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評價影片《貓的報恩》胖胖和男爵怎麼認識的
《貓的報恩》是吉卜力工作室2002年推出的一部動畫電影。故事改編自漫畫家柊葵的漫畫。
吉岡春是一個普普通通同時又有些迷糊的女高中生,某天放學的路上,她偶然救下了一隻險些喪生車輪之下的小貓,誰曾想小貓竟然直立起來以人類的方式對女孩表示感謝。小春更想不到的是,她不經意的善舉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被忙碌的生活左右的你,如果想回味一下遺失已久的純真美好。不妨回顧一下《貓的報恩》這部經典動畫吧。
㈡ 關於人和動物之間的電影有哪些
《流浪貓鮑勃》、《拿破崙與薩曼莎》、《導盲犬小Q》、《心動奇跡》、《戰馬》等。
1、《流浪貓鮑勃》
《流浪貓鮑勃》是由羅傑·斯波蒂伍德執導,盧克·崔德威、魯塔·蓋德敏塔斯、瓊安·弗洛加特和流浪貓鮑勃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2016年11月4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詹姆斯·鮑文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位落魄的倫敦街頭賣唱藝人在嘗試戒毒、生活窘迫之際,偶遇並收養了一隻姜黃色流浪貓,並在貓咪的幫助下成功改變命運的故事。
2、《拿破崙與薩曼莎》
《拿破崙與薩曼莎》是1973年上映的美國劇情電影,Bernard McEveety執導,邁克爾·道格拉斯主演。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和獅子的故事。
3、《導盲犬小Q》
《導盲犬小Q》改編自日本作家石黑謙吾的長篇小說《再見了,可魯》,由朝鮮裔日本導演崔洋一執導,小林薰、椎名桔平、香川照之、戶田惠子及黑谷友香等聯袂主演的一部劇情類電影。影片於2004年3月13日在日本上映。
電影講述了可魯(小Q)成為導盲犬後,為中年失明的渡邊先生服務,但兩年後因主人患上腎衰竭被送回訓練中心。渡邊去世後小Q在做導盲犬示範表演時,被寄養家庭的仁井夫婦接回家中,後患白血病去世
4、《心動奇跡》
《心動奇跡》是由豬股隆一,佐佐木麻緒、宇津井健、船越英一郎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隻被收養的棄犬幫助受困於地震中的主人脫險的感人故事。該片於2007年12月8日在日本上映。
5、《戰馬》
影片以一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視角展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個英國農場少年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無奈之下將喬伊賣給軍隊,為前線運送軍火物資。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不得不分離,但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又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的故事。
㈢ 如何評價迪士尼動畫電影《貓兒歷險記》
《貓兒歷險記》(英語:The Aristocats),是一部由華特迪士尼於1970年製作並發行的動畫電影。它的上映日期是1970年12月11日(香港則於1972年1月20日上映),為第20部華特迪士尼經典動畫長片。影片故事發生在1910年的法國巴黎,講述了一隻名叫「杜翠絲(意即「公爵夫人」)」的貓媽媽和她的三隻小貓的生活故事。本片DVD已經分別由中錄德加拉及博偉在中國大陸發行。
