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孔子電影音樂賞析兩千字

孔子電影音樂賞析兩千字

發布時間:2022-07-26 04:02:12

① 《孔子》觀後感1000字

《孔子》:「觀眾看完不後悔」

1月27日,是史詩巨片《孔子》以2500個拷貝特大規模投向市場的第6天。片方表示,影片投資1.5億元「賭的就是觀眾看完不後悔」。《孔子》上映6天來,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等各大中城市的主要場次均有爆滿現象,上座率整體在八成以上。

《孔子》以高超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我國春秋時期魯人孔丘
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現出一個有戰爭、有陰謀、有聖人、有梟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氣的春秋亂世。影片以孔子在魯國執政為開端,周遊列國後回歸故里為結束,始終以孔子的個人經歷為線索,藝術地將春秋時期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既有魯國廟堂之上討論「墮三都」時的明槍暗箭,又有「夾谷會盟」中的金戈鐵馬,既展現了孔子及弟子們的師生之情,又有「子見南子」的千古謎情。湯一介、張頤武、孔慶東、陳來、彭吉象、孫欽善、錢遜、顧青、張衛等學者近日對電影《孔子》各有點評。

節奏張弛有度,情節引人入勝

春秋亂世,正是戰火頻仍、動盪不已的時期,聖人孔子應世而生。在孔子51歲任職魯國中都宰後,先後有「夾谷會盟、武子台平叛、墮三都以及齊魯大戰」等戰事、爭端發生,而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點表現的「四大戰役」。「夾谷會盟」的凶險、「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墮三都」的浩壯、「齊魯大戰」的慘烈,為觀眾呈現出宏大壯觀的視覺盛宴。

孔子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宣揚儒家治國之道。史書上所記載,眾弟子一路追隨老師,無論艱險窘困,始終不離不棄。孔子師徒行經冰河,冰面暴裂,書籍全數跌入河中,孔子最疼愛的門生顏回不忍老師的書冊毀於一旦,奮不顧身撲入冰河救書;門生子路為實現孔子的理想,前往衛國為官,衛國發生政變時,為了保衛自己的主公而捨生取義……這一幕幕震人心目的畫面,一樁樁感人至深的事跡,為我們展現了聖人孔子所奉行的思想與教義的現實意義。

《孔子》全片節奏張弛有度,情節引人入勝,高潮扣人心弦,雖然時長兩個小時,但是依然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認為,電影《孔子》的誕生,是國產史詩巨制的一個里程碑,它將中國大片的標准提升到了聖賢這一步,實現了一個大的突破,也讓中國文化走上了一個新的平台。與同期的《阿凡達》相比,《阿凡達》展現了電影技術的一個新高度,而《孔子》則是為中國大片指引了新的方向,中國人不需要再吊在威亞(特技)上討好外國人,中國文化將成為代表中國的最強音。

畫面大氣磅礴,鏡頭質感濃重

電影《孔子》中表現到武子台平公山不狃之叛時,孔子登上高台鼓振士氣,布下陷阱誘敵深入後以火油覆之,掀起全片第一個高潮。此節人物線索一分為三,一方三桓密議,一方夫子御敵,一方是反叛軍從集結至正面對戰的碰撞,三線並行,文戲武戲混搭。對於這一情節,導演胡玫拍帝王戲的經驗派上不小用場。以帝王之勢為聖人裁衣,用熊熊烈火烘托一個高高在上、寂寞而專注的擂鼓人,一如孔子以德識、才智對世人振聾發聵卻始終曲高和寡的一生。北大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孫欽善教授看完《孔子》後認為,多線敘事考驗的是導演的基本功,但整體氛圍掌控才是電影的關鍵,《孔子》選取的每個場景都非常有氣勢,並較為巧妙地在各大場景中穿插進孔子的重要思想。

