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no man steal your thyme
話說,這部影片里的鄉村生活真美啊,草坪、森林和陽光……
㈡ 《海上鋼琴師》一部經典的值得看的好電影,怎麼沒有獲得任何獎項
經典名片《海上鋼琴師》是根據亞利桑德羅·巴里克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改編的,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後來就在這艘遠洋客輪上成長為鋼琴大師,最後又殉船於海底的傳奇故事。 《海上鋼琴師》在中國觀眾中的口碑確實非常好,豆瓣評分高達9.2,有93.5%的網友給出4星以上。隨便翻看一篇關於《海上鋼琴師》的影評,大多都是溢美之詞。 但要說它「沒有獲得任何獎項」,這就有點不符合事實了。 《海上鋼琴師》是1998年10月上映的,1999年就獲得了義大利金球獎最佳編劇、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以及義大利大衛獎的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製作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還有桑尼奧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和最佳服裝設計。 在義大利銀絲帶獎上,《海上鋼琴師》再度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5項大獎。 第二年,它又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配樂和德國藝術院電影公會的最佳外語片獎。 這些獎項足以表明,《海上鋼琴師》在西方國家盡管沒有掀起滔天巨浪,但還是激起了不少水花。 就影片的立意來看,我並不覺得存在什麼問題。一個從小在船上長大,對音樂具有天賦異稟的「1900」,滿足於這艘船的空間,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即便這艘船已成為將要被炸毀的廢船,即便唯一的好友來勸他離開,他都不願離開這一方讓他感到安全、舒適和美好的空間。 每個人都有一顆嚮往單純、遠離塵囂的心,何況從小在船上長大、在自己的音樂世界找到了自由的「1900」。一艘船、一架琴、一段人生,始於斯,終於斯。一顆孤獨而又自由的不羈靈魂,留給了我們對生命和存在的無盡思考。 大家不妨假設一下,如果「1900」最後沒有殉船於海底,而是接受了好友的勸告離開了船,走上了岸。那麼,「1900」就只是一位琴藝高超的鋼琴演奏師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經典名片《海上鋼琴師》是根據亞利桑德羅·巴里克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改編的,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後來就在這艘遠洋客輪上成長為鋼琴大師,最後又殉船於海底的傳奇故事。 《海上鋼琴師》在中國觀眾中的口碑確實非常好,豆瓣評分高達9.2,有93.5%的網友給出4星以上。隨便翻看一篇關於《海上鋼琴師》的影評,大多都是溢美之詞。 但要說它「沒有獲得任何獎項」,這就有點不符合事實了。 《海上鋼琴師》是1998年10月上映的,1999年就獲得了義大利金球獎最佳編劇、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以及義大利大衛獎的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製作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還有桑尼奧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和最佳服裝設計。 在義大利銀絲帶獎上,《海上鋼琴師》再度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5項大獎。 第二年,它又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配樂和德國藝術院電影公會的最佳外語片獎。 這些獎項足以表明,《海上鋼琴師》在西方國家盡管沒有掀起滔天巨浪,但還是激起了不少水花。 就影片的立意來看,我並不覺得存在什麼問題。一個從小在船上長大,對音樂具有天賦異稟的「1900」,滿足於這艘船的空間,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即便這艘船已成為將要被炸毀的廢船,即便唯一的好友來勸他離開,他都不願離開這一方讓他感到安全、舒適和美好的空間。 每個人都有一顆嚮往單純、遠離塵囂的心,何況從小在船上長大、在自己的音樂世界找到了自由的「1900」。一艘船、一架琴、一段人生,始於斯,終於斯。一顆孤獨而又自由的不羈靈魂,留給了我們對生命和存在的無盡思考。 大家不妨假設一下,如果「1900」最後沒有殉船於海底,而是接受了好友的勸告離開了船,走上了岸。那麼,「1900」就只是一位琴藝高超的鋼琴演奏師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經典名片《海上鋼琴師》是根據亞利桑德羅·巴里克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改編的,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後來就在這艘遠洋客輪上成長為鋼琴大師,最後又殉船於海底的傳奇故事。 