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部電影的製作有哪些步驟
出品人:一般都是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製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
製片人:任務基本上跟出品人差不多,他負責整個影片的「催化」工作,督促大家快點完片,但也要保證質量。同時還是拍攝影片過程中的「管理人員」,負責監督整個影片的製作過程,確保大家沒有「偷奸耍滑」、沒有浪費投資商的錢等,跟工程監理的角色相似。
顧問:如果是歷史題材或比較其它專業的題材的影片,為使影片更具說服力或可信性,以及提供必要的指導及幫助,製片人會邀請權威人士作影片顧問。
導演:負責將劇本中刻化的各個人物角色,利用各種拍攝資源(道具、場地、演員等)將劇本演繹出來,成片、拷貝等。
副導演:兼具導演及監制的角色,是導演的左右手。
監制:主要是針對劇本,為維護劇本原貌給導演的拍攝工作提意見。
演員:根據導演及劇本的要求演繹劇本內容。
場務(劇務):負責提供拍攝影片所必需的物品及便利措施,如准備道具、選擇場景、維護片場秩序、搞好後勤服務工作等。
布景師:負責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的場景。
燈光:為達到電影藝術效果,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燈光效果。
造型師:根據劇本及導演要求為影片中的演員定出造型。
化妝師:「濃妝淡抹總相宜」,化妝師亦需按照劇本及導演要求給演員化妝,同時還要考慮到造型的要求。
特技人員:根據劇本內容,為影片增添精彩場面,但又必須使用專業人士表演,特技人員功不可沒。
後期處理:影片整體拍攝完封鏡後,導演和監制看過母片之後感覺有些地方需要用科技手段處理,達到電影藝術效果而作的修改,必要時還可能重拍某些鏡頭。期間有配樂、配音、加字幕、加特效等。對應的就會有作曲、配音演員、特技效果人員等。
作曲:為影片編配合適的曲子。相應的還會有樂隊、指揮、演唱者等人員。
剪輯:因拍攝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重復的或者多餘的鏡頭,為使影片整體效果自然和諧流暢,同時兼顧導演及劇本的風格要求,剪輯師需要將整片中不必要的鏡頭剪掉。
影片拷貝:母片處理完成後,製片人會找專業的電影拷貝公司拷貝子片,運往各地電影市場,待上市或上映。
一部影片的製作凝聚了電影工作人員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所有為使影片成功上映而付出艱辛努力的人都是一心一意想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好的作品的人,他們是偉大的、無私的。
網上查的。
B. 一部電影製作的全過程
從前期的拍攝階段來說,影視製作都需要大量的籌備工作,需要計劃、場景、資金和設備的支持。前期製作中選擇劇本很重要,選擇一個好的劇本往往是成功的一半,這有時跟一個導演的嗅覺靈敏度有關,選擇一個好的劇本,然後要對它進行深加工,使它更加適合搬上熒幕,用電影這種藝術手段表現出來.其次就是要選好演員,這也至關重要,首先演員的氣質要接近所要飾演的角色,其次就是演員本身對劇本和角色的理解與把握,一個出色的演員就在於他能把最平凡、最不起眼的角色演繹得生動形象。在預算方面主要考慮的場景選擇的費用,以及對演員的酬勞問題,象最近幾年所謂的大片都有一種趨勢,就是大製作,大成本,除了考慮到場景、演員這些前期製作費用外,還要考慮到後期剪輯工作的費用,象《英雄》它的後期製作剪輯就不是在國內,當然這就需要大的投入,預算這方面肯定要根據自身的財力情況來制定。
影視的拍攝技法採用的是「推、拉、搖、移、俯、仰、跟、追」,幾乎都可以互用的,電影膠片的拍攝使用攝影機,拍攝比較復雜,需要用很多的機位,更多的採用移動鏡頭,電影用放映機來實現放映。而且不能實現同步直播,而電子影像的拍攝是使用攝像機,採用線形掃描。電子影像分解成最小—像素,用電子束將光點信號拾取後,通過單通道送入發射端。通過攝像機所攝取的光、色信號可以直接傳送到電視台的播放系統,即可以實現直播。也可以通過錄像機記錄在磁帶上以進行後期編輯創作。
