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德國電影特徵
德國人善拍帶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政治反思片」和「戰爭反思片」,對於前者,我看過並不多,比如《羅拉快跑》、《柏林蒼穹下》等等。
60年代中期,德國電影事業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開始有了新的面貌,即推出了「新的
德國電影」。一些比較年輕的導演拍攝出形式上令人注目的、一部分還是針砭時弊的故事片,
從而聲譽鵲起。不過,大多數新的德國電影還是難得與觀眾見面。其原因在於各個影片出租公司偏愛美國電影。然而,這同德國電影本身的特點也有關系。多數德國電影以揭露社會矛盾為題材,節奏緩慢,視角獨特。他們更注重與引導人們思考,而不是以緊張的情節引人入勝。
新的德國電影最常見的體裁往往是納粹時代發生的事及其後果;還有當今德國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但這些又可以追溯到納粹時期
B. 簡述新德國電影運動
連分都沒有,還要不能復制。誰會給你寫篇文章。
起碼懸賞超過400分才有人幫你寫。
C. 新德國電影運動中,法斯賓德被稱為心臟。施隆多夫被稱為四肢,請問赫爾措格與文德斯分別稱為什麼
眼睛 維姆-文德斯。
意志:沃納-赫爾佐格。
D.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發展
與西方其他電影藝術運動一樣,新德國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們首要的任務是向政府伸手要錢。他們通過各種活動,於1965年成立了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集資500萬馬克資助拍片。他們用這筆青年電影基金,在三年時間里資助青年電影導演們拍出了20部新影片。

E.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危機
70年代初,新德國電影陷入危機。其直接原因在於聯邦德國議會修改了電影資助法。新的資助法規定,凡申請資助者,必須先拿出一部資歷證明影片,才能有資格申請資助新的拍片計劃。等條款。這些新規定,嚴重地制約著新生力量。由於資金短缺,新的短片計劃無法實現,已經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買主,迫使影片數量大幅度減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資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業片。但是,也有一些導演在危機中苦鬥,使運動逐漸擺脫危機,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賓德、赫爾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導演最受西方電影界的注意,成為新德國電影的代表人物。1975年至1979年,赫爾措格拍攝了《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法斯賓德拍攝了《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攝的《鐵皮鼓》分別在戛納和美國奧斯卡等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新德國電影運動在1975年和1979年再次出現高潮,而從1979年開始的高潮一直延續至今,歷久不衰,成為西方電影界最受注意的藝術運動。

F. 名詞解釋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德國電影"運動原來叫做"青年德國電影"運動。這個運動發起於1962年春的奧勃毫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工作者聯名發表了《奧勃毫森宣言》,宣稱"舊電影已經滅亡。我們寄希望於新電影"。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電影語言。"他們還宣告:"我們現在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新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這番宣言被認為是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正式綱領性文件,它揭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
新德國電影運動如同其他文藝運動一樣,有其產生的社會的根源。50年代的西德電影,可以說是經濟繁榮,藝術上停滯的時期;進入60年代卻陷入了全國的危機,觀眾人數從50年代後期8億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來,影片產量和影院數目也隨之下降。到1966年,聯邦德國僅產生了60部影片,還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電視的沖擊外,更主要的在於影片藝術質量低劣,1961年竟然無法從當年攝制的影片中評選出一部值得授於"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的影片。更為難堪的是,有些國際形電影節把聯邦德國送展的影片,以不夠電影節比賽水準為由原封退還。許多影評理論家撰文抨擊聯邦德國是沒有電影的國家。面對這種嚴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電影工作者擁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在上述電影節中發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舊電影開戰,力求西德電影在內容和形式上盡快突破創新,從而振興民族電影。
與西方其他電影藝術運動一樣,新德國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們首要的任務是向政府伸手要錢。他們通過各種活動,於1965年成立了"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集資500萬馬克資助拍片。他們用這筆"青年電影基金",在三年時間里資助青年電影導演們拍出了20部新影片。
1965年至1968年,新德國電影運動掀起了第一個創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魯格的《和昨天告別》,夏摩尼的《禁獵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萊斯》,它們分別在威尼斯,柏林和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得了獎,為新德國電影走向國際影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70年代初,新德國電影陷入危機。其直接原因在於聯邦德國議會修改了"電影資助法"。新的資助法規定,凡申請資助者,必須先拿出一部"資歷證明"影片,才能有資格申請資助新的拍片計劃。等條款。這些新規定,嚴重地制約著新生力量。由於資金短缺,新的短片計劃無法實現,已經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買主,迫使影片數量大幅度減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資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業片。但是,也有一些導演在危機中苦鬥,使運動逐漸擺脫危機,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賓德、赫爾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導演最受西方電影界的注意。1975年至1979年,赫爾措格拍攝了《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法斯賓德拍攝了《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攝的《鑼鼓》分別在戛納和美國奧斯卡等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新德國電影運動在1975年和1979年西次出現高潮,而從1979年開始的高潮一直延續至今,歷久不衰,成為西方電影界最受注意的藝術運動。
G.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原來叫做青年德國電影運動。這個運動發起於1962年春的奧勃毫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工作者聯名發表了《奧勃毫森宣言》,宣稱舊電影已經滅亡。我們寄希望於新電影。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電影語言。他們還宣告:我們現在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新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這番宣言被認為是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正式綱領性文件,它揭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

H. 新德國電影的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發軔於1962年春天的奧伯豪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家聯名發表《奧勃豪森宣言》,稱「舊電影已經死亡,我們對新電影滿懷信心。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電影語言……我們要創造的電影應該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這個宣言本身就是人類對話精神的體現,此後德國電影逐漸擺脫傳統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影響,走向世界,成為當時歐洲電影與世界電影對話的新的一極。

I. 電影《1917》有什麼優缺點
電影《1917》剛一問世,立刻引起全球好評。導演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用擅長的講故事模式,再加上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Roger Deakins)熟稔的一鏡到底的技術,二人珠聯璧合,製作了一部堪稱驚艷的影片,然而,《1917》最終卻在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時敗下陣來,只獲得了最佳攝影等獎項,這個結果其實沒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畢竟《1917》是一部優缺點分明的電影:攝影傑出,但故事平庸。

《1917》給人的震撼,主要是在一鏡到底的技術造成的感官沖擊與畫面美學上,這超越了觀眾看電影想要“感同身受的刺激”的預期,但也是由於一鏡到底技術,導演無法把故事的價值觀嵌入電影之中,造成了顯而易見的缺陷。總的來說,《1917》優缺點分明,薩姆·門德斯用傑出的攝影技術,拍攝了一個平庸的故事。
J.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詳細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如同其他文藝運動一樣,有其產生的社會的根源。50年代的西德電影,可以說是經濟繁榮,藝術上停滯的時期;進入60年代卻陷入了全國的危機,觀眾人數從50年代後期8億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來,影片產量和影院數目也隨之下降。到1966年,聯邦德國僅產生了60部影片,還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電視的沖擊外,更主要的在於影片藝術質量低劣,1961年竟然無法從當年攝制的影片中評選出一部值得授於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的影片。更為難堪的是,有些國際性電影節把聯邦德國送展的影片,以不夠電影節比賽水準為由原封退還。許多影評理論家撰文抨擊聯邦德國是沒有電影的國家。面對這種嚴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電影工作者擁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在上述電影節中發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舊電影開戰,力求西德電影在內容和形式上盡快突破創新,從而振興民族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