《海上鋼琴師》在中國觀眾中的口碑確實非常好,豆瓣評分高達9.2,有93.5%的網友給出4星以上。隨便翻看一篇關於《海上鋼琴師》的影評,大多都是溢美之詞。 但要說它「沒有獲得任何獎項」,這就有點不符合事實了。 《海上鋼琴師》是1998年10月上映的,1999年就獲得了義大利金球獎最佳編劇、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以及義大利大衛獎的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製作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還有桑尼奧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和最佳服裝設計。 在義大利銀絲帶獎上,《海上鋼琴師》再度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5項大獎。 第二年,它又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配樂和德國藝術院電影公會的最佳外語片獎。 這些獎項足以表明,《海上鋼琴師》在西方國家盡管沒有掀起滔天巨浪,但還是激起了不少水花。 就影片的立意來看,我並不覺得存在什麼問題。一個從小在船上長大,對音樂具有天賦異稟的「1900」,滿足於這艘船的空間,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即便這艘船已成為將要被炸毀的廢船,即便唯一的好友來勸他離開,他都不願離開這一方讓他感到安全、舒適和美好的空間。 每個人都有一顆嚮往單純、遠離塵囂的心,何況從小在船上長大、在自己的音樂世界找到了自由的「1900」。一艘船、一架琴、一段人生,始於斯,終於斯。一顆孤獨而又自由的不羈靈魂,留給了我們對生命和存在的無盡經典名片《海上鋼琴師》是根據亞利桑德羅·巴里克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改編的,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後來就在這艘遠洋客輪上成長為鋼琴大師,最後又殉船於海底的傳奇故事。 《海上鋼琴師》在中國觀眾中的口碑確實非常好,豆瓣評分高達9.2,有93.5%的網友給出4星以上。隨便翻看一篇關於《海上鋼琴師》的影評,大多都是溢美之詞。 但要說它「沒有獲得任何獎項」,這就有點不符合事實了。 《海上鋼琴師》是1998年10月上映的,1999年就獲得了義大利金球獎最佳編劇、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以及義大利大衛獎的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製作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還有桑尼奧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和最佳服裝設計。 在義大利銀絲帶獎上,《海上鋼琴師》再度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5項大獎。 第二年,它又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配樂和德國藝術院電影公會的最佳外語片獎。 這些獎項足以表明,《海上鋼琴師》在西方國家盡管沒有掀起滔天巨浪,但還是激起了不少水花。 就影片的立意來看,我並不覺得存在什麼問題。一個從小在船上長大,對音樂具有天賦異稟的「1900」,滿足於這艘船的空間,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即便這艘船已成為將要被炸毀的廢船,即便唯一的好友來勸他離開,他都不願離開這一方讓他感到安全、舒適和美好的空間。 每個人都有一顆嚮往單純、遠離塵囂的心,何況從小在船上長大、在自己的音樂世界找到了自由的「1900」。一艘船、一架琴、一段人生,始於斯,終於斯。一顆孤獨而又自由的不羈靈魂,留給了我們對生命和存在的無盡思考。 大家不妨假設一下,如果「1900」最後沒有殉船於海底,而是接受了好友的勸告離開了船,走上了岸。那麼,「1900」就只是一位琴藝高超的鋼琴演奏師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經典名片《海上鋼琴師》是根據亞利桑德羅·巴里克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改編的,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後來就在這艘遠洋客輪上成長為鋼琴大師,最後又殉船於海底的傳奇故事。 《海上鋼琴師》在中國觀眾中的口碑確實非常好,豆瓣評分高達9.2,有93.5%的網友給出4星以上。隨便翻看一篇關於《海上鋼琴師》的影評,大多都是溢美之詞。 但要說它「沒有獲得任何獎項」,這就有點不符合事實了。 《海上鋼琴師》是1998年10月上映的,1999年就獲得了義大利金球獎最佳編劇、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以及義大利大衛獎的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製作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還有桑尼奧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和最佳服裝設計。 在義大利銀絲帶獎上,《海上鋼琴師》再度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5項大獎。 