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記者電影節

記者電影節

發布時間:2022-06-23 15:45:03

❶ 今年上海電影節記者是不是一定要穿西褲

正式些好。

❷ 世界著名電影節及獎項分別是什麼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的獎項很多,主要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至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始於1985年,由東京國際映象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是亞洲最大的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1951年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主要獎項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主要獎項有金棕櫚獎和評委會特別獎,金棕櫚獎屬於最佳影片大獎,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擇一到三部優秀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

美國電影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做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建於1993年,是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於每年的4月20日至5月4日之間召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

❸ 北京國際電影節主題是什麼

2020年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主題是:夢圓·奮進。

本屆電影節於2020年8月22日至8月29日舉辦,按照常態化疫情防控和融合創新發展要求,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夢圓·奮進」為主題,突出「雲上北影節」特色,採取線上線下聯動形式。

組織啟動式、北京展映、北京策劃·主題論壇、北京市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電影+、再相聚等系列活動,打造一屆傳承亮點、創新特點、提升高點的電影節。

舉辦意義:

2020年8月29日,為期8天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圓滿落幕。展映300多部中外佳片,市場簽約金額330.89億元人民幣。29日當晚舉辦了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特別節目——「再相聚」。在全球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時候,率先吹響了中國電影復興的號角,為人們奉上了一場精彩的電影盛會。

北京國際電影節將匯聚大批國際高水準的影片、機構和人士,打造高端優質的展示、交流、交易平台,為中外人文交流搭建獨特的橋梁。

❹ 2010上海電影節記者報名要什麼手續

6月5日上午,第十六屆上海電視節、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志願者培訓動員大會在上海影城第二放映廳拉開帷幕,來自上海9所高校的300多名志願者集結在此,為即將到來的上海電視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做最後的准備。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余麗娜老師帶領100多位志願者參加了此次培訓。

早晨7點,志願者們就早早地在學校門口集合,准備出發,到達影城之後,各位小組長各自領取志願者服裝,並且分發給志願者們,整個過程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進行。

上午9點,志願者培訓正式開始,首先由上海團市委青年社會組織工作部部長閆加偉做動員講話,閆老師通過自己多年社會活動的工作經驗結合生動的案例以及時下非常流行的詞為大家講述了志願者工作的重要意義。閆老師結合時下流行詞彙,「樂活」提出了他對志願者工作的理解和認識。因為此次上海電視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正逢世博會召開之際,對於整個上海的意義可以說非常巨大,而我們志願者作為「雙節」的主力軍,更是向世界展示上海大學生風採的一個絕佳機會,閆部長結合世博會志願者工作1個多月來碰到的一系列情況向所有志願者做了詳細的介紹,讓大家更加明確了志願者的職責所在。

此後,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唐麗君秘書介紹了第十六屆上海電視節、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大致情況,讓志願者有個更加清晰的了解,明確此次電視節、電影節的亮點。除此之外,唐麗君秘書還向大家介紹了志願者禮儀要求,由於此次志願者需要接待一些外賓及中賓,禮儀對大家來說可以說是一門必修課,唐老師從穿著、儀表、談吐、舉止等各個方面具體向志願者介紹了一些國際通用的基本禮儀,同時通過同學的現場示範讓所有志願者都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

通用培訓結束之後,負責外賓接待的同學各自向自己的帶隊老師領取任務,大家井然有序的配合各自的帶隊老師。

世博年的上海電視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對志願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雙節志願者同時也是世博園區或城市站點的志願者,我們已經准備好要以真誠的微笑,親切友好的態度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來賓。

