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盧米埃爾對電影的貢獻是什麼
路易·盧米埃爾原是一位攝影師,因此,他沒有為完成自己的電影機而去長期研究「走馬盤」的必要。他的影片具有一種特別的風格,即它們是一種有系統的「活動照片」。 1895年攝制了將近12部影片的路易·盧米埃爾是以業余攝影家(這些業余攝影家曾使他所經營的照相器材廠發了財)的方式來選擇他的影片題材的。但他的攝影技術卻很精湛。他是當時傑出的攝影師之一,擅長快速攝影,對於主題的組織和構圖都具有傑出的見識。 路易·盧米埃爾的第一部影片《工廠大門》可以說是一部宣傳片,曾在討論法國照相企業發展問題的講演會上公開放映過。片中那些頭戴羽帽、腰系圍裙的女工們和推著自行車走的男工們,至今還使人感到一種樸素的魅力。影片在表現工人以後,接著表現一輛由兩匹駿馬拉著的馬車載著廠主們馳進工廠,然後司閽把工廠大門關閉起來。 盧米埃爾這位里昂的工業家還把他的工廠中一些別的題材攝成影片,如:《木匠》、《鐵匠》、《拆牆》等等。此外他還非常喜歡攝制一些業余攝影家的主題,即表現家庭生活的安靜樂趣。屬於這類主題的影片有:《嬰兒的午餐》、《金魚缸》、《兒童吵架》、《海水浴》、《玩紙牌》、《下棋》、《釣蝦》等等。 這些影片既象一本家庭的照相冊,同時又象無意中拍下來的一部描寫上世紀末一個法國富裕家庭的社會紀錄片。盧米埃爾拍下了一些很成功的情景,使觀眾在銀幕上能夠看到象自己一樣的生活,或者他們所嚮往的生活。 這些家庭場面,有一部分是在蕭塔鎮上盧米埃爾的父親的一所漂亮房子里拍攝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①在蕭塔曾拍過《燒草的婦女們》,很成功地利用濃煙的效果使放映出來的活動形象產生一種縱深感。路易·盧米埃爾在那裡拍攝的《出港的船》,是一部在攝影方面很成功的作品,背光的反射作用,賦予海浪以一種立體感,獨出心裁、非常巧妙地設計的構圖把兩位盧米埃爾夫人和他們的嬰兒安排在畫面的上角,使畫面帶有濃厚的詩意。
『貳』 69屆戛納電影節舉辦中心場館叫什麼
法國戛納電影宮盧米埃爾廳是第69屆戛納電影節舉辦中心場館。
戛納電影節是法國於1946年首度舉辦於城市戛納,是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的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共有1869部報名,最終21部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 。2016年5月11日-22日在法國戛納舉行,該屆戛納電影節閉幕式22日晚在電影宮盧米埃爾廳舉行,5月23日凌晨,為期12天的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落下帷幕。
『叄』 國際四大電影節對入選影片都有什麼要求
一、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只是美國本土的一個電影獎項而已,和中國的「華表獎」是一個意思,只是一個本土的電影獎項,但從他沒有「最佳外語片獎」來看他也不是國際性的,而電影節的定義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初期,是由各國選送自己的電影來參賽。1972年,總代表莫里斯·貝西(Maurice Bessy),電影節主席法伍爾·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會毅然決定戛納電影節自此將是參賽影片提名的唯一決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圍內提名參賽影片。這個決定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很快被其他的電影節效仿。
『肆』 如何評價盧米埃爾兄弟在電影史上的地位
現代電影的創始人
http://ke..com/view/404021.htm
『伍』 為什麼電影在盧米埃爾的時代還不能稱為一種藝術
不夠。
這部電影是一部紀錄片,他為了進行的是記錄,才是主要,並不是藝術。
路易·盧米埃爾,男,是一位化學家和大企業主,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師。1895年2月13日他們兄弟倆獲得了電影專利證書。這包括了電影攝影機、放映機和電影銀幕。在研製放映機時,盧米埃爾兄弟從縫紉機得到啟示,採用抓片爪抓膠片,以兩個扇形瓣組成圓盤遮片裝置,巧妙地解決了膠片間歇通過片門的問題;他們還設計了每秒鍾16個畫格的放映速度,解決了放映畫面的清晰度問題。這樣,「活動電影機」就宣告誕生。
『陸』 盧米埃爾對電影的貢獻
盧米埃爾(1864~1948)
