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於麥當勞叔叔的電影嗎 有的推薦幾個,不要驚悚殺人那些,不要把麥當勞叔叔想那麼黑暗
動畫片有一些,
The Adventures of Ronald McDonald: McTreasure Island (1990)
The Wacky Adventures of Ronald McDonald: Scared Silly (1998)
The Wacky Adventures of Ronald McDonald: The Visitors from Outer Space (1999)
The Wacky Adventures of Ronald McDonald: The Legend of Grimace Island (1999)
The Wacky Adventures of Ronald McDonald: Birthday World (2001)
The Wacky Adventures of Ronald McDonald: Have Time, Will Travel (2002)
The Wacky Adventures of Ronald McDonald: The Legend of McDonald-Land Loch (2003)
⑵ 有關講吃麥當勞的害處的電影
<超碼的我>
記錄片《超碼的我》的導演就向我們展示了連續30天吃麥當勞會有什麼結果。導演以自己作為實驗,在30天內 一日三餐都只吃麥當勞裡面賣的食品,除非售貨員推薦否則不買超大裝。每天按照普通美國人的步行標准,步行約5000步左右。在測試前導演專門找了3位醫生監督其的身體狀況。實驗前身高185,體重185磅。膽固醇168,甘油 43,體脂肪含量11%,無遺傳病史。身體素質相當良好。
5天後,體重升到195磅,有輕度惡心感覺 ;12天後體重升到203磅,體質開始下降。18天後,體重回推到202磅,但血液內膽固醇由168上升到225。肝功能開始失常,醫生懷疑開始出現脂肪肝。21天,體檢尿素過多,早上起床出現呼吸困難,肝功能嚴重超標。醫生建議停止實驗,否則會對健康有致命損害。29天,上樓梯都呈現很吃力。30天。體重升到210磅,增加了25磅。膽固醇上升了65點到233。體內脂肪含量由11%升為18%。醫生確認如果他繼續這種飲食,很快會引發冠心病、肝硬化。
導演在1個半小時的影片里向大家展示了快餐文化對美國的影響是如何無處不在。在影片你會發現老美也不是到處都是帥哥和美女,其實胖子、超級胖子、胖到難以想像的更多。此片今年5月在美國上映,票房相當不錯。導演還真有專業精神,拿自己的健康做實驗。PF啊。
在花絮裡面導演做了一個實驗相當有意思,他將麥當勞的幾種漢堡和薯條以及普通家庭做漢堡和普通薯條,分別放在玻璃器皿里。2周後普通薯條和家庭制漢堡開始腐爛,3周後麥當老漢堡開始腐爛。10周後所有漢堡都爛的不成樣了。但是,麥當勞薯條卻依然光鮮如新。恐怖啊!
雖然喜歡吃快餐的人並不會因為此片而改變態度,正如人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吸煙者恆吸之。但他讓我們看到了雖然放大但依然驚人的快餐惡果。選擇的權利在你,但你有權知道後果。
⑶ 電影 巨額交易 最後說麥當勞怎麼怎麼。。。原話是什麼
我們都以為麥當勞都是做飲食的,其實它是做房地產的,把一個知名的品牌連鎖餐廳開在一個經濟來源最快的地點,招攬消費者的地點。讓一個毫無人氣的小地方發達起來。提高地域的價值。這樣一個品牌的入駐比你在電視上做廣告還要起效果。 這是我自己的理解。他最後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簡單的現象背後,總是蘊藏著深刻的道理」。
(3)麥當勞大電影擴展閱讀
《巨額交易》不僅僅是講述年輕人海外造夢的故事,嘗試為夢想和幸福尋找一種情懷,一種態度,為當代年輕人高壓生活下的迷茫找尋一劑解葯,這才是電影真正想做也是應該做的。
電影《巨額交易》講述的故事發生在物慾橫流的當代社會。
影片在時尚與勵志氣息珠聯璧合的元素中展現著這幾個年輕人的豪氣、能力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傳達著青春就是機會,敢拼才能有所作為。電影所傳達出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影像和故事本身,和票房大高但是大走惡搞路線的國產影片相比,該片帶來的思考才是更值得關注的看點。
文藝片導演出身的馬儷文,此次打破文藝范兒,以一部時尚勵志影片——《巨額交易》華麗現身娛樂圈。為夢想和幸福尋找態度,為迷茫找尋解葯,似乎給這部陣容豪華的大製作電影又增添了不少人性化的溫暖。
⑷ 麥當勞是如何發家的
有人說,是一個漢堡、一個炸雞、一個大寫的M,成就了麥當勞。可麥當勞的真相卻是由一個賣奶昔攪拌機的銷售建立起來的!有一部電影《大創業家》就講的就是「麥當勞帝國」如何建立的歷史。恐怕沒有一部電影能像這部電影一樣讓人如此討厭一個主角而且還是從頭厭惡到尾,可還是照樣愛吃麥當勞這樣的垃圾食品。
