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電影藝術
電影藝術
20世紀誕生的一種藝術類別。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畫面與聲音為媒介,在運動著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銀幕形象,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一般而言,電影是一種綜合了藝術和科技的綜合性藝術,電影還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不僅如此,電影還是一種由純視覺藝術發展而成的視聽藝術。蒙太奇是電影最基本最獨特的藝術表現方法。電影的蒙術奇,除了鏡頭內部、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關系外,還包括畫面與音響、音響與音響之間的組合關系,由此形成各個有組織的片段、場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電影還可稱為時空藝術,它兼有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能將各種形式的時空組合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再現物質世界的時間、空間關系。銀幕上的世界是一個特殊的時空復合體。電影是各類藝術人員集體智慧的結晶,導演是影片攝制的中心,他必須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進行全面設計、總體構思,充分調動各個藝術和技術門類的創造性,共同完成影片創作。
電影是繼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發明於19世紀末期,由最初被認為是「小學生的玩意」、「奴隸們的娛樂游戲」逐步發展成為20世紀最廣泛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它通過攝影機以每秒拍攝若干格畫幅的運轉速度,將被攝物體運動的時空轉換過程記錄在條狀膠片上,然後將不同的膠片銜接起來,經過顯影、定影。乾燥加工成電影拷貝的過程,製成可以放映供許多人同時觀看的影片。影片從最初拍攝一些活動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斷,發展到現在已能夠拍攝豐富多彩、復雜變化的現實世界,具體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的能力和生動的藝術感染力。
由於電影的樣式和片種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報道某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或歷史事件活動的記錄片,也有運用各種美術手段和材料製作的美術片,還有記錄舞台藝術表演的戲曲片等等。在這些種類中又包含若乾片種。如故事片中有喜劇片、西部片、愛情片、科幻片等;美術片中有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記錄片中有傳記記錄片、文獻記錄片、新聞記錄片等。它包括文學、戲劇、繪畫、建築、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成分,所以被稱為綜合藝術。
所謂綜合藝術,指綜合幾種藝術成分而構成的藝術樣式。其特徵是:
集體創作。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美術、攝影、錄音多個創作部門藝術創造的有機配合;
利用現有的一切藝術表現手法。電影有含文學成分的描寫和結構,有含戲劇成分的對話、內心獨白、形體動作、面部表情,有含音樂成分的歌曲和與畫面融合的視覺形象;
廣泛的群眾性文化。電影的構成是用活動著的畫面和各種音響表達、表現世界各國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但是,電影的綜合性並不是指各種藝術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將各種藝術形式包含的藝術成分融匯貫通變成新的東西加以表現。它除具有一般文學藝術的共性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這在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工具與別的藝術表現工具不同。電影是用攝影機來反映的。攝影機具有真實記錄反映對象及其運動的時空轉換這一特點,由此形成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法和電影敘述語言,將各種藝術成分有機統一組合成新的藝術表現形象。
正因為如此,作為藝術的電影,雖然是誕生於眾多古老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之後的最新最年輕的藝術,但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誕生日期的藝術。自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正式公映自己製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獲得成功至今僅百年的歷史。而古老傳統的藝術,其中有的已經歷了上千或數千年的滄桑,它們問世的時日,就連專門研究藝術史的專家學者們也無從稽考。電影和古老傳統的藝術相比,它只能算個小弟弟。但是它後來居上,後生可畏,最年輕的藝術——電影,以其無可比擬的藝術魁力,闖進了世界藝術之林,一躍而成為最富群眾性最具影響力的與世紀同齡的藝術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於它年輕,有它自己的優勢。因為電影不僅是誕生於古老傳統的藝術之後,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這些藝術的所長而又揚棄了它們的所短,有機綜合了多種藝術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多種藝術門類的有機綜合,是電影藝術最突出的美學特性,綜合性是電影美的本質所在。
