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電影讓子彈飛
3.裡面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別立體
女性角色分別是周韻和劉嘉玲,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姜文鏡頭下的周韻特別的漂亮,而她本人的氣質也十分民國,所以對於這種角色,我覺得周韻是手到擒來。我認為她們分別代表兩種女性的不同選擇,無所謂對錯和代價。
葛優飾演的縣太爺是真的慘,戰戰兢兢的,眼軲轆一轉都想知道他又想搞出什麼幺蛾子來,張麻子看透了他這一點,所以也就吃定了他。
黃老爺處在階級的最高層,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命才是最重要的,他才不在乎其他什麼情懷呢。
而張麻子呢,首先名字就是一個矛盾,原名張牧之,多好聽的名字啊,生生被人叫成張麻子,想當個書生結果當了劫匪,最後還要當為民除害的良劫匪,就跟魯迅棄醫從文一樣,奴性是那麼好喚醒的嗎?所以,最後他還是孤獨的一個。
4.總結
整體來說,每個人都可以訴說一個小故事出來,只是用了戲劇化的表達來講述一個想救國救民的人怎麼遇到難題又怎麼解決難題的,人民是救了,可是自己呢?最後只剩下孤獨的自己了。
所以,慢慢來,讓子彈先飛一會兒吧。
❷ 《讓子彈飛》姜文的電影有哪些特點
姜文到現在一共拍了四部電影,風格都各不相同。如果用文學流派來分析,《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意識流,《鬼子來了》是現實主義,《太陽照常升起》是魔幻現實主義,到了《讓子彈飛》就比較荒誕派。但是扣去比較特殊的《鬼子來了》是為全體中國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實都是在講姜文自己(某種程度上這可以構成一個自傳體三部曲,事實上看了子彈以後我從「太陽」中讀出來了不少3年前沒讀出來的東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題。這里說說我感觸比較深的幾個。
英雄主義
在姜文的世界觀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變社會,英雄創造歷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英雄。
所以張麻子拿了錢還不夠,他還要除掉黃四郎,給百姓一個公平,給鵝城一個太平。
姜文年少時嚮往英雄,成年後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電影里,英雄能夠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兒。英雄一定被濃墨重彩所渲染。但姜文宣揚英雄主義的時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義的弱點,所以夏雨在砸過人磚頭以後,需要為大規模群架負責。六子剖腹取涼粉,要以生命為代價。只有當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點時,你才可以說你真正愛它。愛一個女子時是,愛一個國家時也是。雄性沖動
本質上來講,英雄主義其實完全是一種雄性性沖動。但是這里要講的是更直接的沖動。比如打架和性沖動。姜文沒有宣揚這些東西,但你看的出他認為這些東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沒有了男人氣概。
不過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沒有把這部分東西交給自己的角色(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個化身)去承擔,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後面講到「克制」的時候會說。
對女性的迷戀
姜文影片中主角對女性的迷戀,一部分是基於性沖動的,一部分不是,是被一種純粹的美和自己內心理想完美映射的吸引。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太陽照常升起》再到《讓子彈飛》,前面一種的成分越來越少,後面一種的成分越來越多。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鏡頭會對准寧靜豐滿的胸,大腿和腳,從偷窺直到強暴。可是到了《讓子彈飛》,張麻子對花姐(周韻飾)的迷戀,只剩下淡淡的一條線,含蓄得甚至讓很多人到了結尾張麻子給花姐送槍時,會覺得突兀。鏡頭的焦點也相應地變成了臉,笑容,和眼睛。
❸ 如何評價姜文《讓子彈飛》里的人物塑造
《讓子彈飛》這一部電影從一開始到最後,姜文一共請了九位編劇,大的改動就有九次工作人員表示:從來沒見過姜文這么能折騰的導演,姜文在《讓子彈飛》這一部電影上面下的功夫可見一斑
一句話評論放在這里:
從人物來分析,讓子彈飛: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真正把人性的一面體現出來,淋漓盡致,一點都不遮掩。
一.張麻子
張麻子和黃四郎兩人之前其實都是革命黨,但是後來選擇的路線不同就成了張麻子和黃四郎。黃四郎是比較「現實」的,革命之後即為自己謀求好處;而張麻子是比較堅定和理想主義的革命黨,全篇里提到過很多次:「我為什麼當土匪?我就是這條腿不利索跪不下去」「沒有你,對我很重要」「我就是跟這幫東西玩不起」。張麻子跟隨過蔡鍔,對於日本文化比較了解,還知道莫扎特。他給黃四郎點煙的時候那個打火機也是非常潮流的物件的。
姜文的電影都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想要表達的內容非常隱晦,等反應過來才會讓人拍手叫好
❹ 電影《讓子彈飛》的背景音樂
日本作曲家久石讓的《太陽依舊升起》,在姜文的《太陽依舊升起》也是這個配樂,但在《讓子彈飛》中節奏變了一點
❺ 《讓子彈飛》作為國產電影里評價很高的作品之一,優秀在哪
《讓子彈飛》能夠在數量冗雜的電影浩海中占據一席之地,甚至能在豆瓣榜單中牢牢占據前100名的位置,可見觀眾對它的評價有多高。《讓子彈飛》是如何贏得了如此多的青睞的?
