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八羅漢陣是怎麼樣疊的,各叫什麼羅漢,各拿什麼武器;周星馳在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扮演什麼羅漢。
是由少林十八羅漢組成的陣法,一般出少林時(檢驗功夫是否學成)或對外御敵時會組成十八羅漢陣。
少林十八羅漢潘國靜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十八」是一個吉數,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數量表達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藝」、「十八學士」等。佛教中也有許多「十八」,如「《十八部論》」、「十八界」、「十八變」、「十八層地獄」等,「十六羅漢」變為「十八羅漢」顯然與這種「十八」情結有關。 [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據經典記載,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盤。公元2世紀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中,記載了十六阿羅漢的名字和他們所住的地區。這部書由玄奘法師譯出之後,十六羅漢便普遍受到我國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時,繪圖雕刻日益興盛起來。後來畫家畫成了十八羅漢,推測畫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和譯者玄奘也畫在一起。但後人標出羅漢名字時,誤將慶友列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又重復了第一位阿羅漢的名字成為第十八位。雖然宋代已經有人指出了錯誤,但因為繪畫題贊者有著名書畫家和文學家,如貫休、蘇東坡、趙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羅漢很容易地在我國流傳開來。 [編輯本段]【最早紀錄】 最早記錄這件事的是宋代蘇軾,他在《自南海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羅漢》一文中,一一列舉出十八羅漢的姓名。前十六位羅漢即《法住記》中列的十六羅漢名,新增補的兩位羅漢,第十七位是「慶友尊者」,即《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位是「賓頭盧尊者」,這與第一位其實是同一位,只不過一個用全稱,一個用尊稱而已。後來,宋代志盤在《佛祖統計》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見解,認為第十七位應是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是君徒缽嘆尊者,也就是「四大羅漢」中不在「十六羅漢」中的那兩位。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羅漢應是降龍羅漢即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是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皇帝欽定,自此十八羅漢就以御封為准了。藏傳佛教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彌勒。十八羅漢取代十六羅漢後,影響越來越大。十八羅漢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廟中則比較常見,一般塑在大雄寶殿中,作為釋佛或「豎三世佛」的環衛存在。
十八羅漢原本沒有固定的形象,是後來的藝術家憑著自己的想像畫出來的,現存最早的十六羅漢雕像在杭州煙霞洞,是吳越王的妻弟發願所造的。 [編輯本段]【羅漢名稱】 十八羅漢,系自十六羅漢演變而來。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羅漢像,為五代·張玄及貫休所繪。其後,宋·蘇東坡分別為此二畫題十八首贊,並於貫休所作標出羅漢名稱。此外,杭州飛來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羅漢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元代以後,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羅漢,且在佛教界,羅漢像的繪畫與雕塑,也多以十八羅漢為主。自此,十六羅漢乃逐漸沉寂,十八羅漢代之而起。日本鐮倉光明寺也有十八羅漢像,據考證系南宋至元代期間之作。
關於十八羅漢的名稱,前十六羅漢,皆如《法住記》所載,並無異說。此十六羅漢之名稱,即如下列:
(1)賓度羅跋羅墮闍(Pindolabharadvaja),坐鹿羅漢: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2)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歡喜羅漢: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3)迦諾迦跋厘墮闍(Kanakabharadvaja),舉缽羅漢:是一位托缽化緣的行者。
(4)蘇頻陀(Suvinda),托塔羅漢: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5)諾矩羅(Nakula),靜坐羅漢: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6)跋陀羅(Bhadra),過江羅漢:過江似蜻蜓點水。
(7)迦理迦(Karika),騎象羅漢:本是一名馴象師。
(8)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笑獅羅漢: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9)戍博迦(Jīvaka),開心羅漢: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10)半托迦(Panthaka),探手羅漢: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11)羅怙羅(Rāhula),沉思羅漢: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2)那伽犀那(Nāgasena),挖耳羅漢: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13)因揭陀(Añgaja),布袋羅漢: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14)伐那婆斯(Vanavāsi),芭蕉羅漢: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15)阿氏多(Ajita),長眉羅漢:傳說出生時就有兩道長眉。
