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正義聯盟》導剪版,超人依舊碾壓眾生,4個小時大部分是文戲
要說最近熱度最高的電影,那DC的《正義聯盟》導演剪輯版肯定要算上。
由於2017年院線版的《正義聯盟》遭遇慘敗,使得很多粉絲都憤憤不平,認為是片方華納兄弟干涉了導演扎克·施耐德,所以導致這部電影爛了。
如今,「原汁原味」的扎克·施耐德版本《正義聯盟》也出來了,憑心而論,比起院線版的確有優勢的一面,但整體而言依然算不上什麼神作。
為了方便區別,下面會把《正義聯盟》分為導剪版跟院線版來做對比。
先說說導剪版對比院線版有所勝過的地方。
第一,調整了BOSS荒原狼的實力定位。
院線版的荒原狼出場簡直強無敵,無傷輕松團滅亞馬遜女戰士團,在海底碾壓一眾亞特蘭蒂斯鬥士,輕松奪走兩個母盒。
超人未復活前的正義聯盟對上他,除了神奇女俠還能勉強過幾招以外,其餘基本都是被吊打。
然而在超人復活後,這荒原狼馬上就被按在地上摩擦,所以導致很多觀眾前後感觀割裂,這BOSS前面那麼多情節渲染他強,結果就這?
導剪版的荒原狼實力就下降太多了,打亞馬遜一族的時候差點吃癟。
在亞特蘭蒂斯的時候屬於有優勢,但也不是院線版那種完全碾壓。
神奇女俠、海王等人對上荒原狼也有一戰之力。
而且,在這版里由於出現了達克賽德這個真正的幕後大BOSS,而荒原狼被設定為犯了錯被達克賽德驅逐出去的棄子。
所以荒原狼在反派團隊里姿態擺得很低,甚至還給同事跪下讓同事幫忙求情讓自己好回到達克賽德身邊。
這也算是符合超人稱呼他的「蟲子」定位。
第二,刻畫了幾個新出的英雄。
諸如閃電俠、鋼骨、海王都有比院線版更多的戲份,其中特別是鋼骨,在劇情上很詳細地講述了三者的故事(海王略少,因為當時已經准備出獨立電影)
院線版里這幾個英雄基本就是工具人,導剪版里就好了不少。
第三,戰斗更加精彩。
導剪版增加了一些戰斗的戲份,雖然不多但整體還算可以。
而且其中也有對原有的戰斗做出調整,比如最後決戰,再也不是超人獨角戲。
包括神奇女俠、海王都有胖揍荒原狼的戲份。
而超人穿上黑衣後表現得更加兇殘,荒原狼已經被打趴了,超人還一邊狠揍一邊用熱射線燒烤,宛如鞭屍一般,樓上的蝙蝠俠看著都直搖頭。
最後也是超人、海王跟神奇女俠三連擊荒原狼歸西。
第四,刪減了一些無謂的情節以及鏡頭、台詞。
比如院線版蝙蝠俠那句「他很高」,還有決戰時超人打兩下就跟閃電俠跑去救人這段情節等等。
這些無疑都是比院線版更出彩的地方。
但是,依然有缺點。
第一,故事的大體框架跟院線版完全一樣。
換句話說,兩個版本的故事其實是沒有分別的,區別只是其中一些細節不同。
故事都是蝙蝠俠感覺外星人要來了,因此找隊友,後來發現敵人太強大,於是要復活超人,超人復活以後勝利了。
如果是以為導剪版《正義聯盟》是講述一個完全不同故事的童鞋,就不用看了。
第二,依然是扎克·施耐德長久以來一直被詬病的缺點。
導剪版《正義聯盟》的電影節奏依然非常差,長達4個小時的片長,但裡面文戲非常多,跟動作戲沒有做到均衡分配,依舊是扎克那個老套路。
就是文戲堆一堆,動作戲堆一堆。
電影前段的文戲非常多,動作戲雖然也有兩場,但都屬於開胃菜,並不是什麼高潮戲碼。
中段的時候介紹各個英雄的來源的經歷,按理來說是個優點,但問題就在於篇幅很長,而且鋼骨根本沒人氣也不討喜,而這個觀眾完全不喜歡的角色還主導著整個劇情走向。
刻畫角色不是說一定要搞得這么啰嗦的,比如《海王》里,刻畫主角形象只用了一個小細節,亞瑟陪湄拉吃玫瑰花,一下子就讓人物的形象豐滿起來了,哪裡需要搞這么多。
而且一個重要的點是,文戲說實話也並沒有多出彩。
粉絲的話肯定是有興趣看下去的,但如果是普通的路人,看著很容易會想睡覺。
畢竟這是一部商業電影,要看到2個多小時以後才有動作戲,如果是在電影院的話,估計一大批觀眾早就走了。
當然,由於導剪版是流媒體上線,所以大家就算覺得悶,也可以1.5倍速或者直接拉進度條,但如果這個版本是電影院上映的話,那絕對是個災難。
畢竟電影史上,時長超過3個小時,而在電影院上映又獲得成功的影片,只有《指環王》三部曲跟《泰坦尼克號》。
其他的3小時以上時長的電影包括05版《金剛》這種優秀的影片都撲街了。