氛圍的整體感也體現在全片大氣的攝影上:「夾谷會盟」山雨欲來,彰顯聖人箭藝和智謀;「墮三都」短兵相接,明快的節奏營造緊張氛圍;「武子台平叛」夫子親自擂鼓揮兵,展現軍事才華和大將氣度;「齊魯大戰」是影片場面最為壯闊的一幕。該片攝影鮑德熹說:「我們用電腦製作出了十萬人的視覺效果,『齊魯大戰』真的是最大的場面,《孔子》會把我們的胸襟拉闊,把我們的所有想法提高。」

長期從事影視美學等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表示,影片中數字藝術營造出的大場面、大背景,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歷史語境。他不同意部分學者提出的「此類影片最好不拍」的觀點,而是認為,拍些精品是有好處的,許多年輕人和海外的中華文化愛好者都需要直觀的藝術,而不僅僅是嚴謹的學術。

孔子從政失敗後離開魯國,在外漂泊,先後經過7個國家:衛、曹、宋、鄭、陳、蔡、楚。在今天看來,孔子並未出山東河南二省,但已足夠展示兩千多年前的社會風貌。電影《孔子》為重現春秋時代的實感,從布景陳設、筆刀碳粉、夫子慢車的沉重書簡到衣履飾物都經過反復考究。《孔子》全片使用的道具多達3000件,此外人物的稱謂、生活中的禮儀習俗,也是經過權威歷史顧問團隊多次考證論證,務求細節完美、一絲不苟。

清華大學教授錢遜也對影片畫面質感給予肯定:「影片中的每個細節都滲透著禮樂文明的厚重、庄嚴、肅穆和意味雋永的儒家思想。而對於有人提出的《孔子》思想性不強的意見,中華書局總編審顧青則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如果太散文式地去講述孔子的一生和他的思想,必然會造成公眾理解上的困難。「不能用專家的視角看電影,適合專家學者們去看的電影不見得適合普通觀眾去看。《孔子》的觀賞性很強,達成了與公眾的溝通,不乏味,不說教,不幹巴巴,該緊張的時候緊張,該感動的時候感動,給了大家一個很生動的孔子。」顧青說。

人物刻畫生動,塑造英雄孔子

耗資1.5億元,歷時3年,聚集了堪稱「華語夢之隊」的強大幕後陣容,周潤發、周迅等巨星加盟,首度將2500年前中華聖人的傳奇生涯搬上大銀幕,這些無疑讓影片亮點紛呈。孔子是中國人的驕傲,如今更成為了全球偶像。從影片上映情況來看,大部分觀眾都認為《孔子》是近年來極具誠意、整體質量很高的中國電影。

影片壯觀唯美的畫面、有史可據但又劇力萬鈞的劇情、真材實料精細周到的道具,令全片極具觀賞性。演員的表演也備受稱道,周潤發大氣傳神的演出堪稱「演活了幾千年前的聖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張衛更描述周潤發塑造的是「叱吒風雲、臨危不懼的英雄孔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周潤發塑造的孔子形象生動、有力量,讓人看到了孔子為了理想目標堅韌不拔去奮斗的精神。整部電影宏大、有追求、有歷史感,對白自然流暢,最重要的是適度、得體。中華孔子學會會長、北大哲學系教授湯一介認為,影片《孔子》尤為可貴的是對於孔子的「禮」給予了很高的重視,這是為許多現在寫孔子、說孔子甚至研究孔子的人所忽視的重要內容。

周迅飾演南子一角也相當出彩,只是在這樣一部男人戲當中篇幅略短。而陳建斌飾演的大反派季孫斯也十分「耀眼」,令觀眾大感驚喜。「顏回殉道」、「子路就義」、「孔子回魯」等經典場面更是成了「殺傷力」十足的「催淚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說,拍攝這類影片,能夠對古代文化傳統與人物抱著「溫情與敬意」是最根本的原則,在這點上,《孔子》做到了。這部凝聚著電影界以及學者心血的影片認真演繹了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學者,沒有陷入「戲說歷史」的圈套,這一點著實難能可貴。