姜文的《讓子彈飛》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處浪費的幕景,沒有一個不出彩的演員,打破了小鮮肉把持的圈內資源,成全了實力演員的演戲熱情,這就是它的優秀之處。
❻ <讓子彈飛>評析
姜文到現在一共拍了四部電影,風格都各不相同。如果用文學流派來分析,《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意識流,《鬼子來了》是現實主義,《太陽照常升起》是魔幻現實主義,到了《讓子彈飛》就比較荒誕派。但是扣去比較特殊的《鬼子來了》是為全體中國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實都是在講姜文自己(某種程度上這可以構成一個自傳體三部曲,事實上看了子彈以後我從「太陽」中讀出來了不少3年前沒讀出來的東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題。這里說說我感觸比較深的幾個。
英雄主義
在姜文的世界觀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變社會,英雄創造歷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英雄。
所以張麻子拿了錢還不夠,他還要除掉黃四郎,給百姓一個公平,給鵝城一個太平。
姜文年少時嚮往英雄,成年後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電影里,英雄能夠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兒。英雄一定被濃墨重彩所渲染。但姜文宣揚英雄主義的時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義的弱點,所以夏雨在砸過人磚頭以後,需要為大規模群架負責。六子剖腹取涼粉,要以生命為代價。
只有當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點時,你才可以說你真正愛它。愛一個女子時是,愛一個國家時也是。
雄性沖動
本質上來講,英雄主義其實完全是一種雄性性沖動。但是這里要講的是更直接的沖動。比如打架和性沖動。姜文沒有宣揚這些東西,但你看的出他認為這些東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沒有了男人氣概。
不過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沒有把這部分東西交給自己的角色(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個化身)去承擔,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後面講到「克制」的時候會說。
對女性的迷戀
姜文影片中主角對女性的迷戀,一部分是基於性沖動的,一部分不是,是被一種純粹的美和自己內心理想完美映射的吸引。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太陽照常升起》再到《讓子彈飛》,前面一種的成分越來越少,後面一種的成分越來越多。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鏡頭會對准寧靜豐滿的胸,大腿和腳,從偷窺直到強暴。可是到了《讓子彈飛》,張麻子對花姐(周韻飾)的迷戀,只剩下淡淡的一條線,含蓄得甚至讓很多人到了結尾張麻子給花姐送槍時,會覺得突兀。鏡頭的焦點也相應地變成了臉,笑容,和眼睛。
全片有三處比較專注地描寫了張麻子對花姐的迷戀,除了最後的分別,一處是在進城初見時,花姐在領頭擂鼓,張麻子的眼神和望遠鏡的鏡頭的移動說明了問題(姜文是真的喜歡用望遠鏡來表現影像,它在他全部四部片子中都大量出現,這次尤其多);另一處是花姐雙槍一槍指自己一槍指張麻子要當土匪,同樣是姜文的眼神,還有雖然低緩卻充滿了感情的配樂。
在《太陽照常升起》和《讓子彈飛》裡面,周韻雖然戲份都不多,但是都做了最為用心的處理。姜文鏡頭下的周韻,不像人間應有的女子。她出現的時候,帶著笑容,和說「我也想跟你們一起去發錢,聽他們笑」的聲音,就像你原本以為只存在於內心理想深處的人,突然真的就出現在你面前。她是那麼的遠,遠到不可及,卻又是那麼的近,近到就在你心裡。
一個男人得有多愛他的妻子,才會這樣的去拍她。
浪漫主義
這里的浪漫主義指的是藝術流派。盡管幾部片子敘事流派各不相同,但是除了《鬼子來了》以外,影像的表現都有很突出的浪漫主義色彩,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體現在鏡頭上,就是在靜態場景的構圖(經常鏡頭上方恰恰少一塊頭皮)和動態場景的運鏡上都非常隨性。這造成一種非常濃烈的效果。
理想
在姜文的電影里,理想有時是一種很虛很模糊的東西。張麻子的理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張麻子的理想卻又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張麻子的理想是什麼?恐怕他自己也說不清楚。理想在內心最深處,在遠處的青山和夕陽里。你知道它在那兒,卻永遠不知道如何去追尋它。可是當碉樓已破黃四郎已擒,你們抽著煙聊著天的時候,你就明白它依然在那兒等著你。
❼ 有人說《讓子彈飛》映射了一些事情,有明白的分析一下!不勝感謝!