《正義聯盟》的導剪版顯然不可能跟《指環王》以及《泰坦尼克號》這些級別的電影相提並論。
第三,超人依然碾壓眾生。
雖然導剪版里削弱了荒原狼的定位,但「超人一出來,所以問題都解決」這點沒有改變,甚至由於加長了超人vs正義聯盟那一段的戰斗,使得超人凌駕一切的感覺更加強烈。
要知道這其實是院線版被最多觀眾詬病的一點,就因為超人實在太強,所以整部電影完全沒有任何危機感。
觀眾都知道超人會復活,觀眾也都知道超人一旦復活就什麼事都能搞定。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麼就是拉出更強大的反派,要麼就是削弱超人。
但更強大的反派達克賽德是最終BOSS,不可能出場,所以在導剪版里也就是露了個臉。
削弱超人的話就會直接導致後面的故事線完全崩潰,整個劇本都必須推倒重來。
所以導剪版依然沒有辦法解決這個最大的問題。
整體來說,導剪版的《正義聯盟》比起院線版,在故事上完善了很多,但代價就是使整部電影更加亢長。
由於費了大量的時間去完善劇情,導致文戲過多,動作戲分配不均,因此可以說對路人的友好度甚至還比不上院線版。
但得益於這個版本是流媒體上線,大家可以隨時的快進快退,因此在這點劣勢被縮小了。
對於扎克·施耐德的粉絲,還有部分DC的粉絲來說,這個版本肯定是值得一看,至於普通路人的話就另當別論了。
B. 超人觀看順序 超人電影觀看順序
超人觀看順序:1978年:《超人》電影共四部,2006年:《超人歸來》,2013年:《超人:鋼鐵之軀》,2016年:《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超人是DC漫畫出版的一本漫畫小說中的虛構角色,該角色之後出現在多部電影中。其最早一次亮相是1951年的《超人與摩爾人》。1974年,伊利亞·塞爾金德、亞歷山大·塞爾金德父子和皮埃爾·斯潘勒購買了將《超人》改編為電影的版權。
超人首度現身大銀幕是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於1948年1月5日發行的15段式系列電視系列劇《超人》中,下一次則是1950年的另一部15段式系列電視系列劇《原子人大戰超人》。之後超人又在1951年的超級英雄電影《超人與摩爾人》中現身,該片由李·施瓦姆執導,巴尼·薩瑞克監制,喬治·里弗斯扮演超人,菲莉斯·科特斯飾演路易絲·萊恩,片長58分鍾。
超人出生於氪星(Krypton),原名卡爾-艾爾(Kal-El)。在氪星面臨毀滅之際,他的父母將尚在襁褓中的卡爾用飛船送到了地球。飛船墜落在美國堪薩斯州的斯莫維(Smallville),卡爾被農場主肯特夫婦發現,並以克拉克·肯特(Clark Kent)的地球名字撫養長大。
超人長大成人後,克拉克來到大都會(Metropolis),成為《星球日報》的一名記者。他有著與生俱來的超能力和極強的正義感與同情心,每在危難時刻,便身著藍色緊身衣,披上紅色斗篷,化身超人行俠仗義,拯救世人。
C. 為什麼說《蝙蝠俠大戰超人》的終極剪輯版與公映版相比完全
觀看情境的差異影響了觀眾對《蝙蝠俠大戰超人》終極剪輯版與公映版的感知。絕大多數觀眾在影院內觀看了多次公映版,隨後在家觀看終剪版,擁有了解劇情的便利。因此,直接斷定如果終剪版作為首映版本會如何如何,缺乏充分的證實與證偽依據,這樣的論斷在網路討論中顯得過於主觀。電影信息量大,多遍觀看能增進理解與喜愛,數字版與藍光版的推出,使喜歡的觀眾增多,符合預期。從信息密度看,兩個版本相似,終剪版的優點在於劇情線的連貫與收束,但總體理解成本並未低於公映版。劇情取捨上,公映版深思熟慮,保留核心主線與主題。如果有人表示不理解公映版的蝙蝠俠劇情,認為終剪版的補充更有作用,這似乎過於主觀。終剪版確實提供了更完整的角色建設和劇情,但直接上映終剪版的結局難以預料。盡管影院版在劇情取捨上考慮周全,保留了蝙蝠俠的完整劇情線與角色建設,對這部分內容的質疑顯得虛偽。推薦觀眾觀看終剪版,但認為院線版與終剪版根本不是同一部電影的觀點,更多是跟風者的主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