② 幫忙提供幾篇有關《孔子》(電影)的觀後感,不少於600字。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沖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里,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③ 《孔子》影評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很不錯,真實展現了孔子後期的人生經歷,周潤發將孔子演得很到位,尤其是他不顧自己的形象仰身倒在泥水中對著馬大聲笑的場景深深的打動了我,他將當時孔子的無奈與內心的酸楚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這部影片中的孔子是一個有理想,並始終不渝的去實現心中的抱負的一個人!雖然他的謀略沒有得到施展還被驅逐出魯國,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心中的信念,由他與老聃的談話中我們不難得知!這部影片都難這些一一展現出來啦!而且在前半部分,幾場戰役也拍得很宏偉,尤其是墮三都戰役場面更是壯觀!而在影片後半部分描述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很多場面感人至深,雖然有人質疑分食肉湯這場戲,但我個人覺得這正是導演和編劇的精妙之筆,這樣不僅將孔子在外的落魄表現出來了同時也展示了孔子愛弟子的偉大形象,他並沒有光想到自己而是要與弟子同食看到這里我不禁為他的行動而感動落淚!而在描述孔子周遊列國中重點寫了在衛國的經歷,我們在這當中看到了周潤發與周迅那不相上下的傳說中的「子見南子」這一部分,史料中對這一部分記載相當少,而在導演她發揮的豐富想像中,我們看到了一段精彩的「子見南子」,南子的風情與他想挽留孔子的神情都不經意流露出來!周迅不愧為一位優秀的演員,你看她與衛靈公那段,不僅體現出了南子極欲執政的霸心還表現了她豐姿綽約的形態!同時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個鏡頭又讓我為之動容,便是他們到達鄭國有人在旁邊以砍樹驅逐他們,但孔子仍堅持在一旁給他的弟子講學,我被他的堅韌與執著所打動!其後顏回與子路的死又一次讓我落淚,雖有很多所謂的「磚家」說顏回的死是根本沒有歷史根據的,但我認為導演和編劇們這樣寫也有他們的道理,顏回身為孔子最愛的弟子,為了夫子的那些書,他毅然決然的決定犧牲自己,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明有生還的機會,但他為了將夫子的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他不顧一切的一次又一次的救起書簡,我對他的這種大無畏精神感到無限欽佩!而子路作為另一位孔子的喜愛的弟子他的死也是讓我們不禁感嘆,他是多麼遵守著夫子的教誨,死也要衣冠整齊!最後在孔子回到魯國後,導演將鏡頭停在孔子下車時的那隻鞋上,我想是為了與前面描寫的鞋子做對比,更是為了說明孔子在周遊列國的酸苦與艱辛!孔子最後一聲的吟嘆也將他的生命定格在了73歲。電影終究是電影,它還是一種藝術創作,不可能將每個細節都做的那麼完美,請不要那些什麼所謂的「磚家」說三道四,說這里那裡與什麼史實不符,我們看的僅是部電影!個人認為《孔子》這部電影不愧是部大片,值得一看!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④ 電影孔子主題歌曲內容是什麼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
眾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採而佩,於蘭何傷?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夢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本詞分為上中下三闕。
上闕,中心是蘭香是王者之香。
譯文:蘭花的葉子,長長的,在風中搖曳,優雅而飄逸;蘭香,在風中升騰,向四方飄揚。蘭香所及之處,所有花香都黯淡無味,並成為蘭香的一部分,眾多的花香拱衛著蘭香,蘭花的芬芳,遠而不淡,近而不濃,幽幽的從中心向八方輸布。蘭是香中之王,如果沒有人認識到而不去採摘佩戴他,對蘭花而言,又有什麼妨害呢。
分析:孔子是思想之王,故後世有素王之說。孔子一生看似被權貴所棄,但在其思想深處,有一種「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自信與豁達,而這份自信,源於其堅信他所傳承的是「祖宗珍視而為後世子孫所需要」的思想之香!
中闕,中心是蘭只為王者而香。
譯文: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東南西北,四方都走遍,我雖然像香蘭一樣,不以無人而不芳,不過我也在積極地尋找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機會。周文王夜夢飛熊入帳,渭水之畔訪遇太公望(姜子牙,因周文王有「興周之業,先祖早寄希望於太公也」之說,故名太公望),從而奠定周朝800年基業,這是多麼讓人嚮往的啊。蘭一旦被王者採摘佩戴,定會讓其清雅的芬芳和其間蘊含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耀。
分析:孔子是主張要積極尋求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機會的,他曾對子貢說:「賈之哉,賈之哉,我待賈者也!」。故而,儒家有「入世」之說。在他看來,姜子牙「渭水之畔,直鉤而釣,願者上鉤」,就是一種積極地尋求;蘭花雖隱幽谷中,但其香揚揚奕奕,也是一種積極地尋求。孔子主張如遇「王者采而佩之」,就要無私心毫無保留的奉獻自己的才華「奕奕清芳」。
下闋,中心是蘭歷苦寒而成其香。
譯文:雪霜鋪天蓋地,樹冠上厚厚的一層,雖是冬天,但看起來萬物都像更加茂盛了一樣。嚴寒中,蘭的花蕾,靜靜的孕育和等待,在忍耐中積累。蘭之所以有王者之香,是因為在寒冬中孕育了花蕾,如果人們能明白這是君子應該遵守的道理和法則,那麼, 那麼後世子孫必定昌盛。
分析:冰雪覆蓋,萬物蕭條,不過雪霜覆蓋下的樹木,以蘭的精神來看,卻是一種茂盛的徵兆。冬天,在視覺上是蕭條的,但在教育上,卻是歷練自我的機會。在蘭看來,苦難對於積極面對的人將是崛起的根基。另,蘭生活的地區,冬天一般氣溫0℃左右,雖「雪霜茂茂」但是,植物是不落葉的,白雪覆蓋在植物的葉片和大地上。

