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古代美國電視和電影上的盔甲圖片

古代美國電視和電影上的盔甲圖片

發布時間:2022-11-30 10:53:59

㈠ 鎧甲勇士捕將的鎧甲介紹

2049年蘇博士研發的超級鎧甲。無間妖穿越時空來到2016年時留下了記錄2069年鎧甲信息碼的晶元,被蘇筱筱獲得,並藉助晶元裡面的鎧甲信息碼與霸王集團的資源研發超時代的捕將鎧甲。
名稱:捕將
英文:Captor System(中文翻譯:捕將系統)
召喚器:捕將鎧甲(系統)召喚器
召喚人:林志凱、南宮信一、蕭里奧
召喚口訣(信一):替天行道,正法不義!捕將鎧甲,合體!
召喚口訣(志凱):除暴安良,正法不義!捕將鎧甲,合體!
召喚口訣(里奧):捕將鎧甲,合體!
武器:捕將棍、搏獅爪、獅將緝捕炮、翅蜂錐、蜂將緝捕劍、翼蝠盾、蝠將緝捕槍、鰭鯊刃、鯊將緝捕斧。
(註:捕將棍是捕將所有形態的通用招式,並且可以掛在腰帶上,有飛鏢模式和步槍模式(劇中未使用),捕將棍可以和對應形態專屬武器組合,還可以和該形態武器必殺技兼容。)
形態:捕將一共有五種形態,分別是初始、卡魄、阿羅伊、埃戈士、銳夫。捕王鎧甲是捕將鎧甲和戰帥系統連接的合體鎧甲,並非形態。除初始形態以外,每種形態都有相應的鎧獸和坐騎、飛行器(未來才有,應該是有鎧甲後另外製作的)。各種形態之間可以共用專屬武器。(前提是必須有相應的鎧獸印) 捕將鎧甲的初始形態,霸王集團開發的鎧甲,由信一、林志凱和蕭里奧分別使用,有4種升級形態。
首次登場於第1集。
最終話中蘇筱筱(本體)穿越時空到達2069年後,另外製造無數副量產的捕將初始鎧甲。 獅將卡魄是捕將鎧甲的紅色形態,原型是獅子。
口訣:帝獅敕命我捕將,萬夫莫敵之猛力,卡魄Model(模式),升級!
召喚人:南宮信一
英文:Carbon
鎧獸:帝獅將
鎧獸印:帝獅印
獸武印:搏獅印
形態武器:搏獅爪
格鬥必殺:帝獅拳、帝獅撲擊、帝獅甩尾
形態武器必殺:帝獅穿岩
組合武器:獅將緝捕炮
組合武器必殺:帝獅震地殺
坐騎:帝獅駒
作用:通過帝獅印合體(或轉換)而來,將搏獅印插入武器可以發動必殺技。
特點:攻擊力強、抗熱和抗寒
首次登場於第2集。 蜂將阿羅伊是捕將鎧甲的金黃色形態,原型是黃蜂。
口訣:皇蜂敕命我捕將,勢不可擋之勇力,阿羅伊Model(模式),升級!
召喚人:林志凱(前期)、南宮信一(第34集後)
英文:Alloy
鎧獸:皇蜂將
鎧獸印:皇蜂印
獸武印:翅蜂印
形態武器:翅蜂錐
格鬥必殺:皇蜂腿、皇蜂連刺、皇蜂旋踢
形態武器必殺:皇蜂破空
組合武器:蜂將緝捕劍
組合武器必殺:皇蜂劈空殺
坐騎:皇蜂駒
作用:通過皇蜂印合體(或轉換)而來,將翅蜂印插入武器可以發動必殺技。
特點:靈敏力強、抗毒氣和抗沙塵暴、抗擊打能力強
首次登場於第1集。 蝠將埃戈士是捕將鎧甲的藍黃色形態,戰鬥力凌駕於卡魄和阿羅伊之上,原型是蝙蝠。
口訣:天蝠敕命我捕將,千軍萬馬之戰力,埃戈士Model(模式),升級!(音效:天蝠降臨! angstrom bat mode upgrade)
召喚人:蕭里奧、南宮信一(第26集後)
英文:Angstrom
鎧獸:天蝠將
鎧獸印:天蝠印
獸武印:翼蝠印
形態武器:翼蝠盾
格鬥必殺:天蝠掌、天蝠倒掛、天蝠貫拍
形態武器必殺:天蝠散雲
組合武器:蝠將緝捕槍
組合武器必殺:天蝠貫雲殺
坐騎:天蝠駒
作用:通過天蝠印合體(或轉換)而來,將翼蝠印插入武器可以發動必殺技。
特點:防禦力強、抗音波
首次登場於第1集。 鯊將銳夫是捕將鎧甲的銀紫色形態,各方面數據強於卡魄,阿羅伊和埃戈士,原型是鯊魚。
口訣:王鯊敕命我捕將,天兵神將之剛力,銳夫Model(模式),升級!
召喚人:蕭里奧、南宮信一(第34集後)
英文:Reflect
鎧獸:王鯊將
鎧獸印:王鯊印
獸武印:鰭鯊印
形態武器:鰭鯊刃
格鬥必殺:王鯊腿、王鯊拍頂、王鯊翻騰
形態武器必殺:王鯊碎浪
組合武器:鯊將緝捕斧
組合武器必殺:王鯊破浪殺
坐騎:王鯊駒
作用:通過王鯊印合體(或轉換)而來,將鰭鯊印插入武器可以發動必殺技。
特點:靈敏、抗輻射和紫外線
首次登場於第25集。 本作的終極鎧甲,由捕將系統和戰帥系統連接召喚而來。鎧甲勇士系列首次不在TV版中登場的終極鎧甲。僅登場於《鎧甲勇士捕將》大電影《鎧甲勇士捕王》。
鎧甲勇士系列首次不在電視劇版中登場的終極鎧甲。