從製作原理上來說,影視是通過對現實的再現,通過機器拍攝出畫面,再通過機器設備還原畫面,從而使我們可以從它們中看到活生生的畫面的過程。將動作分解、記錄、重放的原理和過程是影視動態再現的共同的基礎。
在後期製作編輯方面,需要沖洗底片、印製樣片、剪輯樣片、畫面套底、印製校正拷貝、印製標准拷貝等製作工序,電影拷貝製作電影藝術的最終產品,是電影創作者向觀眾傳遞信息的媒介。洗片加工和洗印工序也是洗印工藝中的基本工序。後期的製作主要是指對樣片的剪輯、聲畫合成等工序。影視是需要存精去粗的藝術,對影響內容的不必要的東西剪輯掉,還有為了更好的與畫面相配合,進行混音、配音。進行特技的處理加工等,這些都是影視必做的功課。
C. 拍一部電影。需要做哪些准備工作能詳細點嗎
劇本,分鏡本,道具,器材,場地,演員,預算表,准備好錢,拍攝日程。以上按順序都准備好之後就可以開始拍攝了。至於你所說的審批之類的,那要看你准備往哪兒放,網上的話只需要上傳,電視台的話你需要製作pal格式的影片送當地電視台,但通常電視台是不會放的,除非你花錢按廣告走,如果想上院線,那你需要送當地廣電局通過它逐級上遞,通過國家公映電影的審批手續,這個過程是不需要花錢的,也花不起,過了之後你就可以找到電影院,向他推銷你的電影,但需要注意避開有熱門電影上映的季節。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
D. 一部影視作品的製作到播放需要經歷什麼
1、確定劇本內容及版權歸屬部分,尋找劇本製作者,該改編的改編,作為投資製片方,應該有一個負責前期統籌的助理幫助完成這一部分及後續部分。
2、確定劇組成員,比如前期的導演、美工等在內的主要劇組成員,籌劃拍攝場地及費用
(這一部分包括了製片成本預算、前期道具和服裝製作、後期特效處理、外景地選景、導演選角等部分、製表、劇本及台詞本和道具本等等各種東西的製作等等等等)
10、等待公映,考慮參加電影節問題,一般情況下,沖擊提名是很好的選擇,這一部分可以放到第4、5部分聯系,這樣可以提前安排好參選的電影節。
11、公映期開始前,安排好網路影視版權的同步,和後續音像製品的發售(一般間差在一周到一個月內,即公映一周後放網路,兩周或一個月後放音像)
而且還有一點,確定你所製作的影片不在《廣電總局關於改進和完善電影劇本(梗概)備案、電影片審查工作的通知》的范圍內,否則劇本還是要受審。
E. 一部電影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1, 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現在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 資金. 每部電影都不能沒有雄厚的資金,象<強戰世界>這樣的電影,超過了2億美金,那麼就得找到一個很厲害的公司做電影投資.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 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 組建攝制組,進行拍攝.
6, 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 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 發行海報,廣告宣傳.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 電影國際發行,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 參加電影節
^^
F. 拍好一部電影的製作流程是怎樣的
1, 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現在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 資金. 每部電影都不能沒有雄厚的資金,象<強戰世界>這樣的電影,超過了2億美金,那麼就得找到一個很厲害的公司做電影投資.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 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 組建攝制組,進行拍攝.