《貓兒歷險記》是迪斯尼第20部經典動畫片。現在,趁著DVD特別版的上市,想應該專門為它寫點什麼。用語言其實很難形容我對它的喜愛之情,因為它給我的童年帶來了許多快樂。
這實在是一部非常適合小女孩看的電影。女孩在童年時最嚮往的無非是兩件事:一是公主般的生活;二是寵物常伴左右。而公主般的貓咪則同時滿足了她們的兩種理想。影片開頭就用英語和法語先後唱出了貓媽媽和小貓咪們的生活狀態--「她們睡在巴黎最美麗的天鵝絨上……」
的確,這是一群富貴貓,因為他們的主人是巴黎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她沒有親人,把全部的愛都給了貓咪們。而貓媽媽也信奉一條准則:女孩要嬌養,品德才會高尚。她總是提醒她的小女兒瑪麗,要像個淑女。瑪麗也像模像樣地學著媽媽,盡管有那麼點初扮淑女的小做作,但也顯得特別可愛。她會說--「我先走,因為我是淑女。」「淑女不會開始打鬥,但會結束打鬥。」對於兩個小男孩,貓媽媽告訴他們,他們不需要學會用爪子,因為他們是紳士。另外,教養、步態、繪畫、鋼琴、聲樂這些上流社會少爺小姐們的課程,也一樣不少。
看到這兒,是不是覺得太資產階級了,於我們所受的勞動人民教育相去甚遠。影片若是來到當時70年代的中國,一定會受到口誅筆伐。但是嬌養不等於慣養,寵愛也不等於溺愛。接下來,你就會看到貓媽媽的教育多麼成功。
男僕艾吉由於無法忍受繼承權排在貓的後面,把熟睡的貓咪們丟到了郊外。在變故和困難面前,貓媽媽不慌不忙,既沒有尖叫,也沒有哭鬧。她依然保持著優雅的風度,良好的教養,只是想辦法回到市區。這樣一來,孩子們也覺得很安全,沒有人耍脾氣。他們的善良和可愛,令他們不斷得到流浪貓、英國鵝、小老鼠和馬夫人的幫助。一路上,盡管他人在生活、語言或民族習慣上有許多不同之處,但貓咪們永遠包容,沒有任何不悅,總是溫柔地說著「謝謝!」「您真是太好了。」
尤其是剛回到城裡的第一晚,流浪貓歐馬安排他們住到混亂的「野貓俱樂部」,他們不但沒有皺眉頭,還感激歐馬
《貓兒歷險記》
馬讓他們認識這么多朋友--一群和他們完全不同的街頭混混。他們說話很粗魯,不像莎士比亞;他們唱歌很新潮,不是貝多芬。可是,貓媽媽還是高興地和他們交流,也沒有阻止孩子們在臟臟的毯子上玩耍,還吹混混貓吹過的小號(要知道,在家裡不講衛生是要被批評的)。甚至,優雅的貓女士還和大家一起扭腰跳起了爵士舞。我突然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貴族,清新迷人,寬容大度,在困難面前鎮定自若,在不同環境下學會適應,真誠地感謝他人,快樂地接受好意,總是為他人著想,讓對方感到愉悅,不端架子,不擺資格,試問我們這些並非貴族的人又有誰可以做到? 最後,還是這些混混們幫助了他們,讓艾吉受到了應有的懲罰。特別喜歡他們唱的那首《天地萬物都想當貓咪》,自信、自由、快樂、靈敏,他們的笑容溫暖人心,他們的眼睛洞悉一切,貓咪的確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精靈。
影片上映後,得到了許多小影迷的青睞,尤其是那個戴粉紅色蝴蝶結的小淑女瑪麗,一時風光無限,成為了繼米老鼠、唐老鴨、維尼熊之後最著名的動物明星。她充滿幻想與好奇心的童年,就這樣得以在迪斯尼的世界中無限延長。迪斯尼的動物明星曾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現在,越著3D動畫的興起,以後像這樣乖巧可愛的動物卡通形象會越來越少,讓我們一起懷念迪斯尼在上個世紀為我們創造的這些卡通小動物吧。
㈣ 剛出新的電影是個貓變成女的這個電影叫什麼
你說的是吳世勛,吳倩最近在拍的電影《我愛喵星人》嗎?明年上映。
㈤ 豆瓣8.0分《流浪貓鮑勃》:一隻貓能改變什麼
文/郴潔
命運似乎琢磨不透,又似乎自有定數。生活太過苟且,又太多詩和遠方。
我們時常覺得迷茫,覺得自責,覺得抱歉,沒有活成想成的樣子。
你是否也在期待著一個改變的機會?