⑤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

前些天剛剛看完《孔子》影院歸來。一部沒有刻意討好觀眾的獵奇心理的藝術片,那種帶給人的感動是漸行漸遠卻永不消失的,是持久的,一如孔子的思想,2000多年的大浪淘沙,物換星移,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並不是越來越崇高,相反的,確實越來越平易,主導著我們的生活,卻不被我們所察覺。
《孔子》絕對值得細細欣賞的原因大致有三:1.周潤發的表演。胡玫導演的最終選擇是正確的。唯一一個能駕馭各個角色香港「演員」,為何這么說,因為大多數香港演員都只能在某種特定的人物個性中去本色演繹,如梁朝偉,他只能演憂郁、深沉...演別的無法看;再如張國榮,哥哥只能飾演些「歇斯底里、精神分裂」等,如果演其他也是無法欣賞的;另大哥和李連傑,那更不用談了,他們演的屬於沒角色,就是「本色」演出;星爺也不例外,只有誇張肢體和澎湃的語言;華仔更不用說了,演了幾十年,總是那副「老青頭」擺拽的形象...唉,細數也只有周潤發先生屬於真正的演員,他可以演繹不同的人物性格,可謂「亦文亦武」。回想文強的霸氣和內斂、小馬哥的執著和壓抑、高進的氣質和震撼、八星報喜中的詼諧與幽默、李慕白的滄桑和深情等等。。。因此看演技,還得看集口碑、票房、演技、人品、人氣一身的發哥啊!孔子必看之人---周潤發。如果真換了內地著名演古人「科班」出身演員飾演孔子,那百分之八十人不會去電影院看了!「孔子的思想」只能偶爾在PPS中不經意地被人看到了!真如陳建斌說:發哥演孔子是爭議最少且最好的演員了。

2.孔子的題材。孔子是個我們從小早就聽說,但從來不很清楚地了解的古人。基本上我們所了解的也就是教科書上的幾篇文章,對其人,對其事真正了解的少之又少,更何況我們了解的也不外乎歷史文官的記載,真偽難辨,誰也不知道他的真正事跡,現今人幾乎也沒提起更多興趣去了解他,然可肯定,孔子這名字基本婦孺皆知的,突然有人要拍這么部電影,還是有很多人想去看看到底是個啥?厚重的歷史題材也使我不得不去一睹為快!

