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告別練習的音樂

電影告別練習的音樂

發布時間:2025-07-09 22:53:30

1. 誰能告訴我著名的音樂家以及他的作品有哪些

中外著名音樂家及其主要作品節錄如下:

外國著名音樂家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於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歷任多處教堂和宮廷的樂長及管風琴師。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展指明了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因此,巴赫被稱為「音樂之父」。
欣賞作品:管風琴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小提琴曲《G弦上的詠嘆調》

韓德爾
(Handel,GeorgFrideric,1685—1759),德國作曲家。出生於德國哈勒城。他自二十七歲起定居英國,對英國的音樂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國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樂家。韓德爾在西歐音樂史中與巴赫佔有相等的重要地位,對後世音樂影響極大。
欣賞作品:合唱曲《哈利路亞》
小提琴曲《廣板》

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一1809),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貧困,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作曲主要靠自學,成年後長期任樂隊隊長,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1791、1794年他曾兩度赴英,備受歡迎。他主要從事主調音樂的創作,是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和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把交響曲固定為四個樂章形式,以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進行配器,為近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多部交響曲,其中較著名的交響曲有《告別》、《時鍾》、《狩獵》、《驚愕》、《軍隊》、《倫敦》、《牛頓》等,故他被稱作"交響樂之父"。
欣賞作品:室內樂《F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
交響樂《驚愕交響曲》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劇,四十多首交響曲,五十餘首協奏曲,二十七首弦樂四重奏等共計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清新明快的節奏、悅耳動聽的旋律、高雅莊重的氣質,使他的音樂宛如天籟的聲音。人們都說,莫扎特音樂之美,古今無人能及。「音樂神童」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第40交響曲》
室內樂《G大調弦樂小夜曲》
管弦樂《費加羅的婚禮序曲》
鋼琴曲《土耳其進行曲》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於德國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徵,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第五交響曲》——命運
管弦樂曲《第六交響曲》——田園
鋼琴曲《月光奏鳴曲》
鋼琴曲《熱情奏鳴曲》
鋼琴曲《G大調小步舞曲》

舒伯特
(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童年時代就接觸音樂。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伯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
代表作品
舒伯特最廣為流傳的是他那由感而發的六百多首歌曲。我們熟悉的還有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優美的旋律,令人陶醉。

艾克托爾·路易·柏遼茲
(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為法國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十九世紹上半葉法國音樂最偉大的代表者。遵父訓21歲修完醫學課程獲得理學士學位後,他斷然決定改行從事音樂,從此跟家庭鬧得關系緊張,只得靠借債和私人教課維持貧寒的生活。著名的音樂評論家揚民望曾寫道:「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精華,可以說集中在作家雨果、畫家德拉克羅瓦和作曲家柏遼茲這三個人身上,他們的作品揉合著種種矛盾的因素,其中有豪邁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藝術家個人孤寂心緒的衷心傾吐和種種空幻的奇想。」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幻想交響曲》

費里克斯·門德爾松
(F.Mendelssohn,1809-1847),德國作曲家。生於銀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後赴瑞士、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義大利羅馬等地進行創作和演出活動。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蘇格蘭交響曲》、《義大利交響曲》等五部交響曲;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芬格爾山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無詞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種題材和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門德爾松的作品風格優美生動,結構完整嚴謹,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使巴赫這部名作得以在樂壇占據重要地位。他還協助舒曼創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仲夏夜之夢》

肖邦
(Fredric Chopin,1810-1849),波蘭作曲家。肖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1831年,肖邦來到巴黎,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在與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的交往中,肖邦步入創作最旺盛的時期。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是獨一無二的。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他巧妙克服了鋼琴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的主要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功不可沒。他第一次在音樂中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矯健勇猛;瑪祖卡那騎士般的輝煌;圓舞曲充滿甜蜜的柔情。肖邦還寫了幻想曲、諧謔曲、敘事曲、即興曲、前奏曲、奏鳴曲。他抒發感情神秘莫測、令人銷魂。
代表作品:《f小調鋼琴協奏曲》、C小調練習曲《革命》等。

