺陷的孩子,其實他們內心深處記住的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回憶:他們的不幸是他們或者因各種原因(比如"二戰","二戰"也是成人發起的戰爭)被成人拋棄,或者逾越了成人世界制定的規則,辜負了成人對他們的暫時期望,就被以哈珊校長為代表的成人世界排斥在自由正常的生活之外,承受粗魯殘暴的辱罵、毆打或者禁閉。這種愚蠢野蠻而形而上的處理方法給孩子們帶來的是顯然是更大的心靈災難。蒙丹的縱火,便是最明顯的反面教材。孩子們的幸運在於他們遇上了馬修。馬修的偉大或者說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真正懂得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與溝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識,他的寬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縷縷春天的陽光,撫慰照耀孩子們殘缺受傷的心靈,還給他們一個明媚溫暖的未來與世界。這兩種記憶,相信也是深植於作者心中的經歷感慨和本片的故事來源及情感源泉。
(三)
現在來看,馬修的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教師形象。影片中那個乾瘦的數學老師也懂音樂,可是他並沒想到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後連說笑也不會了;哈珊校長也聲稱他有教育夢想,可是他此刻只是個人人討厭的自私、虛偽、邀功諂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說組合唱團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馬修之所以贏得尊敬,是因為他在對待孩子問題上有與眾不同的足夠的信心與耐心。而他慧眼識天才,發掘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和個性,開啟他們的音樂智慧,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寬一點,不是每個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馬修這樣通情達理的而且還是音樂家的老師的,盡管有點落魄。
所以馬修終究是一個帶有理想色彩的被寄託了美好願望的人物形象。他也不再是"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而是心靈救贖者和光明使者。這也許是因為導演自身有幾十年的音樂修養的緣故,音樂及音樂家的作用有所美化而誇大。但不可否認的是,本片的音樂也因此運用得出神入化,不僅絲絲入扣地銜接劇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圍,推動劇情發展,是音樂與劇情結合得相得益彰的絕佳典範。
片中共出現三首完整的插曲,都是抒情柔緩的優美之作,分別對應故事敘述的時間與節氣,從寒冬到初夏,也逐步反映音樂漸漸融化孩子們冰封的心靈,影片的整體情緒也隨之漸趨歡快明朗。如"在迴旋的風中轉向,展開你的翅膀,在灰色晨曦中,找尋通往彩虹的路,揭開春之序幕""夏日的微熹,驛動的夢,我的心燃起,驟然飛舞飄離大地""歡樂的震顫,一切在跳躍,榮辱恐懼拋諸腦後,遠離孩子們的困擾,無窮哀傷全無蹤影""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等等,從這些歌聲中可以聽到孩子們對音樂及馬修的感恩,也似乎可以聞到他們漸漸開朗樂觀的氣息。而音樂及馬修作為身處"池塘之底"的(黑暗中的)孩子們的指路明燈和希望之光的隱喻,也是昭然若揭。尤其第二首歌響起的時候,整個校園似乎都被空靈悠揚的童聲清唱包圍,沉浸在聖潔的音樂世界之中,"池塘之底"曾經的陰暗和殘酷好像一掃而光,一切都是如此的祥和安樂,連數學老師也跑來為孩子們伴奏,而一向不近人情的校長,竟也自顧自地在辦公室里學孩子們折紙飛機玩。可見音樂的感染力之巨大無窮。
如果有這部影片的原聲碟,我推薦收藏。
影片在音樂之外的其他方面俱表現出色,尤其是對節奏和整體基調的把握非常純熟,一點也不像初次出手的作品。導演敘述之流暢,轉場之自然,情節之清晰利落有條不紊,都顯現出手法嫻熟功底深厚,如果不是因為導演出身電影世家,耳濡目染,便是藝術相通,天分過人。要拿華語片來比較的話,處女作即能達到這種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的風范,似乎只有李安的《推手》才有相似感覺。《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首優美抒情的人性贊美詩,就是不知假使離開音樂題材,克里斯-巴哈蒂是否還會有如此過人表現。
