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新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怎樣的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新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怎樣的?
維基網路:
《東方紅》是一套紀錄20世紀初舊中國(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統一期間,歌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特別是毛澤東的領導下,所進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對官僚主義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於1964年10月2日晚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次上演,首演後連續上演14場。
1965年10月,《東方紅》被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成彩色寬銀幕舞台藝術片。《東方紅》全劇共分八場,但後兩場「祖國在前進」及「世界在前進」則遵照毛澤東的意見,在電影版中被刪減,只選取序曲和前六場。
序曲:葵花向太陽
主題曲《東方紅》
第一場:東方的曙光
舞蹈《苦難的年代》
樂曲《勞工號子》
樂曲《江河水》
歌曲《北方吹來十月的風》
歌曲《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之歌》
歌曲《農友歌》(領唱:王昆)
歌曲《工農兵聯合起來》
第二場:星火燎原
表演唱《就義歌》
舞蹈《秋收起義》
表演唱《拿起武器鬧革命》
舞蹈《井岡山會師》
歌曲《雙雙草鞋送紅軍》
歌曲《西江月·井岡山》(領唱:寇家倫)
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歌舞《打土豪分田地》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
第三場:萬水千山
表演唱《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
歌曲《遵義城頭霞光閃》
舞蹈《飛奪天險》
歌曲《飛躍大渡河》
歌舞《情深誼長》(獨唱:鄧玉華)
舞蹈《雪山草地》
歌曲《過雪山草地》
舞蹈《陝北會師》
歌曲《會師歌》
歌曲《七律·長征》(領唱:賈世駿)
第四場:抗日的烽火
表演唱《松花江上》(領唱:張越男、李光羲)
樂曲《義勇軍進行曲》
表演唱《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表演唱《到敵人後方去》
歌曲《游擊隊歌》
表演唱《大生產》
舞蹈《春播舞》
歌曲《南泥灣》(獨唱:郭蘭英)
歌曲《保衛黃河》
第五場:埋葬蔣家王朝
歌曲《坐牢算什麼》
表演唱《團結就是力量》
舞蹈《進軍舞》
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舞蹈《百萬雄師過大江》
歌舞《歡慶解放》
歌曲《解放區的天》
舞蹈《腰鼓舞》
歌曲《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第六場:中國人民站起來
樂曲《國歌》
歌舞《偉大的節日》
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歌曲《贊歌》(獨唱:胡松華)
舞蹈《新疆舞》
歌曲《毛主席的光輝》(獨唱:才旦卓瑪)
舞蹈《百萬農奴站起來》
舞蹈《傣族花環舞》
舞蹈《黎族草笠舞》
舞蹈《朝鮮族長鼓舞》
舞蹈《苗族蘆笙舞》
歌曲《歌唱祖國》
全場合唱《國際歌》
② 新中國第一部歌劇是哪一部
中國第一部歌劇為《白毛女》。
1945年5月在延安首演。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獲得了熱烈的反響。
《白毛女》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
③ 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部民族舞劇是哪一部
新中國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寶蓮燈》,將中國經典神話故事搬上了舞台。
在中國當代舞劇史上,這是第一部較為完整的、以中國古典舞為主要素材的大型民族舞劇,標志著中國民族舞劇的初建成型。
首演於1957的《寶蓮燈》,是中國當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義的大型民族舞劇。它是北京舞蹈學校第一屆編導班的進修生在查普林與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李少春指導下的畢業實習作品。
