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電影一個家教和六個小孩叫什麼電影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的一部經典音樂劇電影。影片於1965年上映,講述了一位音樂教師與六個孩子的家庭生活。電影中,女主角瑪麗亞是一位活潑開朗、充滿活力的女性,她來到一位退役海軍上校家擔任家庭教師。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她以音樂和愛為橋梁,逐漸融化了上校的內心冰霜,同時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與快樂。
瑪麗亞的到來,如同一道陽光,照亮了上校與孩子們的世界。她不僅教會孩子們音樂知識,還教會他們如何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在一次家庭聚會中,瑪麗亞和孩子們一同演唱了經典歌曲《雪絨花》(The Sound of Music),這段場景成為了電影中的經典瞬間。隨著故事的發展,瑪麗亞與上校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情感,最終兩人走到了一起。
電影中的音樂成為了連接人物情感的紐帶,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也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物之間的情感變化。《音樂之聲》以其溫馨感人的故事情節、優美動聽的音樂以及出色的演員陣容,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除了音樂和愛情故事,《音樂之聲》還傳遞了關於勇氣、堅持和家庭的重要信息。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共同經歷了一段難忘的時光。瑪麗亞、上校、孩子們以及他們的朋友,都在這段旅程中找到了自我,學會了珍惜彼此之間的關系。
電影中的場景和服裝設計都充滿了復古的魅力,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個年代。《音樂之聲》不僅是一部關於音樂和愛情的電影,更是一部關於成長、家庭和愛的電影。它讓觀眾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成為了幾代人心中永恆的經典。
㈡ 《音樂之聲》原型真實結局是什麼
馮·特拉普一家在30年代因陷入經濟困境而開始表演生涯,1938年他們逃離奧地利,經義大利逃往美國。
40年代起,馮·特拉普一家在佛蒙特州定居,後來開始在當地經營度假村,目前這個度假村由瑪麗亞和格奧爾格最小的兒子約翰管理。
影片的背景是1938年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而影片中普盧默飾演的上校一家的愛國情懷,特別是抵制希特勒吞並奧地利,拒絕出任納粹官職,最終不惜逃亡國外的過程,可謂感人肺腑。
正如路透社報道所說,對很多美國人來說,無論喜愛與否,「音樂之聲」都已經成為童年回憶的一部分。其中不少插曲如「哆來咪」、「我最喜歡的事情」朗朗上口,代代流傳。
盡管「馮特拉普家族演唱組」1956年就已經告別舞台,但家族歌聲並未因此成為絕響。家族孫輩的4個孩子在2003年創建一個名為「馮特拉普孩子」新歌唱組合,重披奧地利裝束,在全球巡迴演出中再次唱響「絨花」。
在格林山上的小屋中,馮特拉普家族每周一次為遊客放映電影《音樂之聲》,每天一次播放有關瑪麗亞最後一次奧地利之行的紀錄片《瑪麗亞》。小屋中,人們不約而同唱起片中插曲已經司空見慣。
2000年,英國還發起一項合唱《音樂之聲》歌曲的活動,而且立刻風靡全球。約翰斯說:「雖然不知道是誰發起這個合唱活動,我真的覺得這非常有趣。」根據英國《泰晤士報》3月4日報道,《音樂之聲》的歌曲還挽救了一個法國男孩的生命。
㈢ 音樂之聲電影劇情
《音樂之聲》電影的劇情如下:
1. 瑪麗亞的背景與初到特拉普家 瑪麗亞是一個在薩爾茨堡修道院長大的22歲修女,因其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而總惹麻煩。 修女院院長阿比斯決定派瑪麗亞去馮·特拉普上校家做看護,希望她能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後發現特拉普上校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他因長期的海軍生活和對亡妻的悲傷而嚴格管教孩子。
2. 瑪麗亞與孩子們的相處 瑪麗亞用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為他們縫制游戲服裝,帶他們遊玩和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 瑪麗亞把音樂帶回了特拉普家,上校被她所感染,甚至為她唱起了《雪絨花》。
3. 瑪麗亞與上校的感情發展 在一場盛大的舞會中,瑪麗亞和上校共舞,兩人互視對方,瑪麗亞對上校產生了心動。 男爵夫人的出現讓瑪麗亞擔心自己的感情會越陷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特拉普家。
4. 瑪麗亞的回歸與婚姻 瑪麗亞離開後,男爵夫人無法贏得孩子們的歡心,甚至想把他們送到寄宿學院。 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後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瑪麗亞在阿比斯院長的鼓勵下回到了特拉普家。 男爵夫人發現無法挽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後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很快結婚。