弗朗茨·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曾先後作為薩里埃里、車爾尼、雷哈、巴埃爾的弟子。他十六歲時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嚮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鋼琴練習曲。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技巧)之王」。
欣賞作品: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第六號。

中國音樂家

冼星海
(1905—1045)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聶耳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王洛賓
(1913—1996)王洛賓同志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音樂藝術家。在中華民族危難之時,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線,幾次參加抗日宣傳組織,積極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他用滿腔的愛國熱情,先後創作了《老鄉,上戰場》、《洗衣歌》、《風凌渡的歌聲》、《奴隸之愛》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華北前線,鼓舞了許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創作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賀綠汀
(1903—1999)原名賀安卿,又名賀抱真、賀揩等。解放後,賀綠汀先生將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他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新聞)院長的職務,並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附小,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他共創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鋼琴曲,7首管弦樂曲,25部電影音樂及140餘篇論文、譯作等,還出版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等。他的歌曲《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戰爭期間流傳至海內外,至今仍是音樂會和歌詠活動中的傳唱不衰的曲目。他的器樂作品以鋼琴獨奏《牧童短笛》、《搖籃曲》,管弦樂曲《森吉德瑪》、《晚會》最為著名。他的創作,構思嚴謹周密,結構完整緊湊,手法簡潔洗練,感情真摯自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歌曲創作,其親切上口的旋律與鮮明的時代感使他成為人們永遠不會忘記的一位優秀的人民音樂家。

劉天華
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鑒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顫弓等技法和西洋器樂創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輪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並確立和運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這些,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的深刻性,從而使這件古代並不受人重視的民間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成為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因而劉天華被視為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基人。

華彥鈞
(1893-1950)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華清和號雪海,擅長演奏各種民間樂器,尤精於琵琶。華彥鈞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他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病,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在無錫市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飽嘗人間的苦難。阿炳的器樂演奏深為群眾歡迎,其超群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已被當地的道教音樂界看好。他曾廣泛學習各種民間音樂,能超脫狹隘的師承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演奏各種器樂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流傳於世。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得以保存下來,並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瑰寶。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樂曲曾被錄音,並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將其記錄整理,編成《阿炳曲集》(音樂出版社1956年出版)。

馬可
(1918-1976) 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

2. 關於DJ的電影

《告別皮特·通》

講的是一個著名的DJ突然耳聾了,他萬分沮喪把自己與外界隔離
終日吸毒和自虐終於一天當他把綁在頭上的爆竹點燃後,
他發現自己並不想死於是回到了原來的世界他開始學唇語,
教他的女孩是個天生的聾子卻讓他明白了沒有了聽覺的他仍可以用整個身心去體會整個世界
他開始練習通過震動來「聽」音樂,他作出了感動世界的專輯自己卻從未「聽」過
他的神奇被死死抓住用來兌換現實利益於是在一場驚人成功的live之後他永遠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他的故事廣為流傳 傳說著他的身影出現在孟買 斐濟 或是紐約的街頭

3. 關於一個DJ吸毒後成了聾子的電影,是外國影片,求片名

中文片名 《告別皮特·通》(撼動生命)
影片原名 IT』S ALL GONE PETE TONG
出品國家 英國/加拿大
出品年代 2004年
影片時間 90 MIN

講的是一個著名的DJ突然耳聾了,他萬分沮喪把自己與外界隔離
終日吸毒和自虐終於一天當他把綁在頭上的爆竹點燃後,
他發現自己並不想死於是回到了原來的世界他開始學唇語,
教他的女孩是個天生的聾子卻讓他明白了沒有了聽覺的他仍可以用整個身心去體會整個世界
他開始練習通過震動來「聽」音樂,他作出了感動世界的專輯自己卻從未「聽」過
他的神奇被死死抓住用來兌換現實利益於是在一場驚人成功的live之後他永遠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他的故事廣為流傳 傳說著他的身影出現在孟買 斐濟 或是紐約的街頭
這個電影就是講述這個激烈過、消亡過、重生過,最終歸於平靜的男人的傳奇故事
本來以為是很藝術流的憤青影片最終發現原來是另一種形式的勵志片呢

4. 《花兒與歌聲》觀後感

看完某一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花兒與歌聲》觀後感範文(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花兒與歌聲》觀後感1

昨天我和媽媽一起去電影院看了電影《花兒與歌聲》,這部電影主要是由小學生參演的,小演員都很了不起,應該是萬里挑一選出來的吧!

