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理論電影新

理論電影新

發布時間:2021-07-30 23:08:04

㈠ 電影理論的早期電影

在早期的電影理論論著中,最重要的是V.林賽的《活動畫面的藝術》、V.弗里伯格的《銀幕上的繪畫美》和H.閔斯特貝格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 原為德國弗賴堡大學心理學教授,他在1892年去美國哈佛大學任教。他在美國發現了電影的「新的藝術價值」,寫了《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一書,於1916年出版。
閔斯特貝格第一次把完形心理學原則應用於電影研究,但他並不象另一位完形心理學家R.愛因漢姆那樣用完形心理學來研究電影的素材,而把注意力集中於觀眾的心理過程。
閔斯特貝格是在高級知識分子普遍蔑視電影的日子裡開始研究電影的,所以他明確表示他為電影寫書是為了「使高級智力和普通智力」在理解電影上「走到一起來」。他寫道:「照相劇的藝術已經形成那麼多它所獨有的新特點,這些特點同舞台技巧甚至毫無相似之處,於是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早已不再是戲劇復製品的照相劇,難道不是一門應當承認其美學獨立性的新的藝術嗎?」他把電影和戲劇作了截然的劃分,指出電影有戲劇所無法企及的3大特點:真實感、時空變化的自由和特寫的逼視能力。可見電影「在其發展過程中增添了許多在攝影技術上是可行的,而在舞台上則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因素,於是電影便慢慢離開了戲劇的道路而轉變了方向」為此,他在書的第二部分中分析了高速攝影(慢動作)、倒攝、疊印、模型攝影等一系列電影技巧,並要求電影不要「為了用活動照相更完善地去復制舞台劇」,而要「完全脫離開劇院」,成為一門嶄新的藝術。閔斯特貝格著作的第一部分「照相劇的心理學」把心理學應用於電影研究時,完全摒棄了當時已在文藝研究中露頭的弗洛伊德理論,即強調藝術經驗的潛意識的、夢幻的性質。他把電影與觀眾的關系解釋為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指出人對電影影像活動的感受,除了消極地依靠視覺暫留原理的生理作用外,還存在著積極的思維過程,所以他認為看電影是一個「積極的過程」,「一種強烈的思維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觀看者是製片者的一個合作者。」
這些最重要的早期電影理論論著之所以都出在美國,同D.W.格里菲斯的崛起並使美國電影在藝術上發生質變有關。這些著作對電影的藝術地位作理論上的肯定,也使美國電影界對格里菲斯道路的正確性有了信心,促使美國電影在藝術的發展上先於歐洲。但是,正如J.莫納柯指出的那樣,「從20年代初開始,理論的中心點轉移到了歐洲,在此後的50年裡,法國、德國和東歐的思想家們主宰了電影理論,美國則主要轉向實際──關心影片評論甚於抽象的理論。」

㈡ 最新電影電視劇、好看的電影電視劇、精彩倫理片大全在線觀看地址

速度與激情5
http://www.pcvcd.com/video/index12921.html

新玉觀音
http://www.pcvcd.com/video/index12953.html

關雲長(甄子丹)
http://www.pcvcd.com/video/index10899.html

㈢ 最新國語倫理片

恩啦 http://tieba..com/f?ie=utf-8&kw=%E6%AF%8F%E5%A4%A9%E6%83%B3%E4%BD%A0%E4%B8%80%E6%AC%A121

㈣ 最新的理論電影有哪些

《萬有引力》、《A面B面》、《幸福59厘米》

㈤ 最新的心理學電影有哪些

目錄 :

電影中的心理學真實的生活堅韌的生命力——電影《活著》一生何求——電影《公民凱恩》有意無意的選擇——電影《彗星美人》門小孩子穿大衣服——電影《幻想曲》內心深處的渴望——電影《人工智慧》先愛己,再愛鄰——電影《天使艾美麗》從理想化他人到依靠自己——電影《綠野仙蹤》未知的自己——電影《兩生花》真實的生活——電影《楚門的世界》生命中飛揚的喜悅——電影《音樂之聲》走過人生四季純真與摯愛——電影《E.T.外星人》期望,失望與絕望——電影《小偷》壓力與轉折——電影《女人香》心理上的長大成人——電影《畢業生》初涉職場——電影《時尚女魔頭》心理控制與被控制——電影《煤氣燈下》未完成情結——電影《第六感》門東方式父子——電影《千里走單騎》、《向日葵》愛與怕——電影《斷背山》門 天才與瘋狂——電影《美麗心靈》門改變是怎樣發生的? 接受不可改變的一一電影《卿何薄命》門因勢利導:將弱點化為特點——電影《小飛象》門改變所能改變的一電影《千與千尋》《美麗人生》門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電影《陽光小美女》門心上的重擔卸落——電影《普通人》心相遇與改變——電影《當尼采哭泣》門情感與認知的平衡——電影《心靈捕手》門既要見木,也要見林——電影《女王》門喚醒心靈——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門行動改變生存——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門看電影的心理學入戲容易出戲難?——電影《紅菱艷》 門情感捲入:共鳴和投射——電影《無間道》 情感體驗與心理滿足——電影《勇敢的心》 在電影中看見什麼——電影《羅生門》與選擇性加工 宿命感與新的可能性——電影《暴雨將至》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電影《金色池塘》 到達,而後離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一日長於百年——電影人生看電影與自我治療 ——從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談起心靈的自由——看電影《笑傲江湖》(代後記) 附錄一 附錄二 商品問答