㈡ 為什麼西方人打仗穿的盔甲連手指都保護到了,而中國歷史上卻少有盔甲

泱泱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靠蠻力並不是我們的強項,我們更多的時候靠的是智慧,這點在中西方盔甲上面的差異就可以體現出來。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外國的盔甲即厚又笨重,可以說武裝到了牙齒,而中國的盔甲不是,它更輕盈。

反觀國外就是另一種情況了,他們打仗多靠的蠻力,很少說用智慧去取得一場戰役的勝利。我想權利的游戲很多人都看過,一個裝備精良的鐵甲部隊,可以分分鍾踏平一個城鎮。因為他們打仗的方式都是倆軍赤裸裸的面對面,你有多少兵力裝備怎麼樣,都在明面上可以看的到,雙方的統帥一聲令下就開打,當然結果也顯而易見。

㈢ 尤利烏斯·凱撒軍團的軍裝與電影中常見的公元100年的盔甲有很大不同嗎

是的。愷撒的士兵身穿盔甲,身體較輕。它們看起來是這樣的:

到公元100年,達契亞戰爭(公元86-106年)的軍隊成了常態。當舊裝備被重復使用時,許多軍團士兵穿著更多的金屬來覆蓋更多的身體:

更大的頭盔有更多的加固,褶皺區,耳朵保護,一個「龍蝦尾巴」用於肩部/頸部保護,一個偏轉板在眼睛和一個「張開」的臉頰/頸部保護(這是為了彌補從滑到頸部擊中臉頰的打擊)。

雖然使用了車牌,但許多軍團士兵更喜歡郵件。在這兩種情況下,頸部都增加了保護;一件改良過的束腰外衣或圍巾被戴上,以減輕不可避免的玩笑。

根據圓柱上的浮雕,正規的軍團是這樣的:

沒有manica或greaves,「龍蝦」的尾巴更短,盾牌也恢復了正常的形狀。然而,偏轉的面頰保護,頸部保護和耳朵保護被保留。

對於那些感到奇怪的人來說,羅馬紀念碑上的許多浮雕都描繪了鱗狀鎧甲(lorica squamata)。它在共和國和帝國時期非常普遍和流行。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很少。

㈣ 求古裝穿盔甲的將軍帥照,電影或者電視劇里的高清截圖或者高清壁紙

㈤ 外國老電影,90年代左右。記得有兩個人,都穿著盔甲,好像一個是紅色的,一個是黑色的。紅色那個盔甲損

鋼鐵俠2 Iron Man 2(2010)

導演:喬恩·費儒

編劇:賈斯汀·塞洛克斯
主演:小羅伯特·唐尼/格溫妮斯·帕特洛/米基·洛克/斯嘉麗·約翰遜/山姆·洛克威爾/更多...
類型:動作/科幻/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 法語 / 俄語
上映日期:2010-05-07(中國/美國)/2010-04-28(法國)
片長:124 分鍾

㈥ 穿盔甲的為什麼要在褲襠前擱一塊布呢

那是盔甲的一部分,叫護襠甲,也是用堅硬材質製作的,是用來保護男人的命根子的。

㈦ 我想找一個電影 是我以前看過的叫什麼忘了 劇情是連個古代人穿著盔甲來到現代美國 一個女主人公家。

是《時光隧道》

劇透:讓·雷諾飾演的英雄跨越千年,來到了現代化的大都市,鬧了種種笑話,偶遇了自己的後代,互為幫助,各自解決了所處的困境。除了喜劇方面的元素,整個故事中還有兩個閃光點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是騎士家族世代相傳的警訊——勇氣,從影片一開始,康德就堅信這一信念,擊跨了偷盜的土匪,在現代都市,他也是通過它來與自己的後人發生了聯系,最後他用這一警訊,鼓舞了原本小鳥依人的朱麗婭,讓她獨自面對生活。