(16)注荼半托迦(Cūlapanthaka)。看門羅漢:為人盡忠職守。
第十七羅漢: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後據民傳轉世為濟公活佛,懲惡揚善,普救眾生。
第十八羅漢: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至於後二位羅漢,則眾說紛紜,並不一致。茲列出幾種主張如下:
(1)以慶友為第十七尊,賓頭盧為第十八尊。其中,慶友即難提蜜多羅,亦即《法住記》的作者;賓頭盧即位列十六羅漢之首的賓度羅跋羅墮闍。
(2)另有加上大迦葉與軍屠缽嘆二位尊者。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樂(湛然)首創此說,宋代凈覺(仁岳)亦采此種說法。此系合並《法住記》所載十六尊者,與《彌勒下生經》的四大聲聞,省略其中重復的二位尊者所成。
(3)西藏地區所傳,則加上達摩多羅與布袋和尚。其中,達摩多羅被認為是編纂〈優陀那品〉的法救,但無明確的證據。其像為背負梵篋,類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其起源與中國唐末的契此和尚頗有關聯。另從其周圍圍繞若干幼童看來,也可能與多產神訶梨帝母(Hāritī)的配偶半支迦(Pañcika)有關。此外,又有加上降龍、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彌勒二者等不同說法。
周星馳在《武狀元蘇乞兒》中習睡夢羅漢拳,至於什麼羅漢就不知了。
㈡ 七個暴君穿越到現代,是什麼電影(電視劇)
這部電視劇叫做《拐個皇帝回現代》。
《拐個皇帝回現代》是由樂視網製作的古裝魔幻愛情劇,並由朱少傑執導,袁中方,季晨,郭家豪,於果,初家晴,劉明瓉主演。
該劇講述了孤女馮豐到了古代,成為皇帝李歡的病妃馮妙蓮後,與皇帝李歡和國師迦葉兩世情感糾纏的故事 。
(2)大迦葉電影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馮豐
在涇水和渭水交界帶旅行時,誤入時間隧道,醒來時變成了一個的病弱妃子。不諳深宮門道的她幾度被害,而宮女口中最寵愛她的皇帝卻對她又打又罵,那個不怕死的小叔子三王爺又三番兩次來騷擾,陷入危險的她深感絕望,正當她以為要結束短暫的穿越死去時,伽葉出現了。
棄妃和國師之間,是孽緣還是宿命?這一切卻又以伽葉被殺、她又被送回現代而結束。但是回到現代最大的問題出現了,那個在古代虐她千次萬次的皇帝,也被帶回了現代,面對殺了心愛之人的皇帝,馮豐不知道該怎麼面對。
2、李歡
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皇帝,因為機緣巧合來到現代,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現代人。他不知道現代的日新月異,一時跟不上現代人的節奏,被馮豐視為累贅、拖油瓶,雖然大大傷害自尊,卻又不得不和她共處一室。
3、葉嘉
在古代時,為了治療馮豐,因憐生情,私奔途中慘遭李歡射死。在現代,他是鼎鼎大名的名醫,出身豪門,溫潤完美,是無數少女夢寐以求的完美夫婿。
他性格單純,滿心學術研究,不諳男女情事,直到遇到馮豐。此時,他早已消失千年記憶,不再認識那個和自己有過生死纏綿的女人。只是,心底卻殘留著一些零散片段,對馮豐一見鍾情。
㈢ 推薦幾個超級嚇人的鬼片
世界十大恐怖片 經典的
1.咒怨2
午夜,首都高速公路上一輛汽車飛馳而過。突然,一隻從路邊竄出來的野貓被車輪碾過。車上乘客是以拍恐怖電影而號稱「恐怖女王」的女演員原瀨京子,駕車人是她的未婚夫石倉將志。將志沒有理會貓的屍體,繼續趕路。但就在下一個瞬間,他感覺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異物進入了車內。車子失去控制,猛烈地撞向牆頭,車體完全損毀。這次事故讓將志失去意識,而京子也身受重傷不幸流產。而就在數日之後她卻被婦產科醫生告知,體內嬰兒的生長狀況一切正常..............
2.沉默的羔羊
聯邦調查局官員克拉麗斯?斯達林接受了一項任務:幫助尋找一個失蹤的婦女,而這個婦女正受到一個把受害者的皮剝下來的變態系列殺手的威脅。漢尼伯?萊克特以前是位受人尊敬的精神病醫生,現在卻成精神變態者。克拉麗斯想通過與漢尼伯談話來了解心理變態殺手的扭曲的心靈。聯邦調查局警官傑克?克勞福特認為漢尼伯非常聰明機智,通過與他談話有助於發現案犯。克拉麗斯必須在漢尼伯透露任何情況之前努力贏得他的信任。
3.大白鯊
善化鎮是個偏僻的海濱小鎮,但一到夏季,這里就變得熱鬧萬分,人們都來到這里的浴場度假消閑。現在,旅遊旺季又快到了,然而,不祥的事卻開始籠罩了小鎮。一對青年男女去游泳,然而女的卻沒有再上岸。第二天,巡警發現了她支離破碎的屍體。這是一隻鯊魚的傑作。警察局長馬丁下令封閉海濱浴場。但是市長哈瑞卻不同意這么做,因為這必然導致今年夏季的收入銳減。他要求不擴大事態,只招集一批人去捕殺鯊魚... ...
4.德州電鋸殺人狂
五個年輕人艾琳、凱普、摩根、安迪、佩布,駕駛房車一路歡快地駛入荒漠中的德州特拉維斯鎮,他們此行試圖從這里潛入墨西哥去購買毒品。途中,一個滿身傷痕、喪魂落魄、歇斯底里的女孩傑蔓的出現,勾起了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在女孩的帶領下進入一幢陰森大屋試圖弄清真相,大屋被一股神秘、恐怖的氛圍所籠罩,彷彿有一雙眼睛始終在窺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正當這群年輕人驚恐萬分、不知所措時,電鋸聲驟然而起,他們最後的噩夢隨之降臨……
5.驚心食人族2
傳說中那隻長著蝙蝠翅膀的食人怪物又復甦了,它每隔23年就會從休眠中醒來,開始吃一頓長達23天的、以人類為主菜的饕餮大餐……一隊剛剛拿到郡高中籃球冠軍的金牌校隊凱旋,但是大巴開上九號高速公路不久就突然蹊蹺地拋錨了,不得已,所有人只好待在汽車內就地等待。很快,天黑了下來,於是噩夢開始了,他們已經落入了傳說里食人族設下的陷阱,集體成為了這個正在覓食期的食人怪物覬覦的美味佳餚了……
6.閃靈
本片描述在冬季,一家三口單獨看管因大雪封閉而不能營業的旅館,本來丈夫要在這幽靜的環境中完成他的小說,結果卻因幽靜而性格大變。而他的兒子也因此有了超感應能力,並能夠看到旅館中過去曾發生的恐怖的殺人事件,並與黑人廚師進行著精神溝通...