換一個方向講,這也是一個職業經理人依靠房地產的力量,一步步把不屬於自己的品牌占為己有的故事。故事的結局並不意外,很多的商業成功故事都逃不過從巧取豪奪到互相撕逼的套路,在慾望的誘惑下,總是需要有人犧牲。整部電影里最大的看點還是它所表達的成功的必需素質:野心,即「既然做夢就做個大的」,孤注一擲的勇氣、坐言起行的執行力,還有:不要臉。
⑸ 關於吃麥當勞能減肥的電影
只有一個電影《給我特大號/超碼的我/Super Size Me》
美國人到底有多愛吃速食呢?年輕的美國導演摩根·斯普爾洛克大膽地以自己的身體當成白老鼠做實驗。連續30天,三餐只能吃麥當勞所賣的食物,連飲用水都取自麥當勞,為了證明絕非做假,他特別找了 3位醫生為整個實驗過程做紀錄,定期追蹤他的健康狀態。在這場瘋狂的實驗展開之前,史普洛克擁有6呎2的身高,185磅的體重,其健康狀態幾乎媲美職業運動員。但在狼吞虎咽一個月的漢堡、薯條後,悲劇發生了:史普洛克的膝蓋因為驟增的重量而感到酸痛。本片導演以此片獲得第24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的導演獎。
這個電影上映之前,麥當勞取消了特大號。
⑹ 「麥當勞之父」為何不是麥當勞兄弟
統計數據顯示,麥當勞目前位於全球119個國家的30,000多家餐廳前面。拱門不僅與麥當勞的「M」標志有關,而且貫穿了麥當勞77年的歷史和背後的故事。今天推薦的商業電影《大創業家》講述了麥當勞公司的故事。當我們回到麥當勞的歷史時,我們通常會想到美國加州迪克·麥當勞和馬克·麥當勞兄弟開的路邊店,這家店只提供漢堡、薯條和奶昔,但效率極高。然而,正是被稱為「麥當勞之父」的雷·克羅克為其商業模式設計了「特許經營」擴張模式,以充分發揮其最大價值,加速其流向美國乃至全球市場。
他說,我想要那些獻身於事業的人。如果有人只想賺錢養家,過上舒適的生活,他就不應該去麥當勞。由此,你可能可以猜測克羅克的性格是一個強大的商業領袖。事實上,克羅克在創業之初就已經和麥當勞兄弟有了不同的看法:克羅克追求企業的快速發展,開設了盡可能多的分支機構。雙方在這一點上意見相左。後來克羅克在哈里(克羅克之後麥當勞的第一任首席執行官)的建議下,利用合同中的漏洞成立了一家房地產公司,租賃麥當勞餐廳,加速實現他的夢想。這也導致克羅克和麥當勞兄弟最終關系破裂。
⑺ 麥當勞最新推出的史努比大電影套裝玩具(任意消費+95元的)裡面都有什麼因為單獨買一個20,為什麼
套裝玩具包含4個。
單獨買的話是超酷史努比、飛行員、大作家這三款任意消費+20,但是對於愛心版的不是任意消費,需要購買麥趣雞盒+20換購,也就是說要是在麥當勞單獨買的話,光愛心版這一款就需要消費95元(麥趣雞盒75,雖然得到了麥趣雞盒吃的,但還是花不少錢呢)。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套裝比單獨包裝好,送人什麼的也好看,所以貴一些
⑻ 麥當勞創始人電影觀後感
寫作思路:首先談整體感受,其次簡述影片的內容,最後根據劇情寫感觸。
從整個電影方面,或許也會有敘事過於直白,台詞劇情過於老套的抱怨。這里只是從自認為客觀的角度,來談談對生活、產品、資本,以及情感道德觀的一些體會罷。
影片以中性的角度講述了麥當勞品牌創始人雷·克洛克從一名人到中年還事業無成,每天聽著成功學講座的奶昔攪拌機推銷員到將麥當勞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餐飲帝國之一的創業故事。
影片最後的結果,雷拋棄了麥當勞兄弟,買斷了其經營權,並且還毀諾沒有交付期版權費。從商場角度而言,或許會說是麥當勞兄弟的短視、守舊固執、沒有自知之明不適合企業的發簪;從道德角度和情感角度而言,雷以近乎絕情的方式拋棄了自己創業的夥伴,很難讓人接受。
我對雷的情感態度不是很認同。這里不想去談論是雷的喜新忘舊,還是說兩個人本來不適合最終的分開才是好的結局。而是,從人生伴侶的選擇與決定上來看待這件事。
每個人在婚前婚後,或許會有著某些變化,但是一個人的特質、性格是很少會有大的變化的。而雷必然是早就對於其自身的追求和與其前妻的性格有所了解,然而其結合更多的是自己的某種失意對於命運的妥協,尋找一個幫助其處理生活中所有事情的助手。
他們的身上,都有著一種特質,那就是想到點子,馬上行動嘗試;遇到問題,馬上行動調整。做任何事情何嘗不是這樣呢。努力固然重要,然而沒有方向、漫無目的的做功,也許最終還是在原地打轉。所以,要在商場、市場脫穎而出,敏銳的洞察力不可或缺。
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商人為牟利而忽視產品的質量,甚至枉顧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而現今的內容生產者或是服務提供商,早已沉浸於滿足客戶的最低需求,完成上級的數量安排,連規范與准確也常常無法做到,何談創作型?
當然,產品真正做到極致談何容易!只是,願每一個產品人,每一個產品的輸出都能夠盡其所能吧。
⑼ 一部電影,裡面好像是一個麥當勞大叔被一堆孩子打,讓後他就開始喊,殺人,
麥當勞叔叔游樂園爆炸輸出
⑽ 一個有關麥當勞電影
《超碼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