㈧ 影視劇里的古代盔甲都能輕松被刀箭刺透,士兵們為什麼還穿它

常看影視劇當中,發現,代士兵當中,會有很多的穿著盔甲的士兵,但無論是何種情況,我們都會發現,好像輕輕鬆鬆弓箭和刀劍就能刺透鎧甲,既然盔甲的作用如此輕薄,那為何士兵一定要穿著盔甲呢?

抗戰里用弓箭就是有點虛幻了

事實上,這不得不說這是我們的影視劇沒有將盔甲的這一重要作用體現出來,電視劇里拍得好像披著盔甲和不披著盔甲,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上區別很大。

弓箭

在戰國時期,我國的盔甲主要用皮革縫制,這種皮革對於刀砍切削有一定的防禦作用,不過隨著重裝騎兵突刺前進時,兵器越來越鋒利,就逐漸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到西漢時期,鐵盔甲開始廣泛出現。相對於強硬的弓弩的穿刺效果,可以穿透三毫米的鋼板,所以普通的盔甲,而我國古代鎧甲厚度,一般在1.2到1.7毫米左右,所以弓箭是不可能把人射穿的。

清代弓箭手

但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從來沒有弓箭戰,戰爭從來都是以白刃肉搏結束戰斗,主力部隊永遠是步兵和騎兵,鎧甲能夠有效的防護遠距離的弓箭和刀砍,所以你說鎧甲沒有用?

古代士兵

碰上這種傢伙,鎧甲的作用就不大了(石秀)

另外如果鎧甲沒有用,為什麼連續上千多年一直在使用盔甲呢!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沒有任何武器能對盔甲用較大的威脅,但隨著火器的迅速發展,盔甲對於熱兵器的作用幾乎是越來越低了,我們可以看到在清朝時期幾乎已經很少看到士兵在穿戴鎧甲,因為子彈和火炮的威力已經遠遠超出所有的鎧甲所能防禦的

㈨ 歐美古代戰爭片中的士兵裝備符合歷史嗎

在人類歷史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一次戰爭發生在巴勒斯坦的麥吉多。公元前1469年,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一些部落舉旗反抗年輕的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的統治。叛軍集結於卡梅爾山北面的麥吉多,並派前哨部隊扼守麥吉多山口。圖特摩斯乘坐戰車,率部強行突破封鎖,越過了山口。接著又迅速將部隊組成新月狀隊形,向叛軍進擊,而叛軍卻不知埃軍已經接近。圖特摩斯以其右翼部隊牽制住驚慌失措的叛軍,又率左翼的部隊向北包抄叛軍的側面,一舉將其擊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這次有文字記載的戰爭之前,武裝沖突早已是長期存在的事實了。最初,人類使用石塊和棍棒作為尋找食物、配偶和棲身之所的工具,或者將它們用來征服他人,以滿足其生來就有的慾望,從而認識了石塊和棍棒作為「武器」的價值。後來,人類又發現,邊緣鋒利的石塊或者削尖的棍棒要比圓石或鈍棒威力更大。遠古時代的人類還懂得,在進攻敵人或獵取食物時,如果隱藏在草叢中或者猛然從樹上、岩石上跳下,就更容易得計。這樣,人類就確立起一種典型方式,即採用跟自身能力相適應的特定手段來發明、改進、選擇和使用武器。人類在整個戰爭史上,始終是按照這種方式行事的。