電影講的是十歲的少年范大強離家出走,去找他在廣州工作的爸爸,在路上他遇到自己失明的妹妹范心明,然後他就不找爸爸啦,他要帶著妹妹回家去找奶奶,第二天大強帶著妹妹去上學啦,大家都嘲笑心明是瞎子。

在學校,大強拜託馬蘭花照顧她,馬蘭花答應了,其實馬蘭花也很命苦的,他的爸爸媽媽不喜歡他,連吃飯都讓他在外面吃,吃的還是剩飯。大強為了讓妹妹學會認字,還特意幫她做了印泥章,在班上大強又被大家說是小偷,偷老師的手機。手機其實是劉建飛偷的,但他又還給了老師,老師就沒有批評他。後來他們拍了一個唱歌的視頻,發到了網上,有一個醫生看到了心明的眼睛,覺得還有可能治好,大家就一起幫心明捐錢,讓心明治療眼睛。

我覺得心明很棒,她雖然失去了眼睛,歌卻還可以唱的那麼好。我也覺得大強很有責任感,一直照顧她失明的妹妹,不嫌棄她。我覺得我們的生活比他們好的多,他們上課的時候凳子不夠,寧可站著也要學習,而我們有足夠的板凳坐,卻還在老師講課的時候說話。山裡的孩子上課靜悄悄的,而我們的課堂因部分學生亂說話像開廟會一樣。

學校為了幫助心明,組織捐款,他們本身就沒有錢,還是獻出了一份愛心,真是一群善良的孩子!老師們和校長們,也把他們唱歌的視頻都給發到網上,讓更多人看到留守兒童,讓更多人關注留守兒童。

《花兒與歌聲》觀後感2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花兒與歌聲》,我看完這部電影很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寫了一個叫大強的男孩偷偷跑到城裡去,遇到一個叫井蓋的男孩,他們兩個一起去發廣告賺錢買東西吃,然後在火車站遇見了大強的妹妹心明。他妹妹是個盲人,大強決定帶著心明回家,但是他的錢不夠,井蓋就把自己的錢給了他,大強就和井蓋告別了。

大強他們到家了,而他們的奶奶也是個盲人,對他們兄妹兩個很好,大強就和妹妹一起去上學,老師發現心明很努力,剛開始不會寫字,後來心明就一直練習,漫漫地字寫的很好看,老師都表揚你了了她。有一天音樂老師讓一年級和五年級上音樂課,大強得知心明的眼睛還有救,但是錢不夠,大強就把兩只羊賣了,還是不夠,心明知道這件事很傷心,最後一年級和五年級一起在舞台上唱了歌。

看完這部電影我明白了心明雖然是個盲人,但是通過她的努力把字寫的很好看,歌唱的很好聽,我們要學習心明這種努力的精神。

《花兒與歌聲》觀後感3

前幾天去看了一次《花兒與歌聲》。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鄉村孩子湊錢從城裡坐車到家鄉,後而幫助失去視覺的妹妹讀書,湊錢治療的故事。

電影中的男孩叫范大強,出自貧困家庭。很多人的父母外出打工,只能找老師排隊給日思夜想的父母打電話。

有一次特殊情況,打電話排到大強的時候,老師的手機不見了,結果每天都被何用功等等同學欺負,妹妹范心明也不例外。其實只怪他們性子急,因為他們都很思念自己的親人,想和他們聊天說話,更希望他們能早日回來。在離開親友的時候,誰不會這樣盼望呢?後來「手機丟失案」過了之後,全校團結一心,為范心明捐款。

