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萬能鑰匙這部電影,謝啦
最近閑暇之餘,看了一部據說比較適合高智商的人看的電影《萬能鑰匙》,拋開這部電影驚悚的場景和背後映射的宗教色彩不談,電影的結局註定了這是一個悲劇,一個邪惡最終戰勝善良,好人最後沒有得到好報的悲劇。電影的最後,20多歲美麗善良姑娘的靈魂,被困在一個垂垂老矣的身體里,痛苦而無助地等待死亡,還有比這更加絕望的事情嗎?
電影的開頭,可是看出來她原本是生活得活色生香的,泡泡夜店,談談戀愛,生活本來可以一直這么美好的繼續下去的,直到她選擇了一份新的工作,於是也便為自己規劃了一條不歸路。下面開始分析電影:
首先,女主人公是一位被愧疚困擾的人,因為和她的父親疏於溝通,根本沒有照顧過生病的父親,父親就離世了。於是她心存愧疚,耿耿於懷,選擇了臨終關懷的工作----照顧那些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老人,通過這種方式減輕自己的愧疚,期望可以獲得心靈的安寧。這是她為什麼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得要到一個破舊詭異的舊房子裡面去照顧一個垂危的素昧平生的老人的原因。不是因為她真的有多麼高尚,而是她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自我的救贖。
在她意識到有危險的時候,本來打算一走了之的時候,有一個鏡頭,她轉過頭,看見了花園里孤獨而無奈的老人,她然後又看了看自己和父親的照片,彼時必然是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於是在准備離開的時候又選擇了留下。
看見了吧,愧疚是一種多麼可怕而強大的力量,堅強,頑固,幾乎可以讓人失去最基本的防禦和思考能力。
其次,女主人公太過善良。善良是一種美德,但是過分的善良就未必了。當她的室友勸她離開時,告訴她,那個人不是她的父親,但是她單純的善良使她產生了拯救他的勇氣和慾望。
後來,當凱羅蘭成功逃脫出來之後,她本來已經安全了,可是她卻選擇了要回去救那位素昧平生的老人(當然,實際上是另外一個年輕的靈魂,困在這個身體里)。她的自以為是的善良泛濫到了自不量力的地步,從而忽略了自身的危險,這份自以為是的善良最後沒有幫到她,反而害了她。
這里不得不提一句,她對路克毫無保留的信任,讓她最後無路可逃。明明意識到危險之後,她居然將信任生死攸關的事情託付給一個剛剛認識的並不了解的朋友,這也是她單純的所在。這就告訴我們,輕易地去相信別人是很危險滴。
在影片的結尾,凱羅蘭的摯友,那位年輕漂亮的黑人姑娘出現時,不知道有沒有注意這兩個巫師的眼神,(因為他們是黑人,所以有著黑人獨有的審美觀),那眼神讓我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下一個受害人會是誰?極有可能會是凱羅蘭身邊最親近的人。
看見了吧?過分的善良,很多時候並非是一種慈悲,因為我們都不是救世主,過分的善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最後傷害的往往可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這個電影的結局是一個邪惡的靈魂占據了凱羅蘭年輕充滿活力的身體,而女主自己的靈魂被困在那個醜陋而衰老的身體裡面,孤獨而絕望地等待死亡,當兩個同樣被困的靈魂,目光碰觸的一瞬間,我分明感覺到了徹骨的悲涼和絕望。
最後,其實她原本可以逃脫的,但是她為什麼最終沒有逃脫呢?因為她相信了。電影裡面有句台詞:如果你不相信,他就不會傷害你。兩個巫師最後對著凱羅琳說了一句話:「我們已經等你很久了」也就說他們之前失敗過很多次,但是最後還是成功了。
拋開這裡面的宗教色彩不談,這可以說一種信仰問題,如果你相信了,那麼它就真的存在了;如同中國的鬼神之說,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當驚恐萬分的姑娘最後試圖用巫術的方式獲得庇護時,結局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她完全相信了,於是也就落入了他們的圈套。雖然最後她對著鏡子大喊:「I don』t blieve」,但是明顯是那麼的虛弱,自欺欺人。
所以,有很多時候,你親耳聽到的,別人親口說出來的也未必一定是真的,比如有人說「我一點也不難過,我一點也不傷心、我過得很好之類的,」不過是藉助語言微博的力量給自己一點自欺欺人的慰藉和安慰罷了。
(二)
看完電影,我想起一位相熟的朋友,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是非常相似的,最起碼我這么認為。一樣的心存愧疚,一樣的過分善良,一樣的對某種冥冥之中的東西產生了莫名的相信。
我的這位朋友因著對前一段失敗情感的愧疚,一直單身至今,對周圍如花似玉的美女視而不見,絕非是作秀,是真的毫不動心。那種愧疚,像長在他身體裡面的一顆腫瘤,或者說藏在他身體裡面的一個魔鬼,時不時就會發作,折磨得他體無完膚,痛苦不堪。他採取的是一種自我懲罰的方式來獲得短暫的解脫和安寧,不肯交女朋友,不肯結婚生子,甚至於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是過著一種簡單到近乎自虐的方式。令不了解他的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許他們獲得自我救贖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因為愧疚產生了異於常人的生活方式。
