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爾及利亞三部曲指的是哪三部
1952年,阿爾及利亞三部曲的第一部《大房子》問世,1954年,三部曲的第二部《火災》出版,而第三部《織布機》則是在1957年發表的。三部曲是狄布的力作,也是阿爾及利亞新文學的主要成就。三部曲表現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覺醒和他們對於擺脫殖民地枷鎖的願望。
2. 阿爾及利亞的節日
=============
阿爾及利亞的節日
=============
1. 1月1日 …… 陽歷新年(元旦)
2. 5月1日 …… 國際勞動節
3. 7月5日 …… 獨立日
4. 11月1日 …… 革命周年紀念日
5. 穆哈蘭姆月首日 …… 回歷新年(宗教節日)
6. 穆哈蘭姆月第十日 …… Ashura(宗教節日)
7. 遜尼派(回歷3月12日)什葉派(回歷3月17日)…… 聖紀節(先知穆罕默德誕辰)
8. 閃瓦魯月首天 …… 開齋節(全球穆斯林慶祝齋月結束的節日)
9. 回歷12月10日 ……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或「哈芝節」)
風俗習慣……伊斯蘭教對阿爾及利亞人的生活風俗影響頗大,每年伊斯蘭教歷的九月要過傳統的祭禮月「齋月」。穆斯林要在每天的清晨、中午、下午、黃昏和夜晚面向麥加方向禱告五次。星期五是他們的禮拜日,這一天人們要到清真寺進行一次集體禮拜。阿爾及利亞忌用豬和類似豬形狀的動物如熊貓等做廣告圖案。
在阿爾及利亞南部一些地區,人們對白色有特殊的愛好,據說白色能反光避熱,以適應炎熱的氣候環境,還因為他們把白色看成是和平的象徵。 阿爾及利亞商人的時間觀念一般不強。如同他們約會最好在預定時間前的一小時再電話確定一下。阿爾及利亞人喜歡赴宴,但忌諱帶有商業動機的宴會,故不要在進行商務談判時邀請對方到飯店參加宴請活動。阿爾及利亞上層人士喜歡講法語。客人如果講幾句阿拉伯語,主人會高興不已。
男女外出不要在公眾場合牽手而行。不要用照相機拍攝戴頭罩的女性。女性不要進電影院。 阿爾及利亞人性格豪爽,勇敢無畏,待人熱情大方。所不同的是,他們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部族相反,在這里,婦女不帶面紗,且出人自由。而男子到了25歲左右,就要將全身用布遮住,只露雙眼,行動也愈加謹慎。阿爾及利亞人大多數為阿拉伯人,他們的飲食習慣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幾乎完全相同。
與阿爾及利亞人見面時應問好,通行握手禮。握手、吃飯、遞給別人東西時要用右手,因為伊斯蘭教認為左手是不潔的。在阿爾及利亞,茶是接待客人的飲料,他們喜歡飲用綠茶。應邀到阿爾及利亞人家裡做客時,要給主人帶禮品。伊斯蘭教禁止飲酒,不要將酒作為禮品相送。來客人時通常女主人不露面。另外,有的人用手抓飯吃,甚至用手在湯中撈菜吃,這是他們的飲食習慣,不必大驚小怪。
阿爾及利亞人喜歡選擇在秋天舉行婚禮,當地人稱秋天為「婚禮季節」。 阿爾及利亞婚禮不僅場面熱烈隆重,而且時間拖得很長。
歷史……最初原始居民是柏柏爾人,歷史上曾經受過腓尼基人和羅馬人的統治。古羅馬時代也稱努米底亞,以出產精銳騎兵聞名。8世紀起阿拉伯人進入,本地開始伊斯蘭化。在此過程中柏柏爾人也曾建立過自己的王朝。17世紀起海岸部分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830年起法國人開始入侵,但由於頑強的抵抗,法國直到1905年才基本完成對整個阿爾及利亞的佔領。1954年民族解放陣線發起了爭取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游擊戰爭,經過近10年的斗爭,阿爾及利亞於1962年獨立。1965年第一任總統艾哈邁德·本·貝拉被國防部長胡瓦里·布邁丁發動的政變推翻,此後25年阿政局基本平穩。1990年代,在第一次多黨選舉中,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政黨-伊斯蘭救世陣線取得勝利,但被軍方拒絕。由此引發了內戰,大約10萬人喪生。