《寶蓮燈》對於中國舞劇的發展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在國內外舞壇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1959年它被拍攝成彩色藝術影片,受到廣泛好評。這部作品獲「20世紀經典提名」。
(3)新中國第一部歌舞電影擴展閱讀:
它取材於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劈山救母》:故事中描寫嚮往人間幸福美好生活的仙女三聖母,與青年書生劉彥昌邂逅,一見鍾情,但是卻受到自己的哥哥二郎神的百般阻撓。
聰明的三聖母借用了「寶蓮燈」的神力,擊敗了二郎神的法術,與劉彥昌結為夫妻,並且喜得貴子,取名「沉香」。
但是二郎神並不甘心,唆使吠天犬盜走了寶蓮燈,而趁機捉走了三聖母,把她壓在華山底下,永世不得翻身。三聖母的兒子沉香被霹靂大仙所救,並跟隨他習武。沉香刻苦練功,終於練就了一身武藝,力大無比。用劍劈開華山救出了自己的母親,一家人終於得以團圓。
④ 中國歌舞片發展歷史 詳細的
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程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安全工程0902班
彭嘉--200901145076
在所有「舶來」的音樂體裁樣式中,「opera」大約最令國人感到陌生隔閡。別的暫且不提,僅從「opera」被翻譯成「歌劇」一事便可看出其中存在的誤解。「opera」一詞不僅原本並沒有「歌劇」的意思(源出義大利語opus――「作品」的復數形式),而且就其真正的內涵而言,也絕不僅僅意味著「歌唱的(或帶歌的)戲劇」。或許,opera的本來含義更接近「音樂戲劇」,但這又會與瓦格納的「Musikdrama」(通譯為樂劇)相混淆。無論如何,opera在中文語境中既已約定俗成被稱為「歌劇」,我們對此當不必過份認真。畢竟,「名」與「實」,稱呼與本質,並不是一碼事。但是,中文裡找不到opera的確切對等詞這一事實提醒我們,「歌劇」是一門「異種」藝術樣式,如想求得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可能需要我們雙倍的努力和耐心。
歌劇的這種「異種稟性」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我國歌劇事業的舉步維艱。曾幾何時,我國音樂界中對歌劇「民族化」的爭論何其熱烈,但最終卻無法達成有說服力的結論;歌劇的發展與我國傳統戲曲的關系似乎永遠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難題;也曾聽到過一種論調,認為中國歌劇的關鍵是「宣敘調」問題的突破;還有許多人想當然地一概而論,西方歌劇重「樂」輕「戲」,戲劇價值很值得懷疑。而當上述(此外還有很多)問題還沒有來得及在理論上得到真正澄清時,我們的耳旁又斜殺出一個「程咬金」的聲音:「音樂劇」正躍躍欲試登場亮相。「音樂劇」的商業效應和藝術魔力,沖擊著我們原本並不成熟、並不穩固的音樂戲劇觀念,因而歌劇究竟是什麼,在當前似乎越發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另一方面,歌劇在所有重要的西方音樂體裁中,又是一個身份最為曖昧的「雜交」品種,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們真正有效地觸及歌劇的本質。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音樂分析方法,大多是針對以器樂作品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工具模式,因而在面對歌劇音樂時,不是「文不對題」,就是「捉襟見肘」。「純音樂」的耳朵所習慣尋找的,是音樂中的「有機統一」或「深層結構」,面對歌劇中伴隨劇情的音樂進展,所感到的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反過來,持「純戲劇」觀念的人們也經常指責歌劇的慣例和手法沒有生活根基,缺乏可信性。我們還時常聽到一種大家都認可的說法――「歌劇是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舞台藝術」。但其實,這種歌劇定義與其說它發人深思,不如說它妨礙我們進一步思索。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馬可等作曲)的誕生。《白毛女》在我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