早期的戰爭工具
由於人類最初的幾千年歷史一直沒有文字記錄,因此當時的武器庫中的許多原始兵器已經無從查考。金屬的啟用,劍、弓和矛的發明,曾給戰爭和戰術的發展產生過革命性的影響,可惜都未能留下隻字片語。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里,這些基本的作戰武器及其使用方法又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發展,不斷地影響著人類的戰爭。
兵器從開始就分為兩大類:劈刺式和投擲式。史前人類所用的棍棒是最原始的劈刺式兵器,最早的投擲式兵器是人類投向敵人或獵物的石塊。
從史前時期開始,人類就會用獸皮製成投石器來投擲小而光滑的石塊,這要比單純用手臂投擲力量更大,距離更遠。這種投擲器還使用泥土燒制的彈丸,後來又採用鉛制彈丸。在龐培和其他古代遺址中已發現了橡子形狀的彈丸實物。生活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投石手都有一套特別高超的投石技術。他們通常配有三種投石器,分別用於遠、中、近距離的投擲。大衛(公元前1040年-前970年,以色列王)就是用投石器殺死歌利亞的 [ 注 ] 。在好幾個世紀里,投石兵在作戰陣容中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
有些地區,投擲石塊逐漸改為投擲尖利的棍棒,後來就演變為投槍、標槍和曲形硬木飛鏢。荷馬勇士每人都攜帶兩支標槍。作戰時先向敵人投擲標槍,然後再用劍進行白刃戰。跟標槍相配合的沖刺式兵器是沉重的長矛或梭鏢。在許多古代社會中,梭鏢是作戰勇猛的標記,也是君權的神聖象徵。在古羅馬的瑪爾斯(戰神)神殿和希臘的各種聖堂中,梭鏢是人們崇拜的聖物。
希臘梭鏢的普通長度為六至九英尺。但由於是手工製作,所以實際上是形狀各異、長短不一的。梭鏢和長矛是古希臘甲兵的制式武器。這種甲兵配備有重型兵器和盔甲,是古希臘戰斗隊形——方陣的基本成員。

在整個石器時代里,棍棒兵器種類繁多。其中北美印第安人用的石斧屬於戰斧型兵器。如果將棍棒削出銳利的刀口,就成了劍的雛型。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人們冶煉出堅硬而富有韌性的金屬,製造出了刀口長而薄的劍。青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由於自然界中存在有天然的青銅,因此很難說人工生產青銅最早始於何時。青銅工具的使用,希臘的克里特島開始於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而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則始於公元前2800年,特洛伊開始於公元前2000年。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和幾個世紀後中國的黃河流域也出現了類似的技術發展。由於青銅具有堅固、柔韌和耐磨等特性,因此很適宜用來製作非常尖銳和刀口鋒利的武器。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金屬製造工匠的技術日益提高,發明了許多新的製作和澆鑄技術,生產出來的劍不僅外形有了改進,而且更加耐用。青銅劍起初是尖頭的,劍頭比劍身要大,看來既可用於刺殺(類似決斗用的輕劍),也可以用於劈砍(類似軍刀),因為青銅質地較軟,故青銅劍最初主要是用於刺殺。

鐵制工具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約在一個世紀之後,居住在亞美尼亞山區的查萊比斯部落學會了將熟鐵放入炭火中加熱,然後淬火,再加熱、錘打,經過輪番加工處理,使鐵質變得十分堅硬。在進行上述加工處理的過程中,由於偶然在鐵的表面溶進了碳微粒,因而製成了最初的鋼。公元前1200年前,這種新的冶金技術已在整個地中海東部地區得到廣泛採用。
盡管最初鐵的造價十分昂貴,而且產量有限,但是,鐵的發現畢竟給古代兵器和戰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到了公元前1200年時,鋒利的劍開始在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埃及等地區出現了。由於這種金屬堅硬而不易斷裂,因此劍的外形也發生了變化。
到了公元前1000年的時候,劍分成了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形似馬刀用於砍殺的長劍,這種劍沒有尖頭,後來高盧人和凱爾特人用的就是這種劍。另一種劍比較短,很象一柄匕首,是古希臘甲兵佩帶的武器。這種劍的劍身長約16至18英寸,寬2至2.5英寸,劍柄長4至5英寸。它就是後來比它稍長稍寬的古羅馬短劍的雛型。——古羅馬以前的劍雖然仍是一種劈砍兼刺殺的兵器,但主要用於劈砍。