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1864年10月5日生於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於邦多勒。1895年,他與其兄獲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專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一天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影片運用了特寫(《嬰兒午餐》)和景深鏡頭(《火車到站》);他還拍攝了最早的喜劇片(《水澆園丁》)。 1897年,盧米埃爾兄弟把原先獨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火災》,《拯救遇難者》將其連成一部來放映。得到觀眾欣賞,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輯。他是電影的創始人。
『柒』 路易·盧米埃爾的作品特點
在盧米埃爾所拍攝的作品中,就題材和內容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方面:
勞動和工作的生活
被稱作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的《工廠大門》,是以設在里昂的盧米埃爾兄弟自己家的工廠作為背景,拍攝下來的工人下班的景象。當工廠的大門打開,系著圍裙的女工們和騎著自行車的男工們有說有笑地從工廠里出來,隨後,廠主乘坐著一輛由兩匹馬拉著的馬車駛進工廠,大門又重新關上。平凡的形象,活動的人群初次出現在銀幕上,令人們感到萬分驚奇。而那自然、朴實的工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景象,即使是今天的人們看上去,也會被其樸素的藝術魅力所感染。在以後的作品中,盧米埃爾更是以那些普通的勞動者作為拍攝對象,熱情地表現了他們的生活。比如:《木匠》、《鐵匠》、《拆牆》、《燒草的婦女們》、《照相師》、《水澆園丁》以及《消防員》(四部)等等。
家庭生活情趣
薩杜爾曾對這些影片做出過這樣的評價:「這些影片既象一本家庭的照相冊,同時又象無意中拍攝下來的——部描寫上世紀末一個法國富裕家庭的社會記錄片。盧米埃爾拍下了一些很成功的情景,使觀眾在銀幕上能夠看到同自己一樣的生活,或者他們所嚮往的生活」。這些富有情調和詩意的影片,洋溢著家庭生活的情趣,同時充滿了資產階級的鬧情逸致。
政治、文化、新聞
盧米埃爾和他所培養的攝影師們,還將攝影機鏡頭對准了那些具有社會政治、宗教文化、實事新聞等方面的內容和狀態進行拍攝,表現出了他們開闊視野和廣泛興趣。比如:《耶路薩冷教堂》、《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禮》、《日本內宅》、《代表們登陸》、《一艘新的船下水》等等。這些影先以不同的景別、角度,准確地拍攝出那個時代異國政治、文化的色彩與特徵。同時,就今天而言,這些作品也是人們了解、認識上世紀末的最直觀、最真實可信的例作。
自然風光和街頭實景
戶外實景拍攝是盧米埃爾作品的主要特徵。在這一部分作品中,盧米埃爾更出色地表現出了一個攝影師的才華和他對電影的思考。作品:《出港的船》、《火車進站》、《警察遊行》、《街景》、《騎兵表演》,以及由盧米埃爾的兩個攝影師分別拍攝的兩部影片《在美國拍攝的39個景象》和《威尼斯景象》等等,真實、自然地「抓住了生活實景」,記錄了人類所生存的富有魅力的自然空間和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狀態。在影片《出港的船》中,出海的人迎著沖向岸來的一次次波浪,艱難地把船劃出去。畫面右上角,站在堤壩上的盧米埃爾夫人和孩子,迎著海風向劃船人揮動著手帕,衣裙也隨風飄動。盧米埃爾使用逆光拍攝,使整個畫面詩意盎然。在這一部分影片中,攝影機位的安排和畫面構圖的處理上都十分的考究,盧米埃爾更多的運用景深、移動攝影等方式進行表現,使他不愧為贏得早期電影最出色的攝影師的美譽。
在盧米埃爾所拍攝的不足50部的短片中,他還為人們顯示出電影所具有的創造不同的表現手段、不同的敘事形式的可能性。其中,
《代表們登陸》被稱作是「新聞片」:1895年6月,法國攝影協會議在梭園河上的維爾市召開一次照相會議,盧米埃爾便將與會代表離船上岸的瞬間拍了下來,井在24小時之後,影片和代表們見了面。為此,盧米埃爾被稱作為新聞片的先驅。
《消防員》被稱作是「記錄片」:這部由《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火災》、《拯救遭難者》(每部一分鍾》4個片段組成。受當時的放映設備、膠片長度的限制,只得將作品分切開來。而後再將作品重新連接起來,結果從不同角度、不同地點拍攝下來的里昂街頭消防隊員救火、救人的動人情景,卻形成了一種「蒙太奇」形式,產生了富有戲劇性的變化。