這部電影中鮮明的對現實的影射,是任何一個對現實有所了解的人都很容易觀察到的。
最直接的最明顯的就是,縣長買官,上任後再玩命撈錢。縣長想的只是和當地惡霸同流合污,欺壓百姓,然後分贓而已。而故事就是從這個買官的縣長開始的。
而故事的發生地,為什麼叫鵝城呢?雖然只是一個個小小的縣城,不過象徵的正是我們的祖國啊。我們的版圖是什麼樣子呢?是啊,我們常說它是一隻雄雞,不過,我想事實上它並沒有那麼威風。與其說是雄雞,不如說是肥大獃滯的一頭蠢鵝吧。我們也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鵝城之中。
在這鵝城中,有縣長,有惡霸,還有無數渾渾噩噩的百姓。而縣長,惡霸,這些有錢人靠什麼發家呢?他們靠洗劫老百姓的財富發家。他們把老百姓當做廉價勞動力,販賣到美國,掙得美元供自己揮霍。不由的讓人聯想到我國高企的外匯儲備,兩房和美國債券的巨額虧損,已經無以為繼的出口導向型經濟。
這時,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在電影中有著無比強大實力和對窮苦大眾慈悲的惻隱之心的亦雄亦匪的救世主式的人物,也就是姜文所扮演的張麻子來到了這里。徹底打破的鵝城往日的「和諧」。
他感到奇怪,為什麼我要賺錢,不去富人身上賺,卻要在窮人身上賺?師爺告訴他,現實就是這樣的,依靠著的鄉紳,富豪的支持,他這個縣長才有油水撈,他所能欺負的也只有老百姓而已,否則,他的位子也就不保了。師爺告訴他,縣長從來是沒有膽量去剿匪的,不過卻很有膽量以剿匪的名義來收錢。正如,從來沒有膽量去降房價卻有膽量以將房價的名義來收稅,從來沒有膽量去抓賊,卻有膽量以維護治安的名義去掃黃,從來沒有膽量去挑戰美國,卻有膽量以美國的量化寬松來解釋國內的通貨膨脹。
不信邪的張麻子[姜]不想這樣。師爺告訴他,要想賺錢,必須跪著。可是他想站著把錢賺了。這其實是姜文的內心獨白。姜文的電影多次被大陸禁映,因為他喜歡挑戰權威,喜歡叫板,可能有人告訴他,想賺錢,你就要認慫,就要妥協,就要裝孫子,就要主旋律,可是他在這里告訴所有人,我不跪著,我要站著把錢賺了。
如何站著,也即是有尊嚴的,把錢賺了,也即是維護自己的權益,電影告訴我們,槍和醒木,就是有實力對抗,有合法的身份和地位。
接著,姜文說,我要給所有人公平,有名無實的冤鼓,不能只是一個擺設,要讓大家來鳴冤,要給大家主持公道。這就好像上放制度一般,只是一個好看的擺設,卻沒有人有機會通過它來洗刷冤屈。
老百姓看到張麻子[姜] 的鐵面無私,一起給他下跪。張麻子罵到,早他媽沒有皇帝了,沒有人值得你們下跪,我也不值得!他是想說,不要做奴才,不要給任何人下跪。人應該是平等的。看得出,對國人的無奈。
張麻子[姜] 教育六子,有出息不是當官,也不是當匪,不是有錢,也不是有權,而是讀書,留洋,學知識,學文化,去了解莫扎特的音樂。這一段,看得出姜文對知識和藝術的嚮往,對錢和權的鄙視。他希望人們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了解人類已經擁有的文明。去真正陶冶自己的心靈,去追隨自己的精神。
接著,胡萬在陷害六子的時候說,縣長的兒子,吃了兩碗粉卻只給一碗的錢,這就是不公平,我們要公平,要公平!雖然電影中的六子並沒有以權謀私,不過現實中,我們不是恰恰需要吃一碗粉給一碗錢的公平嗎?而這看似簡單的公平,離我們卻最遙遠。
六子被誣陷,倍感冤屈,他的選擇是切腹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就好像那些被強拆被侵犯的受害人選擇自殘來抗爭一樣。