如果人生有谷底,電影《流浪貓鮑勃》中的詹姆斯觸底了。
沾染毒癮的他潦倒不堪,無家可歸,飢腸轆轆,只有一把吉他。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被人驅趕連躲雨的地方都沒有。
當他沒有足夠的錢買一份快餐,向店員請求唱支歌換取食物,店員寧願把盒飯扔掉,也不願意他多呆一秒。
因為大部人都認為,癮君子是無可救葯的,給再多的機會都沒用。
這時,一隻叫鮑勃的貓出現了。
一隻姜黃色的公貓,它貪吃,還很無賴,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住進詹姆斯的家,爬上詹姆斯的床。
善良的詹姆斯收留了這只貓,取了名字叫鮑勃,把它當作自己的家人。
有錢的時候,給鮑勃買最好的貓糧。沒錢的時候,寧願自己不吃,也不讓鮑勃挨餓。
當詹姆斯背著吉他去倫敦大街上表演討生活。鮑勃就靜靜地坐在詹姆斯旁邊,唱完後人和貓之間默契地擊掌慶祝。
有了鮑勃的加入,他們的街頭表演大受歡迎,越來越多的人駐足支持他們,越來越多的人特意等待他們。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根據真實事跡改變的電影,最重要角色——鮑勃,由鮑勃親自出演。
據說導演試鏡了很多貓演員,都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最終請鮑勃親自出山飾演自己。
詹姆斯向戒毒醫生瓦爾講到,遇見鮑勃之後的改變:
那天,有個人走過來,以前他甚至不願意和我走在一個人行道上,他叫我「先生」,「先生,我能和你拍個照嗎?」,從來沒有人叫過我先生,因為有了鮑勃,它告訴了我生活可以變成什麼樣子,在另一面。
鮑勃是喵星派來的天使來拯救詹姆斯的嗎?
與其說一隻貓改變了詹姆斯的人生,不如說是一隻貓提供了詹姆斯改變的機會,告訴生活另一面是什麼樣子。
他們一直是夥伴,不屬於誰,互相擁有,互相扶持。
如果他們沒有相遇,鮑勃會在街上被狗追,被人踢,臟兮兮,一身病,而不是脖子上圍著別人送的聖誕圍巾的神氣小貓。
詹姆斯也會是一個晦暗的街頭藝人,偶爾販賣下雜志,路人朝著他喊「你不能找份正經工作么」。
尋常小事也許會在某一天成為人生的契機,表面上遲來的東西也許只是在最恰當的時候出現了。
困頓不會沒有出口,只要你不放棄努力前行,總會等到柳暗花明。
日本NHK電視台2010年播放了一部紀錄片《無緣社會》,展示了一個被稱之為「無緣社會」的日本社會現狀。
許多日本人,沒有工作、與職業脫節了的「無業緣」,沒有朋友、與社會失聯的「無社緣」,沒有親人、與家庭疏離的「無血緣」,沒有鄉愁、與故鄉隔絕的 「無地緣」。
在「無緣社會」中,無人關心、孤獨生存著的「他者」,在「被遺棄」的狀態下苟且生存、無緣死去。
詹姆斯其實就是無緣社會中孤獨生存的「他者」。
父母離婚家庭破裂,他遭受了巨大的打擊,染上了毒癮,自暴自棄,無所事事,身無分文。
沒有工作,背著一把吉他卻無人願意聽他彈奏;
沒有朋友,相熟的不是毒販就是毒友;
沒有家人,父親在街頭與他相遇卻不願相認;
他在街上流浪,一場大雨來臨無家可回,無處可躲。
活著,沒有人與他聯系,如果吸毒過量在街頭死去,也不為人知,連收屍者都沒有,甚至無法知道他是誰。
這只叫鮑勃的貓讓詹姆斯與社會與了更多的聯結,重建著良好的社會關系,從而使自己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實現觸底反彈。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70多年間追蹤724位男性,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關系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
詹姆斯與鮑勃合作的街頭表演大受歡迎,有了錢買食物和貓糧;
單身狗詹姆斯和鄰居貝拉因貓結識,交到了女朋友;
他倆的視頻被傳到網上,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詹姆斯寫了一本書講述他們的故事,起名《一隻叫做鮑勃的流浪貓》,成為了暢銷書作家。
如今,故事又改編成電影。
最後,詹姆斯去找父親,為一切的事情抱歉。
而父親拿出錢夾里詹姆斯小時候的照片,說自己很慚愧,其實他從來都不怕坐飛機,借口不去看詹姆斯,是不知道如何去做他的父親,他才是需要道歉的人。
詹姆斯因為一隻貓的機緣巧合,開始構建良好的社會關系,開始了生活的另一面。
在《一隻叫做鮑勃的流浪貓》書中的最後章節,詹姆斯寫下這樣一段話:
我曾經讀過一句很有名的諺語:「 人生中的每一天都蘊含著重生的機會,它們靜靜地等待著被我們發現,卻常常在不經意間與我們擦肩而過。 」……2007年的那個早晨,我遇到了鮑勃,從此一切都改變了,命運給了我倆重生的機會。
生命被賦予,我們應該怎樣去詮釋生命?應該怎樣去生活?