經濟……石油和天然氣是經濟的支柱,大約占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三十的國民收入總值,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出口收入。阿爾及利亞天然氣儲量為全世界第五,全世界第二大天然氣出口國。阿爾及利亞石油儲量為全世界第十四。農業主要有產小麥、大麥、燕麥、葡萄、柑桔、蔬菜;工業主要有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在2006年,阿爾及利亞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國際匯率)達114.73,居非洲第二,僅次於南非(254.99)。阿爾及利亞外債很高,九十年代中期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巴黎俱樂部的支持下,阿實行了政策方面的改革,經濟財政有了一定的起色。2000年和2001年,得益於原油價格的上漲和政府嚴格的金融政策,阿財政表現出色,貿易盈餘大幅度提高,外匯儲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債務也減少了很多。但政府在經濟多樣化,降低失業率和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努力成效不顯著。2001年,政府和歐盟簽訂了條約,將降低關稅以促進貿易。
人口/語言……3106萬人(2003年),其中男性50.4%,女性49.6%。人口密度12人/平方公里。人口增長率為2.4%。城市人口60%,農村人口40%。海外僑民400萬,其中200萬在法國。阿獨立後先後於1966、1977和1987年進行過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分別為1146萬、1565萬和2217萬。百分之九十的居民居住在北部沿海地區,約一百五十萬人居住在南部沙漠地區,其中大部分在綠洲中。絕大多數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為穆斯林,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約80%的居民說阿拉伯語,20%說柏柏爾語。法語使用廣泛,但不是官方語言,也很少有居民母語為法語。
3. 電影阿爾及利亞的姑娘受了什麼酷刑折磨
法軍上校貝扎爾企圖用酷刑撬開賈米拉的嘴,讓她說出優素福的下落。可不管是嚴刑拷打,還是電刑折磨,賈米拉寧死不屈,始終保持著民族的尊嚴。200個法軍用慘無人道的刑法對付一個年輕的阿爾及利亞姑娘的消息,被優素福巧妙地發到了「阿拉伯之音」電台,從而激起了世界輿論的譴責。
具體什麼酷刑,是無從得知的……
4. 《阿爾及利亞》3部曲是誰寫的
1946年以後,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阿爾及利亞出現了一批重要民族作家。穆罕默德·狄布(1920—)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寫作《阿爾及利亞》3部曲,描寫勞動人民貧困的生活贊揚了人們反對殖民主義者的斗爭精神。
5. 外國電影 一個女孩被阿爾及利亞人掠走,父親去救他的女兒的故事
《颶風營救1》
6. 關於阿爾及利亞愛情結!
Sophie Harley設計的那款??你確定要真貨?要5400英鎊大概54000元人民幣。。。。反正阿爾及利亞是沒有賣的,應該是為電影設計的而不量產的,淘寶有賣仿製品的
7. 阿爾及利亞電影《夠了》沒看懂
這個問題建議你去Amanbo的網站上去看看,信息很多的 ,祝你好運,望採納,謝謝!!