❺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發展歷程

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國務院申請舉辦上海國際電影節。
同年6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復函同意,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於1993年10月舉辦了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秘書長應邀出席了電影節,並對上海國際電影節按各項國際標准進行了嚴格的實地考察,於1994年認可上海國際電影節為國際「A」類電影節(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當時定為每逢單年舉辦一屆。
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於1993年10月7日至14日在上海舉行。主會場設在上海影城,大光明等8家電影院為分會場。來自世界各國1,100名來賓出席了這一中國首次舉辦的國際電影盛會。評委會主席由中國著名導演謝晉擔任,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奧立弗·斯通、日本導演大島渚、香港導演徐克、澳大利亞導演保羅·考克斯、俄羅斯導演卡倫·沙赫納扎洛夫、巴西導演赫克托·巴本科出任國際評委。在20部參賽片中評出了4項金爵獎和一項評委會特別獎,中國台灣中影公司出品的《無言的山丘》獲最佳影片獎。有20萬觀眾觀摩了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67部參賽參展影片和評委個人影片回顧展。國際影片交易市場共有來自海內外16家製片商設展台。電影節還邀請了著名國際影星索菲亞·羅蘭、德博拉·拉芬、桃井熏等參加電影節有關活動。共有200餘名中外記者對電影節進行了采訪報道。 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電影節報名影片數量被刷新,比前一屆增加48.4%,並首次採取網上報名方式。
電影節開幕式紅毯眾星雲集,陣容強大:凱瑟琳·德諾芙、西格尼·韋弗、娜塔莎·理查德森、利亞姆·尼爾森夫婦、安迪.麥克道威爾、愛德華·諾頓、羅恩.希爾佛、真田廣之、栗原小卷、靳羽西、譚盾、張東健、張國立、徐靜蕾、陳豪、黎姿、成龍、周迅、林志玲、周筆暢以及《伯爵夫人》攝制組、馮小剛率領的《夜宴》攝制組等應邀匯聚上海國際電影節,紅地毯上展示明星風采,群星璀璨,堪稱世界一流。從此上海國際電影節紅地毯被譽為「亞洲第一紅毯」。
享譽全球的世界頂級導演呂克·貝松擔任評委會主席,中國著名導演馮小剛任副主席。電影節「金爵獎」國際評委會9名評委中,3位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憑借呂克·貝松在世界影壇的權威地位以及馮小剛在國內影壇的超強人氣,加上其他國際評委的影響力,評委會陣容更加體現其權威性與國際性,被媒體稱為「夢之隊」。國際名導李安出席電影節,參加論壇演講,並榮獲本屆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式頒獎晚會上另一個特別獎項 ——傑出藝術成就獎則由法國國寶級影後凱瑟琳·德納芙獲得。

❻ 電影節記者需要做什麼

電影節記者需要,拍攝現場的氣氛,采訪現場的觀眾,剪輯電影的精彩片段,實時報道現場的盛況。

❼ 世界四大電影節的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法國的戛納電影節因舉辦地擁有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稱為3S電影節。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戛納電影節是一個不關心政治的真空地帶,是一個濃縮的好像人們能直接聯系,講同一種語言的微觀世界。」
尚·高克(Jean Cocteau)
1939年,法國教育及藝術部部長讓·扎伊(Jean Zay)提議在法國創建一個國際電影節。戛納因其「陽光及美麗的景色」而當選會址。
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嘎納國際電影節,由路易·盧密耶(Louis Lumière)擔任主席,但是被二戰延誤。1945年,法國國家文藝協會(AFAA)再度被要求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組織電影節;自1946起,剛創造的法國國家電影中心也聯合支持。
1946年9月20日,戛納國際電影節作為戰後的第一個重要的國際文化盛事,在戛納的舊賭場里舉行。當時,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一個設有董事會的非營利組織;並在1972年變成慈善機構。除了1948年和1950年 —— 因為缺乏資金戛納電影節被取消以外—— 每年都舉行為期兩周的戛納電影節;1951年以前是在9月舉行,後來變成 5月。1968年,戛納電影節因政治騷亂被迫中斷。
最開始的時候,戛納電影節主要是一個旅遊和社交事件,更像是電影論壇而非 賽事。 幾乎所有參展的電影都可獲得獎項。歷經多年後,隨著參加者的急劇增加和新的經濟後盾,戛納電影節改變了原來的定位,逐漸演變為電影工業中最為媒體關注的年度盛事。時至今日,每年約有一千六百個媒體的四千多個記者參加戛納電影節。 1959年「電影市場」的創建更增添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其不但提供了一個商業平台,而且為電影工業的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會晤及討論提供了便利 。在其不斷發展的45年間,戛納電影場已成為全球電影行業的主要市場。同樣,在2000年創建的圍繞電影宮的國際村(Village International)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能促進自己的文化及電影,並為他們的製片人和電影工業提供支持。
與正式提名並行的是1962年創建的「國際影評周」和1969年創建的「導演雙周」。這兩項活動都設有各自的競賽單元。1978年,時任電影節總代表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以獎勵三個競賽中的最佳影片。
戛納國際電影節初期,是由各國選送自己的電影來參賽。1972年,總代表莫里斯·貝西(Maurice Bessy),電影節主席法伍爾·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會毅然決定戛納電影節自此將是參賽影片提名的唯一決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圍內提名參賽影片。這個決定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很快被其他的電影節效仿。 1998年,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電影基石」(Cinéfondation)提名全球電影學校的短片和中片,旨在發現和提攜新的電影人才。自此,各國家和地區的兩千多部電影被送到電影節競選提名。
追隨電影基石的構想,2000年的秋天在巴黎開辦的戛納電影節官邸也是為年輕的電影人提供在國外發展自己的拍攝計劃的機會並鼓勵其在國際的推廣。
2000年,自1978年起一直擔任戛納電影節的總代表的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繼皮爾·福娃(Pierre Viot)之後被董事會選為主席 。皮爾·福娃(Pierre Viot)從1985年到2000年擔任主席,2000年成為電影基石會長。從2001年起,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由戛納電影節總經理維若妮卡·蓋拉(Véronique Cayla)及藝術總監特艾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協助工作。
他們加強了戛納電影節作為年度國際電影講壇的地位。所有的電影風格、學派和類型都各得其所。無論是通過電影放映還是通過眾多豐富電影節的文化、藝術活動:討論會、表彰會、大使講堂、音樂會、展覽等,其永恆的目標是為了電影藝術的成長服務。 戛納電影節不僅是電影產業從業人員聚會的理想場所,而且也非常注意那些促進電影發展的藝術家的才能。歷經數年,戛納電影節以其在電影的藝術水準和商業影響之間取得的平衡著稱於世。不但為展示的影片保證了一個獨特的國際化的平台,而且在維護「為廣泛的受眾提供電影產品」的理念同時,也揭示和反映世界電影的發展和趨勢。