接下來,張麻子[姜] 和黃四爺正式展開了較量,張麻子搶來富人的錢,發給窮人,這是一段浪漫主義的暢快淋漓的發泄,打破這世界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義,讓無恥的剝削者付出代價,讓善良的勞動人民得到幸福。不過,也只能在電影中得到短暫的宣洩罷了。
在最後與黃四爺的決戰中,張麻子[姜] 只有勢單力薄的四個人,而黃四爺則有數百之眾,實力對比如此懸殊。張麻子向民眾發錢,可是第二天民眾乖乖把錢交給了黃四爺。張麻子問手下人為何?答曰,怕。張麻子說,怕之中有的是怒。我們要把這怒引出來。我想,這也就是讓子彈飛的真實意圖所在。它要煽動要挑動的正是觀眾心中壓抑的怒。這怒指向誰?我不必多說。
於是,第二天,他們不發錢,而發槍。給人民抵抗的力量。不過,人們依然無動於衷。於是他們四人騎著馬在空盪盪的廣場上一遍遍吶喊,卻沒有迴音。這里姜文想告訴我們他的孤獨和寂寞,頗類似魯迅所說的吶喊。想喚起民眾的覺醒,不過收獲的只是凄涼。沒有人響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麻木冷漠忍耐受欺,這就是中國人。
張麻子[姜] 說,他們只幫助贏了的人。於是他們四個人繼續前往黃四爺的堡壘。某種勢力的大本營。他們四人勢單力薄,形單影孤,面對的是黃四爺家門口的一扇大鐵門。嚴絲合縫,透露出威嚴和強大,將他們死死擋在門外。
於是他們向這扇大門發起了瘋狂的進攻。這扇大門象徵了什麼?也許是現行體制的壁壘,也許只是最令姜文憤怒的審查制度的束縛。總之,它代表了權威,而這時,姜文肆意的向這權威的大門發起進攻,它要在這大門上打出一個大大的驚嘆號,不過,最終卻只打上了省略號和問號,是說他感到無奈何無語嗎?
而黃四爺,也即是高層人物,對於他們這種不自量力的進攻卻頗有些不屑。顯示出某階層的傲慢和自以為是。
最終,靠著替身的幫助,他們終於發動了群眾,暴怒的人群,降黃四爺的鐵門沖的粉碎。人們肆意的宣洩,拿走一切本該屬於他們的東西。
張麻子[姜] 問黃四爺,你重要,還是錢重要?黃四爺說我重要。張麻子說,你再想想。黃四爺說,錢重要。張麻子說,你再想想。黃四爺說,那還是我重要。張麻子說:沒有你,最重要。
這里姜文想說的是,權重要,還是錢重要。他最終說的是,沒有不受監督的、凌駕於人民至上的權力,才是最重要的。
全片凌亂而隨意的向我們暗示了很多東西,影射了很多東西。除去這些,其他時間是姜文的自由發揮。包括展示他的男人風采,不失時機的搞些冷幽默逗大家一笑,來盡情宣洩,體會造物主的無所不能。
總之,這部片子是融合姜文的抗爭,憤怒和吶喊於一體的顯得有些雜亂無章,浪漫主義,而又充滿了隨意和肆意的作品。
我的感受就是,姜文想說的東西太多了,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他也有太多的不爽和憤怒了,他也太想喚醒出一些東西了。
他開槍了,他需要時間,他要讓子彈飛。
最後,於姜文而言,比起已經徹底淪為靠忽悠觀眾來騙取票房,詛紂為虐之流,他至少還想說些什麼,還想表達些什麼,這也算難能可貴了吧 。
這片子能過審核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陰錯陽差,此天意也。
能通過審核確實是TM的一個奇跡
❽ 《讓子彈飛》到底講述的是什麼東東