8. 有阿爾及利亞三部曲的資源嗎
哊阿爾及利亞三部曲
9. 《阿爾及利亞三部曲》主要講了什麼
《阿爾及利亞三部曲》是狄布的代表作。
穆罕默德·狄布生於1920年,阿爾及利亞當代著名作家,也是阿爾及利亞新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三部曲的第一部《大房子》是他的成名作。這部作品從1939年寫起,主要是表現城市貧民。它以城市居民貧困的生活為素材,總的說來,沒有超出風俗描寫的范圍,但它感受新鮮,暴露貧窮景象時態度激烈,對殖民時代阿爾及利亞社會中最底層的被遺棄者抱有同情。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10歲左右的名叫奧馬爾的窮苦男孩。
書中描寫在阿爾及爾一座窮人聚居的大房子里,奧馬爾一家5口在父親死後,怎樣過著飢餓貧窮的生活。狄布在小說開始時並未提出超越小孩視野以外的問題,但後來決定在奧馬爾的故事中「加上」廣泛的社會材料,並仿照20世紀的法國社會小說,描繪史詩般的阿爾及利亞的生活畫面。因此,出現了那個在城市和鄉村間浪遊的以發動群眾為目的的革命者哈米德的形象,他也是貫串全書的主要人物之一。
《火災》是三部曲的中間一部,也可說是三部曲的靈魂。它主要是表現鄉村農民。作品中的勃尼·布勃朗村,是一個典型的法國殖民時期的阿爾及利亞農村,小說描寫奧馬爾在這個村裡看到一群農民失去了土地,被迫在地主,也即是一家殖民者的葡萄園當僱工,他們住在破爛的茅草棚屋裡,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作者通過一個飽經滄桑、窮困孤苦的老人對奧馬爾講的一番話,揭露了殖民者掠奪阿爾及利亞農民土地的罪惡。他指出:「哎,我的小老爹,這就是所謂文明的恩賜啦!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他們的文明,真懂得怎樣剝奪農民的一切。一個捉摸不定的怪物,饕餮貪婪,在人們絕對料想不到的時候,張開了它黑色的大口,吞噬了大片的土地,那是人們用血汗灌溉出來的土地啊!」正是由於殖民主義者掠奪了農民的土地,阿爾及利亞農民才被迫離開了他們祖祖輩輩居住的肥沃富饒的平原,被趕上了貧苦瘦瘠的山區,他們無以為生,只好去當僱工,給殖民者大地主幹活,出賣勞動力以換取口糧。
書中接著描寫了哈米德領導這些僱工進行罷工斗爭,雖然殖民者對罷工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但僱工們表現出反抗壓迫、斗爭到底的英雄氣概。殖民者又收買富農加拉,破壞罷工,對罷工的僱工進行報復倒算,放火燒掉了他們僅有的財產——破爛的茅草棚屋。罷工被鎮壓下去了,但是革命的火種已經在人們心中點燃起來,正如雇農斯利馬納心裡想的:
地方上的力量還沒有醒過來呢,可是,心裡,內心的深處,不可估計的,洋溢著的反抗意志准備把整個制度和制度的鉛質骨架搖撼起來。」這也正如作者在書中所寫的那樣:「在葡萄庄園的上空,黑暗的蒼穹立即被紅光照亮了。……這種村野的怒吼,在深夜中鞭策著空氣,傳進黑暗的院子,使關緊的門戶也顫抖起來,它像瀑布一樣,猛烈地瀉進了人們的心坎。
三部曲的第3部《織布機》表現的是城市工人階級。它是從美軍在北非登陸寫起,描寫已經成長為青年的奧馬爾在一家織布廠當學徒,和工人們一起過著飢寒交迫的奴隸生活,極力想要掙脫這個苦境,並意識到:「命運壓在我們的身上,要擺脫這個命運,就得粉碎一切。」它表明這是產業工人的萌發階段,而很多產業工人都是破產的農民流入城市當工人的。
阿爾及利亞未獨立前,長期是法國的殖民地,受法國的直接統治,法國殖民者貪婪殘暴地剝削掠奪阿爾及利亞的財富,他們不斷地吮吸著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血汗。
三部曲集中反映了從1939年至1942年間阿爾及利亞城鄉勞動人民的生活斗爭,它的主要人物是窮苦出身、先是城市貧民、後來成為工人的奧馬爾和職業革命者哈米德。三部曲基本上概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阿爾及利亞的社會現實,寫出了阿爾及利亞城市貧民、鄉村農民和無產階級的生活圖景,描寫了阿爾及利亞民族獨立革命運動的發展壯大。作者在三部曲中提出了農民在阿爾及利亞的民族民主革命中應占的地位。他要說明阿爾及利亞農民是革命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乃是阿爾及利亞民族民主革命的一個重大的關鍵問題。
當然,三部曲只寫了阿爾及利亞民族民主革命階段的前期,並沒有直接寫農民參加進民族解放戰爭的行列,但可以預見到,這一股偉大的力量是一定會投進革命的鋼鐵洪流中去的。所以我們可以斷言,三部曲雖然沒有正面表現阿爾及利亞的武裝斗爭,但它的藝術形象已經雄辯地說明了革命的必然性,革命的武裝斗爭階段遲早必然會到來,它是阿爾及利亞武裝斗爭的前奏曲。
10. 阿爾及利亞愛情結
Sophie
Harley設計的那款??你確定要真貨?要5400英鎊大概54000元人民幣。。。。反正阿爾及利亞是沒有賣的,應該是為電影設計的而不量產的,淘寶有賣仿製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