7.精神病患者
瑪麗恩?克蘭厭倦了在午休時間偷偷去和情人幽會,因為他賺的錢幾乎都得付前妻的贍養費,不能和她結婚。一天瑪麗恩的老闆要她帶四萬元現金到銀行存款,她一時沖動捲款逃離小鎮,決定和情人山姆到加州重新生活。當她開車逃離小鎮後,夜色暗了下來,並下起傾盆大雨,於是她決定在路旁的貝茲汽車旅館休息一晚,就在瑪麗恩吃完汽車旅館的老闆諾曼為她准備的晚餐之後,她回到房間准備洗澡,當她進入浴缸拉起浴簾,一個離奇恐怖的故事即將發生。
8.驅魔人
根據一起真實事件改編,女演員克麗絲與她十二歲的女兒阿麗來到華盛頓作訪問演出,孰料不可思議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在麗身上,她忽而在空中飄浮,忽而變得力大無比。醫生與心理專家對此都束手無策,無奈之下克麗絲向喬治敦大學的戴神父求助。戴神父說服克麗絲這不是普通的病患,而是被惡靈附體!在另一位資深驅魔人的幫助下,他們向惡靈發出了最後通牒……
9.異形
這是影史上的一部經典科幻片,並且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西格妮?韋弗飾演硬朗女長官蕾普莉,她和下屬乘坐商用太空船,在不知名的星球探險,下屬回到船上才發現一頭嗜向怪物上了船,從此無寧日,恐怖事件接二連三登場……
10.午夜凶鈴
女高中生友子和同學看了一盤來歷不明的錄象帶,七天後,她和她的同學相繼死去,女記者淺川了解到友子死前曾看過一盤錄象帶因過分恐怖而住了院,於是她找到了他們看錄象帶的那家旅店,果真看到有一盤沒有名字的錄象帶。淺川於是打開了錄象機……淺川的前夫高山此時來到了她的身邊,並且復制了一盤錄象帶決定和她一起研究。而此時他們只有七天的生存時間,他們將面臨什麼樣的驚人秘密,他們能夠在有限的七天時間里揭開這個錄象帶之迷嗎……?
㈣ 咒怨中迦葉子的怨念是如何產生的
因為《咒怨》電影分為好幾部,且國內對這個系列的順序有很多版本。於是乎就造成很多人在看的時候產生諸多疑問。您看的就與我看得不一樣,我一共看了6部。
您說的「那小鬼」是指迦葉子的兒子嗎?如果是,那麼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迦葉子一家過著極為平凡的生活,她丈夫佐伯剛雄是個碌碌無為、心胸狹隘的齷齪男人(看他的長相就知道)。迦葉子在一次送兒子上學時偶然結識了兒子的班主任小林老師,對他頗有好感,在空虛的生活中她開始幻想與小林的深入交往(在她日記中書寫與小林肉麻的種種,其實那已是她精神錯亂的開始)。而後她丈夫無意中發現了日記的內容,自卑的認為2人之間有著不可告人的姦情且迦葉子會最終選擇離開自己。
一天晚上,夫妻徹底吵翻後,佐伯剛雄激動之下在浴室中將迦葉子殺害(在擰斷她脖子時咒怨就產生了),隨後將血淋淋的屍體用塑料膜包裹拖到了屋裡的頂層閣樓,在此過程中目睹的兒子一直拚命阻止,但被剛雄殺死扔到了壁櫥里(連同家裡飼養的1隻黑貓,貓是活的,由於出不來只能食用男孩的屍體繼而成為怨恨的載體)。然後精神錯亂的剛雄逃竄到外面,自殺身亡。
這就是一家三口身亡的經過,他們都成為了咒怨,且由於怨恨極深無法化解成佛,只能禍害人間。也就出現了之後周身青白、嘴張如同黑洞的小男孩;發出古怪呻吟、長發糾結的爬行女鬼;狂笑痙攣、到處剖屍殺人的失常男性以及那隻恐怖的奇特黑貓……您可以從每個當事人的角度考慮一下,由於誤會和曲解他心中有怎樣強烈的怨恨,怎可輕易化解,只能繼續為禍下去。
至於迦葉子姐姐自述幼年生活情況,僅作為產生她今後性格、鋪墊劇情使用,對咒怨的產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解釋。
㈤ 如來佛祖的詳細來歷,他的師傅是誰
根據神話傳說講,如來佛前身是道教靈寶道人的大弟子,轉世成了西域一個國家的王子後來拜師西方接引佛
㈥ 有什麼好看的日本動漫電影
1.《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
某一天,主角恐龍撿到一個恐龍蛋,本想將恐龍寶寶作為貯備糧吃掉,結果這個小恐龍張口就喊他「爸爸」,主角恐龍莫名其妙喜當爹,一大大小開始了奇妙冒險。作品風格清新又治癒,漫畫原作聽催淚的,動畫化後改成了溫暖溫情,總體好看。
2.《螢火之森》
作品描述的是「人妖戀」,又不只是「人妖戀」。男主被觸碰就會消失,和女主之間一直小心翼翼的相處,彼此貪戀在一起的幸福時光,結果被一個熊孩子給拆CP了。
3.《夏日大作戰》
講述親情於家人的誠意之作,如果女主的人設再討喜一點的話,相信會有更多人喜歡的。
4.《龍貓》
《龍貓》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經典作品,電影最初上映於1988年,近日經過數碼修復後,以30周年紀念版的形式在國內上映,仍然頗受歡迎,一舉拿下過億票房。
㈦ 征佛教典故,越經典越有哲理越好!