讓子彈飛,是什麼意思?說全了,就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如何理解?我已經開槍了,你什麼都沒有看到,不要著急,讓子彈再飛一會,你就會看到結果。給我時間。 事實上,這部電影,就是子彈,電影的上映,就代表了姜文已經開槍了,也許只是第一槍,也許還有第二第三槍。他想要擊中什麼?他想要什麼結果?現在你們看不明白,不要著急,就讓子彈飛吧。 事實上,這部電影中鮮明的對現實的影射,是任何一個對現實有所了解的人都很容易觀察到的。 最直接的最明顯的就是,縣長買官,上任後再玩命撈錢。縣長想的只是和當地惡霸同流合污,欺壓百姓,然後分贓而已。而故事就是從這個買官的縣長開始的。 而故事的發生地,為什麼叫鵝城呢?雖然只是一個個小小的縣城,不過象徵的正是我們的祖國啊。我們的版圖是什麼樣子呢?是啊,我們常說它是一隻雄雞,不過,我想事實上它並沒有那麼威風。與其說是雄雞,不如說是肥大獃滯的一頭蠢鵝吧。我們也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鵝城之中。 在這鵝城中,有縣長,有惡霸,還有無數渾渾噩噩的百姓。而縣長,惡霸,這些有錢人靠什麼發家呢?他們靠洗劫老百姓的財富發家。他們把老百姓當做廉價勞動力,販賣到美國,掙得美元供自己揮霍。不由的讓人聯想到我國高企的外匯儲備,兩房和美國債券的巨額虧損,已經無以為繼的出口導向型經濟。 這時,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在電影中有著無比強大實力和對窮苦大眾慈悲的惻隱之心的亦雄亦匪的救世主式的人物,也就是姜文所扮演的張麻子來到了這里。徹底打破的鵝城往日的「和諧」。 他感到奇怪,為什麼我要賺錢,不去富人身上賺,卻要在窮人身上賺?師爺告訴他,現實就是這樣的,依靠著的鄉紳,富豪的支持,他這個縣長才有油水撈,他所能欺負的也只有老百姓而已,否則,他的位子也就不保了。師爺告訴他,縣長從來是沒有膽量去剿匪的,不過卻很有膽量以剿匪的名義來收錢。正如,從來沒有膽量去降房價卻有膽量以將房價的名義來收稅,從來沒有膽量去抓賊,卻有膽量以維護治安的名義去掃黃,從來沒有膽量去挑戰美國,卻有膽量以美國的量化寬松來解釋國內的通貨膨脹。 不信邪的張麻子不想這樣。師爺告訴他,要想賺錢,必須跪著。可是他想站著把錢賺了。這其實是姜文的內心獨白。姜文的電影多次被內地禁映,因為他喜歡挑戰權威,喜歡叫板,可能有人告訴他,想賺錢,你就要認慫,就要妥協,就要裝孫子,就要主旋律,可是他在這里告訴所有人,我不跪著,我要站著把錢賺了。 如何站著,也即是有尊嚴的,把錢賺了,也即是維護自己的權益,電影告訴我們,槍和醒木,就是有實力對抗,有合法的身份和地位。 接著,姜文說,我要給所有人公平,有名無實的冤鼓,不能只是一個擺設,要讓大家來鳴冤,要給大家主持公道。這就好像上訪制度一般,只是一個好看的擺設,卻沒有人有機會通過它來洗刷冤屈。 老百姓看到張麻子的鐵面無私,一起給他下跪。張麻子罵到,早他媽沒有皇帝了,沒有人值得你們下跪,我也不值得!他是想說,不要做奴才,不要給任何人下跪。人應該是平等的。看得出,對國人的無奈。 張麻子教育六子,有出息不是當官,也不是當匪,不是有錢,也不是有權,而是讀書,留洋,學知識,學文化,去了解莫扎特的音樂。這一段,看得出姜文對知識和藝術的嚮往,對錢和權的鄙視。他希望人們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了解人類已經擁有的文明。去真正陶冶自己的心靈,去追隨自己的精神。 接著,胡萬在陷害六子的時候說,縣長的兒子,吃了兩碗粉卻只給一碗的錢,這就是不公平,我們要公平,要公平!雖然電影中的六子並沒有以權謀私,不過現實中,我們不是恰恰需要吃一碗粉給一碗錢的公平嗎?而這看似簡單的公平,離我們卻最遙遠。 六子被誣陷,倍感冤屈,他的選擇是切腹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就好像那些被強拆被侵犯的受害人選擇自殘來抗爭一樣。 