第二年,它又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配樂和德國藝術院電影公會的最佳外語片獎。 這些獎項足以表明,《海上鋼琴師》在西方國家盡管沒有掀起滔天巨浪,但還是激起了不少水花。 就影片的立意來看,我並不覺得存在什麼問題。一個從小在船上長大,對音樂具有天賦異稟的「1900」,滿足於這艘船的空間,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即便這艘船已成為將要被炸毀的廢船,即便唯一的好友來勸他離開,他都不願離開這一方讓他感到安全、舒適和美好的空間。 每個人都有一顆嚮往單純、遠離塵囂的心,何況從小在船上長大、在自己的音樂世界找到了自由的「1900」。一艘船、一架琴、一段人生,始於斯,終於斯。一顆孤獨而又自由的不羈靈魂,留給了我們對生命和存在的無盡思考。 大家不妨假設一下,如果「1900」最後沒有殉船於海底,而是接受了好友的勸告離開了船,走上了岸。那麼,「1900」就只是一位琴藝高超的鋼琴演奏師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經典名片《海上鋼琴師》是根據亞利桑德羅·巴里克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改編的,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後來就在這艘遠洋客輪上成長為鋼琴大師,最後又殉船於海底的傳奇故事。 《海上鋼琴師》在中國觀眾中的口碑確實非常好,豆瓣評分高達9.2,有93.5%的網友給出4星以上。隨便翻看一篇關於《海上鋼琴師》的影評,大多都是溢美之詞。 但要說它「沒有獲得任何獎項」,這就有點不符合事實了。 《海上鋼琴師》是1998年10月上映的,1999年就獲得了義大利金球獎最佳編劇、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以及義大利大衛獎的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製作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還有桑尼奧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和最佳服裝設計。 在義大利銀絲帶獎上,《海上鋼琴師》再度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5項大獎。 第二年,它又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配樂和德國藝術院電影公會的最佳外語片獎。 這些獎項足以表明,《海上鋼琴師》在西方國家盡管沒有掀起滔天巨浪,但還是激起了不少水花。 就影片的立意來看,我並不覺得存在什麼問題。一個從小在船上長大,對音樂具有天賦異稟的「1900」,滿足於這艘船的空間,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即便這艘船已成為將要被炸毀的廢船,即便唯一的好友來勸他離開,他都不願離開這一方讓他感到安全、舒適和美好的空間。 每個人都有一顆嚮往單純、遠離塵囂的心,何況從小在船上長大、在自己的音樂世界找到了自由的「1900」。一艘船、一架琴、一段人生,始於斯,終於斯。一顆孤獨而又自由的不羈靈魂,留給了我們對生命和存在的無盡思考。 大家不妨假設一下,如果「1900」最後沒有殉船於海底,而是接受了好友的勸告離開了船,走上了岸。那麼,「1900」就只是一位琴藝高超的鋼琴演奏師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思考。 大家不妨假設一下,如果「1900」最後沒有殉船於海底,而是接受了好友的勸告離開了船,走上了岸。那麼,「1900」就只是一位琴藝高超的鋼琴演奏師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
㈢ 遠離塵囂電影女主邊彈邊唱插曲
let no man steal your thyme
可在酷我音樂中找到,有完整歌詞
㈣ 名著遠離塵囂的作者是誰
哈代 1、哈代 Hardy,Thomas(1840-06-02,多塞特郡多切斯特~1928-01-11,多切斯特的麥克斯門)。 英國作家。 生平16歲開始做建築學徒,後為建築師助理,司教堂修復。建築論文曾獲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獎。有音樂、繪畫及語言才能,通古希臘文及拉丁文。在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廣博學識。受當時科學重大發現進化論影響,在宗教方面成為懷疑論者。25歲寫詩,1866年開始小說創作,第一部小說《窮人與貴婦》未出版。隨後創作了一部以愛情、陰謀、兇殺、偵破為內容的情節小說《計出無奈》,出版後受到肯定性評價。1874年與愛瑪·拉文納結婚。在愛瑪的鼓勵下,連續創作了《綠林蔭下》、《一雙湛藍的秋波》、《遠離塵囂》。《遠離塵囂》一書以清新自然的風格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獲得極大成功,他從此放棄建築行業,走上專業創作道路。從1869年至19世紀末近30年間,共創作長篇小說14部、中短篇小說近50篇。小說創作輟筆後,將早年詩作匯集成冊,並繼續詩歌及詩劇創作,直至逝世。 創作 哈代的小說以他所生長生活的英格蘭西南部地區為背景,富有濃重的地方色彩。他將這些小說大體分為3類:性格與環境的小說、羅曼史與幻想的小說和精於結構的小說。其中以第一類最為重要。屬於此類的長篇小說有《綠林蔭下》、《遠離塵囂》、《還鄉》、《卡斯特橋市長》、《林居人》、《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一般認為它們是哈代思想、藝術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劇故事《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最為傑出。