《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我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幾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小二黑結婚》(馬可等作曲)、《紅霞》(張銳作曲)、《紅珊瑚》(王錫仁、胡士平作曲)、《竇娥冤》(陳紫等作曲);一種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一種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種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最後一種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江姐》(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施光南曲),隨後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長嘯》(蕭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繼歌劇《白毛女》之後,我國的歌劇有了很大發展。並逐步向歌劇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等方面不斷邁進。歌劇音樂也在繼承傳統和借鑒外國歌劇的成功經驗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膽的嘗試,並出現了一大批以反映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為內容的優秀歌劇。其中一些歌劇選曲在全國人民中間廣泛流傳,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時期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建立後,隨著專業歌劇團體的建立和演出的「劇場化」,在繼承革命歌劇革命傳統的同時,出現了《王貴與李香香》(五幕,於村根據李季的原詩編劇,梁寒光作曲。1950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小二黑結婚》(五幕,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根據趙樹理的同名小說集體改編,田川、楊蘭執筆,馬可、喬谷、賀飛、張佩衡作曲。1953年於北京首演)、《劉胡蘭》(二幕,於村、海嘯、盧肅、陳紫等改編。陳紫、茅沅、葛光銳等作曲。中央實驗歌劇院1954年於北京首演)和《草原之歌》(六幕五場,任萍編劇,羅宗賢作曲,1955年中央實驗歌劇院於北京首演)、《星星之火》(侶朋等編劇,李劫夫作曲)等。 1957年,中國劇協、中國音協聯合召開了「新歌劇討論會」,對1949年以來的當代歌劇發展進行了廣泛地探討,在此後的10年間又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品。如《紅霞》(石漢編劇,張銳作曲,1957年首演)、《洪湖赤衛隊》(竹本和、楊會召編劇,歐陽謙叔、張敬安作曲,1959年首演)、《啞姑泉》(張萬一、張沛編劇,張沛、張文秀、李秉衡作曲,1959年首演)、《柯山紅日》(陳其通編劇,庄映、陸明作曲,1959年首演)、《紅珊瑚》
(趙忠、鍾藝兵等編劇,王錫仁、胡士平作曲,1960年首演)、《竇娥冤》(侶朋根據關漢卿原作編劇,陳紫、杜宇作曲,1960年首演)、《劉三姐》(柳州市《劉三姐》劇本創作組創編,廣西壯族自治區《劉三姐》匯演大會改編,1960年首演)、《江姐》(嚴肅根據長篇小說《紅岩》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1964年首演)、《阿依古麗》(海嘯編劇,石夫、烏斯滿江作曲,1966年首演)等。
在中國歌劇史上,這10年是大豐收的10年。從宏觀上看,這批歌劇在表現題材和內容上,比建國初期有了較大的開拓,在繼承民族傳統方面也有新的探索,成果是喜人。其中《紅珊瑚》、《洪湖赤衛隊》和《江姐》尤為突出,在社會上反響最大。 綜觀我國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歌劇,可以說我國的音樂工作者在這一領域里的探索和實驗所取得的成績和成功是十分喜人的,這些歌劇之所以成功,在音樂上最主要的經驗就是突出了民族化和群眾性。在歌劇音樂創作上,「民族化一直是重視和貫穿在歌劇創作的實踐中並且是有成績的」(梁寒光《歌劇民族化問題及其他》1961年11月《文匯報》)。安波也認為:「提倡民族化是與全盤西化的錯誤思想對立的,其對立之處,不在於要與不要外國的東西,而在於如何要法。„„如果能和民族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做到完全地恰當地統一,那麼,這就是正確的要法.」(《關於新歌劇的提高問題》)我國五、六十年代的歌劇創作,基本上遵循了這一規律去進行的,那麼多的歌劇唱段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就是因為這些唱段優美、流暢的旋律以及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反映了人們的現實生活並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的心。