『貳』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哪些經典歌曲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經典歌曲
1、Concerto pour deux voix
即「雙童聲協奏曲」,男聲JB Maunier(Jean-Baptiste Maunier)為「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小男主角,女聲Clémence Saint-Preux為原曲作家的女兒。全曲沒有一句歌詞,只是兩個曼妙的童聲在音樂的襯托下穿梭游離的,這種形式不失為展現最真切天籟歌喉的最佳方式,一切歌詞的修飾都是多餘的。
原曲是由音樂家Saint-Preux所作的「Concerto for one voice」,如今改編成童聲合唱,Clemence & Jean-Baptiste Maunier把美妙的童聲演繹的淋漓盡致。
2、Vois sur ton chemin主題曲
作為一部音樂電影,其中的音樂治癒了我們的心。這里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電影的主題曲《vois sur ton chemin》。
3、Caresse sur l'océan 插曲
最後,電影里還有一首很經典的香頌,《Caresse sur l'océan》,這首讓人在凡世喧囂中找到一絲清寧的法語歌。
4、Cerf-volant 風箏插曲
而在電影的最後,老師離開了學校,孩子們往天空中投出了許多白色的紙飛機,空中也飄來了這段動聽的歌聲。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老電影是無數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電影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性格沉靜的馬修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叄』 音樂片《放牛班的春天》,用心找共鳴,憑什麼豆瓣評分9.3
很少有音樂電影做到如此境界,站在大眾的評論角度看,豆瓣評分高達9.3分,確實很讓人佩服。但是也有很多人說這部電影一點都不動人,這分兒也未免太虛高了,完全沒有體現“教化”的動人之處,小男孩的歌喉也相當有限。只能說那個年代還沒有《芝加哥》,沒有《和聲》,才讓可憐天生不懂什麼是劇情的法國人得到這樣殊榮。憑什麼豆瓣評分如此之高呢?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這也可以說是一部論如何教育的影片。一個失意的音樂家和一群調皮的男孩的音樂故事,很動人,最喜歡裡面最小的那個孩子。結尾有淚點,教育可不簡簡單單是體罰那麼簡單,可見一個表面愛搗蛋的孩子都有心中解不開的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永遠不要說永遠,凡事皆有可能。故事情節並不復雜,但是越簡單的事物往往越有直指人心的深刻力量。總有一種純粹的感情讓人熱淚盈眶,溫暖人心。
『肆』 放牛班春天的歌曲賞析
原來看到的一些,希望對你有用。
如果你還沒看過《放牛班的春天》,
就先聽見孩子們天使般的歌聲,
我想你或許會認為:
這么動聽的歌曲必定來自天庭。
那你就錯了,凡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
都很清楚,這些小天使只是一群天真,
頑皮,好搞惡作劇的男孩。
但正因為如此,才使他們顯得可愛。
他們不是一些只會啃書本的書呆,
也不是一群只會聽話的機器。
他們生來就如此,生來就具有音樂天賦。
是那位好老師發現了他們的天份。
而那位老師也是一個平凡,朴實的村民,
也不是什麼偉大的作曲家。
卻很難想像他可以奇跡般的創造出
如此美妙的音樂來,如此流暢,如此完美。
如果一個沒有信仰,不信上帝,
對生活沒有希望,心裡只有灰暗的人,
他能寫出這么有靈氣的不朽音符出來嗎?
如果一個沒有文化,沒有內涵,
不重視美善藝術的國度能孕育出這種天才來嗎?
在歐洲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多少經典文化流傳至今,
影響了多少世代,多少地方的無數的人。
而只有心裡光明的人才能看到光明。
在這種文化氣息下,
歐洲人繼承了他們的優良傳統,
直到幾個世紀後還生生不息。
他們熱愛真善美的藝術,
熱愛久經不衰的古典文化。
那麼像這樣的音樂可謂就是一氣呵成了。
而我們,又有多少文化可以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的呢?
我們有五千年的歷史,又有多少年是美好的呢?
這樣當我們聽到那麼美妙的旋律時,
我們的心肯定會受到強烈的沖擊。
但其實,這就是少見多怪了。
像這樣經典的藝術作品多的是,
過去非常多,現在很多,以後還會更多!