看看,愧疚是多麼可怕的而一種力量,在解開這個心結之前,會伴隨生命一起,隨影隨行,無法擺脫。
倘若愧疚再加上泛濫而過分的善良的話,那就無葯可救了,如同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樣,難以醫治。只不過他沒有想到和看到的是,他自以為是的善良,偏執的愧疚,最後傷害的其實往往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和真正愛他的人。有很多時候過分的善良,自以為是的善良,比不善良更加殘忍,因著這份善良,他傷害的是身邊最親近的人還不自知,更因著這份善良,被傷害的人越發不忍苛責。
而且,善良的人在自以為可以幫助和拯救別人的時候,因為被需要,所以是可以獲得一種滿足感的。所以當下次有個特別善良的男人想要幫助你時,不要想當然認為他對你有意思,其實這不過是他的性格使然。他不幫助你,一樣會幫助別人,當有人有求於他時,他不會也不懂得拒絕,這是優點,更是缺點。
其實,這也是我一個致命的弱點,老是擔心會傷害到別人,結果最後為難和傷害了自己,因此對著自己這種自以為是的善良,有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厭棄。
最後說說信仰,倘若有一天我聯系不到他了,別人告訴我說:他遁入空門了,我一點也不感到奇怪。他必然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極限,於是選擇了這么一種方式獲得永久的安寧和徹底的解脫;因著這種情緒的折磨和困擾,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已經開始相信因果報應和輪回了,開始相信自己和佛有緣了,所以有一天他真的繞不過去了,選擇這種方式來獲得解脫也未可知,盡管我認為這不是一種真正的解脫,更像一種逃避。
他曾經對我說過:他覺得冥冥之中有一隻推手推著他走進佛的世界,其實也許他不知道的是,背後的那個人,不是任何的其他人,而恰恰是他自己。倘若他自己無法戰勝自己,那麼將永遠無法獲得解脫,即便有一天真的四大皆空了,也不過是一種逃避的方式罷了。中國著名的佛學大師趙朴書,人家還娶了兩任妻子呢,沒有真的四大皆空,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著名的一代宗師。
我始終認為,佛學推崇的並不是所謂的四大皆空,倘若真的四大皆空,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分別。我覺得,佛學的精髓是佛學所傳承的精神,告誡我們要寬容、豁達、感恩,不抱怨,不偏執,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雖然我自己並做不到。
希望我的這位朋友能早日走出陰霾,擺脫出來,否則我估計要真的要去寺廟里去拜訪他了。
最後補充一下電影的細節,當時凱羅琳把路克叫進她的房間,向他展示那條寫有help me的床單時,薇兒麗進來時的表情很詭異,很像一個女人在吃醋,而那個男人對這個女人說了一句話: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可惜凱羅琳沒有注意。如果當時她就注意到兩人關系的不尋常,只怕最後也不會去求助他而把自己送上不歸路了。
哈,寫到最後我明白了,原來這部電影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又是驚悚,又是宗教,又是信仰的,無非是告訴我們這個在中國早就耳熟能詳的道理,就是那兩句爛熟於心的話: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啊。。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de78fb01015mkr.html
Ⅱ 如何從學心理學角度分析電影《沉默的羔羊3》
羔羊 表示他在平常生活中表現的一種性格 處於弱勢群體沉默 被無視 或者忽視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它表現的是一個心理變異的過程和結果 說明這種變化的不可預見性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個人 他所隱藏的心理也是不被人所知的 。。。我沒辦法解釋清楚 業余的說一下
Ⅲ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影片《沉默的羔羊》
要深究這個問題就需要看《少年漢尼拔》,如果你沒看就不能重根源上明白為什麼漢尼拔會成為一個食人狂魔。我只看了散步《沉默的羔羊》《漢尼拔的崛起》《少年漢尼拔》至於《紅龍》我覺得沒什麼意思,就沒看了。
首先得問漢尼拔為什麼成為食人狂魔, 他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美好他很喜歡他的妹妹米莎,可是悲劇降臨了,他的父母親人被炸死,米莎被二戰士兵吃掉,而他的妹妹被吃永遠留在了他的無意識中,從弗洛伊德的意思三部分看出無意識是最為重要的。這就解釋了漢尼拔為什麼會食人。
看過《漢尼拔崛起》的話就才能知道漢尼拔愛著克拉麗絲,就問問他為什麼會愛上克拉麗絲,作為一個心理扭曲的人很難愛上一個人,他到巴黎見到了紫夫人,最後愛上她(這里我清楚的記得一句話what is left in you to love)其實這正體現了他的孤獨以及一種保護慾望,最開他極力保護米莎,後來殺了屠夫保護紫夫人,接著保護克拉麗絲,最後寧願砍掉自己的收。
