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文化場所有哪些
北京文化場所有哪些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擁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也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中心之一。眾所周知,北京有著眾多文化場所,這些場所不僅具有歷史文化遺跡的價值,更是青年文化、藝術創作和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北京文化場所有哪些吧。
博物館類
北京是一個充滿文化和藝術氣息的城市,擁有大量的博物館,其所展示的文化和藝術之多在中國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譽。北京博物館主要包括:首都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農業展覽館、中國地質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都各具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藝術之美,可以讓人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藝術機構類
北京擁有眾多的藝術機構,這些機構為藝術家提供了諸多聯合創作的機會,成為了他們進行全球性交流的窗口。其中最著名的藝術機構便是中國國家大劇院、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音樂廳、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這些藝術機構成為北京文化藝術的瑰寶,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平台,也為普通人提供了欣賞和學習的機會。
文學場所類
文學場所是文學創作的組織、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在北京也有很多文學場所。這些場所主要包括中央文藝團、北京市作家協會、北京市圖書館、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藝基金會等。這些場所不僅能夠促進文學創作的發展和交流,還能夠推動文學的普及和教育,成為了文學界和愛好者接觸和了解文學的窗口。
影視藝術類
影視藝術是現代社會最為普及和受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在北京也有很多影視藝術場所。這些場所包括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電視台、北京電影製片廠、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等。這些影視藝術場所在北京影響深遠,影響了當代影視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成為了中國影視文化的重要基地。
總之,北京文化場所有著眾多文化藝術的瑰寶,這些文化場所不僅代表著北京的歷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們成為了普通人和藝術家表達和創造的平台,為北京和全世界的文化藝術交流和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② 北京電影製片廠在那
北京電影製片廠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中路77號
簡介:
中國電影故事片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文化區,是一座大型電影製片廠。1985年有藝術創作人員、影片製作技術人員、行政人員共1000餘人。廠內除設有文學部、導演室、演員劇團等創作部門之外,還設有攝影、美術、錄音、洗印、特技、照明、置景、化妝、服裝、道具等工作車間及電影藝術、電影技術、電影經濟研究室。廠區建有4個攝影棚、1個特技棚、2個對白錄音棚、1個音樂錄音棚、1個效果錄音棚、1個混合錄音棚,並設有電視節目製作部。年生產量為20-25部故事片。
北京電影製片廠創建於1949年。1948年北平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關懷人民電影事業的成長,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了原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中央電影企業公司第三電影製片廠,並從延安及各革命根據地抽調了一批從事電影工作和文藝工作的幹部,於1949年4月20日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同年10月1日改名為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一任廠長為田方,1951年由汪洋繼任。
建廠初期為綜合性電影製片廠,以拍新聞紀錄片為主,兼拍故事片。第一部紀錄片為《毛主席蒞平》,隨後又拍攝了大型紀錄影片《中國人民的勝利》,拍攝的故事片有《新兒女英雄傳》、《智取華山》、《龍須溝》等。1956年原建制中拍攝新聞紀錄片的部門分出,另行組建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改為拍攝故事片的專業廠,汪洋繼續擔任廠長。
1956年改為故事片專業廠後,在影片創作和生產管理上開始大膽探索,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在導演、表演、攝影、美術各方面都有創新。先後拍攝了《祝福》、《林家鋪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風暴》、《紅旗譜》、《洪湖赤衛隊》、《停戰以後》、《烈火中永生》、《早春二月》等多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影片。改編拍攝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州》等多部傳統戲曲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電影製片廠受到摧殘,大批藝術家、技術專家遭到迫害,廠房、設備被擱置,除拍攝少量"樣板戲"外,基本上未拍故事片。到1974年末開始恢復故事片生產,但受到"四人幫"多方刁難。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北京電影製片廠重獲新生。拍攝了《大河奔流》、《傷逝》、《知音》、《駱駝祥子》、《包氏父子》、《寒夜》、《雙雄會》、《邊城》等多部歷史及文學名著題材影片,同時也拍攝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影片,《小花》、《淚痕(1979)》、《瞧這一家子》、《夕照街》、《良家婦女》受到觀眾好評。為配合國家改革形勢,先後拍攝了《血,總是熱的》、《代理市長》、《相思女子客店》、《迷人的樂隊》等多部改革題材的影片,受北京電影製片廠多年來在漫長的影片創作、生產道路上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影片清新、質朴、富有民族特色,尤其在改編文學名著方面具有獨特之處,在改編、導演、攝影、音樂、美術各方面都有創新。