金屬武器的使用也導致護身甲具製造業的興盛發達。原始人類發明的最重要的護身具是盾。最初它僅僅是一張獸皮,幾乎總是用左手拿著或者擋在左臂上,這樣,右手就可以騰出來操持武器。後來,人們常常將獸皮包在一個簡單的木框架上,製成了盾。但有些古盾完全用木料製成。在亞洲常用的是柳條盾。用來保護頭部、軀乾和腿的護身具最初也是用獸皮、柳條、襯有墊料的布套或木頭等材料製成的。
盡管金屬已被用於兵器的製造,但皮革仍然是制盾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材料。當然,有時也用金屬來增強盾的牢度。錘制金屬鎧甲和頭盔需要很高的技術和費時的勞動,而用熟鐵小片製成的鱗甲則較為便宜和實用。古代東方的亞述武土得益於新的金屬製造技術,他們手裡拿著很長的鐵制砍劍,身披外面縫有鐵鱗片的皮里盔甲。自從鐵出現以後,希臘甲兵的梭鏢便裝上了鐵的尖頭,腰上佩帶的劍也用鐵製成,而他們的盔甲、盾和頭盔都是青銅的。古羅馬軍團士兵的胸甲,是在皮革上綴以重疊的青銅片或鐵片製成的。
弓問世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在發明黑火葯之前,它一直是士兵手中基本的投射式兵器。在人類歷史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時候,中東、印度和中國早就使用它。從古代直至公元十六世紀這段時間里,弓始終是中國軍隊最重要的手提兵器。在既有重裝弓箭兵又有輕裝弓箭兵的亞述軍隊中,弓也是主要兵器。對古希臘、馬其頓、古猶太人和古羅馬軍隊來說,弓雖然也很重要,但只是輔助性的兵器。
印度弓的長度為4至5英尺,在2200年的時間里基本上一直保持著原樣。竹子是常用的製作材料,也試用過一些包括金屬在內的別的材料。箭的長度為2至3英尺,用竹子或藤條製成,通常採用金屬箭頭。弓箭兵一般不帶盾,由前面一排持盾的標槍兵來保護。在印度,不論弓箭兵或是標槍兵都配備有相當長而寬的砍劍。

為了有效地使用弓,士兵必須經過反復不斷的技術訓練,同時,還需要適宜於作戰的開闊地形。因此,它成為了一種具有專門技術的士兵手中的兵器。如亞述弓箭兵和後來的克里特島的僱傭弓箭兵(馬其頓和古羅馬人對他們十分稱贊)以及游牧狩獵者都使用這種武器。
期的弓是一種「單材弓」,它只用一種木料製成。大約到公元前1500年,中東和亞洲出現了「混材弓」,有時也稱作「角弓」,所用的混合製作材料取決於工匠能夠得到哪些材料。這種角弓後來就成為整個亞洲和有些歐洲人所用的制式兵器。直到現在,地球上的一些邊遠地區仍在使用它。

混材弓是用幾層不同材料製成的。在歷史上的大部年代裡,這種弓通常用一條扁平的木質基板做成弓的中心骨架,在對著弓箭手的一面壓上一層劈開的角片材料;在弓架的另一面再加上一層野獸的腱。多數混材弓是反射式的,弓弦鬆弛時弓的彎曲方向跟弓弦拉緊時的彎曲方向恰好相反。混材弓的長度一般不足4英尺,而土耳其弓和蒙古弓則在5英尺以上。

角弓種類繁多,其射擊距離和穿透力也各不相同。比如土耳其角弓的射擊距離在300碼以上,穿透力也相當大。但是,直到公元16世紀左右,經過改良的土耳其弓方能穿透鎖子甲。到了騎兵用上角弓時,它的威力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而使軍隊的機動性和兵器的殺傷力得到了令人生畏的有機結合。

古代戰車是一種小型馬車,由一匹或多匹披帶盔甲的戰馬牽引。它在很古的時候就發展起來了。早在特洛伊戰爭時(約公元前1200年),戰車就作為弓箭兵和梭鏢兵的機動平台來使用了。在古希臘末期前,戰車主要用來把戰將運送到戰場,戰將下車後再跟敵人進行白刃格鬥。在印度和中國,戰車的形體較大,主要用作國王和貴族的移動指揮所。車上還載有擊鼓傳令兵、馭手和一名或幾名弓箭兵。隨著時間的推移,戰車逐漸變成了亞洲多數軍隊的主要突擊武器,用來撞擊或碾壓敵人部隊的士兵。由於在車軸和車輪上裝上了長柄大勾刀和別的刀劍兵器,車的四周還掛上了盾等不同的裝甲護具,因而大大提高了戰車的突擊威力。聖經上曾經記載說,從埃及逃出來的希伯來人特別害怕埃及法老的戰車。亞述戰爭中的戰車對當時和後來的史學家們都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不過,由於戰車所用的牽引馬匹容易受到敵人的襲擊,而且必須有平坦開闊的地形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它的使用是有限的。盡管如此,只要有適合的戰機,用於恰當的時間和地點,戰車在作戰中曾多次贏得過勝利。
騎兵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次等的貴族組成。他們有足夠的財富,買得起盔甲和好武器,還佔有許多馬匹。但是,大多數軍隊中的精銳突擊隊里仍舊保留著一支戰車隊,用來運載大貴族或皇室成員奔赴戰場。
在印度,由於氣候的關系難以培育出品種優良的馬匹,而最好的牲口又都用於馬拉戰車,這就是古代印度很少騎兵的緣故。因此,約在公元前600年的時候,印度開始用大象進行作戰。這種巨型動物組成的部隊的突然出現常常使敵人驚恐不已。不過,實戰表明,它大不了只能起一種心理上的威懾作用。當大象所引起的驚恐平靜下來之後,訓練有素的部隊便可以找到對付大象的有效手段。這些野獸很容易四散亂竄,反而將自己的隊伍搞得亂七八糟。為此,驅趕戰象的士兵在大象亂竄時就用一根尖鐵刺入它的頭部。在印度則用沉重的鐵箭和燃燒的火箭射擊大象。希臘有些天才的無名將士曾用與現在的反坦克雷場相似的辦法,將鐵尖樁連環埋在適當的地方,以劃破厚皮動物大象柔軟的腳。
盡管大象作戰有很大的局限性,又容易被擊傷,但敵人從來不敢等閑視之,因而大象的使用逐步擴大到了近東和北非地區。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古羅馬人曾迫使迦太基人接受和談,規定作戰中禁止使用大象。可以說,這是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最早的一次武器限制。