前者寫貧苦美麗的擠奶女工苔絲因年輕無知而失身於富家惡少亞雷·德伯,受盡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煎熬,最後失去自己真心愛戀的安璣·克萊,悲憤絕望之中,殺死亞雷,坦然走上絞架。後一部小說寫貧苦善良的孤兒裘德·范立奮發自學欲赴高等學府深造,但無入門之道。他與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萊德赫雙雙擺脫法定配偶而自由結合,但為社會所排斥,流浪街頭,最後家破人亡。這些作品表現了時代的先進思想,向維多利亞時代舊有習俗觀念和制度提出嚴正挑戰,在當時遭到非議。他的性格與環境的小說,大多是通過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奮斗、追求、幻滅,反映人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過程中人與環境(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劇烈沖突,因而富有廣泛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哲理。屬於羅曼史與幻想的小說,大致包括《一雙湛藍的秋波》、《司號長》、《塔中戀人》、《意中人》,側重描繪以浪漫愛情為主要內容的人生圖景。精於結構的小說有《計出無奈》、《埃塞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等。在這類作品中,哈代著意進行了小說結構技巧方面的實驗,從中可以看出哈代在小說創作過程中所作的多方面探索和嘗試,以及他與當時流行的自然主義、新浪漫主義潮流的聯系。後兩類作品的思想主題往往也與性格與環境的小說相通,而且更加富有理想主義色彩,其中也不乏既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的佳作。他的中短篇小說,或嘲諷世事人生,或探索心理活動,或記述浪漫傳奇。其中如《三怪客》等,已躋入世界中短篇小說佳作之林。哈代小說風格多變,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他因在小說創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成為英國19世紀後期的代表作家。 哈代作為詩人,也頗有聲譽。1898~1928年,他共出版8部近千首短詩,包括《威塞克斯詩集》、《今昔之歌》、《時間的笑柄》、《環境的諷刺》、《幻覺的瞬間》、《中晚期抒情詩》、《人性面面觀》、《晚歲之歌》,其中包括感懷詩、哲理詩、愛情詩、詠物詩、諷刺詩、戰爭詩、悼亡詩等等。他還創作了兩部詩劇《列王》和《康沃爾王後的著名悲劇》。哈代的詩冷峻、深刻、細膩、優美,言簡意賅,自成一格,較他的小說更具有現代意識。詩劇《列王》是哈代思想藝術集大成之佳作。它以拿破崙戰爭為題材,囊括了歐洲與戰爭有關的種種地區和場所,出場人數達數百人。它屬於不供演出用的案頭劇,氣勢宏偉,語言優美,運用無韻詩、有韻詩及散文3種文體形式。哈代憑借戰爭進程中的各個重要環節,進一步深入闡發了他已往在小說和短詩中表達的思想。這部詩劇是作者近60年文學創作的深化和總結。 影響 哈代晚年因在詩歌小說創作上的突出成就而獲得巨大榮譽。逝世後,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詩人角,其心臟則按本人遺願葬於故鄉的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他寫的傳記和一些文學論文、文學筆記以及書信陸續出版。他在英國和世界各國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從20~30年代開始陸續介紹、翻譯哈代的詩及小說作品,他已成為中國讀者熟悉的英國作家之一。
㈤ 都有哪些外國名著被拍成了電影
1、《李爾王》
《李爾王》是由Michael Elliott執導的古裝宮闈劇情片,勞倫斯·奧利弗,安娜·考爾德-馬歇爾及傑瑞米·坎普等參加演出,1983年在英國上映。《李爾王》改編自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同名的四大悲劇之一。
劇情講述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意欲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不願阿諛奉承而一無所得。
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後。李爾王離位,大女兒和二女兒居然不給其棲身之地,當年的國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婭率隊攻入,父女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屍體悲痛地死去。
2、《遠離塵囂》
《遠離塵囂》是美國2015年出品的愛情電影,根據英國小說家托馬斯·哈代的同名作品改編,由托馬斯·溫特伯格執導,凱瑞·穆麗根、馬提亞斯·修奈爾茨和邁克爾·辛等聯袂出演。電影於2015年4月17日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電影節率先放映。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一個遠離塵囂、風景如畫的偏僻鄉村。一個美麗女孩的到來,引起了農庄的男人們的燥動不安。三個男人不期而至,一個輕佻、一個敦厚、一個瘋狂,三個男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愛著她。