1949-198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共拍攝故事片180部、舞台藝術片58部、新聞紀錄片17部,共計255部。此外,還譯制了外國影片10部,協助各兄弟電影製片廠拍攝、加工影片多部。這些影片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影響,受到觀眾的喜愛。80年代以來,還與國際製片廠、商合作,拍攝了故事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立體故事片《俠女十三妹》,並協助拍攝了《馬可·波羅》、《末代皇帝》。建廠以來有14部影片在國際上獲獎20次,23部影片在國內獲獎33次。
北京電影製片廠培育了許多優秀編劇、導演、演員及其他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一批青年編導、攝影、美術、錄音、特技人員正在嶄露頭角,茁壯成長。到國內外觀眾稱贊,並多次在國內外獲獎。
北影廠的具體位置就在北三環路薊門橋東北角
③ 呂其明個人簡介
呂其明,1930年5月出生於安徽無為人,一個在烽火硝煙中成長的革命烈士之子。他的父親呂惠生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年僅10歲的呂其明便追隨父志,前往淮南抗日根據地,成為了新四軍的一員,先後在二師抗敵劇團、七師文工團以及華東軍區文工團任職,表現出色。
1945年,呂其明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51年,他被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投身於電影音樂創作,他的才華在這里得以展現。之後,他回到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職務,196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進一步提升了藝術造詣。
呂其明在音樂領域的成就斐然,曾任上影樂團團長、上海電影總公司音樂創作室主任,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同時還是中國電影音樂學會的副會長。他為60多部電影和200多部(集)電視劇創作音樂,以及10多部大型交響樂作品,他的音樂作品在中國樂壇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使他成為備受矚目的風雲人物。
他的傑出貢獻得到了業界的認可,2011年,呂其明榮獲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鍾獎的終身成就獎,這是對他音樂生涯的最高榮譽。他的故事激勵著後人,他的音樂將永遠在人們心中回響。
呂其明(1930.5——) ,中國最傑出的交響樂作曲家,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以其管弦樂序曲《紅旗頌》、交響敘事詩《白求恩》等一批大氣磅礴的交響樂傑作,開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國音樂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
④ 中國電影樂團的簡介
中國電影音樂演奏團體。主要為各製片廠錄制電影音樂,同時也為電視、廣播電台錄制音樂,並曾多次舉辦電影音樂、交響音樂、民族音樂和通俗音樂的演奏會。
建於1949年4月,當時隸屬於北京電影製片廠。1953年改屬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樂團,1956年定名為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樂團。1963年劃歸電影局,更名為北京電影樂團。1971年7月重新劃歸新影。1981年再次直屬電影局,1985年正式改用現名。
該團設有交響樂隊、民族管弦樂隊、歌隊、創作室等部門。近40年來,曾為北影廠、新影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等10多個製片廠配錄音樂,包括故事片、新聞紀錄片、科教片、文獻紀錄片等。其中較有影響的如《龍須溝》、《祝福》、《農奴》、《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黃鼬》等。樂團還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節日、紀念會和藝術交流的演出,在國內外共獲得創作、指揮、演奏、演唱各類獎勵40多項。
⑤ 曾經被譽為「北影廠三朵金花」,如今她們的生活狀況怎樣
說到」北影廠的三朵金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誰,在上世紀80年代,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劉曉慶、李秀明、張金玲,是最耀眼的女星,被譽為「北影廠三朵金花」,享譽全國。而今30年過去了,如今她們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
先說說張金玲老師,因為她是三朵花中最年長的,生於1951年,張金玲是話劇演員出身,23歲的時候參加了第一部電影,1975年重新拍攝的《渡江偵察記》,演智勇雙全的劉隊長,被廣大觀眾認識,之後,她在《山村新人》、《希望》中,塑造的中國傳統女性,賢淑大方,很受觀眾喜愛,1978年,她演到了大導演謝鐵驪和陳懷愷(陳凱歌的爸爸)導演的歷史大片《大河奔流》,這部電影眾星雲集,值得一提的是,張金玲在這部電影中,和李秀明相遇合作了。1994年,她與丈夫在北影廠門外,辦起了一家公司,專營「大家寶」薯片。2000年,「大家寶」銷售總額超過1億元,暢銷30多個大城市,李秀明和丈夫身家逾億。他們育有一兒一女,後舉家定居加拿大。而今李秀明過著相夫教子的普通家庭主婦生活,再也沒有涉足影壇,將輝煌和驚艷留在了觀眾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