在古代軍隊的組成、兵器的使用以及戰術的運用方面,能否靈活機動是十分重要的。當時的軍隊通常由大批手持矛和盾的步兵組成,另外還有配備著投擲式兵器的投石兵和弓箭兵,這支步兵構成了整個部隊的一個堅強基地。這就使裝備更好的戰車隊、騎兵隊和戰象隊可以在其周圍順利地進行作戰活動。

當兩軍對陣時,大群梭鏢手集中在一起,前面是密集的輕裝弓箭兵和投石兵,再前面和側翼是騎在馬上或乘坐戰車的貴族隊伍。兩軍互相接近時,弓箭兵和投石兵連續不斷地向敵陣進行騷擾性投射,一直到戰車或騎兵向敵人發起沖鋒。接著,輕裝部隊就穿過重步兵之間的空隙移向陣營的側翼和後背。除象麥吉多戰斗中圖特摩斯作戰方式那樣的少數例外情況外,部隊的運動只是相機而行的舉動,並非事先有計劃的安排。通常,混戰中的雙方互相咬在一起,踩著地上越來越多的屍體和傷兵,時面向前,時而退後。有時一方的戰車和騎兵在發起沖鋒時就嚇垮了對方,那末,這場戰斗就變成了一方對另一方的追擊。
自從人類歷史開始有文字記載以來,軍事戰術、軍隊的編制和軍事學說,不僅受武器不斷更新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受如何用兵、如何使用武器的新的思想和概念的影響。合理而創造性地使用現有的武器的思想,大大地促進著軍事的發展。 亞述人的戰爭機器
從亞述人採用的一種新的軍事組織體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戰爭機器的具體情況。公元前700年左右,亞述國王提格拉·帕拉薩三世廢棄了當時的民兵組織,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一支常備正規軍。當然,國家必須給士兵發放軍餉,而這支軍隊又最容易靠對外擴張來得到維持。因此,這個國家的首要事務變成了從事戰爭。它依靠戰利品和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個真正的軍事體制來保持它的財源和興旺繁榮。他們不遺餘力地設法保持軍隊的高效能。依靠這支軍隊,提格拉·帕拉薩擴展了窮兵黷武的亞述先王已經建立的帝國疆界。
有跡象表明,世界上最先充分認識鐵的性能比銅優良的是亞述人。他們的軍隊全部配備了鐵制兵器、戰車和鎧甲。由於他們不斷地、系統地改良兵器,並嚴格訓練土兵,使他們熟練地掌握兵器的使用方法,因此,亞述軍隊長期保持著軍事技術上的優勢。
亞述軍隊的主力由大量的梭鏢兵組成。他們行動緩慢而且相當笨重,但是,與當時別國的同類步兵相比,技術尚算較好,機動性也比較強。在亞述人的典型作戰方案中,高潮階段便是以不可抗拒之勢向敵人發起突擊。 亞述軍隊的弓箭兵比敵人組織得更加嚴密,弓的威力更大,並能以極高的命中率發射鐵頭箭。他們的射擊常常使敵人隊伍亂作一團,從而,為戰車和騎兵的密切協同,進行沖鋒創造了條件。
亞述軍的主要進攻力量是馬匹牽引的雙輪戰車隊。它的任務是在敵人的步兵隊伍中沖殺出一條前進的道路。跟當時別國軍隊一樣,亞述人利用戰車強大而兇猛的作戰威力組成浩浩盪盪的戰車隊,與弓箭兵、梭鏢兵和騎兵緊密配合進行作戰。
騎兵在亞述軍隊中所佔比例最小,但技術訓練最嚴,裝備最好。那些貴族將士都是騎馬奔赴戰場的。到了戰場上,一部分人下馬徒步作戰,也有的坐在戰車上進行戰斗,但是,許多人是騎在馬上跟敵人廝殺的。騎兵比別的兵種紀律更嚴,技術更熟練,而且更加機動靈活。作戰時唯有使用騎兵方能實施機動。
亞述軍隊能夠在各種復雜的地形條件下進行作戰,這清楚地說明,它的組織編制是高明的。亞述軍隊的詳細編制情況人們並不十分清楚。不過,它的野戰部隊有時可能接近五萬人的兵力。一支如此龐大的軍隊要能夠在沙漠和山地作戰,必須有一支龐大的保障軍需供給的輜重隊,同時也要有一套效能極高的作戰參謀機構和後勤供應系統,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戰斗威力。 恐怖戰術是亞述軍隊取勝的另一重要手段。當時,多數國家的軍隊都以狠毒兇殘而著稱,亞述人採取的正是這種恐怖政策——這可能算得上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心理戰實例。他們在攻佔一座城池之後,往往杷男女老少斬盡殺絕,或者把所有的人都監禁起來,他們以殺人不眨眼的殘酷手段實施著恐怖政策,實踐證明,這對亞述軍隊的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海戰的開端