6, 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 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 發行海報,廣告宣傳.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 電影國際發行,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 參加電影節
G. 我想知道製作一部電影的詳細過程
出品人:一般都是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製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
製片人:任務基本上跟出品人差不多,他負責整個影片的「催化」工作,督促大家快點完片,但也要保證質量。同時還是拍攝影片過程中的「管理人員」,負責監督整個影片的製作過程,確保大家沒有「偷奸耍滑」、沒有浪費投資商的錢等,跟工程監理的角色相似。
顧問:如果是歷史題材或比較其它專業的題材的影片,為使影片更具說服力或可信性,以及提供必要的指導及幫助,製片人會邀請權威人士作影片顧問。
導演:負責將劇本中刻化的各個人物角色,利用各種拍攝資源(道具、場地、演員等)將劇本演繹出來,成片、拷貝等。
副導演:兼具導演及監制的角色,是導演的左右手。
監制:主要是針對劇本,為維護劇本原貌給導演的拍攝工作提意見。
演員:根據導演及劇本的要求演繹劇本內容。
場務(劇務):負責提供拍攝影片所必需的物品及便利措施,如准備道具、選擇場景、維護片場秩序、搞好後勤服務工作等。
布景師:負責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的場景。
燈光:為達到電影藝術效果,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燈光效果。
造型師:根據劇本及導演要求為影片中的演員定出造型。
化妝師:「濃妝淡抹總相宜」,化妝師亦需按照劇本及導演要求給演員化妝,同時還要考慮到造型的要求。
特技人員:根據劇本內容,為影片增添精彩場面,但又必須使用專業人士表演,特技人員功不可沒。
後期處理:影片整體拍攝完封鏡後,導演和監制看過母片之後感覺有些地方需要用科技手段處理,達到電影藝術效果而作的修改,必要時還可能重拍某些鏡頭。期間有配樂、配音、加字幕、加特效等。對應的就會有作曲、配音演員、特技效果人員等。
作曲:為影片編配合適的曲子。相應的還會有樂隊、指揮、演唱者等人員。
剪輯:因拍攝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重復的或者多餘的鏡頭,為使影片整體效果自然和諧流暢,同時兼顧導演及劇本的風格要求,剪輯師需要將整片中不必要的鏡頭剪掉。
影片拷貝:母片處理完成後,製片人會找專業的電影拷貝公司拷貝子片,運往各地電影市場,待上市或上映。
一部影片的製作凝聚了電影工作人員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所有為使影片成功上映而付出艱辛努力的人都是一心一意想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好的作品的人,他們是偉大的、無私的。如果有人蓄意拍攝「圖謀不軌、有違史實」的影片,那他就是社會渣滓、人民的敵人!
H. 拍攝一部電影需要幾個步驟
1、首先是製片方找到一個願意投拍的劇本,與原作者簽署拍攝協議。
2、製片方尋找投資人,購買原著的拍攝權。
3、製片方尋找適合的導演、編劇等,組成劇組。
4、劇組成立後,編劇與導演編制分鏡頭劇本,副導演尋找演員,談好報酬;尋找合適的合作者,比如後期製作團隊、特技團隊等等。
5、投入拍攝。
6、後期製作,開展公映前的宣傳。
7、首映式。
8、公映。
9、分錢, 或者賠錢。
(8)一部電影的製作需要注意擴展閱讀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為規范和改進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和電影片管理制度,提高電影質量,繁榮電影創作,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電影業健康發展,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對影片的內容和技術進行審查。
歐洲是國際電影節的發源地,現有24個國家,先後舉辦144個電影節。其中義大利27個,法國26個,西班牙23個,三個國家共76個,占歐洲總數的一半左右。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三個電影節,分別為: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I. 電影製作的一些標准
按:美國或許不是年生產影片最多的國家,但絕對是世界電影市場最大份額的持有者,無論你是否喜歡美國電影,它的地位都不言而喻。但很遺憾,現在彷彿一提到美國電影,能讓人想到的就只有「泰坦尼克號」、「真實的謊言」、「變形金剛」等,而且似乎美國電影就可以跟好萊塢電影劃上等號,似乎美國電影就可以跟純粹的商業片劃上等號,這種想法無疑too simple,所以,我才產生興趣,就這個問題,說兩句。