㈥ 遠離塵囂的幕後花絮
在被《銹與骨》中的表演打動之後,凱瑞·穆麗根力薦馬提亞斯·修奈爾茨出演影片的男主角。 影片預告片中出現了一首凱瑞·穆麗根親自演唱的歌曲,翻唱Pentangle在1968年的歌曲《別讓任何人偷走你的百里香》,麥克·辛也作為和音參與了翻唱。 劇組打算邀請馬修·古迪出演Sergeant Troy一角但沒有成功,最終由湯姆·斯圖里奇出演。 在拍攝騎馬戲份時候,凱瑞·穆麗根從馬背摔了下來,傷到了頭部。穆麗根透露自己接下來6個星期的拍攝中忍受著腦震盪的症狀,有些戲份她根本不記得演過。 托馬斯·哈代同名小說第三次被搬上大銀幕,第一次是1915年的默片,第二次是在1967年,由當時的英國電影女神朱莉·克里斯蒂主演。 影片早在2008年起開始籌備,編劇大衛·尼克爾斯的本職是一位小說家,作品包括《戀愛學分》、《一天》等。除了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之外,他還改編過2012年的影片《遠大前程》。 影片2013年9月16日開機。拍攝地包括英國的多塞特郡、牛津郡、白金漢郡以及倫敦。 托馬斯哈代的《遠離城囂》首次發表於1874年,在它誕辰140周年紀念日,本片發布了一款預告海報 。
㈦ 找一下這些作家資料簡介 特別是代表作。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贊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顆鑽石》《跳水》《窮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學語文書。
左拉,法國作家,自然主義創始人,1872年成為職業作家,左拉是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領袖。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的主要倡導者,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魯貢——瑪卡爾家族》,反映了法國第二帝國時代社會各方面情況。描寫罷工斗爭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戰爭、第二帝國崩潰、巴黎公社起義的《崩潰》最為重要。他還寫了三部曲《三城市》、《盧爾德》(1894)、《羅馬》(1896)、《巴黎》(1898),以及《四福音書》中的前三部:《繁殖》(1899)、《勞動》(1901)、《真理》(作家死後的1903年出版),第四部《正義》尚未完成。左拉因煤氣中毒而逝世於1902年9月29日。他的《小酒店》、《娜娜》、《金錢》、《婦女樂園》亦十分著名。
哈代。16歲開始做建築學徒,後為建築師助理,司教堂修復。建築論文曾獲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獎。有音樂、繪畫及語言才能,通古希臘文及拉丁文。在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廣博學識。受當時科學重大發現進化論影響,在宗教方面成為懷疑論者。25歲寫詩,1866年開始小說創作,第一部小說《窮人與貴婦》未出版。隨後創作了一部以愛情、陰謀、兇殺、偵破為內容的情節小說《計出無奈》,出版後受到肯定性評價。1874年與愛瑪·拉文納結婚。在愛瑪的鼓勵下,連續創作了《綠林蔭下》、《一雙湛藍的秋波》、《遠離塵囂》。《遠離塵囂》一書以清新自然的風格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獲得極大成功,他從此放棄建築行業,走上專業創作道路。從1869年至19世紀末近30年間,共創作長篇小說14部、中短篇小說近50篇。小說創作輟筆後,將早年詩作匯集成冊,並繼續詩歌及詩劇創作,直至逝世。
亨利克·約翰·易卜生(挪威語:Henrik Johan Ibsen,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生於挪威希恩,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挪威劇作家,被認為是現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
民族浪漫歷史劇 其中包括從《凱蒂琳》(1850年)到《覬覦王位的人》(1863年)等劇作 思想劇 《愛情喜劇》(1877年)、《布朗德》(1866年)、《培爾•金特》(1867)和《皇帝與加利利人》(1873年) 當代現實劇 《社會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敵》(1873年) 心理與象徵劇 《野鴨》(1884年)、《羅斯莫庄》(1886年)、《海上夫人》(1888年)、《海達•高布樂》(1890年)、《建築師》(1892年)、《小艾友夫》(1894年)、《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1896)和《當咱們死人醒來的時候》(1899)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哈克貝里·芬歷險記》 《湯姆·索亞歷險記》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苦行記》 《競選州長》 《案中案》 《卡縣名蛙》 《百萬英鎊》 《三萬元遺產》 《壞孩子的故事》 《火車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辭職的事實經過》 《田納西的新聞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樣編輯農業報》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給參議員當秘書的經歷》 《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訪問》 《一個真實的故事》 《法國人大決斗》 《稀奇的經驗》 《加利福尼亞人的故事》 《他是否還在人間?》 