最後老師們通過網路,向全國各地的人民求助,最後攢夠了錢。最後也說明了網路的`發達和方便。

這部電影很感人,我都看哭了。其中的一次又一次,接連不斷的艱難險阻,都沒有擋住全校的同學們對范心明的關懷。

《花兒與歌聲》觀後感4

電影講述了和我差不多的的學生范大強離家出走的故事,我幾乎是含著淚看完了這部影片。

范大強被同學和老師們誤解他偷了手機,無論范大強怎麼解釋,他們都不相信。我很理解范大強的心情,因為有時候我也會被學生和老師誤解,當你百口莫辯時,是多麼傷心的事啊!因為我相信清者自清。所以范大強才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瞞著奶奶偷偷到遙遠的廣州去找他爸爸。在尋找旅途中,因為沒有錢,為了生存沿街乞討。

在路上他遇到了比他還不幸的心明,一個被媽媽拋棄的六歲盲童女孩,他從人販子手裡救下盲童心明後,知道她無家可歸,放棄找爸爸的念頭,善良的范大強決定把她帶回了自己的老家,同樣失明的奶奶因為自己看不見,不願意接受撿來的心明。奶奶怕大強再次離家出走,只好留下可憐的心明。

電影看到這,我已泣不成聲淚流滿面了,經過在和心明對話,范大強才知道是媽媽和爸爸離婚帶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哥哥為了想讓妹妹去上學,決定去找校長,校長知道範大強回來,為了說服大強回校上課,就答應他帶著妹妹一起上學,結果被從城市來的高虹老師發現心明天生都有音樂天賦,決定讓心明擔任領唱隊員。

心明剛到學校時,同學們都嘲笑她,甚至說她是個xx而嫌棄她,心明沒有氣餒,她仍然保持樂觀的心情,用哥哥親手製作的凸凹字帖去學習。正如人們所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將必定為你打開另一扇窗。所以她用自己的天籟之聲征服了所有人。高虹老師是一位特別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和關愛學生的音樂老師,他把妹妹心明的歌發到了朋友圈,感動了無數網友,後來通過朋友圈捐款又聯繫上了大醫院的專家,為心明治好眼睛。

故事寫到這里,讓我明白了盲人的不易,也讓我懂得了留守兒童的艱苦。我在想我們的生活比他們好千倍萬倍,我們父母天天都陪在自己身邊,為什麼都不珍惜呢?

一場風雨即可摧毀留守兒童之花,因為有了老師的灌溉,才能變成一縷陽光下的堅韌之花。直到現在,心明那美妙的歌聲還回盪在我耳邊。

《花兒與歌聲》觀後感5

陽光明媚的下午,媽媽帶我一起去看了老師指定的電影《花兒與歌聲》。媽媽剛買完票,電影就開始了。

剛開始讓我很驚訝,竟然是兩個小哥哥在發名片,轉眼間交警就把他們叫住了,可是他們的奔跑的腳步依然沒能停下來,直到逃到了天橋上……看到他們流浪的日子覺得自己已經幸福很多了。然而他們為什麼要出來呢?這深深的疑問吸引我繼續往下看,原來流浪的小哥哥里一個叫井蓋,一個是,在學校被冤枉偷手機的范大強。他們都是留守兒童,帶著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讓他們踏上了尋親之路。並在倉促的逃跑中偶遇了失散多年、雙目失明的妹妹。

范大強是心裡受了委屈偷偷溜出來的,就像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被路對面玩具店裡那隻非常可愛的皮卡丘玩偶吸引力,就興奮地跟媽媽說:「媽媽快掉頭,我要看那個玩偶。」媽媽卻說:「他在路對面等咱們回去了再買。」我免強答應了。我們回家時我看看四周,發現走的並不是過去的那條路,就和媽媽說:「媽媽,你是不是走錯路啦?」媽媽說:「那一條路容易堵車。」一路上我一言不發,並且還在不停的抽搐流淚,到了北三環,媽媽說起我來:「你別不願意,你要是不願意你就下車,自己去看,然後自己回家,我不管你。」我一時生氣,就從電動車上下來了,我哭著走向廣場,媽媽沒有理我,過了一會兒,媽媽在後面喊:「,你給我回來,聽見沒有。」我心裡很不服氣,就不回去。過了一會兒,我想著媽媽應該消氣了就往回走,媽媽見我回去就讓我上車,回家了。