「有名的《水澆園丁》是一部蘊含著噱頭的、萌芽狀態的喜劇片」:影片取材於一套連環畫,規模很小但包含著許多的喜劇因素,是「後來出現的一切喜劇片的胚胎和原型」。在盧米埃爾的影片中,還可以發現其它不同樣式的表現,比如:《假膝行人》就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追逐片」的雛形;而由盧米埃爾的攝影師梅斯吉希拍攝的《在美國拍攝的39個景象》(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華盛頓、尼亞加拉瀑布),又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旅行片」的先聲,等等。
藝術形式
在形式上,盧米埃爾的影片,大都是由一個固定視點的單鏡頭拍攝而成的。當然,這里不包括以後的幾部由盧米埃爾的攝影師們藉助於交通工具拍攝的、具有移運效果的影片。在盧米埃爾的「固定視點的單鏡頭」的表現形式中,《火車進站》是最為典型的一部作品:攝影機架在站台上,朝著遠處延伸的火車軌道。站台上空無一人,景深處一列火車迎面駛來,火車頭駛出畫左沿站台停下,旅客們上下火車,其中有一位少女在攝影機前遲疑地經過,並露出自然、羞澀的表情。火車離開站台駛出畫左,影片結束。在這部影片中,物體與人物時遠時近,不同景別的視覺變化,形成了縱深的場面調度。這恰恰是人們今天通常使用的「長鏡頭」的拍攝方法,即固定視點的單鏡頭拍攝下來的一個時間和空間的連續體。有意思的是,讓一呂克·戈達爾在他的影片《卡賓槍手》(1962年)中,對《火車進站》做了又一次幽默的模仿。在盧米埃爾的影片中,在景深鏡頭的運用上《代表們登陸》和《假膝行人》等,同樣是極其富有特點的作品。
盧米埃爾的絕大多數影片都是在記錄著周圍世界的運動,他無意讓「活動電影」成為一種敘事藝術。梅斯吉希曾談到:「盧米埃爾兄弟已經很恰當地規定了影片的真正領域。小說、戲劇主要是表達人類的心靈。至於電影,它所表現的乃是生活的動態、自然界和它的現象、人群和人們的變動。凡是運動的東西都在電影機的拍攝范圍之內。電影機的鏡頭是向世界開放的」。這段話既准確地概括了盧米埃爾的電影觀念,同時也體現了電影與生俱來的記錄的本性。
可是,對於這一點電影理論界和電影史學界開始給予應有的重視,卻是50年代以後的事情。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和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主張從「電影本體論」出發,深入探索電影美學,並將盧米埃爾「活動電影」所具有的「當場抓住的自然」的「照相性」,視為電影的本性。從此,人們對於盧米埃爾的影片才有了更為恰當的評價。盡管電影藝術的歷史深受傳統藝術的影響,不斷地向著探索「人類的心靈」的方向發展。然而,盧米埃爾的「電影機的鏡頭是向世界開放的」這一點,卻為我們研究電影美學奠定了更為廣闊的、更為科學的基礎。
「雖然,盧米埃爾兄弟依然認為自己是製造家、科學家,而不是藝術家」。他們使用「活動電影機」拍攝和放映影片,更多的是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科學發明及其機器的性能。他們始終沒有改變「風吹樹葉,自成波浪」的記錄景緻的方法和目的。但是,在盧米埃爾的影片中卻無可否認的存在著一種潛能,即電影可以運用於敘事,可以變為一種講故事的工具。因此,電影便很快地被藝術家們所利用。
『捌』 怎樣評價盧米埃爾兄弟在電影上的地位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會名流應盧米埃爾兄弟的邀請,來到卡普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觀看電影。觀眾在黑暗中,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畫面。一位記者這樣報道:「一輛馬車被飛跑著的馬拉著迎面跑來,我鄰座的一位女客看到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來。」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電影,它意味著電影技術的成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1895年12月28日定為電影誕生日,盧米埃爾兄弟也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
『玖』 盧米埃爾兄弟在電影史上的評價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巴黎的卡普新路14號的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放映了《火車到站》《工廠的大門》等短片,標志著電影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