順帶還說說「野牛比爾」把,你肯定能記得他殺人後扒皮,當然也會記得他有異裝癖,這個電影裡面沒講到但是他應該是個性倒錯者(詳細可參見《性學三論》),估計是年少的時候父親的氣質太過女性化,電影里沒寫到他的性對象是男的我估計也差不多,至於為什麼扒皮,電影里沒太交代緣由(至少我沒看出來),估計是幼時受過什麼刺激導致,如果從性學入手的話,可以說他的性能力受過某種刺激,而後需要刺激才能激起慾望,也就是扒皮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激起自己我慾望,你能看到他穿上用人皮做的衣服後,表現出的強大的慾望。
我看有很多人提出為什麼漢尼拔要了解克拉麗絲的過去,我估計這就是個潛意識的行為,因為作為一個醫生,有擅長於心理,他會不自覺的去分析他面前的每一個人。比如他分析那個議員的時候。
至於克拉麗絲他就是個正常人,一正常人的思維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還有問題我可以繼續補充。
Ⅳ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電影滿足了人們窺視欲的本能對嗎
不完全對。
Ⅳ 從心理角度分析電影《浪潮》
"歸屬感源於脆弱,人類渴求同質化。 "
Ⅵ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愛德華大夫》這部影片
該片多處運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的方法與技術(如精神分析,夢的解釋等),簡單展示了佛羅依德關於精神分析的幾個問題。 一 關於童年的回憶 無法否認,童年的記憶在人的潛意識中占據了很大的空間。人們長大後可能強迫自己忘記不愉快的童年,但是,這部分記憶不會消失,而是存留在腦海,並對將來的一系列行為作出引導。比如假扮愛德華大夫的J.B,當他看到白色和條紋時,他顯得很緊張,並帶有昏倒或犯罪的傾向,這和他童年時因為無意識的導致了弟弟的死亡有關,在心理他認為自己一定是個兇手,譴責自己。當愛德華大夫死後,在精神防禦機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愛德華大夫,而來掩飾自己錯認自己是兇手的想法,這些都源於他童年是對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種情結。這里,兩條平行線條(代表著門前的兩個滑台)仍然起看某種作用,使他產生恐懼緊張……也就是說平行的線條象徵著門前的左右兩個滑台。因為這滑台與摔死人有關,所以見到條紋就會焦慮不安。二 關於夢的分析。佛羅依德發現了人的無意識潛在對人的巨大影響。而,其中,夢的影像更能反應一種人的本性。多年前的經歷和事件潛在人的無意識中,或許我們覺得已經忘記了,或許認為不重要,可是,有些影像會在夢里不停的出現。這種無意識常讓人們重復犯錯誤,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同一人,但,其實在心底可以分裂成幾個人,情緒也在支配著個人的行為。所以,夢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潛意識反應,分析夢中的事物,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個體在過去的行為以及人的本性。因此在《愛德華大夫》這片中,我們看到彼得森大夫堅持引導B.J說出他的夢境。從夢里找到過去的記憶。B.J的夢里出現了21俱樂部,出現達利的大眼睛裝飾,出現了帶面具的俱樂部主人,包括樓頂和車輪,這些都暗示了犯罪現場和犯罪者的身份。彼得森解析的這個夢最終幫助了B.J回復了記憶。當然,電影還是比較膚淺的解釋了關於夢的分析,因為夢雖然和我們的心理密切相關,但是,不是說,我們夢到什麼就可以解開什麼。夢的分析是站在一個更客觀和科學的理論上建立起來。三 關於情感在咨詢工作中是否對立問題正如我們看待的這部片一樣,彼森大夫是愛著假愛德華大夫的,這種愛,可以使她完全的信任他不是兇手,這種愛可以促使她治療他的信念。正是這種愛,使得B.J解除了層層心理防禦,撫平了童年的犯罪情結,能夠直面自己的遭遇,積極配合治療,找回自我。
這里,我們看到情感在心理咨詢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或許,我們一直強調在心理咨詢工作中,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和科學的技術,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往往忘記了,愛,才是治癒心靈創傷的良葯,才是打開心結大門的鑰匙。http://202.206.100.3/xi/jky/wangye/renshiyan/manhua/psymovie/aidehua.htm
Ⅶ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電影 《活著》
活著電影沒看過,看的原著,好像……怎麼什麼都和心理有關系呢
Ⅷ 運用心理學理論分析一部電影。急啊~謝謝!
楚門的世界,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建議你看看吧。都很典型,後兩個有點極端
Ⅸ 推薦幾部從心理學角度看,非常經典的電影
隨著生活的進步,我們開始注重心理的修養,很多人開始注意起有關於心理的影片,下面的這幾部都是經典哦。
希區柯克為電影大師名副其實,用夢的精神分析理論來支撐整個故事。結構嚴謹而堅實,結局令人驚嘆。當然,這部電影不會讓你失望的。」強烈推薦的一部。
還有迷魂記,希區柯克這部首映於1960年的電影,為以後所有這個類型電影的樹立了標桿。一系列後來的精神病題材的電影都有借鑒,相當簡練與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