3.導演的功力。作為一個女導演,有著人類本能上弱於男性的缺陷,拍電影畢竟也是個壓力大、周期長、耗精神、相當累的差事,更何況拍孔子,孔子的聖人形象已成定型,如拍地過了,估計全國人民和管理層要罵淹死她;如拍地平淡,肯定電影院里哈欠聲一片或中途不悅離場。試想孔子這個題材真得很難拍,這么短的兩個小時要把孔子的思想、歷史概況、弟子受教、坎坷經歷等等緊湊地拍出來真的很難很難,需胡玫的導演的判斷力來細膩地分析各個鏡頭的組切。人物的特寫、近鏡中遠鏡全鏡頭的各個切換組合,如何有利於表達影片主題,演員的內心及眼神地表達、肢體語言的運用、美麗的背景的相互交融等等,我覺得看孔子,也是看胡玫的表演,是她在講故事給我「看」,是她的理解來表達孔子。縱觀國內導演拍大片的走向,還沒人敢拍這種基本「無票房」的虧本歷史劇情片,這次胡玫她做到了,我很佩服她的勇氣,胡玫真的是在豪「賭」1.5億啊!因此沖胡玫是個女導演來導這部片子,我說啥也要去看看了!

發哥眼神、肢體、言語、面部表情,陳建斌的動作、聲勢、言辭...魯君、南子、弟子等等表演令我應接不暇地欣賞體會著,很過癮,情節也跌宕起伏,不知不覺看著情節流淚了,呵呵,還好,真如發哥說的,不哭還是人嗎?我是人,不是神!從這部影片看出來,國內的管理層及藝術家們的思維開始有了轉折點,以往拍這種歷史題材,肯定是類似於「樣板戲」,聖人就要拍的像仙人或和尚,要六根清凈;壞人拍的一看就想痛揍他。進步了,胡玫把電影拍的更真實了,讓所謂的「聖人」都走下神壇了,來貼近百姓的視角。另外我對孔子的學說一無所知,但這部影片我影響頗深的幾個觀點我有了深深地體會,大致如:當客觀實際無法改變的話,只有心裡去體會改變適應其;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強行加於別人去做(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看玩這部電影也終於明白些道理,不錯啊!以前對這些話都是似懂非懂的!

《孔子》不管最後的票房如何,都是一部誠意之作,就像當年《肖申克的救贖》雖然惜敗於奧斯卡的獎杯,卻依然不能掩飾其光輝,票房對於那些商業大片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們除了票房之外能夠留下給後世的一無所有,而《孔子》不是這樣,它帶給我們太多精神上的慰藉和感悟,在起這個物慾橫流的電影市場很少有一部電影有勇氣能做到這一點!票房,重要麼?

⑥ 孔子影評

在一部名為《孔子》的電影中,我幾乎沒見到孔子的影子。

原因何在?很簡單,孔子一生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周遊列國,而影片對這段經歷的描寫卻極盡蒼白。我們想知道:在周遊列國的十四年間,孔子究竟游離了哪些地方,有怎樣的具體經歷。我們很早就知道他四處碰壁,現在更想知道他究竟為何碰壁,如何碰壁。在游歷途中,他又如何與弟子們生活、相處,以何種方式教導弟子們何種思想,從而成就其教育家的地位……歸根結底,我們想知道:孔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沒有,統統沒有。唯一著力表現的,就是「子見南子」那段。專門挑出史書中原本只言片語的這一小段大做文章,其動機一目瞭然。但我對此一則報以寬容,一則報以好奇:畢竟,如果能把這段演繹得不媚俗、合情理、有新意,也會十分出彩。——然而結果是:媚俗談不上,庸俗逃不掉。且幾無道理可言,牽強之極。