一、美國電影不等於好萊塢電影
這個標題很大,我努力一條一條理清順序來寫,其實關於對好萊塢的認識,周黎明先生那兩本書可以作為很好的材料,那上面涉及的內容,我就不詳細說了。
什麼是好萊塢電影?如果將這個詞狹義理解,我們可以理解為在三四十年代美國電影黃金時期,由處於好萊塢的美國最大的八大片廠米高梅、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雷電華、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聯美(聯藝)等製作發行的影片,甚至不僅製作發行,連放映也是在這些公司控制的院線中。但大家知道,美國人反壟斷反得很厲害,這種垂直的包攬了生產到銷售所有環節的行為——特別是一些控制了大量影院的公司,被認為是壟斷,所以後來放映這一塊,基本與製作和發行分家。而經過了這么多年的風吹雨打,這八大公司也是興衰榮辱命運不一,拍了《公民凱恩》的雷電華倒了,本來就是有錢的演員們拉起來的聯美也沒了,哥倫比亞被索尼兼並,華納更是與美國在線合並,米高梅被一部《風語者》搞得幾乎破產,不過類似於做大的迪斯尼,新線,本來是迪斯尼旗下的米拉麥克斯,以及剛剛被派拉蒙兼並的夢工場又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紛紛崛起,成為這塊電影王國的新貴。
簡單解釋了一下後,可以看到,如果按照狹義來理解,基本只有這八大片廠製作發行的影片才能叫好萊塢電影。而現在,很多時候,即使大公司進行了發行工作,也不等於這就是他們的作品——因為大公司對發行渠道的壟斷還是不言而喻的,何況,即使獨立製作能夠承擔得起集約的製作費用,在發行特別是後期宣傳上的花費(某種意義上形同灑錢的浪費,但不這么干還不行)是很難付得起的,但這些由大公司負責發行工作的獨立製作影片,你很難說是那個刻板的「好萊塢電影」,所以,當有「專家」對當年橫掃奧斯卡的指環王3評價為典型的「好萊塢商業製作」時,顯然,他沒有去查查這部電影的製作班底。
那麼,現在對好萊塢電影的定義沒有這樣刻板,對其認同度可能更大成分上是從電影的一些表徵上的認同,例如故事的套路、對視覺奇觀的強調、在暴露場面戲上的把握以及意識形態標簽。這樣的見解,也許會得到更多的認同。即使關於這一點,這種觀念中的「好萊塢電影」也並非沒有可取之處,不過,我會在稍後談這個問題。還是回到前面,對製作關繫上的釐清,可以使我們看到,實際上,純粹由代表著好萊塢的大公司製作的電影,絕不能代表一個完整的美國電影。實際上,在8mm之後,隨著DV的出現,電影製作成本的彈性越來越大,使用大量大場面和CGI,你也許會花上百萬美元去僅僅拍一個幾秒鍾的鏡頭,但更多年輕的電影愛好者可以只花很少的錢就拍出一部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而不是家庭錄影。《女巫布萊爾》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羅伯特羅德里格斯的《殺手悲歌》更是只用了9000美元左右!正是這些或小或大的獨立製作的存在,才為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基礎。而且,即便是好萊塢,傳統的片廠制度實際上早已經被打破,過去那種桌子上放上3個劇本,隨便拿一個,要拍時就換幾個明星改幾句台詞和幾個沖突情節的純粹工業化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即便像指環王3這樣的史詩之作,如果真的來看的話,實際上也可以放進獨立製作的陣營中去,盡管它接受了大公司的融資,但實際製作單位並非大公司,而且PJ也像他當年玩「Bad Taste」一樣,享有高度自由。獨立製作和大公司之間並不像我們的專家所想像得那樣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的劍拔弩張,前者需要資金注入來提高製作水準,後者需要創新的意識來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聰明人所做的不是保持清高,互相看不起對方,而是取長補短,說好聽點,叫力量博弈,說不好聽,就是互相利用。讓他們互相利用去吧,反正最後最開心的,是我們影迷。
至於美國那些獨立製作所取得的成就,我就不用多說了吧,隨便講幾位導演在國內影迷中都是如雷貫耳:科恩兄弟、大衛林奇、理查德林克萊特,哦,差點忘記了最能代表獨立製作精神的凱文史密斯,他的《瘋狂店員》可是通過刷幹了20來張信用卡拍出來的,他的橫空出世可是大大激勵後來者,一個電影學院學生看了《瘋狂店員》後簡直無法相信這是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Silent Bob拍出來的,當時就揚言:靠,他都能拍電影,我也能!所以,不要一看到《律政俏佳人》、《美女與野獸》、《限制級特工》就以為是美國電影的全部——想想《巴頓芬克》、《我心狂野》、《喚醒人生》吧。
二、商業?藝術?怎麼評價一部電影
前面講了這么多,似乎是為美國的獨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劃清了界線,ok,即便承認了獨立電影的成就,似乎一群文藝青年/中年們還是會緊咬著不放:那又怎麼樣?俗氣的好萊塢商業片還是美國電影的主流,這些電影就是比不上歐洲的、日本的!那才叫藝術!
