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說影響你(感觸深也行)最大的一本書,或是一部電影,一句話,或者是一個人,一件事都可以,讓我也起起
美麗人生,不解釋
2. 對你們影響最大的電影是什麼一兩部都可以,告訴我吧~
嗯,我同意樓上推薦,94年出的肖申克的救贖,十分經典。同時,如果你是個在愛情當面躑躅而不夠大膽的人,推薦你看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希望對你有幫助
3. 電影論文
美國夢、樂觀主義——美國電影《阿甘正傳》反映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
【摘 要】電影反映人們的生活,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透過電影,觀賞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傳奇經歷,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了解到了美國世代傳承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所反映的這些美國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包括美國夢和美國人的樂觀主義。
【關鍵詞】美國電影 《阿甘正傳》 美國夢 樂觀主義
20世紀以來的100年,世界傳播事業和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將人類帶入了信息社會。在信息時代,媒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報紙、雜志、電視、電影等是較為先進的信息傳播活動形態。其中電影也許是最具影響力的傳媒。電影就像一個微觀世界,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和思想觀念。
在美國電影中,「美國夢」和「樂觀主義」是常被涉及的主題。那什麼是「美國夢」呢?最具代表的關於「美國夢」的電影就是《阿甘正傳》。《阿甘正傳》 (1994)是由羅伯特•澤梅基斯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電影」(反智電影)。該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阿甘正傳》一舉獲得13項提名,包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大獎,還奪得了當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並在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後該片又進入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百部電影之列。因此《阿甘正傳》可以說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愚人電
影的神話。
一、《阿甘正傳》簡介
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紀中葉、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的綠茵堡鎮,由於父親早逝,他的母親獨自將他撫養長大。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憑借跑步的天賦,他順利地完成大學學業並參了軍,隨後開赴越南戰場。在軍營里,他結識了「捕蝦迷」布巴和神經兮兮的丹•泰勒中尉。布巴在越戰中喪生,丹中尉失去了雙腿,阿甘則因為救人成了戰斗英雄。回國後,阿甘為了履行對布巴的承諾,買下了一艘破船開始捕蝦。一系列機緣巧合後,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氣,還莫名其妙地累積了大量資產。不過,錢並不是阿甘所看重的東西。阿甘和女孩珍妮青梅竹馬,可珍妮有自己的夢想,不願平淡地度過一生……
二、《阿甘正傳》的主題
親情、友情和愛情一直是人類歷史上永恆的話題。圍繞著愚人文化這一背景,影片講述了發生在阿甘身上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故事。阿甘自幼腿部殘疾而且智商低下,小鎮上的人都用異樣的目光看待阿甘,只有兩位女性關心、愛護他:母親給予了他偉大的母愛,珍妮則以純真的少女情懷溫暖著他的心。在母親心目中,阿甘不是負擔,而是上天對她的饋贈,她傾盡全力撫養阿甘,總有辦法找到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他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人生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會嘗到什麼樣的味道」,「笨有笨的作為(傻人有傻福)」,並且為了能夠為他爭取於正常兒童同樣的生活學習機會,她甚至答應陪校長睡覺。