早期的電影研究家們從電影像誰這一命題出發,探討電影藝術的基本持性和電影美的奧秘。他們所持的觀點和所得的結論各不相同,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電影像文學,有人認為電影像戲劇,也有的認為電影像繪畫,還有的說像音樂等等。不一而足。於是便有「可見的文學」、「電影詩」、「視覺交響樂」、「沉默的旋律」諸如此類的說法,試圖從電影美學的層次上對電影美的本質作出界說。這些見解雖知其相對的合理性依據,但在今天看來,其各執一端的片面性,則是顯而易見的。電影既像誰也不像誰,電影就是電影,因為電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多種藝術的因素、集它們於一身的綜合藝術。
電影中包容了文學的因素,因為它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文學的各種體裁中廣泛吸取營養,如從詩中汲取抒情性,從散文中汲取紀實性,從小說中汲取敘事性。在敘事手法上又借鑒了文學中的主觀敘述和客觀敘述,外部描繪和內心剖析以及多種形式的結構原則等。總之,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敘事的方式,電影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而具有文學的因素。電影中存在的戲劇因素,表現在演員表演、場面調度、矛盾沖突和懸念等一系列藝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電影中的音樂因素,表現在通過旋律配合畫面,以營造環境氛圍、渲染情感和節奏變化。至於電影中的繪畫、雕塑、攝影等因素,不僅表現在造型性和視覺再現性上,對構圖、色彩和光影的處理上,借鑒了這些藝術的經驗,而且電影中的許多專用術語如畫面、色調、影調、鏡頭、焦距等等,也都是從這些藝術中借用過來的。
電影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到敘事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學的因素。但文學進入電影』,由於受電影的制約,經過消化、融合,已發生了質的變化,而非電影加文學。電影中的文學因素和作為語言的藝術的文學有質的區別。因為盡管電影廣泛借鑒文學塑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方法和技巧,但文學是通過語言文學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學形象,而電影則是通過畫面和音響以及電影所獨具的特殊表現手段——蒙太奇來塑造銀幕形象。作家用語言來寫故事、寫人、寫人的靈魂。文學形象是通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給讀者以聯想,銀幕形象則是通過可見的畫面和可聞的聲音具體地直接地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可見電影中的文學因素決不是電影加文學。
電影從繪畫中吸取營養,包括構圖、光影、色彩、線條的運用和處理,具有繪畫的因素,但繪畫進入電影並非電影加繪畫,電影中的繪畫因素受電影制約,與繪畫藝術有質的區別。繪畫再現生活的手段是線條和色彩,電影的手段是畫面,並且有聲音與之相配合。繪畫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動為靜,靜中見動,不能表現對象的連續運動,銀幕中的造型形象則始終是不斷變化著的連續運動的造型形象。
電影從戲劇吸取營養包容了戲劇藝術的因素,但戲劇進入電影,因受電影的制約被消化融匯也產生了質的變化,並非電影加戲劇。電影的時空觀念和處理同戲劇的時空觀念和處理有著質的區別。舞台空間是固定的,銀幕空間是不斷變化的。舞台時間是現實的物理時間,銀幕時間則可以自由延長、壓縮、停滯的非物理時間。因此戲劇的時空表現受到限制,而銀幕的時空表現則有很大自由。不僅如此,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也存在著質的區別。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共時共地,同時完成,這是戲劇表演的特點;而電影表演則是另外一種情形:表演者在場表演,欣賞者缺席;欣賞者在場欣賞,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不可能共時共地,也不是同時完成。因此,這就決定了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門藝術進入電影,同樣要產生質的變化,凡此種種,說明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並不是各門藝術簡單地相加拼湊在一起,而是經過了化合的有機的綜合整體。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而形成綜合性的審美特性,就其實質來說,乃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有機綜合。正因為如此,作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的新型藝術——電影,它克服了傳統的純時間藝術難以充分表現空間和傳統的純空間藝術難以表現時間的局限與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現時間又可以充分表現空間,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現潛力和藝術可能性。由此也不難看出,包容了多種藝術門類的電影的綜合性實質,還在於它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它克服了純視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聽覺形象的審美需求和純聽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視覺形象的審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視聽兩者之長的優勢,成為一門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
❷ 電影的起源在哪裡
1.電源起源於1895年12月28日
2.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影。電影在誕生過程中經歷了喬托·卡努多的宣言,讓人們把目光集中在電影上,英國人慕布里奇拍攝的奔馬,最終《火車進站》確定了電影的誕生。
❸ 電影藝術產生於音樂,美術,戲劇,等藝術門類之後,故又被稱為什麼