命運似乎琢磨不透,又似乎自有定數。生活太過苟且,又太多詩和遠方。
我們時常覺得迷茫,覺得自責,覺得抱歉,沒有活成想成的樣子。
《當幸福來敲門》中有個關於上帝的笑話:
一個虔誠的落水者希望上帝能救他。
一艘船過去了,他拒絕被救,說,上帝會來救我的。第二艘船又過去,他仍然以同樣的理由拒絕被救。後來落水者溺死了。
天堂上,他不服氣問上帝,萬能的主啊,你為什麼不來救我?上帝回答道,為了救你,我派出了兩條船。
人生中的每一天都蘊含著改變的機會。
不要害怕明天,那個機會,或許是只貓,或許是條船,或許是別的什麼,在等待著你。
-end-
㈥ 韓國恐怖電影《貓》講的是什麼啊
韓國恐怖電影《貓》講的是經營寵物美容院的年輕女子自撿回一隻身份不明的流浪貓後所發生的一連串的恐怖事件。
素妍因幼年時的某個刺激得了幽閉恐懼症。成年後,她成了一名寵物美容師,只有和可愛的動物在一起,她才感覺格外幸福。
一天,素妍准備給一隻寵物貓做美容,卻發現貓主人在電梯間了發生了意外,恐怖氣氛頓時散布開來,而目擊整件神秘可怕事件的只有那隻寵物貓。
素妍接受了警察的囑托,將失去主人的貓暫時帶回自家飼養,自此就開始看到一個神秘的女孩反復出現。
盡管素妍一直努力克服自己的幽閉恐懼症,但仍然不能阻止噩夢造訪。她深切感到這只不祥的貓會帶來更意想不到的悲劇事件,直到她看到自己的朋友也遭遇了不幸。
(6)流浪貓變成一個美女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貓:看見死亡的雙眼》通過貓和小女孩的視角,觀察人類對動物的暴力加害,從而暴露人性恐怖的一面,告訴觀眾作為靈界和世間交流的靈物貓並不是造成恐怖氣氛的原因,而掌握動物生死大權的人類的利己心才是真正讓人感到恐懼的。
該片作為一部恐怖電影,恐怖元素的多少和強度無疑是觀眾最為重視的。而從觀眾評分和評論來看,本片的表現略遜一籌,特別是在緊張感的把握上有明顯的不足。
不少觀眾擔心,這部影片非但不會引發人們對貓咪的同情心,反而會起反作用,讓人們開始害怕討厭貓咪,這也是該片最具爭議的地方
㈦ 《流浪貓鮑勃2》這部電影中有哪些治癒瞬間
電影《流浪貓鮑勃2》一個可以感動來自內心深處的電影,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充滿著友愛和互助,《流浪貓鮑勃2》深入解析了 詹姆斯與鮑勃流浪貓更多的真實的故事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
《流浪貓鮑勃2:鮑勃的禮物》是詹姆斯回憶錄里的一段插曲,前作《流浪貓鮑勃》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原著作者詹姆斯·鮑文從小父母離異,露宿街頭長達10年並染上毒癮,在生活窘迫、嘗試戒毒之際,他偶遇了流浪貓鮑勃,在鮑勃的幫助之下成功戒毒改寫命運。這些故事被詹姆斯寫成小說出版,小說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超過千萬冊。影片也在登陸英國院線時掀起一陣“養貓熱”。該片2018年11月在中國大陸上映時,首周末票房直逼3000萬,首周票房突破5000萬,引發眾多“吸貓黨”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