《阿甘正傳》表達了許多不同的主題,其中被導演反復強調的就是對生活永不放棄。這部電影不僅給人以情感上的教育,而且也是一部關於美國 20世紀50年代到1982年的社會史,非常值得一看。阿甘智商雖低,但他心地單純,信念堅定,做到了很多正常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在運動、戰場、商場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阿甘的人生歷程中穿插著美國戰後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貓王、披頭士樂隊、種族問題、越戰與反戰、水門事件、乒乓外交等等。阿甘的故事象一面多棱鏡一樣折射出生活的各個方面,引發觀眾對自己生活的思考。
三、《阿甘正傳》反映的美國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美國夢」和「樂觀主義」
從《阿甘正傳》中我們能夠想到人們追逐已久的美國夢以及樂觀主義。美國夢是上個世紀的神話,是許多歐洲人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而來到美國的目標。美國地廣人稀,到處都充滿著爆富的機會。今天,美國夢依然存在,大量亞洲人和拉美人把美國看成是實現夢想的搖籃。那到底什麼是美國夢呢?雖然已有些許變化,但卻有一個永不變化的主題:或成為富人,或成為體育英雄,或成為著名演員,或有參觀白宮和得到美國總統接見的機會 ,或通過勤奮刻苦成為一家跨國公司的董事。怎樣來實現這些夢想呢?人們需要做什麼呢?人們應該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或者要有最高的智商嗎?誰能回答這些問題?看過《阿甘正傳》後你就能知道,有這樣一個人,他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美國大事,他很富有,參觀過白宮,還是一個體育英雄。他的生活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告訴人們,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即使你的智商極低。他就是阿甘。美國是一個具有「未來取向」的國家,這也決定了美國人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等價值觀。但在60年代,青年一代為了表達對美國社會的種種黑暗和越南戰爭的不滿和反叛,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迷惘與困惑.選擇的是一種逃避現實、追求享樂、否定理性、強調本能的幻滅之路。性的解放、毒品帶來的幻游和遠離現實社會的流浪和群居生活是他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是影片中珍妮和她的「嬉皮士」同伴的生活方式。但低智商的阿甘與他們完全不同。也許他的智商使他無法了解珍妮和那個時代的青年所做的事情,但他身上一直洋溢著一種美國人所特有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雖然阿甘的智商極低,但另一方面,阿甘又是聰明的。他參觀了一所退伍兵專用醫院,用他高超的乒乓球技藝來愉悅他們。與此同時,電視里正在報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消息。然而沒人觀看這個人類的世紀創舉,他們都被這個低能兒的球技深深吸引。此時科學是乏味的,體育更加偉大。阿甘相信,蠢人才做蠢事,傻人有傻福。這也正是電影導演對阿甘成功生活的詮釋。他自己不認為自己是蠢人,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這就是在美國成就一番事業,取得成功的砝碼。無論你是白人還是黑人,聰明還是愚蠢,你只需做到最好,然後取得成功。阿甘教給人們成功的鑰匙就是:你自己去決定你是做聰明人還是傻子吧。
美國人總是思考著未來的目標,他們說:「我們要把人類送到月球上去。」他們做到了。他們的國家在一片狹小的土地上由十三個殖民地建立起來,如今美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美國夢是真實的,古巴人來到美國成為棒球明星;每天數以千計的墨西哥人越過邊境線尋找工作,尋求更好的生活。只要你做出決定,擁有自己的目標,一切都能實現。
參考文獻:
[1]顧寧.美國文化與現代化.北京:遼海出版社,2006.
[2]張奎武.英美概況.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趙英男.英文影視賞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董力燕,劉銘.《阿甘正傳》中的成功哲學[J].文教資料,2007.
[6]端木義萬.美國社會文化透視[J].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劉洋.尋找迷失的英雄——《阿甘正傳》的新英雄觀及其文學內涵[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4. 求一篇題目為「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的論文!急!急!!急!!!