❽ 世界所有的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 金棕櫚獎
威尼斯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
蒙特利爾電影節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洛加諾電影節
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
莫斯科電影節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釜山國際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
亞洲拉子影展

戛納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又名坎城電影節或康城電影節,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1946年9月20日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創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每年5月在法國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從首屆以來除1948年和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辦,1968年受「五月風暴」影響中途中止外,已舉辦58屆(截至2005年)。

電影節設有專門的選片委員會,負責選片工作。評獎委員會則負責評獎工作。電影節授予評選出的最佳影片以大獎—— 「金棕櫚獎」。此外還有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最佳音樂、評委特別獎、最佳娛樂片、最佳劇本、國際獎等多種獎項。

除比賽、評獎、觀摩影片之外,戛納國際電影節還舉辦了形式多樣的電影藝術和商業活動。1962年設立了「評論周」,1969年設立了「導演半月」研究會,1973年開展了「法國電影前景」討論,並經常舉辦影展、電影先驅者和導演的紀念活動。電影節期間影片交流活躍,各國的電影商都雲集於此成交大宗的影片買賣,使得戛納成了世界最大的影片交易市場。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入選影展競賽部份,王家衛並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戛納電影節對世界各國的電影藝術家們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影響十分廣泛。

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八九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主要獎項是金獅獎。它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

威尼斯影展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份。威尼斯雙年展,顧名思義,是每2年所舉辦的展覽,所展覽的是超現代藝術,是這領域一個很重要的藝術活動。

最近在最佳「反潮流」這一個領域增加了聖馬克獎。

2005年正在舉行的是第62屆。開幕片為香港導演徐克的七劍。

柏林電影節:Berlinale(德文全稱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簡稱IFB)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稱三大A類電影盛事。

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於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北美洲其中一個重要電影節。 每年9月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於1976年首次舉辦,早期是以放映其他電影節的參展電影為主的電影節。經過多年發展及多番轉變,今日已成為頗具規模的電影盛會,近年更被認為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預演。

電影節強調多元化口味,並藉此肯定加拿大為電影工業作出的貢獻。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全稱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在捷克的卡羅維發利(Karlovy Vary)舉行一次。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中歐以及東歐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事。