生活,就是修行——最快速、也是最殊勝的修行方法……
佛法不離世間覺。佛到處都有,佛法就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
我們天天都在念:「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哪裡沒有佛啊?你的單位里怎麼沒有佛呢?你的家裡怎麼沒有佛呢?都有佛!哪裡都是凈土,哪裡都有佛!
每個人都有佛性,通過修行都能成佛。
怎麼修?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修,不要將生活和修行分開。
現在很多人把它們分開了,「這是我修行的時間、這是我工作的時間、這是我休息的時間、這是我吃飯的時間……」那你還不是真正有修行的人。
學佛修行的時候,不一定要在佛堂里念經,也不一定是在壇城裡做課,在單位、在家裡也可以修,在哪裡都可以修。主要是發心,發善心、發慈悲心、發菩提心、發清凈平等心,任何時候都用這樣的心去做一切事情。這就是修行!
把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如果不發心,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造業;
如果發心了,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有罪過。
發心了,就能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修行。
十大經典佛語中的愛情......佛談禪 我說愛 (安巴根德)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第一句語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真摯,羅密歐和朱利葉的忠貞:原來一個是傳說,一個是小說。
牛郎和織女的凄美,白雪公主與白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個是神話,一個是童話。《泰坦尼克》沉沒了,《魂斷藍橋》隕落了,《亂世佳人》在飄搖,《人鬼情未了》也已經離逝了!
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像,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經典二: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麼都依靠別人告訴你,那麼你就達不到自己修行開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所以"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之所以佛陀有這么多經書,這么多語錄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看了再多的愛情電影,再經典的愛情小說也只是惘然,愛情是只有自己體會了才會明白!因為愛情也是不可說的。 陷入愛情的人是痴的,周圍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雖然1000個幸福的結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愛情經歷卻各不相同!只有戀人們自己知道他們的小秘密,對外人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經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兩個概念,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質的表像!擁有美麗的容顏的女人,總是會獲得眾多的青睞!可是再美麗的女人,依然會有蒼老的一天!當你老去以後,曾經的一切是否依然?原來當美麗凋謝的時候,一切才回歸本來面目!一切的風光與繁華,甜言與蜜語也只是過眼煙雲。女人,找個真正愛你的人,擁被入眠吧!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充滿誘惑的塵世間,愛情是否真的那麼牢固呢?愛,是一種容易凋謝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風中最讓人無可奈何的那朵玫瑰。當新的誘惑出現的時候,心中的慾望開始萌動!原來,愛情也是一種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後的懲罰呢?迷失的人兒早已經沉迷而無法自拔!也許也只有體會真愛的人,面對著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動、風動、心不動吧!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語出《佛典》,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現在很多相愛的人,會因為對方的貧窮而離開!這是真正的愛情嗎?也許會有人說愛情和麵包的理論!可是,過去的老人們都說,有情飲水飽。我也相信:真正愛1個人,雖然貧窮,但是只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覺得飽!愛就是這樣的一種心境:得到了愛,就彷彿已經得到了全世界!
當面對自己心愛的人,不管身在何處,也如沐春風。記得天龍八部里,西夏選駙馬。當問到:平生之中,在什麼地方最逍遙快樂?段譽答到:枯井底,污泥處.為什麼呢?因為他在那裡得到了真愛!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你說: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說:緣是眾里尋她千網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說:緣是縱然兩情相悅,仍難逃宿命之劫。我說: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緣是無盡的思念。而我,傲立於沙漠中靜靜的看著它緣起緣滅。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還記得阿甘正傳裡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隨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來的時候,以為聖人要大講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隨者說到:I am tired。
愛情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羨慕那些黃昏下,互相攙扶的老夫妻,他們一起回家,即使沒有說一句情話,可是只是一個微笑也已經勝過前言萬語!他們做到了「執子之手,與子諧老」的愛情境界,只是在這平靜的畫面中!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先說個故事,一位老人養兩只鳥兒,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會帶著它們一同出去散步。雄鳥和雌鳥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鳥有時會飛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會自己飛回巢里。雌鳥卻從未曾離開過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復一日,一晃許多年過去了,一切從未改變過。直到那天,一切都與往常一樣。老頭吃完飯,又帶著兩只鳥兒去散步。忽然右邊肩膀上原本安靜立著的雌鳥一振雙翅,轉眼不見了蹤跡。雄鳥仰天長嘯,不見迴音。自此,雄鳥日日在巢中哀鳴,再也不肯離巢一步。三個月後,雄鳥鬱郁絕食而死。死前仍哀鳴不止。許多年過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鳥再沒有回來過。只有那個早已廢棄的鳥巢,在風中獨自見證那段歷史。
看完故事,我掩卷長嘆。如此一雄一雌,與世間男女無異。現實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說自己喜新不厭舊,他們就像貪玩的孩子,總會瞅准一個空偷著出去玩玩,玩累了他們自然會回家。在外,他們可以風流快活;在家,他們也想做好丈夫好父親。他們腦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舉兩得。他們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變心,但在現實利弊輕重的權衡之下,在結發之妻眼淚的攻勢之下,在親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嚴峻形勢下,大多能改邪歸正、痛改前非,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而女人,她們往往視愛情若生命,在她們骨子裡,愛情這兩個字神聖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數女人又都是懷舊的,如果沒有傷及靈魂痛徹心骨的經歷她們是絕不會輕言放棄的,而女人一旦決意放棄,那她曾視之為生命的那份愛情定已全然摧毀,她早已沒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變了心絕了情,那是永遠都不會回頭的了。就如同那隻飛離主人肩膀的鳥兒,一去不返。女人的愛,因為忠誠,所以毅然決然。
經典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寫一偈來確定接班人,奪冠呼聲最高的神秀寫的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慧能還是個勤雜人員,還不識字,找了個小沙彌給念了一遍,然後就說出了那個現在很知名的偈子(還得找人幫著寫在原作邊上),五祖看了之後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該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來上了一課小灶(有點西遊記的意思),然後為了避免紛爭,傳了學位就讓六祖趕快帶了衣缽溜了!