你去看看 《霜花店》影評 個人認為寫論文這一題材比較好 政治 社會 倫理 道德 愛情 功名利祿均有涉及 結合當前熱門話題 同性戀當得到法律的支持等
5. 電影對生活的影響力真大論文怎麼寫
學術論文具有四大特點:①學術性 ②科學性 ③創造性 ④理論性
一、學術性
學術論文的科學性,要求作者在立論上不得帶有個人好惡的偏見,不得主觀臆造,必須切實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在論據上,應盡可能多地佔有資料,以最充分的、確鑿有力的論據作為立論的依據。在論證時,必須經過周密的思考,進行嚴謹的論證。
二、科學性
科學研究是對新知識的探求。創造性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學術論文的創造性在於作者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理論。這是因為科學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統的」,「科學方法主要是發現新現象、制定新理論的一種手段,舊的科學理論就必然會不斷地為新理論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沒有創造性,學術論文就沒有科學價值。
三、創造性
學術論文在形式上是屬於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羅列,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般來說,學術論文具有論證色彩,或具有論辯色彩。論文的內容必須符合歷史 唯物主義和 唯物辯證法,符合「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綜合」 的科學研究方法。
四、理論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科學道理,不僅要做到文從字順,而且要准確、鮮明、和諧、力求生動。
1.表論文的過程 投稿-審稿-用稿通知-辦理相關費用-出刊-郵遞樣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選定期刊後,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書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採用電子稿件形式。 2.發表論文審核時間一般普通刊物(省級、國家級)審核時間為一周,高質量的雜志,審核時間為14-20天。 核心期刊審核時間一般為4個月,須經過初審、復審、終審三道程序。 3.期刊的級別問題 國家沒有對期刊進行級別劃分。但各單位一般根據期刊的主管單位的級別來對期刊劃為省級期刊和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主管單位是省級單位。國家級期刊主管單位是國家部門或直屬部門。
6. 我准備要寫一篇3000字的論文 關於動漫電影的影評 不知道寫哪部電影好 以為是3000字 要折射出很多道理
《東京教父》!!
7. 誰給我一篇關於電影的論文,范圍不能太大,1500-2000字左右,影視鑒賞課用的。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我想這種感覺跟現在猶太人回望二戰集中營毒氣室的感覺還不一樣,除了悲憤,更多的是屈辱,畢竟這是一國之都,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輕言放棄,任自己的子民變成魔鬼刀俎下的魚肉,對於一個政府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南京!南京!》從一開篇就真實地讓我體會到了那個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裡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被炮彈蹂躪的千年古城牆,棄守的軍隊踩踏著同胞的屍體潰敗,這種恐懼和絕望自始至終地攫取著我,從放棄抵抗到尋求庇護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面對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轟然倒地的中山像與後來日軍佔領南京儀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鋒利的對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權信仰恩澤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軀體上只有一群野獸在蛇行,這個場面帶給人強烈的視聽震撼,前面劇情中有幾次日軍練習跳舞的情節,到這里才知道那並非閑筆,所有的摧毀都是預謀和准備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們一直在准備。
(如果拋開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緒,跳舞這場戲真的很精彩,觀賞性極高,那兩個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膽的一點是,陸川沒有按慣例用一條貫穿的個人命運情節線來組織全片,而且用的是一個參戰的日本兵角川的視角來審視和判斷所發生的一切。我徒勞地等待著男女主角命運的交集,但劉燁扮演的演員表上的男一號,中國軍官陸劍雄在影片三分之一處就死了,而這時高圓圓和范偉所扮演人物的故事還沒有真正展開,所以這部影片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女主角,這里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座淪陷的城市。這樣做的結果是影片的紀實色彩大大增強,但卻部分剝奪了觀眾的觀影快感,因為這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節高潮,節奏缺乏變化,兩個小時郁結在觀眾心中的壓抑和絕望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以至於到後來因感官疲憊而產生了一絲麻木,從而削弱了影片本應具有的感染力。不過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據說現在的故事格局是經過幾番修改最後形成的,如果能接受這種敘事模式,雖然看下來有點累,但也很過癮。
而影片中有幾處人為設置的敗筆不得不說,一個是在中國被俘軍隊在接受屠殺時爆發出的口號,這一點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沒看到過有這樣的記載,這應該是導演借人物之口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了,但在這里讓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讓我覺得很別扭。還有就是影片的結尾,出現了劇中出現人物的生卒年,我們都知道這些劇中人是虛構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這樣的羅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許只為了最後出現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現在還活著。」這個小豆子是最後被角川釋放的兩名倖存者之一,也許導演是想借這樣的設計來表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傳達這樣的意義也應該用更電影化的手法來表現,很多人都還記得《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那一縷燭光和那個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紅色吧?