電影被稱為第八藝術,因為電影涵括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美術、建築、雕塑七大藝術類別。
❹ 綜合藝術的綜合藝術的主要種類
從廣義上講,戲劇包括話劇、中國戲曲、歌劇、舞劇、乃至目前歐美各國影響廣泛的音樂劇等。從狹義上講,戲劇主要是指話劇。這里所講的戲劇即指話劇,是從狹義理解的。話劇在歐美各國通常被稱為戲劇。
戲劇是在舞台上由演員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為觀眾當場表演故事情節的一門綜合藝術。戲劇藝術作為二度創作的藝術,包括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作為舞台演出基礎的戲劇文學和演員創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藝術。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按照作品題材不同,可以分為歷史劇、現代劇、兒童劇等;按照作品的樣式類型劃分,又可以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三大類型。
作為戲劇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悲劇歷來被認為是戲劇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作為戲劇的一種類型,悲劇常常通過正義的毀滅、英雄的犧牲或主人公苦難的命運,顯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偉大人格,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正是通過毀滅的形式來造成觀眾心靈的巨大震撼,使人們從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凈化。
戲劇除了具有綜合藝術共同的審美特徵外,還有自身獨具的特徵。在戲劇的所有特徵中,戲劇性無疑佔有最重要的地位。所謂戲劇性,就是戲劇藝術通過演員扮演的角色之間的沖突來展開劇情、刻畫人物,藉以吸引觀眾,實現其藝術效果和審美作用的特性。構成戲劇性的中心環節是戲劇動作和戲劇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必須通過角色之間的對話和動作,來展開激烈的沖突和交鋒,使戲劇情節得以進展,人物性格得以展現,在富於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和曲折起伏的情節中,在舞台上塑造出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中外古今的優秀戲劇作品,無不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在綜合藝術中,戲劇和戲曲需要演員在舞台上為觀眾多次進行現場表演,而電影和電視則是一次性演出,用膠片或錄相帶將這種表演固定下來。因此,劇場性構成了戲劇藝術的另一個特點。這種劇場性對戲劇演員的表演藝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們常把劇本、演員和觀眾稱作戲劇藝術的三要素,其中最本質的要素自然是演員。因此,戲劇的中心應當是演員的表演藝術。戲劇表演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也就是觀眾欣賞的過程。戲劇演員在進行二度創造時,首先要深刻挖掘劇本的內涵,掌握角色豐富的思想情感,通過情感體驗與藝術分析,克服自我與角色之間的距離,然後才能通過藝術化的表情、語言和形體動作,在舞台上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員扮演的角色,應當是真實感人的舞台形象,這就要求演員的表演既要形似,更要神似,傳達出角色獨特的性格氣質和內心世界。正因為戲劇藝術對表演有著很高的要求,因而戲劇理論家們都十分重視對戲劇表演藝術的研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戲劇體系,分別被稱之為「體驗派表演藝術」和「表現派表演藝術」兩大類型。戲劇在演出時,劇場中演員與觀眾的感情可以直接交流,觀眾一方面欣賞舞台上演員的精彩表演,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情緒情感的反應直接影響著演員的表演,這種當堂反饋的現象構成了戲劇藝術的重要特點。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的總稱。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地有三百多個劇種,其中包括全國性的劇種如京劇,也包括地方戲如川劇、秦腔、河北梆子等。在世界上,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和中國戲曲,被稱為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
中國戲曲藝術,作為戲劇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既具有戲劇的共同特徵,又因其獨特的表現手段和獨有的審美特徵,從而有別於其它戲劇形式。尤其是戲曲藝術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將表現審美意境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屬於一種表現性的綜合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在世界戲劇藝術中獨樹一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僅舉中國戲曲在形式美上「以一求多」與西方戲劇「以多見一」之間的比較和區別,便可看出其中端倪。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巨大影響,中國戲曲藝術形式美的基本特徵是以「一」為起點,如戲曲的角色行當上是「一行多用」(生、旦、凈、丑),表演動作上是「一式多用」 (唱、念、做、打),戲曲聲腔與音樂上是「一曲多用」 (基本曲牌),舞檯布景上是「一景多用(如一桌兩椅),服飾臉譜上是「一服多用」等等。此外,在表演藝術上,還有「一人千面」 (一套程式、萬千性格)、「一曲百情」、「一步千態」、「一笑百媚」等,充分體現在傳統文化影響下,中國戲曲「以一求多」的美學追求。