當歷史進入到80年代前後,我國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我國的歌劇藝術在經過「文革」10年的停頓後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並且在美學觀念、創作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都經歷了一場程度不同的變革。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在全國各地共上演了約200餘部歌劇作品,其數量之多是驚人的。其中以《傷逝》(王泉、韓偉根據魯迅同名小說編劇,施光南作曲)、《芳草心》(根據評彈和話劇《真情假意》改編,向彤、何兆華執筆,王祖皆、張卓婭作曲)、《火把節》(陸 編劇,金午、楊寶智作曲)、《第一百個新娘》(胡獻廷、徐學達等編劇,王世光、蔡克翔作曲)、《原野》(萬方根據曹禺同名話劇改編,金湘作曲)、《情人》(劉文玉、魯東勇編劇,雷雨聲、楊余燕作曲)、《牛郎織女》(吳祖光所編詩劇,陳遠林作曲)、《深宮慾海》(馮柏銘編劇,劉振球作曲)以及《仰天長嘯》(郁文編劇,蕭白作曲)、《山野里的游戲》(王廷松、徐立根編劇,李黎夫、彭川作曲)等。
還值得提出的是在80年代中出現的一部我國歌劇史上比較特別的「歌舞故事劇」——《搭錯車》,以其進入萬人體育館的大膽之舉和超千場的演出記錄,在全國引起了轟動和反響,令人震驚。
1990年在湖南株州召開的「全國歌劇觀摩演出」可以說是對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國歌劇創作與表演的一次檢閱和總結。這次觀摩會中演出的15部歌劇,在題材的主旋律與多樣化、在探索嚴肅大歌劇的新高度以及在音樂劇的創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是喜人的。其中《海篷花》(趙振勝、傅清泉編劇,鄭兵作曲)、《桃花渡》(李靜林、余清泉編劇,呂冰作曲)、《徵婚啟事》(鄧海南編劇,冬林作曲)、《木棉花開了》(王鴻編劇,薛彪作曲)以及《人間自有真情在》(陳振華、姜述寶編劇,王猛作曲)等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後的現代生活和時代風貌。而《從前有座山》(張林枝編劇,劉振球作曲)、《阿里郎》(余京連、金哲學等編劇,崔雲明、安國敏、許元植、崔昌逵作曲)、《歸去來》(丁小春編劇,徐占海作曲)以及《青稞王子》(栗粟、劉光弟編劇,林一、董秉常作曲)等則用現實主義手法來描寫遠古神話故事,並在結構、樣式等方面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特別是在探索嚴肅大歌劇的新高度方面,如《從前有座山》、《歸去來》和《阿里郎》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人間自有真情在》、《海篷花》等則是十多年來音樂劇創作的一個總結。
綜觀80年代前後我國的歌劇音樂創作,在突出主旋律,站在時代高度和突出歌劇的音樂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是建國後歌劇創作的一個高峰,但是這些歌劇與建國後五、六十年代的歌劇創作相比,還遠不如其在人民群眾中間的影響,原因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當是作者對作品的時代精神的創造性與音樂語言和音調的創新問題以及在突出作品的個性等方面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有相當一部分作品還沒有進行很好的精雕細刻,因此在藝術上顯得比較粗糙
⑤ 新中國第一部舞劇是什麼
——《和平鴿》本劇是建國後我國演出的第一部舞劇,也是運用芭蕾形式自己創作的第一部舞劇。於建國一周年和「世界和平斗爭日」首演,曾引起國內外人士的注意,郭沫若、沈雁冰特為本劇演出題詞。
⑥ 新中國第一部歌劇影片於哪1年出品
《紅霞》新中國第一部歌劇影片,1959年八一廠出品。 1935年秋天,江西蘇區某地赤衛隊隨中央紅軍撤離家鄉,北上抗日,赤衛隊長趙志剛與紅霞在村口互相告別。赤衛隊走後,白匪進村,白匪軍官白伍德逮捕了紅霞和鄉親們,並威逼紅霞給他們帶路以追擊紅軍。為營救鄉親和保護紅軍,紅霞不顧個人安危,假意應允,和敵人展開了機智的周旋。深夜,趙志剛因燒橋斷路而被敵人抓住,他在敵營中看到紅霞,誤以為她已投降敵人,怒斥她是叛徒。紅霞克制住被親人誤解的痛苦,忍辱負重,用酒灌醉白伍德,設法騙過哨兵,放走了趙志剛和鄉親們,孤身一人把敵人引上絕路,最後英勇犧牲。 59——60年代,有一個歌劇電影拍攝的高潮,〈洪湖赤衛隊〉〈紅珊瑚〉〈柯山紅日〉〈劉三姐〉等大量出現,到「文革」才統統作為「毒草」被禁錮起來。
⑦ 中國新中國第一部大型舞劇是什麼
1950年,為響應斯德哥爾摩和平宣言發布,為表達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的信念,我國多位藝術家共同推出了新中國的第一部大型舞劇——《和平鴿》。該舞劇是運用芭蕾形式自己創作的第一部舞劇,由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首次公演,歐陽予倩編劇,戴愛蓮等集體導演,張彥等作曲。