《和移風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王子與貧兒》 《馬克吐溫自傳》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英語: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凡卡》(1886),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的丑惡嘴 契訶夫的油畫像
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1897)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 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生前出版的單行本
《判決》(Das Urteil) 《火夫》(或譯《司爐》)(Der Heizer) 作品
《變形記》(Die Verwandlung) 《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
生前出版的集子
《觀察》(Betrachtung) 《鄉村醫生》(Ein Landarzt) 《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
生前出版的小說(未結集)
《與祈禱者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er) 《與醉漢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作品
《巨響》(Großer Lärm) 《桶騎士》(Der Kübelreiter)
遺作(長篇小說)
《失蹤者》(Der Verschollene) 【一名《美國》(Amerika)】 《審判》(或譯《訴訟》)(Der Prozeß) 《城堡》(Das Schloß
愛爾蘭作家,詩人。1882 年2月2日生於都柏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於瑞士蘇黎世 。
芥川龍之介(1892-1927),他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他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在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篇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丑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用冷峻的文筆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便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丑惡性,因此彰顯其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羅生門》、《竹林中》已然成為世界性的經典之作。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或譯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
格雷厄姆·格林
[1]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年10月2日- 1991年4月3日),英國作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他的作品探討了當今世界充滿矛盾的政治和道德問題,他將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種能力使他獲得了廣泛好評。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美國著名詩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為後期象徵主義詩歌的領軍人物。他從中國古典詩歌、日本俳句中生發出「詩歌意象」的理論,為東西方詩歌的互相借鑒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地鐵站內》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西班牙文: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父親豪爾赫·吉列爾莫·博爾赫斯(1874-1938)是位律師,兼任現代語言師范學校心理學教師,精通英語,擁有各種文本的大量藏書;母親萊昂諾爾·阿塞維多(1876-1975)出身望族,婚後操持家務,但也博覽群書,通曉英語;祖母弗朗西斯(范妮)·哈斯拉姆(1845-1935)是英國人,英語是她的母語。
迷宮》 (1964)、 《布羅迪埃的報告》 (1971)、 《沙子集》 (1975), 《老虎的金子》 (1977)。