㈥ 求一個理論電影網站 更新快 影片多

tv196

㈦ 好看的家庭倫理片最新大講解

不同電視劇帶來的影響力不同,家庭倫理片也是如此,你真的看懂了嗎?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好看的家庭倫理片最新中隱藏的故事。


第四,《家風》生動地再現了老幹部楊正民無論在面對事業的大小抉擇之際,還是在對待子女的情感矛盾之時,這位老黨員始終以寬闊的胸懷、超脫的人生智慧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來處事、為人。始終以大局為重,不徇私情,體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素質,也體現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情與理之間折射出對於人生的認知與思考。在描繪和表現家風同時,也深刻涉及到民風、黨風、社會風氣。對家庭倫理和傳統倫理秩序規范的重新思考和建構成為當代家庭倫理劇的重要內容。

㈧ 中國電影理論的新中國理論

「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重新開始了電影理論的建設。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標志這一時期電影理論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的是對電影本性的探討。
從20年代「影戲」觀念確立以來,戲劇式電影觀念和劇作理論的研究一直在中國電影理論中占著統治地位。1979年,白景晟首先發表文章《丟掉戲劇拐杖》,向傳統的戲劇電影觀念提出了挑戰。他認為:「不可否認,電影藝術在形成過程中,確實從戲劇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電影依靠戲劇邁出了第一步。然而當電影成長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之後,它是否還要永遠依靠戲劇這條拐杖走路呢?」作者對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強調,「電影和戲劇最明顯的區別,表現在時間空間的形式方面」,並在文章中對此作了具體的論述。接著,張暖忻和李陀、' class=link>;鍾惦也先後發表文章,提出了「電影語言現代化」和「電影和戲劇離婚」等口號。這些文章發表以後,關於「戲劇性」在電影藝術中的地位問題,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邵牧君等人對以上觀點表示了不同意見。邵牧君在闡述了戲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後提出:「戲劇化並不等於典型化,但典型化必須要戲劇化。」針對以上兩種意見,張駿祥提出了「一夫多妻」的主張,他說:「電影文學對敘事文學、戲劇文學、抒情文學要兼收並蓄,就叫做『一夫多妻』吧。」
在關於電影戲劇性問題的論爭稍後,又爆發了另一場關於電影文學性問題的論爭。電影文學性命題的提出,既是在戲劇電影觀念面臨挑戰時,探索電影本體論的一種新的努力,也是對那一時期創作實踐中過於追求新形式、新技巧偏向的批評。在1980年初召開的一次導演總結會上,張駿祥提出了「文學價值」說。張駿祥說:「針對某些片面強調形式的偏向,我們要大聲疾呼:不要忽視了電影的文學價值」。「文學價值」首先是指「作品的思想內容」;其次是「關於典型形像的塑造」;第三是「關於文學的表現手段」;第四是「節奏、氣氛、風格和樣式」。這些都是應由劇本所「提供」和「決定」、而由導演用電影手段來「體現」和「完成」的「文學價值」。張駿祥的發言在電影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反響,許多刊物圍繞「文學性」和「文學價值」以及和電影的關系展開了討論陳荒煤撰文提出「不要忘了文學」,許多文章從不同角度強調了電影的文學性。和以上意見相對,鄭雪萊發表了《電影文學與電影特性問題》的文章,對「文學價值」說提出質疑。他說:「我很懷疑,『電影文學價值』如果作為一個嚴格的文藝概念,它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可以這樣來界說。」「如果一定要用『價值』這字眼的話,那麼各種藝術所要體現的可說是『美學價值』,而未必是『文學價值』。」「我認為,不可以脫離電影美學特性和電影特殊表現手段來談論電影的本質。」鍾惦也在《電影文學要改弦更張》一文中提出「諸種藝術均須發展其自身」的觀點。