其實這一段在邏輯上大體是成立的,但缺乏充分鋪墊,表現得倉促毛糙。比如大家議論不休的那句台詞「世人也許能夠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永遠無法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一下就把夫子弄哭了。——我大概能明白導演如此設計的邏輯、用意,但如果要讓這句台詞達到預期效果,我覺得需要預先解決以下問題:1.夫子如何痛苦;2.夫子在痛苦中達到了什麼境界;3.這種境界如何不為人所理解;4.南子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她能夠理解夫子……但前面缺乏這種劇情的交代、感情的積累。夫子不像個痛苦中精神升華的夫子,南子也不像個心有戚戚能理解夫子的南子,這句台詞所期待的那種一針見血、正中下懷、感情釋放的效果也就並未表現出來。夫子之哭也就顯得不合情理,南子死前對夫子的追憶更顯得莫名其妙。

這同時也把影片前半段的問題帶了出來:確實,乍一看前半段,貌似頗有些可圈可點處,差強人意。但當我們發現「世人也許能夠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永遠無法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這句台詞完全達不到效果時,再反過來回味,大概就能明白影片前半段有怎樣的結構性缺陷了。

然後呢?「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作為一個文盲,我剛從網路里找到這句話,於是我才明白為什麼電影里會有那麼段莫名其妙的情節。這是一部處處「忠於史實」,幾近刻意的電影,而這段情節就是例證之一。但如果都這樣「忠實」下去,只怕電影還能不能稱之為電影,都很難說了。

另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電影中連「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這種細節都不惜給了幾分鍾,卻為何在墮三都中不見「誅少正卯」?難道這段公案不比「拔其樹」更重要?詮釋起來不比「子見南子」更有挑戰、更能出彩?

然後呢?困於陳蔡?是啊,追求理想,四處碰壁,瀕臨絕境。回到兩千年前那個夜晚,在孔子的精神世界裡,他回想些什麼?反思些什麼?展望些什麼?是繼續保持樂觀,還是陷入痛苦絕望?那一刻,理想和現實如何在中國最偉大的人身上沖突碰撞?……我們多麼期待一場精彩的演繹啊!

沒有,還是什麼都沒有。影片僅僅展示了肉體的痛苦,又一次完美的「忠於史實」:

捧著最後一碗馬肉湯,孔子對子路曰:「你喝吧。」
子路曰:「不,我不餓,你喝。」
子曰:「好吧,我喝一口,你也喝一口吧。」

子又曰:「來,大家一人喝一口。」

……盧十四曰:「我CA!」

顏回之死,我簡直不想說了。我想導演如果躲在觀眾席中,當時想必心中狂呼:「感動了吧?你們感動了吧?你們怎麼還不感動啊?」

導演,你有沒有聽說過「小小竹排江中游」啊?竹簡掉到水裡會沉底?就這樣還想搏感動?你欺負我沒文化咩?

就這樣,影片前半段講述孔子在魯國從政的故事,還算點意思。而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落在電影里是一片空白。彷彿孔子在那十四年裡,並非主動謀取事業,追求理想,而只是被動的四處游盪逃竄,無所事事,碌碌無為。而且所到之處不是兵荒馬亂就是冰天雪地,游盪都不找個好地方。腦子有病。

我本以為,孔子周遊列國的十四年,是為實現政治理想而艱苦奔波的十四年。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這是碌碌無為,無聊透頂的十四年。於是這部電影可以改名為《孔子等待戈多》。

戈多來了!季孫斯眼看時日無多,終於幡然悔悟,讓兒子請回孔子。孔子面對闊別多年的故國,對著城牆跪拜,潸然淚下:魯國啊,生我養我的魯國啊,我終於又回來了!

原來這才是孔子在外游盪多年的最終目的啊!當時我就震驚了:孔子的理想在哪呢?抱負在哪呢?追求在哪呢?

……孔子,在哪呢?