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著於空!
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著與事物。後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著於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還記得馮龔相聲里說到:女人一輩子也聽不夠的是「我愛你」三個字,《過把癮》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為了聽他說這三個字!沒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女性朋友都很愛聽這三個字,而且是百聽不厭。每個女人都希望有人愛她,但是其實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愛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愛放在心裡的!
這種愛,是沉靜;是一種內蘊深厚,雋永深沉的愛。它沒有曇花一現的驚艷,沒有「山無棱,天地絕,乃敢與君絕」的壯烈誓言。這是一種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愛;是攜手一起慢慢變老,共守日落日出從容的愛。這種愛,是流瀉指間清逸舒緩的琴音,滌盪浮躁的靈魂,舒展紛亂的心情,梳理出沉靜平和的人生。
太熱烈奔放的愛總是易於枝頭凋落,而平和沉靜的愛卻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恆。當火焰般燃燒的愛情化為灰燼,當愛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裡的,依然是一顆寬大博愛的心,包容接受撫慰著那顆傷痕累累的心。
當然,沉靜的愛絕不是沉悶的愛。那是心靈的守望,是一種心底深處深藏的真切牽掛。似清風,如明月,美麗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靜卻不沉悶。透過愛的清清溪水,你會看到細石粒粒,看到游魚歡快地在溪水中游來游去。這種沉靜的愛所蘊含的美麗,是要用一輩子用心去讀的,才能在平淡真實中讀出鮮活和感動。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於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於佛教的大乘.
記得木村演的一部電影里曾經這樣詮釋「愛」,說愛一個人就是當他幸福的時候你比他更幸福,當他痛苦的時候你比他更痛苦……
其實給別人幸福,被別人需要著,是一件能給自己帶來很大滿足與快樂的事情,至少我會很享受別人對自己的依戀,也同時依戀著別人,這是我與外部世界對話的方式,也願意相信這樣活著才算是完整而純粹的人生吧。
看完了《宮》,很喜歡裡面的律。他從小就什麼都沒有,失去了父親,失去了皇太子之位,失去了宮。但是14年以後,雖然經過母親的一番明爭暗鬥,他原本可以獲得王位,但是為了保全自己愛的人,為了自己的良心,他毅然選擇了犧牲自我的方法。
他頂替了信的莫須有的罪名,也頂替了母親暗中的罪行。這樣,皇室雖然恢復了太平,眾人皆大歡喜,然而律,還是一無所有地離開了皇宮,甚至是傷透了心地離開。彩京的不接受,恐怕是他心頭最大的傷痛。總覺得他的眼神充滿憂郁,臉上充滿了若有所思的神態。但是,也許他是感覺幸福的,因為他是為愛犧牲的,他成全了他。
宣化上人:八德是做人的基礎
(一)孝:就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就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二)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長。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是報兄長的恩。
(三)忠:就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盡忠是報國家的恩。
(四)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篤敬,不可失信用。
(五)禮:就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應該鞠躬,不行禮就是野蠻的行為。小朋友!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要敬禮。
(六)義 :就是義氣。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無條件援助,絕無企圖之心。
(七)廉:就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佔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八)恥 :就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
這八個字是做人的基礎,不要把它忘記。「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打妄語。所做的事,必須要有恭恭敬敬的態度,認真去做,絕對不敷衍了事。
一切眾生性清靜,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南無迦葉佛
佛家故事 - 緣
從前有個書生, 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 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 眼看奄奄一息. 這時, 路過一遊方僧人, 得知情況, 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從懷里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 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 看一眼, 搖搖頭, 走了.... 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 給女屍蓋上, 走了.... 再路過一人, 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疑惑間, 畫面切換. 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道, 那具海灘上的女屍, 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 曾給過他一件衣服. 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 唰地從床上做起, 病癒 !
幾年前, 初戀的愛人去世時, 我痛不欲生.有朋友就找來這故事開導我,讓我釋懷不少. 也許, 她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還我一片情吧.她做完了她想做的事, 就走了. 以後,我都用這個故事開導身邊的朋友.