大約在亞述人大力發展常備軍的同時,腓尼基人似乎已經開始使用最早的專用海軍戰船了。居住在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以航海為生的人早就將船隻應用於軍事目的。不過,當時只局限於將商船用於運送部隊和補給物資。這些帶著帆和槳的又短又寬的小船,基本上是用來支援陸地部隊的。腓尼基人製造的新式戰船是用槳推進的帆船。與典型的商船相比,它的船身更長,更窄,速度更快。 希臘人,特別是雅典人對腓尼基帆船的設計作了進一步的改進。並使海軍具備了當時在陸上或海上戰斗最熟練和最完善的技術。雅典人的三層槳帆船是一種船身既長,又淺又窄的戰船,由於它的槳在船的兩邊各排成三組,故而得此船名。為了提高船的速度、動力和機動性,他們不惜降低船的適航性,舒適性、貨物容量和最大航程。船的兩個桅桿上安裝了風帆,作為槳的輔助動力,但在作戰時只劃槳驅動,劃漿手的數量從75人加到150餘人。 三層槳帆船的主要戰斗部位是位於吃水線處突出於船頭約十英尺的金屬撞角。如果撞角插進敵船的舷側,必然造成致命的創傷。但是,大多數希臘人寧肯採取陳舊的戰術,即劃到敵船的旁邊,然後強行登上船去襲擊敵人,因此,他們的船上往往裝載著登船部隊。
雅典的海軍是依靠高超的航海技術、船的高速度和機動性取勝的。如果雅典戰船就近沒有機會直接撞擊敵船舷側,那末,它就在敵船旁邊突然轉彎,並在最後一刻把槳取下放入船內,再去撞擊那驚慌失措的敵船,這時無能為力的敵船好比一隻只伏窩的鴨子,聽憑雅典戰船用撞角進行猛烈的撞擊。 我們決不應該低估古代腓尼基人及其在迦太基和敘拉古斯的「繼承人」在海軍作戰方面的影響,因為腓尼基人用了幾百年的戰船和戰術一直是當時世界各國的海軍所效仿的典型。當然,他們沒有照抄照搬,作了許多改進。譬如,槳的數量有增有減,槳的位置也各不相同,船身變得更淺更長,船上增加了放置戰鬥武器的炮塔,使用了能夠鉤住敵船的撓鉤和攻佔敵船的渡橋。在兩千年左右的時期里,長而淺的帆桅戰船始終是西方世界的主要作戰艦型。沖撞和跳幫也一直是海軍作戰的基本戰術。直到公元十五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的的海軍沖出地中海,離開近海水域,開始了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外擴張和征服戰,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
古代早期的作戰思想
根據我們對亞述人從事戰爭的情況的了解,加上麥吉多這種早期戰爭的零散資料記載,可以看出古代軍事將領已經具有我們今天所謂的作戰條令和戰術之類相當高明的軍事思想了。而且古代帝國的國王和法老也必定具備了一些朦朧的軍事戰略觀念。只是我們對此所知不多,因此只能作些推測罷了。 顯然,那時肯定已經有了我們今天所謂的作戰條令。
我曾在別的場合 [ 注 ] 將作戰條令一詞定義為「由作戰原則、策略和思想組成的一個有機體系,用來支配作戰時軍隊的各個組成部分,並確保連貫協調地使用這些組成部分。條令的產生可以來源於作戰經驗或者軍事理論,也可以兩者兼而有之。它代表了用兵的最佳指導思想,並依靠理智來確保它的實施。條令實際上是一套完整的作戰方法,只有軍隊的一切部門都知道它,弄懂它,並遵守它,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條令是通過戰術來實施的。我把戰術定義為將可能得到的分散部隊加以調度部署和巧妙的運用,以實現既定之作戰目的的技術。
` 盡管現存的文字記載中,有關古代戰爭的詳細描述寥寥無幾,但依靠我們已知的情況,足可證明古代(遠遠早於公元前500年)的軍事將領已經制定了原始的作戰條令、良好的用兵戰術和武器的使用方法。他們能夠很好地組織和部署兵力,使之處於優勢的地位,派遣各種類型的士兵去完成特定的作戰任務。他們已經深知突然襲擊的優越性,懂得採用典型的機動作戰方法(直至現代仍在繼續使用著),其中最重要的是機動包圍的方法。此外,他們也能夠很好地使用投射式兵器。投射式兵器的作用距離大大超過了白刃格鬥兵器,它能造成敵人隊伍的嚴重混亂。倘若跟突擊沖鋒很好地配合,就可以充分發揮它的效能。
古代戰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就是給施展兵器留出足夠的空間,並在軍隊的各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留出一定的距離,每個士兵平均要佔一平方米的位置。一支有五萬人的亞述軍隊,其中步兵有四萬五千人,編成縱深為20人的密集隊形,騎兵和戰車隊的縱深約5排,各編隊單元之間的間隔大約相當於他們所佔位置的面積,合計總面積不到四分之一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寬度約二千五百米,縱深約一百米