當然,我都回家了,范大強和心明當然回去了。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不要自己斗氣。讓家長們擔心。最後心明恢復了心靈之窗。可以到學校學知識。

但是手機呢?原來手機是一個男孩拿走的,別的人都可以給爸爸媽媽打視頻通話,而他從小失去了爸爸媽媽,不知道該給誰打,為了自己不那麼痛苦就拿走了手機。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要做一個堅強、誠實的孩子,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被人帶來痛苦。

《花兒與歌聲》觀後感6

今天下午我去看了《花兒與歌聲》,裡面講的是豆灣鄉下男孩阿力和她妹妹范心明的故事。

阿力是一個留守兒童,爸爸外出工作家裡只有奶奶一個人陪著他。有一天他們班裡同學借用老師的手機給父母打電話,阿力是最後一個用老師手機給父母打電話的,並且阿力剛打完電話手機就不見了,所有人都認為阿力偷了手機,要求他把手機還回來。無論阿力怎樣辯解就是沒有人願意相信阿力,就連老師也對他很失望。阿力又生氣又傷心就決定離家出走,他剛離開家就遇見了孤兒「井蓋」——吳增。於是在生活的逼迫下他和井蓋成為了好朋友,井蓋帶著他掙錢養活自己。有一天他倆吃完飯在火車站閑逛的時候,他們在火車站遇到了一個被人扔掉的小女孩,小女孩微微低著頭站在那裡,他們發現小女孩旁邊有兩個人一直在想法設法的接近小女孩,甚至想讓小女孩到自己家去,從小行走社會的井蓋很快就識破了那兩個人的真面目,這兩個人是騙子,之前井蓋見過他們,井蓋感覺告訴了阿力。阿力先悄悄的對小女孩說那兩個人是騙子,然後又對著那兩個騙子說到「警察來了」。騙子驚的急忙扭頭往後看。趁著扭頭之餘,井蓋和阿力已經拉著小姑娘跑掉了。

阿力詢問小姑娘發現她和自己媽媽生下的妹妹的信息完全一樣,原來她就是阿力的妹妹范心明。阿力的父母因為妹妹從小天生視角膜有問題久治不愈而天天吵架,最終離婚了,阿力跟著爸爸,而媽媽卻帶走了心明。媽媽帶走心明後又嫁給了另一個男人,也就是心明的後爸。媽媽怕後爸把心明打死了就把心明帶到火車站丟掉了。兄妹兩人相認後決定返回家鄉繼續和奶奶一起生活。回到家鄉後他們開始了新的生活,阿力在校長和老師的幫助下知道妹妹的眼睛還有救,但是需要一萬多塊錢的醫療費才能進行治療。終於在全校師生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他們終於籌齊了做手術用的錢……

這一對苦命兄妹和奶奶相依為命,一起分擔生活的重擔,並且一起努力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阿力一閑下來就不知疲累的給妹妹燒字,讓妹妹更好的認字,更好的學習知識。心明她是一個陽光、堅強不輕易被生活的不公平所打倒的女孩兒。阿力是一個善良、願意為家人付出也願意為家人分擔責任的孩子,他很懂事,因為爸爸不在家他就是家裡的頂樑柱。他和我同歲,但他所承受的責任和壓力遠不是我們這個年紀可以想像到的,他非常的能吃苦,處事也非常的冷靜,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命運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難過和很高的門檻,但是每當我們經受住命運的考驗我們就成長了。

《花兒與歌聲》觀後感7

今天,我和媽媽到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名字是《花兒與歌聲》,這部電影很感人,感觸很深。

電影講述的主人公是鄉村的兒童大強與妹妹心明,大強離家出走,流浪在鄭州火車站。心明的眼睛失明了,大強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大強跟著爸爸,心明跟著媽媽,媽媽結婚後後爸打心明,媽媽怕心明被打死,把心明拋棄到了鄭州火車站,被哥哥大強救出,大強知道心明是自己的親妹妹時,決定帶著妹妹回家找奶奶,井蓋把自己的所有飯費給大強與心明買了車票,他們乘坐公交車回到了老家。