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中國戲曲的起源是很早的,在原始時代的歌舞中已經萌芽了。但它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很長,是經過漢唐直到宋金即12世紀的末期才算形成。中國戲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樂舞、俳優、百戲。唐代更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歌舞戲和參軍戲,「戲」和「曲」進一步融匯,表演形式也更為多樣。宋、金時期,戲曲藝術真正趨於成熟,宋雜劇和金院本都能演出完整的故事,劇中角色也較前增多,初步形成了我國戲曲表演分行當的體系。元代戲曲創作和演出空前繁榮,涌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劇作家和作品,元雜劇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其中,尤以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最為著名,堪稱世界戲劇藝術的不朽作品。明、清時期,是中國戲曲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特別是傳奇作品大量涌現,包括作為中國戲曲史上劃時代的浪漫主義傑作,湯顯祖的《牡丹亭》等。
古典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長期農業社會的產物,中國戲曲深受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與此同時,又深刻地折射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美學追求。
中國戲曲具有自身的審美特徵。尤其是表現在綜合性、程式化、虛擬性這三個方面。當然,這些特徵並非中國戲曲所獨有,許多東方戲劇也具有這些特點。
戲曲藝術高度的綜合性、程式化和虛擬性,以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世界戲劇舞台上獨樹一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電影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電影藝術是通過畫面、聲音和蒙太奇等電影語言,在銀幕上創造出感性直觀的形象,再現和表現生活的一門藝術。由於電影誕生在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戲劇、建築之後,所以常被人們稱作「第七藝術」。在迄今為止的所有藝術種類中,只有電影和電視是人們知道其誕生日期的兩門藝術。
1895年 12 月 28 日晚,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們自己拍攝的《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短片,這一天被電影史家們定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標志著無聲電影時代的開始。在此之後,電影這年輕的藝術迅速發展起來。
中國電影誕生於10年之後,即 1905 年,當時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第一部國產片《定軍山》,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嚴格意義上講是一部戲曲舞台紀錄片。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 (1913) 。
從總體上講,電影的樣式分為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四大部類。
電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和電視作為 20 世紀最重要的文化現象,首先是新技術的發明,然後才導致新藝術的誕生。完全可以這樣說,影視藝術是迄今為止唯一產生於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姊妹藝術。從誕生到發展的全部歷史來看,電影始終是一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藝術。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電影藝術的發展,對電影語言的創新,甚至對電影美學觀念的演變,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在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曾經有過三次重大的變革,都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次大變革是從無聲到有聲。最初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被稱為「默片」。一般認為,有聲電影誕生的標志,是 1927 年美國的《爵士歌王》,這部影片其實是在無聲片中加進四支歌、一些台詞和音樂伴奏,但不管怎樣,它標志著電影史上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從此,電影由純視覺藝術成為視聽綜合藝術,大大豐富了自身的表現力,使得音樂、音響和語言都成為電影重要的藝術元素。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是 1931 年的《歌女紅牡丹》。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二次大變革是從黑白到彩色。最初的電影都是黑白片,早期電影曾經採用人工上色的辦法,即在黑白電影的膠片上塗顏色,如前蘇聯電影《戰艦波將金號》 (1925 年),就是經過人工上色,使銀幕上起義後的戰艦升起一面紅旗,顯然這是一項極其繁重的工作。1935年,使用彩色膠片拍攝的美國影片《浮華世界》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發生在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至今,電影正在大踏步地進入高科技時代,這一發展趨勢目前正有增無減、愈演愈烈,包括計算機三維動畫、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極富想像力的藝術手段和極其逼真的藝術效果,大大增強了電影藝術的魅力。如在美國影片《阿甘正傳》中,主人公居然與肯尼迪總統促膝談心;《真實的謊言》中,龐大的戰斗機在一座座摩天大樓之間橫沖直撞;《侏羅紀公園》里奔跑的恐龍和始祖鳥;《泰坦尼克號》里巨大的輪船沉入水中等等。尤其是《玩具總動員》這部三維動畫片,完全是由電子計算機製作的1,500個鏡頭組成。可以說,電子計算機高科技給影視藝術帶來的巨大影響,現在僅僅是初露端倪。