——當然了,在這部電影里,源於《論語》原文的台詞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幾乎可以成為「論語知識大測驗」。王小丫:「請問在剛才這部電影中,一共出現了幾處《論語》典故?它們分別是?」

大概導演覺得,這樣寓教於樂,就算把「孔子」拍出來了吧。

正文結束,以下是扯淡:

1.推薦腐女觀賞本片。孔子和顏回之間真摯動人的男男之愛一定會讓你們大為亢奮。當孔子離開魯國時,顏回跪地保住他的大腿,哭道:「夫子去哪兒,我就去哪兒!」當顏回落冰水凍死,孔子保住他僵硬的屍體長達四個時辰,試圖用身體溫暖他,拯救他……他的眼神傷心欲絕。

當然了,我十分討厭腐女。我覺得她們是一幫肉麻當有趣的蠢貨。

2.孔子主張墮三都,也即對貴族封地強行拆/遷,收歸國有。此舉招致貴族的強烈不滿。很顯然,主張拆/遷的孔子代表正義,而反對拆/遷的釘子戶貴族是反角。

聯想到大家對《阿凡達》的解讀,再聯想到《阿凡達》2D版被迫下映讓路《孔子》……今天天氣哈哈哈。

3.孔子見衛靈公。衛靈公曰:衛國人多,容易出亂子,不好管。怎麼辦?
子曰:要讓人民富裕。
衛靈公曰:衛國富人也不少啊,但還是亂啊。怎麼辦?
子曰:要對人民施以教化。

於是貴國的問題得到了完美解決!……今天天氣哈哈哈。

⑦ 誰能給我一篇2000字的孔子影評

胡玫導演說了,全世界的華人都應該看孔子。而且還似乎說過看了孔子不哭的人不是人。不得不說,這話說的在理,我們心中的孔聖人一下子落魄為一個滿嘴空想的糟老頭子,我流淚了,這不是我們的孔子,也許為求真實,也許符合史實,甚至也許為了便於商業炒作,但是我真的不希望孔子的電影拍成這樣,因為孔子,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精神,我們不想看到孔子的無奈,我們希望的看到的是一個我們熟悉的孔子。
看電影前我就知道這部電影註定令中國人失望,無論是子見南子的宣傳,還是阿凡達被迫下線的爭論。試問,難道我們看過的大片,看過的巨制有這樣的嗎?如果2012宣傳的是錯綜復雜的戀愛關系,阿凡達宣傳十月圍城被迫下線,估計大家也就不會去看了。首先我覺得這是不自信,沒有人會因為阿凡達的續映就不考慮看孔子,即使阿凡達下線,該不看孔子的也大有人在。其次我覺得這是宣傳的錯誤,國產片的投資和製作必然比不過好萊塢巨制,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優點,難道我們僅僅為了子見南子這樣的曖昧戲就去獵奇?真是笑話。
無論如何電影我還是看過了,也對得起我作為華人的稱號。也哭過了,證明了我確實屬於高級靈長類的地位。但是電影真的很濫,發哥也不再是以前的意氣風發,他老了,雖然有孔子的心,但是已經沒有作為孔子的那種氣了。他可以是叱吒風雲的新加坡海盜,但是演孔子,就覺得略輸一籌。周迅的南子戲份不多,但是作為宣傳的重點,其實演得也算可以,基本滿足了一個風塵女子的形象。但相比以往的演技,我覺得也是差了很多。其餘的人也沒有必要評論,孔子主角的失敗已經註定這是部叫好不叫座的電影。相信慘淡的票房將證明這一點。
實實在在說,我不不是喜歡儒學的人,我覺得無論是儒學的禮義還是老子的無為都不是我喜好的。對於儒學的酸腐我很是厭惡,看到如此落魄的孔子我應該叫好。但是本著求實的態度,我還是說孔子不該是這樣。孔子能文能武,是個全才。印象中的孔子應該是那個喜好山水,不求名利。功名為所用,不為其累的聖賢,而不是這樣苦苦追求功名的人。孔子的論語中的大道理我們都知曉,但是他的淡泊卻少人理解。很欣賞論語·先進里的那段侍坐:「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不難看出孔子希望的其實是一種恬淡的生活,很小資,很浪漫的。但是我們都把他捧得很高。我不敢說我多理解孔子,但是我想說,既然我們要還原歷史,為什麼不把孔子的浪漫情懷表現而單單宣傳子見南子?雖然滿足了部分人的獵奇心態,但是難道不是對我們心中孔子的一種褻瀆嗎?
影片中也有出彩之處,比如朝堂論辯,會見齊王。但是怎麼都覺得這是藺相如呢?算了,電影無非娛樂,何必自討苦吃呢?