老家很窮,家裡有瞎眼一輩子的的奶奶,一棵大樹和三隻羊。大強為什麽離家出走呢?因為學校里的同學說大強偷了老師的手機,因為每天孩子們都用手機與自己的父母聊天,大強是最後一個用手機的,但是手機丟了,可是大強沒有偷,一氣之下委屈著離家出走了。大強回家的消息被學校校長與老師知道後,就到家做工作讓大強去上學。奶奶讓校長幫忙照顧心明,心明每天跟著大強去上學。

老師去家訪學生劉建峰時,發現自己的手機在建峰媽媽爸爸的遺像旁邊,建峰的父母都去世了,他也想用手機聯系自己的爸爸媽媽。

心明很聰明,而且很乖,喜歡唱歌,唱得十分好聽。哥哥大強幫助妹妹用泥刻字,燒出字後教心明摸字,認字。心明用泥字擺出了一首十分動聽的歌,老師與校長和所有同學都很喜歡,老師把他們唱的歌錄成視頻發到了 網上,被很多社會人士關注,有一位醫生也很關注,與老師溝通用一萬元可以給心明動手術可以讓眼睛看見。大強為了給妹妹看病把心明非常喜愛的2隻小羊賣了1000元,學校也開展獻愛心捐錢活動。最後他們到電視台去唱歌表演很感人,很成功。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賺錢的不容易;鄉村的孩子們都沒有與自己的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學校是那麽破舊,生活那麽艱苦,心明眼睛看不到還努力生活、學習,我們要珍惜我們健全的身體,珍惜我們的學校與家庭,加倍努力學習。

5. 看過的一部電影,講一個著名DJ後來因為迷上毒品然後致使耳聾,後來學會用腳要感受震動音律打碟

中文片名 《告別皮特·通》(撼動生命)
影片原名 IT』S ALL GONE PETE TONG
出品國家 英國/加拿大
出品年代 2004年
影片時間 90 MIN

講的是一個著名的DJ突然耳聾了,他萬分沮喪把自己與外界隔離
終日吸毒和自虐終於一天當他把綁在頭上的爆竹點燃後,
他發現自己並不想死於是回到了原來的世界他開始學唇語,
教他的女孩是個天生的聾子卻讓他明白了沒有了聽覺的他仍可以用整個身心去體會整個世界
他開始練習通過震動來「聽」音樂,他作出了感動世界的專輯自己卻從未「聽」過
他的神奇被死死抓住用來兌換現實利益於是在一場驚人成功的live之後他永遠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他的故事廣為流傳 傳說著他的身影出現在孟買 斐濟 或是紐約的街頭
這個電影就是講述這個激烈過、消亡過、重生過,最終歸於平靜的男人的傳奇故事
本來以為是很藝術流的憤青影片最終發現原來是另一種形式的勵志片呢

閱讀全文

與電影告別練習的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虐心音樂 瀏覽:962
多看英語電影有助於提高聽力 瀏覽:5
蛇姬電影泰國在哪裡可以看 瀏覽:458
電影院放的哥斯拉圖片大全 瀏覽:857
岳雲鵬的愛情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737
日本動漫愛情電影感人科幻 瀏覽:58
各大影院今天有什麼電影 瀏覽:795
電影偷畫的名字 瀏覽:987
電影叫什麼灰 瀏覽:830
新電影播放先大城市嗎 瀏覽:430
澳門國際電影節什麼水平 瀏覽:734
中國愛情故事和美國電影 瀏覽:905
洪熙電影大全 瀏覽:864
愛情電影劇情剪輯 瀏覽:931
舉起手來1電影完整板在線播放 瀏覽:689
電影中約定英文 瀏覽:949
純英語電影百度雲 瀏覽:114
吉什麼的電影 瀏覽:669
女孩穿越台灣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0
浸沒法國電影劇情 瀏覽: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