《和平鴿》是一首熱情飽滿的政治詩。它綜合地表現了在戰爭烏雲的籠罩下,世界人民保衛和平運動的波瀾壯闊的發展,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販子外強中乾的丑態;歌頌了和平戰士樂觀必勝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對於人類和平的偉大作用。
所有這些國際政治生活中的壯美的詩的內容,都通過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又以和平鴿的活動把它們貫穿起來。和平鴿在這個舞劇中,是作為和平的象徵,同時也作為和平戰士的象徵而被美化了。
⑧ 新中國第一部新歌劇是什麼
是《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
這部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8)新中國第一部歌舞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42年5月2日,毛澤東在陝西延安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不是超階級的,文藝要和工農兵群眾結合。在同一個時期,延安的共產黨人還發動了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這使得延安的文藝工作者意識到要創作出一個全新的反映共產黨的理念的藝術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備召開之際,當時蘇聯紅軍已經向德國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藝術家在院長周揚的指示下,根據1940年流傳在晉察冀邊區一帶「白毛仙姑」的民間故事傳說,加工改編出了歌劇《白毛女》。
《白毛女》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共產黨的階級斗爭理論結合在一起,成為解放區文藝標志物,迅速風靡各個解放區。之後這出歌劇還在國統區演出,廣受贊譽。
但國內也有真人的白毛女,是四川的羅昌秀,為了躲避地主,在山林生活了11年,後被共產黨救出,於2002年去世。
⑨ 《東方紅》是建國後第一部全面反映革命歷史的音樂舞蹈史詩總導演是誰
《東方紅》導演團包括陳亞丁、周巍峙、丁里、許平、安波、胡果剛、時樂濛、黎國荃。
《東方紅》以其恢宏壯美的場面,眾多的民族表演藝術形式,在新中國文藝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東方紅》成立領導小組,以周揚為組長,梁必業、林默涵為副組長,成員包括李一氓、齊燕銘、張致祥、陳亞丁、周巍峙等共十三人。編導組組長陳亞丁、周巍峙,音樂創作組組長時樂濛,指揮組組長嚴良堃,舞蹈編導組組長查烈,陣容強大。
調集了北京、上海、中國人民解放軍等七十多個單位的音樂舞蹈工作者、詩人、作曲家、舞台美術工作者,包括魏巍、郭小川、賀敬之、李煥之、喬羽等,集體創作了這部偉大史詩。
《東方紅》拍攝效果
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東方紅》在拍攝時,專門選取了其他國家進口的彩色膠卷。但由於後續材質脆弱、儲放環境差、頻繁搬運等問題,膠片上產生了油污、劃痕,部分片段的播放頓挫感較為明顯,影片也有明顯的褪色現象。
2020年,愛奇藝與廈門大學成立電影修復聯合實驗室,而4K獨家修復版的《東方紅》即為愛奇藝與該實驗室合作完成的修復作品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東方紅(1964年首演的音樂舞蹈史詩) - 網路
⑩ 中國第一部街舞電影
《搖滾青年》
劇情簡介:
某歌舞團獨舞演員龍翔,不甘心整天在舞台上重復著毫無新意的"老套子",為了沖破傳統舞蹈的束縛,他決定辭職。為此,龍翔與女朋友歌舞團舞蹈演員圓圓產生了摩擦。但他還是和自己的好友、雜技團的摩托車手大路相繼辭了職,成為自由職業者。
龍翔碰到了待業青年小小,小小的灑脫、快活感染了龍翔。龍翔要在外面的世界尋找更博大的舞台,在那裡豐富自己、充實自己。龍翔和小小一起來到大學演出,在這里,舞星、歌星與學生一起組成了充滿活力的青春舞台,演繹著自己獨創的街舞。
創作背景:
一個接受了「街舞」意識和技巧的青年,自認為不容於單位——一家舞蹈團,於是離職走上社會,他與一家時裝公司合作,將現代舞蹈與時裝表演合二為一,取得了成功。他的精神依然茫然無措,於是又脫離了時裝公司……在世界紛紜復雜的變化中,他不斷努力前行,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
影片圍繞主人公龍翔不斷擺脫傳統秩序的束縛,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的故事,反映了當代青年人勇於沖破舊體制的反抗精神,同時也揭示了青年人在這種對抗和突破中所面臨的困難和精神上的困惑。影片將歌舞與劇情緊緊聯系在一起,具有相當震撼的視覺沖擊力,在當時是電影表現手法的一大突破,既增強的影片的娛樂性,又強化的故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