其實這樣沉重敘事力求真實還原歷史的電影很忌諱的一點就是導演替觀眾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導演意圖強加在觀眾身上,還有一點就是人為地拔高人物。范偉扮演的唐先生是這部影片中塑造最豐滿的一個角色,千方百計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為保護家人性命,甚至不惜與魔鬼交易,但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有什麼理由和動機最後主動放棄生存的機會,至少影片中沒有給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於此,他與妻子生離死別的一場戲盡管范偉和秦嵐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舊感染不了我。還有就是角川這個軸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導演在這個人物身上賦予一些人性的光輝,其實這個人物前面的舉動都符合邏輯,包括他與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交往,對高圓圓扮演的姜淑雲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兩名戰俘,都可以視為是給為了救這兩人而死的姜淑雲一個交代,但讓他以自殺來為自己親歷的這場屠殺謝罪有點過了,據我所知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但電影本身並沒有給我充分的說服力,我覺得這都是創作者在揠苗助長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覺得由於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難被稱為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說它是一部優秀的具有較強藝術性的商業電影,則一點不為過,尤其是在技術層面上,陸川已經在盡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裝道具上,基本上無懈可擊。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復炒作的劇組在天津和長春復原的南京城,殘垣斷壁,遍地瓦礫,極具質感,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已經成為真正的人間地獄。陸川曾反復強調這是一部戰爭電影,但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戰爭場面也就那麼十幾分鍾,但就是這十幾分鍾的巷戰也已經全面超越中國以前戰爭電影的拍攝水準了,凌厲的剪輯、逼真的聲效、一絲不苟的場面調度、靈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將人物的反應、動機、戰術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終呈現效果異常的慘烈。
為了追求忠實記錄的真實效果,片中大量運用長鏡頭,其中最典型的一場應該是唐先生被處決一場,從點煙、交談、槍殺、補槍一氣呵成,到最後兩名日本人在前景說話,後景一直是半吊著的已經死亡的唐先生,絕佳的構圖,而且我們知道後景中一直低垂著的是范偉而不是替身,因為鏡頭沒有換過。後面姜淑雲之死也是同樣效果。在那個命賤如螻蟻的時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現得都很乾脆,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一條生命被剝奪,就是這么輕易,輕易得讓人心驚。
群眾演員的表現是考量一部大場面電影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即使是《投名狀》、《赤壁》這樣的超級製作,群眾演員穿幫的場面也比比皆是,有的還很嚴重(尤其是《投名狀》)。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場面有多處,我只發現了一個群眾演員笑場的穿幫鏡頭。小股日軍誤入小教堂一場戲,是將觀眾徹底拉入影片設置的絕望深淵的開始。數千中國人面對幾個驚慌失措的日本軍人舉起雙手,其實這幾千人一擁而上這幾個日本兵都能給活活踩死,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屈服,這是一個喪失的反抗意識等待宰割的城市,這里的群眾演員表現出來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裡的恐懼和茫然(典型的庫里肖夫實驗效應),可以說陸川對大場面的掌控能力還是很令人贊嘆的。
應該說看這樣的電影人人都應該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備的,但看過之後依舊會有難以釋懷的壓抑。我覺得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不是在於一味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和獸性,它在試圖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我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一場劫難。
影片真正讓我動容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拉貝離開南京時面對難民們的下跪,盡管影片已經弱化了拉貝在這場屠殺中對中國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萬人倖免於難畢竟是事實,對於一個已經完全喪失自保能力,僅靠求生本能苟延著尋找救命稻草的群體來說,值得反思的東西更多。所以最後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會給我那麼大的沖擊力,那種陽剛、那種秩序、那種虔誠,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所不具備的。這里就說到另一個讓我感動的場面,這名為了換取過冬物資帶頭去充當慰安婦、並最後被日本人蹂躪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許會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後會譴責這電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現在單純地用民族主義情緒去解讀那一場屠殺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過,真正的國恥不僅僅是別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傷害,還有這個民族無法保護自己、面對屠刀只能喪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8. 對我影響最深的一部文學作品論文怎麼寫啊,不少於兩千字,謝謝
已經私信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