在另一方面,一種並非以論爭面目出現的更為深入具體的電影理論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那就是對於影像(包括聲音)結構特性的研究。它們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從影像結構的本身,即電影的具體手段出發的。倪震在《電影造型》一文中提出:「一個被拍攝下來的戲,和一個有著戲的因素的『電影』,這是性質不同的兩件事。所以,一部電影在它最初構思的時候,就應該是由視覺的(或視聽的)元素構成其骨肉之軀。」從這個基本認識出發,作者在文章中結合電影創作中劇作、導演、表演、攝影、美工各個環節詳細闡述了造型元素的重要性及其運作方式。周傳基在《電影時間結構中的聲音》一文中強調了電影的聲音對於電影的重要意義。首先,「聲音給電影帶來了更豐富的內在運動,電影增加了內在的理性思維運動──言語,和內在的感情運動──音樂。因此電影可以形成更復雜的時空結構」。其次,「出現了一個聲音空間」;並且「聲音和視覺畫框之間出現了張力」。另外,周傳基還對電影從無聲片到有聲片的歷史以及電影聲音的各種構成因素、運作方式進行了研究。對於影像結構特性的另一個層次的研究是從有關的經典理論,即蒙太奇和長鏡頭之爭出發的。1980年,周傳基、李陀發表《一個值得重視的電影美學學派》一文,較為系統地介紹了A.巴贊的長鏡頭理論,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國歷來「對蒙太奇是很重視的,這當然無可非議。但我們今天是否可以兼采眾長,不一定再保持一邊倒?例如蒙太奇理論比起長鏡頭理論,對鏡頭的內部結構,對單個鏡頭的表現力,注意得就不夠。」鄭雪萊、俞虹則撰文對蒙太奇和長鏡頭之爭表示了另一種觀點,他們在強調「以辯證思維為基礎的蒙太奇理論並沒有過時」的同時,對紀錄派理論表現出更多的批評意向。之後,又有許多文章對影像理論的這兩個層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於電影民族化問題的研究在60年代的基礎上得到了新的發展,這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主張的具體和深入的闡述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口號本身的反思上其中,堅持電影民族化口號並對其內涵作了較為系統闡述的有羅藝軍。他在1981年發表《電影的民族風格初探》及其以後有關文章中提出:電影的民族風格是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既表現在對社會生活的民族特色(人物的民族氣質、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民族風貌)把握上,也顯現在民族審美經驗、審美習慣的追求中。這不是對古典文學、 戲曲、 國畫的某些技法、程式的生吞活剝,而是按照電影藝術的特性吸收傳統美學的精神。不贊成提電影民族化口號並對自己觀點作出有力表述的有邵牧君。他在《「異中有同」辯》及一些文章中認為:「民族化」是一個針對外來文化的口號,它要求把外來文化的影響置於民族文化傳統的管轄之下。在文化問題上鼓吹走「民族化」的道路,必然意味著今隨古制,崇尚國粹,與現代化步伐是不合拍的。
新時期電影理論的發展,一個共同的傾向是對傳統命題全面反思,開創了中國電影理論史上一個空前活躍的時代。

㈨ 電影理論的分類

電影理論的具體范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電影的本質、本性、基本特徵如電影究竟是什麼,電影有別於其他藝術的特質何在,電影藝術語言應是什麼樣的,電影形式的規律性究竟如何等;
2、與創作方法相聯系的電影理論,如革命現實主義電影理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理論,新現實主義電影理論,現代主義電影理論,「新左派」電影理論等;
3、電影具體創作理論,如電影劇作理論,電影導演理論,電影表演理論,電影攝影理論等。

閱讀全文

與理論電影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公寓5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136
監進時間的電影圖片 瀏覽:352
93洛麗塔電影圖片 瀏覽:561
看一個成龍電影 瀏覽:975
大尺度校園電影推薦日本校園 瀏覽:584
日韓系列電影網站 瀏覽:689
電影四大名捕捕神被誰殺的 瀏覽:569
紅包2014電影完整版 瀏覽:877
love法國電影花絮 瀏覽:299
同心難改電影中文版 瀏覽:403
泰國電影路亞 瀏覽:173
男演員電影自慰 瀏覽:156
天才計劃電影演員 瀏覽:998
我想看胡一天電影完整版 瀏覽:86
黑暗降臨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197
我想邀請你去看電影英文 瀏覽:879
智齒電影中國演員表 瀏覽:971
2010年全年電影票房 瀏覽:405
韓國電影中文2021 瀏覽:481
電影大虎主角兒子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