『伍』 關於《放牛班的春天》的音樂評論
沉悶的生活需要輕松的調劑,麻木的內心向望溫情的潤澤,而最好的辦法,也許不外是聽一首好歌。
音樂,是快樂我們的精靈,而《放牛班的春天》,實際上可以看成一部有關這個精靈的史詩。紙上蝌蚪似的音符,經過馬修老師的指點,慢慢地開啟了「放牛孩子」們心中的春天。在他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有著如詩般的純潔天真,他包容他們的錯失,鼓勵他們勇敢地證明自己,把他們分成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等角色,並以此為基礎組織起了一隻合唱團。「天使般面孔」的莫杭治(Pierre Morhange)就是此時被發掘出來,逐漸展現了自己的音樂天才,並以此為奮斗,最終成了世界知名的音樂家。
音樂可以消弭一切,嚴肅緊張的數學老師慢慢地有了笑容,甚至可以改變暴躁的校長,使他在合唱團的歌聲中童趣大發的玩起紙飛機;音樂也可以讓人為之傾注一生,馬修老師被辭退後,沒有追求名利,一直與音樂為伴,平靜的度過了後半生。
貫穿整個影片的,都是孩子們稚嫩清澈的歌聲。一曲曲聽下來,使人心生愉悅,似身臨如畫美景,藍天白雲、陽光明媚、小徑蜿蜒、楓葉紅澄、海波盪漾、翠鳥輕翔,一時間,恍惚中滿是輕快溫馨。
藝術之所以成其為藝術,是因為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美好。
對於「放牛班」的孩子來說,音樂之所以美好,是因為他們在之中找到了做人的尊嚴,感悟到了希望和尊嚴,再沒有調皮搗蛋,再沒有惡作劇。陽光般明媚的音符,輕柔地盪滌著他們正在成長的小小心靈,也改變了他們對世界、他人和自己的看法,他們開始感受到愛和付出的偉大力量,也從此有了一個嶄新的人生。
讓觀眾醉心的,除了老師和學生這樣人皆有之的情結,相當多的人更愛片中的音樂,有網友寫到:幾首插曲好美,猶如天籟滌盪心靈;少年夢一樣純凈的嗓音在柔和的和音襯托下突兀而起,整個宇宙在瞬間都沉靜了,福音降臨,問題少年們心中原本涌動著比常人更多的激情與期望。
音樂是本片的主題。導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亞早在2002年9月電影開拍前9個月,就開始與Coulais製作本片的音樂部份,克里斯托弗希望盡量避免出現一般兒童合唱團的感覺,唱著聖誕頌歌似的傳統歌曲,他要求音樂充滿強勁的感覺,而且要差不多全部都是原創,最終他們二人為電影合力創作了多首歌曲。
此後的市場反應證明了他們的成功。此片於2004年3月在法國上映,一個月時間已經有近600多萬人進入影院,創造了三千多萬美元的票房,並最終成為2004年法國電影票房冠軍,角逐第7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意味著什麼呢?一部沒有美女、暴力、動作、兇殺和任何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是用喚起心靈的共鳴來獲得成功的。
『陸』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意義是什麼
應該接受學生的差異性。
此影片傳遞出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們帶來的沖突及自我的救贖,感動了無數人,豆瓣評分高達9.3分。電影的上映距今雖然已經相隔16年了,但是我覺得對當下的教育依然有著積極的作用及意義。
影片簡介: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一間外號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學校的輔育院當助理教師,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
『柒』 放牛班的春天觀最後的送別時刻的音樂賞析
【1】當克萊門特不得不離開學校離開孩子們的時候,他感到無比的傷心,而當他走出學校大門的時候,居然沒有一個孩子來送他,他暗自搖搖頭,以為孩子們對他沒有一點點感情,或者出於學校的壓力不能來送他,就當他這么想著,一個紙飛機從天上落下,兩個紙飛機從天上落下,更多的紙飛機從天而降,他驚奇的發現每一個紙飛機上面都寫著孩子們對他的不舍,對他的想念,他順著飛機落下的方向望上去,孩子們在教室小小的窗子中向外望著,每一雙眼睛都是閃閃發光,克萊門特緊緊的握住手中的紙飛機,卻久久的說不出話來.
這是我看電影時候最感動的畫面,教師這個職業閃動著人性的光輝,讓大家不能忘,不想忘.