緣這個東西, 是最不可思議的.電影'不見不散'的主題歌這樣唱道'這世界說大就大,說小就小.就算是我們今生的約定, 也要用一生去尋找....'
我們都在參加一場宏大的化裝舞會,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們尋覓著,渴望著....那指間, 相觸時被電擊的感覺. 那一刻,面具摘下了,顯現出真是的面目.
這之前, 我們都惶惑著,惶惑得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麼.直到你遇到一個人, 才恍然間了解了自己. 真正想要的,並非當初以為的.你驚訝於自己在對方面前表現出來的,竟然是和過去栽然不同的你!皆因你過去戴著面具.
緣分這東西不可強求. 該你的, 早晚是你的: 不該你的,怎麼努力,也得不到. 但無論任何時候, 我們都不要絕望.不要放棄自己對真, 善, 美的愛情追求.
人生的價值, 在某種意義上講, 就是愛和被愛的成熟.當真愛來臨, 如果也就成熟了.
隨緣............
隨意............
隨遇.........
隨喜..........
㈧ 我願化身石橋,受500年風吹,500年雨淋,出自哪篇佛家經典
這句話出自電影《劍雨》對白
阿難說: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出處大概是佛家的四大愛情故事之——千年等待。
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出身豪門,家產豐厚,又多才多藝,日子過得很好。
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門檻給踩爛了,但她一直不想結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孩。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個廟會散心,於萬千擁擠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不用多說什麼,反正女孩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了。
可惜,廟會太擠了, 她無法走到那個男人的身邊,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後來的兩年裡,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但這人就像蒸發了一樣,無影無蹤
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
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顯靈了。
佛祖說:「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女孩說:「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棄你現在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棄!」
佛祖:「你還必須修煉五百年道行,才能見他一面。你不後悔么?」
女孩:「我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覺得沒什麼,難受的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看不見一點點希望,這讓她都快崩潰了。
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運進了城裡,他們正在建一座石橋,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
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麼急事,很快地從石橋的正中走過了,當然,他不會發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著他。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再次出現的是佛祖。
佛祖:「你滿意了嗎?」
女孩:「不!為什麼?為什麼我只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
女孩:「我願意!」
佛祖:「你吃了這么多苦,不後悔?」
女孩:「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都在近處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次滿懷希望的看見一個人走來,又無數次希望破滅。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煉,相信女孩早就崩潰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
又是一個五百年啊!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
來了!他來了!他還是穿著他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女孩痴痴地望著他。
這一次,他沒有急匆匆的走過,因為,天太熱了。
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那濃密的樹蔭很誘人,休息一下吧,他這樣想。
他走到大樹腳下,坐著樹根,微微的閉上了雙眼,他睡著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坐在她的身邊!
但是,她無法告訴他,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盡力把樹蔭聚集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他站起身來,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在動身的前一刻,他抬頭看了看這棵大樹,又微微地撫摸了一下樹干,大概是為了感謝大樹為他帶來清涼吧。
然後,他頭也不回地走了!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視線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了
佛祖:「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女孩:「他現在的妻子也像我這樣受過苦嗎?」
佛祖微微地點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這一刻,女孩發現佛祖微微地嘆了一口氣,或者是說,佛祖輕輕地鬆了一口氣。
女孩有幾分詫異,「佛祖也有心事么?」
佛祖的臉上綻開了一個笑容:「因為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修煉了兩千年。」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那麼,我的前世是積攢了多少次的回眸啊,才換得與你相識相知?
㈨ 佛陀拈花示眾,眾弟子皆不解,而唯有伽葉雙手合十,口稱「阿彌陀佛,弟子頓悟」。 這是什麼意思
這是電影的演繹。
其實佛經記載的是佛陀拈花示眾,眾弟子皆不解,而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這個典故,是講禪機以心傳心,心心相印,拈花微笑,體悟禪機佛理無須語言文字。
但電影要演出這個典故,如果不說話就無法表達,於是就加上「阿彌陀佛,弟子頓悟」這個台詞。其實佛經中是沒有這個台詞的。
㈩ 第六感是什麼意思
(一)現代心理學第六感
現代心理學將研究重點放到了意識的深層,由此對於意識的活動,分析為意識和潛意識。在心理學上,潛意識與意識定義方法不同,意識有明確的內涵,而潛意識則是一個集合的籠統界定,不能意識到的意識統統稱為潛意識。由此可知,第六感屬於潛意識。
什麼是第六感?