接下來,張麻子和黃四爺正式展開了較量,張麻子搶來富人的錢,發給窮人,這是一段浪漫主義的暢快淋漓的發泄,打破這世界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義,讓無恥的剝削者付出代價,讓善良的勞動人民得到幸福。不過,也只能在電影中得到短暫的宣洩罷了。 在最後與黃四爺的決戰中,張麻子只有勢單力薄的四個人,而黃四爺則有數百之眾,實力對比如此懸殊。張麻子向民眾發錢,可是第二天民眾乖乖把錢交給了黃四爺。張麻子為手下人為何?答曰,怕。張麻子說,怕之中有的是怒。我們要把這怒引出來。我想,這也就是讓子彈飛的真實意圖所在。它要煽動要挑動的正是觀眾心中壓抑的怒。這怒指向誰?我不必多說。 於是,第二天,他們不發錢,而發槍。給人民抵抗的力量。不過,人們依然無動於衷。於是他們四人騎著馬在空盪盪的廣場上一遍遍吶喊,卻沒有迴音。這里姜文想告訴我們他的孤獨和寂寞,頗類似魯迅所說的吶喊。想喚起民眾的覺醒,不過收獲的只是凄涼。沒有人響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麻木冷漠忍耐受欺,這就是中國人。 張麻子說,他們只幫助贏了的人。於是他們四個人繼續前往黃四爺的堡壘。某種勢力的大本營。他們四人勢單力薄,形單影孤,面對的是黃四爺家門口的一扇大鐵門。嚴絲合縫,透露出威嚴和強大,將他們死死擋在門外。 於是他們想這扇大門發起了瘋狂的進攻。這扇大門象徵了什麼?也許是現行體制的壁壘,也許只是最令姜文憤怒的審查制度的束縛。總之,它代表了權威,而這時,姜文肆意的向這權威的大門發起進攻,它要在這大門上打出一個大大的驚嘆號,不過,最終卻只打上了省略號和問號,是說他感到無奈何無語嗎? 而黃四爺,也即是高層人物,對於他們這種不自量力的進攻卻頗有些不屑。顯示出某階層的傲慢和自以為是。 最終,靠著替身的幫助,他們終於發動了群眾,暴怒的人群,降黃四爺的鐵門沖的粉碎。人們肆意的宣洩,拿走一切本該屬於他們的東西。 張麻子問黃四爺,你重要,還是錢重要,黃四爺說我重要。張麻子說,你再想想。黃四爺說,錢重要。張麻子說,你再想想。黃四爺說,那還是我重要。張麻子說,沒有你,最重要。 這里姜文想說的是,權重要,還是錢重要。他最終說的是,沒有不受監督的,凌駕於人民至上的權力,才是最重要的。 全片凌亂而隨意的向我們暗示了很多東西,影射了很多東西。除去這些,其他時間是姜文的自由發揮。包括展示他的男人風采,不失時機的搞些冷幽默逗大家一笑。抑或用無厘頭,色情,暴力,血腥的鏡頭來盡情宣洩,體會造物主的無所不能。 總之,這部片子是融合姜文的意淫,裝逼,抗爭,憤怒和吶喊於一體的顯得有些雜亂無章,浪漫主義,而又充滿了隨意和肆意的作品。 我的感受就是,姜文想說的東西太多了,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他也有太多的不爽和憤怒了,他也太想喚醒或者說煽動出一些東西了。 他開槍了,他需要時間,他要讓子彈飛。 不過,我始終感到悲觀,因為,很多事情,不需要你的煽動和吶喊,你也煽動不出什麼東西。你說的這些道理我等有識之士都瞭然於心,不過,現實就是現實,不會像電影一樣如有神助。或許,我們只能等待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無可阻擋的時代大趨勢來最終解決解決問題。帶我們走出這令人恥辱的歷史循環。 最後,於姜文而言,比起已經徹底淪為靠忽悠觀眾來騙取票房,江郎才盡卻站著茅坑不拉屎的老不死的陳凱歌,馮小剛和張藝謀之流,他至少還想說些什麼,還想表達些什麼,還想煽動些什麼,這也算難能可貴了吧。
❾ 《讓子彈飛》最後一幕是破壞了敘事結構還是神來之筆
讓子彈飛最後一幕,是神來之筆,這是人們最期望的最好的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