㈩ 為什麼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國卻很少有盔甲

古代中國和西方打仗都是有盔甲的,但是二者差異性比較明顯。

中國人作戰講究陣法,盾牌和長矛的配合產生了數不清的名陣,這如同圍棋一般,陣中穿插騎兵和戰車,機動力要求十分明顯,重鎧不適合中國古代作戰風格。

而歐洲打仗陣法講究比較少,講究單兵作戰力,所以步兵著重鎧,可以有效避免兵力流失。

這種特點一直到近代都一直存在。因為中國人多,地廣,地形眾多,所以打仗靠謀略與陣法;歐洲人口少,地下,地貌單一,平原作戰多,多數靠蠻力。

其次中國古代也是人人都有盔甲,不過有些士兵著重鎧,大部分還是穿皮甲,布甲這種輕便而且便於製造的盔甲,影視劇中為提高視覺效果,往往藝術化,用長袍替代了甲,看起來更美觀。

(10)古代美國電視和電影上的盔甲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盔甲演變:

一、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

二、戰國盔甲

戰國時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將軍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銅做的,士兵的頭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後期出現了鐵甲和金屬盔甲,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普遍使用金屬盔甲。秦國「士兵」的盔甲是用鐵做的,趙國是用銅或鐵和金屬做的,魏國楚國西周齊國都用金屬盔甲,然而韓國和燕國是用牛皮和藤條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屬所做。

三、秦代盔甲

將軍的盔甲,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四、西漢盔甲

西漢時期,鐵制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漢代軍隊里普遍裝備了「環首鐵刀」。

五、魏晉盔甲

魏晉時期軍戎服飾復原圖。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

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六、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護心鏡)。

七、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更為華麗。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八、唐代盔甲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襲隋代的樣式和形制。

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

直則天武周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九、五代盔甲

五代時期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十、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

12世紀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宋代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

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傳說,宋太祖穿的鍍金甲有60公斤重。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左右,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

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此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十一、元代盔甲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

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

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十二、明代盔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

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十三、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

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閱讀全文

與古代美國電視和電影上的盔甲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吃軟飯老電影 瀏覽:833
電影喋血孤島觀後感 瀏覽:342
888電影網圖片 瀏覽:723
山海情牛大電影 瀏覽:686
愛妾電影演員名字 瀏覽:17
安志傑泰國電影 瀏覽:193
外國電影苔絲法國電影 瀏覽:513
薩利機長電影英語 瀏覽:631
如何下載英語電影 瀏覽:897
招桃花電影完整版 瀏覽:619
一部在別墅拍的電影 瀏覽:793
電影院看兩場電影會累嗎 瀏覽:153
月光寶盒粵語在線觀看完整版電影 瀏覽:531
幸福村電影網站 瀏覽:383
法國電影床的另一邊視頻 瀏覽:437
英文迪士尼動畫電影男孩版 瀏覽:838
動畫電影煙火圖片 瀏覽:615
簡單的電影插曲英文歌 瀏覽:75
美少女啦啦隊系列電影觀後感 瀏覽:370
力寶電影院電影院 瀏覽: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