尤其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為電影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技術手段和藝術語言,而且直接影響到電影美學各個流派的產生和發展。聲音引入電影,促成了戲劇化電影美學觀的誕生;輕便攝影機、高速感光膠片和磁帶錄音機的出現,使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得以實現「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美學追求,這些事實都是被世界電影界所公認的。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引入,給電影美學帶來了嶄新的課題。可以預見,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飛速進展,電影在21世紀必將發生更大的變化。
電影藝術又是綜合藝術的結晶。電影藝術的綜合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其一,它是各門藝術的綜合;
其二,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綜合;
其三,它是美學層次上的綜合。
電影藝術將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紀實藝術與表演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有機地綜合到一起。特別是電影藝術綜合吸收了各門藝術的長處和特點,大大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這種綜合性,使得影視藝術成為一種集體創作的藝術,將編、導、演、攝、美、錄、音、道、服、化等多個職能部門集合在一起,在導演的總體構思和製片人的宏觀策劃下來共同完成攝制任務。
第一,電影和電視劇都與戲劇有著密切的關系。戲劇既是綜合藝術,又是表演藝術,戲劇藝術多年來在編劇、導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藝術規律,為電影藝術提供了許多可貴的經驗。一些電影作品的編、導、演或者來自舞台,或者兩棲於戲劇藝術和電影藝術,例如好萊塢的著名影星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費雯·麗、英格麗·褒曼等均是從舞台走向銀幕;中國從老一代演員趙丹、白楊到新一代演員鞏莉、章子怡等也是如此。
第二,影視藝術也受到文學的極大影響。影視藝術的成功首先取決於劇本,對於故事片、電視劇和電視專題片來講,影視文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與此同時,文學的各種體裁都曾經直接對電影產生過巨大影響,出現過詩電影、戲劇電影、散文電影和小說電影。
第三,影視藝術從繪畫、雕塑中,吸取了造型藝術的規律和特點,使得造型性成為影視藝術重要的美學特性之一。造型藝術善於處理光線、影調、色彩、線條和形體,為影視藝術的畫面造型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尤其是新時期以來我國電影觀念的更新,突出表現在對造型性的重視與探索上,如《黃土地》畫面上大半黃土、小半藍天的構圖、《紅高粱》片尾無邊無際的紅彤彤的高粱,都顯示出電影藝術造型性的巨大生命力。
第四,影視藝術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音樂成為影視作品概括主題、抒發情感、渲染氣氛的重要藝術手段,尤其是廣為傳唱的影視歌曲更是成為影視藝術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影視藝術與攝影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聯系。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甚至認為,電影的基本特性就是照相性。當然,我們必須強調指出,以上各門藝術的多種元素進入影視之後,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被影視藝術所同化和吸收,使得電影和電視藝術成為與眾不同的獨立藝術。
影視藝術特性,體現在運動著的畫面、聲音以及完成畫面、聲音組合的蒙太奇之中。因此,影視藝術語言主要就是畫面、聲音和蒙太奇。
影視「畫面」主要是通過攝影 ( 像) 機的鏡頭拍攝記錄下來的,對於影視畫面來講,景別 ( 包括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 、焦距 (包括標准鏡頭、長焦鏡頭、短焦鏡頭、變焦鏡頭等)、鏡頭運動 (包括推、拉、搖、移、跟、降、升等幾種基本形式和運動鏡頭等)、角度 (包括平視鏡頭、俯視鏡頭、仰視鏡頭等) ,以及光線、色彩和畫面構圖等,共同組成了畫面造型。
對於影視「聲音」來講,人聲 ( 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 、音樂、音響這三大類型,共同組成了聲音造型,並且與畫面相互配合,極大地增強了影視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用語,意為裝配、組合、構成等,在影視藝術中,這一術語被用來指畫面、鏡頭和聲音的組織結構方式。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應當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其一,從技術層面上講,蒙太奇就是剪輯;
其二,從藝術層面上講,蒙太奇應當是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和敘事方式,不但鏡頭與鏡頭、段落與段落,甚至畫面與聲音均可構成蒙太奇組合關系;