【2】沉悶的生活需要輕松的調劑,麻木的內心向望溫情的潤澤,而最好的辦法,也許不外是聽一首好歌。
音樂,是快樂我們的精靈,而《放牛班的春天》,實際上可以看成一部有關這個精靈的史詩。紙上蝌蚪似的音符,經過馬修老師的指點,慢慢地開啟了「放牛孩子」們心中的春天。在他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有著如詩般的純潔天真,他包容他們的錯失,鼓勵他們勇敢地證明自己,把他們分成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等角色,並以此為基礎組織起了一隻合唱團。「天使般面孔」的莫杭治(Pierre Morhange)就是此時被發掘出來,逐漸展現了自己的音樂天才,並以此為奮斗,最終成了世界知名的音樂家。
音樂可以消弭一切,嚴肅緊張的數學老師慢慢地有了笑容,甚至可以改變暴躁的校長,使他在合唱團的歌聲中童趣大發的玩起紙飛機;音樂也可以讓人為之傾注一生,馬修老師被辭退後,沒有追求名利,一直與音樂為伴,平靜的度過了後半生。
貫穿整個影片的,都是孩子們稚嫩清澈的歌聲。一曲曲聽下來,使人心生愉悅,似身臨如畫美景,藍天白雲、陽光明媚、小徑蜿蜒、楓葉紅澄、海波盪漾、翠鳥輕翔,一時間,恍惚中滿是輕快溫馨。
藝術之所以成其為藝術,是因為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美好。
對於「放牛班」的孩子來說,音樂之所以美好,是因為他們在之中找到了做人的尊嚴,感悟到了希望和尊嚴,再沒有調皮搗蛋,再沒有惡作劇。陽光般髏牡囊舴��崛岬氐吹幼潘�欽�誄沙さ男⌒⌒牧椋�哺謀淞慫�嵌允瀾紜⑺�撕妥約旱目捶ǎ��強�幾惺艿槳�透凍齙奈按罅α浚�泊喲擻辛艘桓穌感碌娜松�?
讓觀眾醉心的,除了老師和學生這樣人皆有之的情結,相當多的人更愛片中的音樂,有網友寫到:幾首插曲好美,猶如天籟滌盪心靈;少年夢一樣純凈的嗓音在柔和的和音襯托下突兀而起,整個宇宙在瞬間都沉靜了,福音降臨,問題少年們心中原本涌動著比常人更多的激情與期望。
音樂是本片的主題。導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亞早在2002年9月電影開拍前9個月,就開始與Coulais製作本片的音樂部份,克里斯托弗希望盡量避免出現一般兒童合唱團的感覺,唱著聖誕頌歌似的傳統歌曲,他要求音樂充滿強勁的感覺,而且要差不多全部都是原創,最終他們二人為電影合力創作了多首歌曲。
此後的市場反應證明了他們的成功。此片於2004年3月在法國上映,一個月時間已經有近600多萬人進入影院,創造了三千多萬美元的票房,並最終成為2004年法國電影票房冠軍,角逐第7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意味著什麼呢?一部沒有美女、暴力、動作、兇殺和任何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是用喚起心靈的共鳴來獲得成功的。
『捌』 放牛班的春天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
1、教育理念的沖突
校長採取的是暴力施壓的管教方式,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動輒就是關禁閉、謾罵甚至體罰。而馬修老師則是採取了一種溫和詼諧、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
孩子們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馬修老師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產生的原因,並且引導他們主動承擔錯誤。這兩種方式的不同,其實體現的是兩種教育理念的差別,即行為主義教育與人本主義教育的對立。
2、要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放牛班裡的問題兒童,全是父母在二戰中犧牲或者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了他們的童年,因此學校的作用就尤其關鍵。
但是底教學院的教育條件,又很難讓他們有形成自己獨立人格的機會。但克萊門馬修,卻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完善自己的人格。
形成健全的兒童人格,可以從三個方面引導孩子: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自我觀、發展積極的困難觀、發展積極的他人觀。
(8)電影音樂賞析放牛班的春天擴展閱讀
簡介: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玖』 放牛班的春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內容:
1948年,當克萊蒙——一位失業的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時,他如同進入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經歷所震驚,又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
校長的殘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及可憐無助,讓他產生了一種改變學校的管教象警察對待犯人一樣對待孩子們的沖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專門為孩子們譜寫的歌曲,他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受傷的心。
神聖而純凈的音樂不但凈化了孩子們的心靈,更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仁愛、友善、寬容的極致是讓所有的觀眾眼中充滿喜悅的淚水。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9)電影音樂賞析放牛班的春天擴展閱讀: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為「池塘底教養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
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馬修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昂克,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卻是一廂情願。最後因為失火事件被校長解僱,臨走前帶走了佩皮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