❾ 國際四大電影節分別是

美國奧斯卡電影節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1979年已是第五十一屆。主要項目有: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德國柏林電影節
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周。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於1946年,如今已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電影節之一。她旨在展示和提高將電影作為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戛納國際電影節通過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能立即介紹給世界觀眾,還提供了電影創作者與買主接觸交流的機會。
電影節的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影片評獎. 每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都要選出大約50部故事片和20多部短片,分為參賽影片、非參賽影片、短片、"某種關注"四類進行展映。

從1978年開始,設立"金攝影機獎"獎勵參加展映的最佳處女作。1998年又新增了"電影基金獎"和"職業:製片人"獎兩個獎項。

非參賽影片通常是曾經獲過戛納獎的導演的作品,他們不希望再參加競賽。非參賽影片還包括要求作特別安排如作午夜場放映的影片。

"某種關注"類屬於正式入圍的非競賽單元影片。在這個單元展映的處女作影片可以競爭"金攝影機獎"。

金棕櫚短片獎授予兩部15分鍾以內的優秀短片。

戛納國際電影節1998年開始推出名為"電影基石獎"的新獎項,旨在發現和鼓勵全球范圍的青年電影製作者。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31年,於每年的8月30日至9月9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獅獎」;義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在每年8月底至9月初的兩周里都是世界影壇的焦點。電影明星、著名導演等國際電影業人士以及影迷都會雲集此地參加一年一度的威尼斯電影節。今年8月31日至9月10日舉行的威尼斯電影節已是第62屆,並走過了70多年的風風雨雨。
威尼斯電影節「誕生」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共有20多部影片參展,共設了7個獎項,分別為最受喜愛女演員獎、最受喜愛男演員獎、最佳原創故事獎、最佳導演獎、最感人電影獎、最有趣電影獎和最佳技術獎。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沒有固定的評審委員會,是由觀眾投票選出喜歡的電影和演員。
從1934年開始,威尼斯電影節開始趨於穩定,並於每年的8月底9月初舉辦。但威尼斯電影節曾一度被義大利法西斯政府所控制,獎杯叫「墨索里尼杯」。1938年,為對抗被法西斯把持的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應運而生。威尼斯電影節從1938年到1942年的評獎不為後人承認。1943年到1945年,威尼斯電影節因戰爭而停辦。
威尼斯電影節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在1946年重新舉辦之後。法國著名導演讓·雷諾阿的《南方人》獲得「最佳影片獎」。1949年,「聖馬克金獅獎」正式設立,法國導演魯佐憑著《曼儂》一片捧走了第一個金獅獎。1951年,黑澤明的《羅生門》奪得金獅獎,這是西方人第一次把焦點對准東方電影。
威尼斯電影節的最大特點是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冒險精神,評判標准為「藝術性」。威尼斯電影節成為藝術電影的大本營。與之相比,戛納電影節兼顧影片的商業性和藝術性,而柏林電影節則注重意識形態。

❿ 世界幾大電影節以及對應的電影獎項的名稱,解釋,由來

推薦你看看這個

現世界各大電影節

第一部分:名詞解釋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華麗的分割線======================================

再看看這個

世界著名電影節及其獎項
一、國外知名的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回答的字數不能超過1萬字,剩下你自己去看這里吧http://ke..com/view/14509.htm

我的回答應該算滿意了吧

閱讀全文

與記者電影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沂蒙紅嫂電影觀後感400字 瀏覽:17
劉圓圓電影演員 瀏覽:646
鬼媽媽美國恐怖真人電影完整版 瀏覽:859
鬼怪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325
所有僵屍恐怖電影大全國語版 瀏覽:49
沒有vip也能看的電影網站 瀏覽:552
好導演對電影叫什麼 瀏覽:960
線上電影票怎麼送人 瀏覽:476
完整版傳奇電影有上下部嗎 瀏覽:914
電影院服務的監管部門 瀏覽:711
電影沉睡女演員 瀏覽:71
喜劇鬼電影大全國語 瀏覽:561
日軍血戰電影完整版 瀏覽:319
一部電影女主角叫盛開 瀏覽:137
電影77天圖片 瀏覽:159
韓國電影免費版大全 瀏覽:416
黑幫電影男主角弗蘭克 瀏覽:747
同行泰國電影男主 瀏覽:571
奇幻愛情電影前十名 瀏覽:812
趙亮演過的電影大全全部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