其三,從美學層面上講,蒙太奇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創作方法。蒙太奇不僅體現在後期剪輯,而且也體現在前期的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乃至各個創作部門合作完成的整個創作拍攝過程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蒙太奇思維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法。
影視藝術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商品性與文化性。與此同時,影視藝術作為時代的多棱鏡與社會的萬花筒,又總是展現出一幅幅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的斑斕圖景,使得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與時代性;優秀的影視作品既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使得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國際性;此外,中外優秀影視作品,無不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蘊和獨特的藝術追求,從而體現出較高的文化品格和獨特的藝術創新,具有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電視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也是 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視與電影、廣播相比,是更為年輕的傳播工具,然而它的發展之快、影響之大,卻是此前其他傳播媒介所無法比擬的。
發展迅速的電視,誕生至今僅有 60 多年歷史。1936年 11 月 2 日,英國廣播公司 (BBC) 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規模盛大的歌舞,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正式開播,人們普遍這一天作為電視事業的開端。此後,法國於 1938 年,美國與前蘇聯於 1939 年相繼開始正式播出電視節目。世界電視事業的真正發展,是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後,隨著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視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1954年,美國正式開辦彩色電視節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出彩色電視節目的國家。我國第一座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北京電視台,於1958年5月1日開始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開端,同年6月15日又播放了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中國電視藝術也從此誕生。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電視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迅猛發展。
作為大眾傳播媒介,電視具有多重功能。一般認為,電視具有新聞信息功能、文藝娛樂功能、社教功能和服務功能,但主要是前兩種功能。目前,電視藝術已經遍及我國城鄉,成為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一門藝術,電視藝術所擁有的觀眾數量,在所有的藝術種類中遙遙領先,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電視藝術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電視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類文藝節目,其中包括: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電視藝術片,電視專題文藝節目,以及音樂電視(MTV),電視文藝談話類節目,電視娛樂節目 ( 如游戲類,益智類,乃至新近出現的真人秀節目) 等等。與此同時,電視文藝還應當包括直播或播映的電視文學、電視音樂、電視舞蹈、電視曲藝雜技、電視戲曲、電視戲劇、電視電影,乃至於諸多藝術類型的電視節目如藝術體操、冰上舞蹈、時裝表演等等。電視劇是電視藝術的主要類型。
電視劇的品種較多,主要包括單本劇、連續劇、系列劇或小品等。
單本劇,是電視劇中一種常見的形式,它具有獨立的故事或情節,基本上一次播完(或分上中下三集),情節緊湊,人物不多,時間大致在半小時至兩小時之間。
連續劇,是電視劇中一種重要的形式,故事情節常常較為曲折復雜,劇中人物往往數量較多,主要人物和情節都是連貫的,每集演播全劇中的一段故事,並在結尾處留有懸念,吸引觀眾連續收看,如《四世同堂》(28集)、《紅樓夢》(36 集)等。
系列劇,是一種類似於電視連續劇的形式,它有幾個主要人物貫穿全劇,但故事情節並不連貫,每集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故事,觀眾可以連續收看,也可以任意選看其中的幾集,如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編輯部的故事》等。
電視小品,是電視劇中的輕騎兵,播映時間短,人物、情節都比較單純,常常擷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人物的一個特徵,迅速及時地反映生活的某個側面。
從審美特徵上看,電視與電影作為姊妹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它們都是綜合藝術,又都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都採用畫面、聲音、蒙太奇等藝術。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因此,人們常常將影視並提。電視又有自己獨具的特徵:
首先,電視的技術性形成了這門藝術的特性,由於電視和電影分別採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原理,加上電視熒屏較小的特點,因而,電視畫面的面積較小,清晰度較差難以表現眾多的人物和較大的場面,在鏡頭運用方式上多用中、近景和特寫,少用遠景和全景,場景轉換不宜太快,以便讓電視觀眾弄清人物和劇情。
其次,電視的介入性形成了這門藝術的觀賞特點,由於電視觀眾一般都是在家裡觀看,觀眾可以隨意選擇收看並當場評論,因此電視劇應當照顧到觀眾對劇情內容的興趣,調動各種藝術手段來吸引觀眾,在情節、場景、表演諸方面根據觀眾的審美心理作特殊的藝術處理,給觀眾以想像的空間和介入的機會,盡量使觀眾對劇中人物產生移情和共鳴,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再次,電視的迅速性形成了這門藝術更加生活化的特點,許多電視節目和晚會可以現場直播;電視劇製作周期短,成本較低,又擁有輕便靈巧的技術設備,室內戲較多等特點,因而能夠深入生活,及時將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心的問題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與此同時,電視劇在劇情內容、演員表演、服裝道具、環境布置等方面,都要求更加親切、自然和生活化,直接和逼真地反映生活。
總之,由於電視的傳播特性、技術特性和藝術特性,以及電視觀眾獨特的收視環境、收視條件和收視行為,尤其是電視藝術僅僅是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使得電視藝術從創作、傳播到接受都有許多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值得人們去認真加以研究。
❺ 電影是怎麼產生的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不可勝數的精美藝術品,但是,藝術的門類並不多。到19世紀中葉,人類共創造了6種藝術: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繪畫和雕塑)、建築和戲劇。
1911年的一天,一個人突然向世界宣布:第七藝術誕生了!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把目光一下集中到市場上的一種雜耍項目——「電影」上。
他是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多。盡管他在電影方面沒有更多的建樹,但他的一則《第七藝術宣言》,卻使他成為發現藝術新大陸的第一人。從此,電影正式進入藝術姊妹們的行列中,「第七藝術」成為電影的同義語。
卡努多隻是發現者,電影藝術的誕生之日不能從他發表宣言的那天算起。
現代電影的發明是建立在人類對視覺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的。1872年,英國人慕布里奇曾經用24架照相機搞了一個拍攝奔馬的試驗,成為電影史上非常著名的例子。
1894年底,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兄弟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電影放映機,並於1895年3月22日,獲得了拍攝和放映電影的專利,成為真正電影的發明者和創始人。它標志著電影發明階段的終結和電影新時代的開始。盧米埃爾兄弟被公認為「電影之父」。
❻ 在電影誕生之前的六大藝術是什麼
六大藝術: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戲劇。
第七藝術:電影。
第八藝術:電視。
❼ 簡述電影的發展和起源
電影,也稱映畫。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藝術。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的拍攝和放映活動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❽ 請問電影為什麼被成為「第七藝術」 謝謝
第七藝術的來歷
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里喬托·卡努杜在1911年發表的一篇論著名稱,在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從此,"第七藝術"成為"電影藝術"的同義語。卡努杜認為在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中,建築和音樂是主要的;繪畫和雕塑是對建築的補充;而詩和舞蹈則融化於音樂之中。電影把所有這些藝術都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
我們在這說的第七藝術也就是綜合藝術------電影。電影是一種現代科技文化,電影由盧米埃爾兄弟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一家咖啡館放映第一部簡單電影鏡頭,後被定為電影誕生日;在1926年同在法國電視誕生了!電影是大眾與視覺文化;是現代大眾傳播的媒介。電影要求要高於電視,在製作拍攝要求非常嚴格!
現在隨著電影的大眾話,學習影視表演的人也越來越多,在各所高校當中都開設了表演專業課;中國大陸來說 中央戲劇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 解放軍藝術學院 上海戲劇學院 的專業實力是最強。考上這樣理想的藝術高校也不是很難,只要你認真扎實的學,相對於音樂,器樂,美術來說專業學習時間要短的多,而且文化要求相對較低(中央戲劇學院2004招生最低分數線190分)所以對於有表演天賦高考生來說,這就是很好的優勢了!!!
做為一個演員首先要有天賦,在就具備良好的 注意力 反應力 想像力 模仿力 基本元素,演員要演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個性,要敢於破壞自己形象。一個好的演員需要在各個領域都有成就;兼會音樂,形體尤其重要。通過一個系統專業的學習過程對做演員的你是非常重要!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演員,在演著真實的自己;如果你想體驗到不同的人生,性格全面的演繹,你來選擇影視,當一個演員!感受你想感受的,做你夢里現實中做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