5. 二戰背景下的逃亡 二戰爆發,德國吞並了奧地利,特拉普上校無視規定將納粹旗從家門扯下,反抗德國對他的入職要求。 上校欲帶著一家大小逃亡,卻在中途被密探管家發現,他臨時改變心意和孩子們一起參加音樂節以尋找機會逃脫。 在麥斯以及修女們的幫助下,特拉普一家人一起翻上阿爾卑斯山逃出生天。
㈣ 電影《音樂之聲》的結局是什麼
主要講述了熱情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奧地利退役軍官特拉普海軍上校家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幾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孩子們的生活就像鍾擺一樣循規蹈矩,毫無生氣。瑪麗亞來到上校家後,順應孩子們天性活潑的特點,教他們唱歌跳舞,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使家中充滿歡樂。
她的熱情、愛心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喜愛,最終也贏得了上校的愛慕,後來成了孩子們的母親。納粹德國佔領奧地利後,愛國的上校不願意效力於納粹海軍,於是,在一次民謠節上,上校帶領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4)音樂之聲電影中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角色介紹:
1、瑪利亞
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2、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3、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4、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
㈤ 如何評價電影《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被譽為一代歌舞片經典之作,於1965年上映,講述了瑪利亞與馮·特拉普上校及七個孩子的溫馨故事。電影以音樂的力量作為貫穿主線,展現了愛與音樂的感染力。
《音樂之聲》中的經典名曲如《The Sound Of Music》、《Do-Re-Mi》、《Edelweiss》等,不僅展現了瑪利亞開朗、熱情的性格,也反映了電影的主題,即通過音樂傳播快樂與愛,打破生活的枯燥與規矩。這些歌曲將觀眾帶入阿爾卑斯山脈的美妙風景中,感受自然之美與生活的和諧。
電影通過瑪利亞與馮·特拉普上校的性格沖突,以及與七個孩子的互動,展現了音樂如何在他們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激發了上校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The Lonely Goatherd》中的「約德爾」唱法,不僅展示了音樂的多樣性,也體現了瑪利亞與孩子們之間親密無間的感情。
《So Long, Farewell》的兩次出現,分別表達了孩子們與嘉賓的惜別之情和上校一家對離開奧地利的不舍與眷戀。《Edelweiss》的兩次演唱,一次為上校即興彈唱,體現了他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對祖國的深沉眷戀;另一次為上校在納粹德國音樂會現場演唱,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祖國的依依不捨。
《音樂之聲》不僅是一部音樂劇,更是一部以音樂傳遞情感,展現人性光輝的電影。電影以視覺魅力和音樂藝術張力,將音樂、自然、親情和愛情融合,營造出陽光、溫馨、浪漫的畫面,引導觀眾追求真善美。1966年,《音樂之聲》在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多項殊榮,進一步證明了其藝術價值。
㈥ 音樂之聲發生在哪個年代這個年代發生了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音樂之聲
電影講述了1938年(20世紀30年代末),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以童心對童心,讓孩子們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這時,德國納粹吞並了奧地利,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役,並且在一次民歌大賽中帶領全家越過阿爾卑斯山,逃脫納粹的魔掌。
20世紀30年代重大歷史事件
1931年,美國的勞倫斯建成第一台迴旋加速器。 中國「九一八」事件日本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
1932年,英國的考克拉夫特和愛爾蘭瓦爾頓發明高電壓倍增器,用以加速質子。
1932年,美國的安德森在宇宙射線中發現正電子。
1932年,英國的查德威克發現中子。
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
1934年,俄國的契侖柯夫發現液體在β射線照射下發光。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全國抗日統一戰線形成。
1938年,德國的哈恩、施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而發現了鈾的裂變。
1939年,奧地利的邁特納、弗立施提出鈾裂變的解釋,並預言每次核裂變會釋放大量的能量。
1939年,美國的奧本海默和斯奈德預言黑洞。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39年,第一次實現電視直播。
1940年,敦刻爾刻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