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英國以及美國的作家。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游記、傳記和劇本。他的小說常寫美國人和歐洲人之間交往的問題;成人的罪惡如何影響並摧殘了純潔、聰慧的兒童;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矛盾;藝術家的孤獨,作家和藝術家的生活等。
美國人,The American (1877) 亨利·詹姆斯作品
戴茜·米勒,Daisy Miller (1878) 歐洲人,The Europeans (1878) 貴婦的肖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 (1881) 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1881)
朱塞佩·托馬西·迪·蘭佩杜薩(1896-1957),義大利人西西島人,著有長篇小說《豹》出版發行了。此舉立即轟動了義大利文壇,小說成為當年暢銷書。1959年5月,書已經印到了十八版,並獲得Strega文學獎。1961年,小說被譯成法、英、德語。代表作 豹
尤金·尤涅斯庫(1912年11月26日-1994年3月28日)出生於羅馬尼亞律 師家庭。母親是法國人。1938年,他離開家鄉,移居法國巴黎,任職於出版界。1949年,他開始戲劇創作。
阿麥迪》 ;《禿頭歌女 《犀牛》
康拉德(1857 12月3日~1924 8月3日) Conrad,Joseph Józef Teodor Konrad Korzeniowski 波蘭裔英國作家。1857年12月3日生於波蘭波多利亞一個詩人家庭,1924年8月3日卒於英國坎特伯雷。自幼失去父母。
《阿爾邁耶的愚蠢》()、《青春》、《陰影線》(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生於羅馬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莫拉維亞是筆名,來自祖母的姓氏。他的父親卡洛是猶太人,是建築師和畫家。母親特瑞薩(Teresa Iginia De Marsanich)來自安科納,是達爾馬提亞族裔。在大陸,80年代就譯介過莫拉維亞的短篇小說。之後出版過《羅馬女人》和《羅馬故事》。2002年譯林出版社出版了莫拉維亞文集,包括《冷漠的人們》等五部作品。
台灣方面,早年曾出版《來自羅馬的女人》及《化裝舞會》,2005年之後,麥田出版社將《情色故事》分為《魔鬼不能拯救世界》、《偷看他人做愛者的漫遊》二卷出版,皇冠出版社則出版了《羅馬故事》及莫拉維亞在1927至1951年間的短篇作品,分為《鬧劇》、《冒險》二卷出版。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毛姆原是醫學系學生,後轉而致力寫作。他的文章常在譏諷中潛藏對人性的憐憫與同情。《人性枷鎖》是其畢業生心血巨著,也為他奠定了偉大小說家的不朽的地位。
D.H.勞倫斯(DavidHerbertLawrence,1885—1930),英國作家和詩人。生於礦工之家,畢業於諾丁漢大學學院師范班,當過工廠職員和小學教師。自幼習畫,練習寫作。在短短20年的寫作生涯中,出版了12部長篇小說、50多篇中短篇小說、多部詩集、大量的散文隨筆和一些翻譯作品,舉辦了畫展,出版了繪畫集,是英國現代文學藝術領域內罕見的文藝通才。其小說寫作風格跨越了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兩個階段,並均有建樹,而在後現代主義理論觀照下,亦彰顯新意,成為文學的常青樹。其散文隨筆鞭辟入裡,汪洋恣肆,激情四射,頗具可讀性。畢冰賓,生於1960年,河北保定人,1984年畢業於福建師范大學英語系並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資深翻譯。以筆名黑馬出版勞倫斯作品譯文十餘種,包括《虹》、《袋鼠》、《戀愛中的女人》、《勞倫斯文藝隨筆》和《勞倫斯中短篇小說集》,並完成了《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翻譯(未出)。著有長篇小說《孽緣千里》和《混在北京》,散文隨筆集《心靈的故鄉》、《情系英倫》和《名家故居仰止》等。《混在北京》改編成同名電影後獲第1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雅·哈謝克(1883~1923),捷克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稱。哈謝克是一個唐·吉訶德式的人物,單槍匹馬向資產階級社會挑戰,同時,他又酗酒及至不能自拔。他一生寫了上千篇短篇小說和小品,還寫過劇本,大多是諷刺小說。
《好兵帥克》
《曼傑什坦姆詩全集》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是俄羅斯白銀時代最卓越的天才詩人。在不斷地探索和不斷地堅持中,庄嚴、宏偉的風格逐漸構成了奧西普·曼傑什坦姆成熟期詩歌的特徵。
本書以1997年俄羅斯出版的《曼傑什坦姆詩全集》為藍本,參照其它文集和全集,對出現異文的版本擇善而從,收入詩人的全部作品500餘首,其中既包括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呈現了史詩性意味的《石頭集》、《TRISTIA》、《沃羅涅日詩抄》,也收錄有他不經意寫下的那些打油詩、戲謔詩和寓言詩。
作為上個世紀影響巨大的俄羅斯詩人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這是他在中國出版的第一部詩歌全集。該譯詩集的出版對於全面了解曼氏詩歌創作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