一般認為,「第六感」這個詞與「直覺(intuition)」大致吻合。但描述直覺不只是「第六感(thesixthsense)」這個詞,其他還有:預感(hunch)、靈感(inspiration)、洞察力(insight)、內在的聲音(innervoice)或預兆(foreboding)。我個人認為,使用「直覺」和「第六感」更能代表現代心理學對這個問題的解釋。直覺是指沒有使用五官反射作用的感覺,而「第六感」和「潛意識」這個詞在定義方法上是相同的,它們是一個集合的排除法的界定。
西方心理學家認為,意識是通過五種感官: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來接收外在的刺激,然後整理分析,最後確實認識。而潛意識會接受到更多由意識層面所遺漏的東西,它們不是透過語言或邏輯推理而得。這些訊息經年累月的儲存在腦里,是我們不曾察覺的。當它們浮現到意識層面、成為一種可辨認的感覺時,就是我們所說的「直覺」、「第六感」。
也就是說,第六感是潛意識的漂浮物,並且是可以能過意識辨認的漂浮物。
現代心理學所說的第六感究竟屬於什麼性質的東西。站在佛教的觀點也有許多看法。南懷謹先生認為它就是第六識而已:「現代心理學有一個很好的名稱叫『第六感』,實際上也不過是唯識學第六意識的一部分的作用,西方心理學將之抽出謂之『第六感』。」(《宗鏡錄略講》)。「在特別心理學的范圍,有時提到『靈感』、『第六感』等的名詞。嚴格說,那也都是『意識』的一種特別功能而已。」南先生認為第六感是獨影意識,即是第六意識的一個功能的顯現。」「唯識學把『第六意識』的這種潛在功能,命名為『獨影意識』,又叫做『獨頭意識』。這種『獨影意識』的作用,可以脫離『前五識』而單獨活動。它活動的最顯著的范圍,歸納起來有三種情況:(一)作夢時。(二)神經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進入昏迷的情況時。(三)禪定中某種境界時。所以從唯識學的立場來看,現代心理學所了解的『潛意識』,又名『下意識』,以及『第六感』等,僅是知道了『獨影意識』的作用。」(《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這里所涉及到的問題比較復雜。站在現代心理學的角度講,第六感肯定不是意識范疇內的事物,它屬於潛意識里的。現在的問題是,潛意識是否就是佛教里的第六識,或者說,潛意識是否不僅與佛教的第六識有關,也有第八識描述的內容。只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我們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第六感。
(二)佛教所說心識
在佛教,把一切事物分為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法及無為法五種。心法就是「心識」;心所法就是心法的作用、動功;色法是指根塵;心不相應法,是指在法界中與心作用沒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無為法就是指心的真理性。總的來說,佛法認為萬法唯心,一切唯識。因此總的說來,第六識也說,第七識也好,乃至第八識,都是一體的心識。五位中心法是根本。
心識的基本作用過程是這樣:根塵與第八識中的種子互動,第六識對於外境進行分別,第七識不僅分別,而且執持於它,在這個過程中取第八識中的材料,與第六識一同加工,使之成為人們眼中的「事物」。根本上講,這三種識是一個心識的不同功用的顯現。它本質就是法界。
第六識的功用是了別,因此顯而易見,說第六感就是第六識,這比較牽強。而且,第六識的獨頭作用是依於自己的分別的習性而自作意的獨立分別的過程,它是有審思性的,不過不依外在的根塵而已。因此,它顯然也與第六感中講的潛意識中漂浮出來的被意識所意識到的東西不同。因此,我們不能說第六感就是意識。
根本上講,第八識就是世界的全部。站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心理學所說的不為意識所意識的事物,它自然屬於第八識中。但現代心理學所說的潛意識,是對立於物質世界的,它是心理的集合,不是法界論域里的概念。因此就名言的表意而言,它不是第八識。
之所以要談這個問題,是因為要涉及第八識變現的問題。這個變現與第六感有關系。
一切有有漏事物熏習成種子,這個種子藏在第八識中。同時呢,第七識執持第八識為「自我」,根據這個種子生出種種現行。所說的種子,就是可以生果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現行的事物,有兩種原因最終成果。一種是業力,一種是定力。
潛意識的漂浮物,有時是定力,有時是業力。也就是說,第六感有時是定力的結果,有時是業力的結果。由業力可變現的是自地物質世界以及身體;由定力,則可變現他界的他地的物質世界與身體以及聲、光等物質現象。第六感是一種對潛意識的漂浮物覺知,人在某種業力中或在某種止定的境界中,可以感知與第八識種子相關的事物。但是,顯而易見,第六感所感知的,一般是斷斷續續的,它沒有穩定性,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第六感不是在深度禪定中所得到的感知。
(三)榮格解說第六感
在現代心理學中,最深入潛意識研究的是精神分析理論。眾所周知,精神分析領域有三個代表人物,第一個當然是弗洛伊德,他是精神分析的主幟;另外兩個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家阿德勒和分析心理學的代表作家榮格。