⑧ 電影孔子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電影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子》上映已經幾天,觀眾的反應截然分為兩派,以專家學者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為會很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發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為《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一種輕松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於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一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一個師徒眾人分一碗馬肉湯的情節,這一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眾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裡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里說的是,子路是為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討說法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小紕漏,因為電影中的這一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一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一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為顏回找到了一個死因,就是為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為,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為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麼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第四處是子見南子,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頭,也是最受人爭議之

⑨ 孔子音樂思想的基本特徵

孔子的音樂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孔子樂教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是培養國家所需的治國之人。音樂教育與培養人的教育密切結合起來,並且是培養完整人的最後階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人,游於藝,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從把音樂教育作為教育的最後階段,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在整個人的培養中所佔的重要位置。孔子所倡導的音樂教育實際上是以「禮」為核心的教育,禮樂合二為一,從這個層面上講,強調音樂教育的價值主要是培養思想、行為合乎道德規范,利於國家發展的治國之材。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2音樂要在「仁」的中心體現。

2 、有教無類的音樂教育思想。在孔子的眾多子弟中,多出自毫無階級地位的「農民」家庭,但在孔子那裡得到的是沒有任何歧視的教育,把出身「卑微」的貧農子弟教育為不同程度的「賢人」。這種教育思想再現今看來仍舊有不可估量的指導意義。

3 、重視審美體驗。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3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已經把吃肉的味覺與聽音樂後的審美感受作比較,並得出了欣賞音樂後獲得的美感遠遠大於食肉後的快感。從這個例子當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本人對音樂中包含的美感因素的重視與欣賞。這種對音樂中美感因素的重視至今被後人當作引用的典範。

4 、禮樂教育中音樂的審美功用和道德教育功用的完美結合。通過音樂中蘊含的美感達到音樂教育的道德功用,在這里,音樂的審美功用亦可看作是一種達到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道德教育是在培養國家的人才這一層面加以強調的,但其並不反對音樂教育中所包含的審美教育功用。「子在齊聞韶,三月而不知肉味。」正是對音樂中所包含的巨大的審美功用的強調。正是音樂教育的審美功用增加了音樂對社會所起的作用,使得孔子把音樂作為人的培養的最後階段。

⑩ 孔子電影觀後感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沖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里,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閱讀全文

與孔子電影音樂賞析兩千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免費的電影中文版 瀏覽:270
法國電影買人肉 瀏覽:647
為什麼電影院男生比女生貴 瀏覽:733
周星唐伯虎電影大全 瀏覽:577
法國電影鋼琴教師劇情 瀏覽:599
恐怖護理站的電影泰國 瀏覽:309
電影虛空異界講的什麼 瀏覽:46
我在你床下日本電影音樂 瀏覽:757
汗血寶馬電影全部完整版 瀏覽:725
這類愛情微電影 瀏覽:315
駱駝電影完整版中國版 瀏覽:761
騎著鴕鳥去救人是哪一部電影 瀏覽:405
電影心仇結局 瀏覽:145
周星馳現實中的性格像哪部電影 瀏覽:790
預見未來電影完整版 瀏覽:376
洪金寶成龍元彪電影大全搞笑 瀏覽:735
電影票點不動 瀏覽:855
大轟炸電影評分 瀏覽:544
撫順美團網團購電影票 瀏覽:690
數學愛情方程式電影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