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42》中星星的結局是被賣掉了。以下是關於星星結局的詳細解析:
星星的遭遇:星星是老東家的女兒,在1942年河南大旱引發的逃荒過程中,星星經歷了極度的飢餓和困苦。為了生存,她甚至主動請求父親賣掉自己,這一方面是為了自己不再忍受飢餓,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為家人換取一些食物。
星星的選擇:在逃荒路上,星星雖然有機會逃脫,但她最終選擇了一個看似能給她更好生活的買家。她端著五升小米與父親告別,整個過程冷靜而決絕,沒有過多的言語,但其中的情感卻異常復雜。她心如死灰,對父親有著深深的不舍,但現實的殘酷讓她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星星的後續生活:星星在寶雞定居下來,她再也沒有回過故鄉鹽津。雖然她通過向家裡郵錢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和關心,但她內心深處可能已經對河南、對故鄉失去了歸屬感。她的一生都在寶雞度過,沒有再回到那個讓她飽受飢餓和困苦的地方。
電影《1942》通過星星這一角色的命運變遷,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和無奈。星星的結局不僅是她個人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無數苦難民眾的縮影。
2. 1942電影裡面的王子文最後怎麼樣了
被賣掉了,後面就沒有了,情景是為了五斗米主動求『出賣』,為了一塊餅干主動吻栓柱,餓到最後階段請求父親賣掉自己,一方面不用再忍冬挨餓,另一方面還可以為家人賺點吃的。本來與之失之交臂但一句『我上過學』讓她引起注意並成功入選。十七歲的年齡稚嫩的面孔卻有著一顆歷經滄桑不服輸的心,最後星星端著五升小米與父親告別,沒有幾句話也沒有任何飆淚,但一別後恐無再見之日和那句『就當生了我之後,就把我掐死』的冷靜,王子文將星星的心如死灰和對父親的不舍種種情感融入其中,讓人看的壓抑不覺間淚眼模糊。
3. 1942電影為什麼爛片
《1942》電影爛片是因為《1942》由於脫離觀眾的現實生活,立意取材過於偏向哲學化,過於表現人在特殊的情境中的人性展露,導致整個影片雖然富有深刻的內涵,但是卻無法與沒有經歷過國災的新時代的國人的內心產生共鳴。
現在的國人在和平與富強的環境下長大,沒有體會過餓到吃樹皮、身上流黃水是什麼樣的感覺,所以不大可能對這樣的大苦難有多麼深切的感受。
可以說,悲劇不被觀眾所接受的原因是因為觀眾的經歷,凡是能夠與觀眾經歷過的情感產生共鳴的悲劇,也會受到觀眾的青睞。比如同樣是馮小剛導演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就因為08年汶川大地震,而取得了不錯的票房與口碑。
有人說,《1942》是馮小剛拍攝的所有電影中,最了不起的一部作品。但對於該作品的投資人、工作人員等人來說,這部電影其實是相當失敗的。
1942年,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正處於白熱化階段。戰場上正在殘忍的廝殺,而古老的中原河南也爆發了一場空前絕後的大旱災。樹皮被吃光了,「人吃人」又出現了,一幅幅殘忍的景象在歷史上烙上了印記。
本片的主角老東家范殿元(張國立飾)是一個狡猾、市儈的典型封建地主。當大災降臨、大戰在即的時候,他也無法對抗這史無前例的災難,於是帶著一家人,用自己的馬車拉著糧食,被迫前往陝西逃荒。逃荒的三個月,他的車馬沒了,自己的親人也以不同的方式死去。這是當年災民困境的縮影,絕望無盡的逃生坎途,可見民族多舛命運的苦難一斑。
2012年,電影《1942》正式上映,這部電影集結了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一眾明星的精湛演出,歷時一年時間,打造出的一部史詩級大片。
這部影片直觀地反應出在大災難面前,在赤地千里、流離失所的情況下,在那段悲劇的歷史時代,在這場死亡超過300萬人的大飢荒中,人類所表現出的深層次的人性。影片中很多經典的台詞,都或多或少地揭露了人性的本質,讓我們這些身處和平與安寧時代的人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然而,這部良心之作卻沒有獲得民眾的認可。該片上映之後反響平平,很多人都是聽到名字後有點興趣,但是卻不願意買票去看,而更多的人則是對這一類的題材不感興趣。到結束放映的時候,這部電影的票房僅有3.64億,剛剛超出2億元的製片成本,再加上發行、宣傳等相關費用,華誼兄弟的投資可謂是入不敷出。
《1942》的介紹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和重慶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人主演的災難、歷史、劇情、電影,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1942》的劇情介紹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4]。
4. 1942電影最終結局是
1. 在躲避戰火的過程中,老東家范殿元不慎在混亂中捂死了自己的孫子,這讓他感到無比的絕望。他決定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希望至少能死在家鄉附近。
2. 在回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哭泣著自己失去母親的小女孩。老東家讓她叫自己一聲「爺」,自此,兩人結伴同行,相互依靠。這段經歷中,老東家意外地發現,這個小女孩就是自己未來孫女的母親。
3. 經歷了艱難的旅程後,老東家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女兒花枝,並且得知自己還有一個孫子。這個孫子就是後來講述這個故事的獨白者。
4. 與此同時,記者白修德因為報道了河南災情的真相,而獲得了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然而,當他回國後,卻因為政治壓力和困境而過得並不好。
5. 星星最終在寶雞定居,他決定再也不回到河南,而是選擇寄錢回家支持家人的生活。這表明,盡管經歷了無數的苦難,但他依然對生活抱有希望。
6. 老東家與花枝的團聚,以及他對自己家族歷史的見證,體現了在災難面前人性的堅韌和生命的頑強。盡管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親情的力量讓他選擇繼續前行。
(4)1942電影扎著心了圖片擴展閱讀說明,故事背景是在1942年,河南遭受嚴重的旱災和戰爭的雙重打擊,老東家范殿元帶著家人逃荒到陝西,但一路上損失慘重。三個月後到達潼關,他所有的財產和親人都不復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老東家的選擇和決定,更加凸顯了他對家的執著和思念。
5. 馮小剛的電影《1942》怎麼樣
今天的社會太急功近利,不重視文化。
——《明報月刊》潘耀明
----------
我能力有限,斗膽寫下一些字,純粹屬於自我學習和完善。
向《1942》以及下文中涉及的所有影片致敬!
----------
《時代周刊》,創立於1923年。電影《1942》中以一位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在中國的行蹤為一條線索,展開了對河南省1942年冬天至1944年春天期間的大旱災的敘述。這位記者的落腳地中,有一座基督教教堂,逃荒途中的中國傳教士在遭遇信仰危機的時候也回到過這里。
當時這位中國傳教士問教堂的天父:如果上帝總是不能贏,那為什麼我要信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