注意,這里有一個關鍵詞,「商業片」。只要是公開發行的電影,都要賣票,都要賣碟,哪部的製作者敢說自己沒有商業目的——就算不想賺錢,至少你也要收回成本吧?拍地獄天使的霍華德休斯可以不在乎賺了多少錢無止境地投入,但這豈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更何況,那部當時天價製作的地獄天使,按照文青/中的觀點來看,可是標準的商業製作。再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斬獲n項凱撒獎但被法國評論界認為是向傳統優質電影倒退的最後一班地鐵,是法國當年的票房冠軍;另一個是被冠以中國第一商業片導演的馮小剛,他的《大腕》在日本是在藝術院線上映的。這說明了什麼?第一,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需求,在我們這里被當成藝術得不得了的東西,也許在原產地就是作為商業片看待的,反之亦然,這就是文化差異,好萊塢的商業製作所以能在全球大行其道,與其說這是文化侵略,不如講它抓住了一些普世的東西;第二,藝術電影,或者說被認為「藝術」的電影,跟票房成功並不矛盾,至少,不應該以票房失敗為榮,連基耶斯洛夫斯基也不覺得這是多麼光彩的事情(所以戈達爾那話完全是誤人子弟的放屁!),你可以不取悅觀眾,但沒必要矯情地與觀眾為敵。
所以,在這里,我們以商業片與藝術片作為電影的分野的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偽命題,因為兩者根本就不能形成對立,也許不用太多功夫,你就能找到完全商業一點都不藝術的電影,但你要找一部完全藝術一點都不商業的電影可不太容易,更何況,前者就沒有可取之處嗎——即使不用文青/中所熱衷的方式濫情分析加刻意拔高——比如說被公認為爛片且幾乎不會得到「藝術」認同的《珍珠港》,哪怕你再不屑這部電影,那個追著炸彈的屁股落下來的鏡頭想必還是會給你深刻的印象,對於一部票房口碑都糟糕的作品來說,這就夠了(雖然製片商不會這樣認為)。
這就引出了我對電影的評判標准:媚俗和作者。前者的意思不用多說,沿襲著陳腐的套路,講嚼爛的故事以平庸的方式再演繹一遍。而後者,除了《電影手冊》最初定義的風格化之外,我更看重的一點,是創新,是新意,或者是對已經使用過的方法的擴展、補充與最佳程度的發揮,這是一切藝術發展下去的靈魂。
這種作者意識不僅是體現在導演身上,尤其對於很多時候並不以導演能力為看點的商業片而言。機智的對白可以是一種作者創新,鏡頭的使用上可以體現作者創新,燈光、美術、音樂……即便是動作設計上,成龍、甄子丹、袁和平等不還是打出了這種東方味道十足的作者!(看看過去的成龍片,你就知道托尼渣根本不算什麼)電影,作為電影,而不是小說或者其他,正因為技術在其中所佔的地位是其他藝術中技術成分難以比擬的,所以技術即使不能被視為電影的主導,至少也不應該被文青/中忽視成一個次要因素。這里順便講下自己的觀影經歷,現在純粹商業製作看得很少,倒不說自己清高得不願意去碰那些「俗物」,而是高中時代放假期間瘋狂地看碟,幾乎暑期檔票房前十都不會落下,商業片的套路太瞭然於胸了,而現在難得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商業製作,只是不停地炒冷飯。