在這三家中,對於潛意識分析最為成熟的是榮格(Jung)。榮格所創立的分析心理學目前為止是微觀心理學中最為令人激動的學說之一,是許多心理學家中走得最深的一個。在榮格的著作中,潛意識稱為無意識。他說:「意識這一心靈現象是具有某種狹隘的性質。在給定的某一時刻,它只能包容很少同時並存的內容,餘下的一切便是無意識。只是通過意識的連續運動,我們才對意識世界獲得一種行進感、獲得一種一般的理解或感知。我們決不可能獲得整個的意象,因為我們的意識太狹窄;我們只能窺到存在發出的閃光。」「意識完全是對外部世界的知覺和定位的產物。」(《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榮格特別強調用直覺來發現無意識,他在自己的醫學實踐中也常常如此行事。榮格認為,無意識就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倉庫。如果從這一點講,第六感本身,也是自己心靈世界的內容。
那麼無意識是如何漂浮到意識中來的呢?對此,榮格也沒有給出一個准確的描述。不過我們從這一段話中似乎可以看出點什麼:「無意識過程不是直接被領悟到的;它們只是在其產物中顯現出來,根據這些產品的特殊性質,我們設想在它們背後一定還隱匿著某種東西。」(《同上》)。在這里,他用了「產物」這個詞,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它說明榮格認為,從潛意識中漂浮出來的第六感是無意識運作出來的。而無意識是的運作,或者說一切心靈的事物的運作,乃至法界的一切,都是心識的變現,因此,第六感也是源出於第八識。
我們對於第八識的理解,要盡量從「含藏」和「功用」兩個角度進行。它們不是實在體,它們是個過程,是象瀑布一樣的過程,它們即是一個事物或多個事物,它們又不是這個事物或多個事物。第六感所知的事物,其實全出於我們的所說的「心」,自然,這個「心」不僅僅是意識,不僅僅是第六識,或者說它本質上不是意識。
我們日常「分析」的習慣在榮格那裡評價也並不高。而且,他認為西方是長於分析,這正是西方人的一個弱點。他甚至說哲學家根本不知道思維是什麼東西。他說,「不能再繼續奉行那種忽視無意識和心靈學存在的任何一種傳統心理學的觀念了。」(《未發現的自我》)
有一次,有個醫生對榮格的觀點和方法產生疑問,請榮格說清楚自己的直覺是怎麼回事兒。榮格非常坦率地說,自己沒有方法描述這件事,對於病人的了知,很多時候就是直覺。從他的著作中,我們也感到他可能認為中國的「道」與無意識有關。他說:中國人認識事物與西方人不同,比如在街上,許多人在走,中國人要認識的是:這街上許多人「意味」著什麼,也就是這「許多人」的整體是什麼意思;而西方人則分析:這些人從哪裡來,他們要做什麼事情,他們都是些什麼人?榮格認為深入認識無意識需要學習中國的「道」,據說他自己也曾親身閉關修習。甚至有人專門研究他的觀點與西藏密教的關系。他的關於「原型」,關於「無意識」的許多觀點,確實與佛教的許多修學方法有相通的地方。不過他說,他的心理學只是理解人的心靈的一種觀點。僅是一種觀點而已,他同情宗教但不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宗教。
具有分析能力的,在佛教的學說里,主要是第六識。而無意識不屬於分析這個范疇,因此無意識是除第六識外的集合。從這一點也可以肯定,第六感它肯定與第八識有直接的聯系。
(四)佛教神通解釋
現代心理學上所說的第六感是凡夫的覺知。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第六感沒有穩定性,人在放鬆的時候,進入一種相對無礙的境界時,有時潛意識的漂浮物便會呈現出來。或者,我們對一事物專注到一定程度,這種凡夫的禪定也會使們得到第六感。前者就是業力,後者就是定力。
一般意義上的神通是禪定修習的結果。而在佛教里,禪定與智慧是不分開修習的,或者說,定慧的成就必須是共同的。如果僅有禪定的成就根本不是佛教修行者。佛法的要點在於智慧,而所謂智慧,就是空性見。所以,我們會知道有這樣一種情況,在證得寂滅的阿羅漢果中,分成二種,一種是有神通的,一種是無神通的。佛在世時,有一個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尼被強人污辱,她沒有神通,對此無可奈何;這時同樣證得阿羅漢果的蓮色尼則依神通了知此事,用神通飛入其前把她救出來。而在大乘法中,真正具足佛教意義上神通是則必是證得三三昧的菩薩。
但是,在實踐中,沒有神通的解脫者總是一種特例。根據佛經里的描述,大多數阿羅漢都具足神通。也就是說,空相與神通同時具足。
佛經里記載這樣一件事,梵天對自己的所處的境界非常自滿,他看到在這個境界中只有自己,便認為自己得到了永恆的光明與快樂。這時佛陀入於三昧,身形消失而入梵天,升入梵天頂上的虛空中,表示佛法高於梵天。這時大迦葉、目連等尊者用凈天眼觀察到這件事情,也身形沒失,入梵天頂上。這時梵天才知道自己所證境界並不是最高的。他問目連尊者,是不是佛弟子中很多人都有這個能力啊。目連尊者說,其他聲聞弟子,也都有這樣的神通的,並說:「得盡諸漏知他心,能現神變化群生。」
在佛教而言,真正的「第六感」,是諸漏斷盡,這個成就自然不是斷斷續續的,而且對於這個「第六感」,是沒有執著的。相較而言,凡夫的第六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它與解脫道沒有什麼關系。
「感」,也可以稱為感通。通就是無礙。真正無礙自然是斷滅一切有漏法的。凡夫偶得的神通或通過某些禪定所得神通,它並不是真的通。
第六感究竟屬於何種性質,並不在於第六感本身,而在於它與我們智慧的關系。
第六感的十種表現
1、曾經做過一些夢,夢境果然真的發生了。
2、曾經到過一個新地方,發現那裡的景物都是熟悉的,但從前未涉足過此地。
3、在別人正要開口說話之前,常知道他要說什麼。
4、常會有很正常的預感。
5、有時身體會有奇異的感覺,例如皮膚或體內器官的刺痛或有螞蟻爬的感覺。
6、在電話鈴響之前,能預知它就要響。
7、曾經想到一個很久未見的人,果然在兩天內就與他相遇了。
8、曾經想到一些生理反應,如窒息感,全身乏力等,不久就發生了災禍。
9、曾經做過一些色彩繽紛的夢。
10、曾聽見一些無法解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