所以,去年我最欣賞的一部電影是Hot Fuzz,它融合了幾乎所有男性喜愛的類型片因素(警匪、黑幫、驚悚、懸疑、恐怖、黑色、喜劇、動作甚至公路片和戰爭片都能找到點影子),打造出來的卻是完全自我特質的東西,那三個英國小子繼僵屍肖恩顛覆了僵屍片後,又用這部電影繼續顛覆著類型片,同時——不像昆汀的電影那樣有再多錢都做得很粗糙作坊味道十足——他們做得非常精緻和緊湊,沒有一個鏡頭一句台詞是多餘的。這部雖然很難入文青/中的法眼,因為除了從「一切為了大局」引申幾句批判之外,就沒什麼可說了(去年教一群小孩寫應試影評的時候,直接告訴她們,找不到話說就扯人性,什麼弱智電影都可以往人性陰暗或者人性本善上扯……),但這絲毫無損這是一部絕佳電影的事實。
三、好萊塢電影不過爾爾?
相信說到這里,看了我上面的評價標准,對於這個問題應該有了個比較明確的答案了吧。事實上,好萊塢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世界上最開放的電影生產基地,在法國、德國、丹麥、瑞典電影稱雄一時的二三十年代,好萊塢的魅力還難以跟歐洲相抗衡,但是,隨著納粹愚蠢的民族清洗,大批猶太血統或者對納粹政策不滿的電影人紛紛來到好萊塢,這對其力量的壯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即便經歷了五十年代麥卡錫主義的恐怖,但並沒有影響好萊塢的開放態度,哪怕是來自蘇聯的導演都無所謂,比如邦達爾丘克就曾赴美拍攝了史詩片《滑鐵盧》。
但開放不等於好適應,畢竟,賺錢是這里的第一要義,如果能既賺錢又藝術,那是最好,但如果兩者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前者肯定是首要考慮,雖然不乏成功的適應者,如希區柯克、波蘭斯基、米洛斯福爾曼等,但特呂弗、路易馬勒在稍加嘗試後便回歸祖國——即便如此,馬勒在美國拍攝的《大西洋城》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關於這個問題,福爾曼說得好:搞電影這一行,你總是會受到壓力的。在共產黨國家,你受到的不是商業上的壓力,而是強大的意識形態上的壓力。在美國,意識形態上的壓力一點也沒有,但是有商業上的壓力。說老實話,我寧願要商業上的壓力,那樣我就為觀眾的口味所驅使。而在意識形態的壓力下,我得受別人的擺布。再者,把好萊塢看作是一個實體是錯誤的。不是只有一個好萊塢——而是有數以百計個好萊塢,在每一道門的背後,你會發現一個不同的好萊塢。如果你運氣好,能在合適的時候找對一個合適的門的話,你是可以在美國做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的。
只有建立起來這樣一個強大的電影工業而不是依靠天知道什麼時候誕生的大師,長期持續的藝術佳作的出現,才有可能,話說回來,沒有這種基礎,大師還沒得到哺乳便已經餓死了。有人鄙視呂克貝松後來的商業化運作,孰不知不僅在自戀狂輩出的法國他本來就不是一個文藝青年,而且他這樣做才是真的對歐洲電影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大群新銳的歐洲導演在他的提攜下成長起來,並且為歐洲藝術電影脈絡的延續提供了很好的資金來源。如果藝術電影需要靠國家救濟才能養活的話,不僅藝術電影、獨立製作要死,整個電影事業都活不下去——看看台灣電影的現狀便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