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結合作品分別論述德國新電影的代表人物文德斯、赫爾措格、施隆多夫和法斯賓德的創作風格。
平淡無奇
『貳』 德國新電影的新德國電影的色彩與聲音造型風格
色彩和聲音造型也新德國電影中重要的造型手段。法斯賓德在《艾非-布里斯特》《維洛尼卡-弗斯的慾望》等片中特意採用黑白膠片。他說:「我認為,黑白是拍攝電影的最美的顏色,以黑白色拍片比用彩色要嚴肅得多,因為人們看到黑白色就必然會考慮,用光、用畫面做什麼」《艾非-布里斯特》這部影片為色彩賦予寓意,著意使用黑白色刻畫人物,艾非一襲白裙,體現她純潔天真的個性,與此相反,艾非的丈夫和管家等周圍的人們穿著黑色的衣服,以顯示他們的威嚴與一種脅迫感。法斯賓德以一種近似無聲色的格調為影片製造了時代的距離感。《維洛尼卡-弗斯的慾望》里的黑白色不單單作為一種影像或風格因素存在,而且被賦予一種象徵性,呈現出弗斯的精神變態以及在絕望中的掙扎,同時烘托著作為歷史精神化身的精神病診所里的那種人道外貌下的專制和丑惡。《柏林蒼穹下》彩色和黑白的轉換寓意了文德斯對理想生活與現實世界的理解,當天使心懷愛情打量世界的時候,世界才充滿色彩,造型元素後面是深刻的人性內涵。荷索的《陸上行舟》置乳白色的輪船與半山中,與周圍蔥綠的山林自然景色形成色彩的對比和隱喻。
新德國電影對聲音常常採用獨特的處理方法。《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赫爾曼第二次歸來,從頭至尾不斷插入一場足球賽電視實況轉播的嘈雜影響,既構成對畫面和夫妻重圓情境的干擾、破壞,也從逆反方向對畫面渲染烘托,由此形成一種歷史的隱喻。《柏林蒼穹下》里天使的喃喃自語同現實世界中各種聲音交織成立體的音響氛圍,傳遞生活的紛亂。《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中新聞媒介的聲音頻頻以刺耳的高音出現,充滿了畫外空間。新聞媒介無孔不入,企圖操縱輿論的虛偽形象真實地體現出來,充滿批判與反省的意味。
音樂也是構成新德國電影藝術特色的一個因素。《德州巴黎》整部影片的音樂深沉典雅,既清新又空曠。開端和結尾時使用的主旋律,與主人公孤獨的心情以及荒涼的環境融為一體。這個主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現,賦予影片一種感傷的調子。文德斯還善於在影片里運用他喜歡的流行音樂及搖滾樂,甚至邀請他喜歡的搖滾樂隊在影片中演出。荷索的影片則鍾愛歌劇和古典音樂,這同他對待電影如宗教一般的沉迷是分不開的。
20世紀70年代,荷索、法斯賓德、施隆多夫、文德斯並稱德國新電影的四大旗手,如今法斯賓德早已逝世;施隆多夫和文德斯在好萊塢銳氣消逝,商業利益壓迫著「作者電影」的生存空間,我們已經隱約看到了一種妥協;荷索留在德國,但他的影片似乎也漸漸失去一種狂徒般的精神氣質。也許,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吧。
『叄』 大家好,有誰知道新德國的代表導演和他們的代表作嗎,謝謝呀!
0年代中期,新德國電影進入創作高潮,這一時期代表人物是威爾格·赫爾措格、福爾科·施隆多夫、賴納·威爾納·法斯賓德和威姆·文德斯。
威爾格·慧爾指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
如果說藝術家是一個「離群索居者」的話,新德國電影中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人物是赫爾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樣,他自己就是這樣一位孤獨的藝術家。赫爾措格說:
「就因為我是獨自一人,而且還將獨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難將我的影片歸人這里的某個流派」。
1967年,他在希臘拍攝了《生活的標志》一部短片之後,又在薩哈拉拍攝了《法塔·莫爾迦納》(1968年);拍攝了《誅儒也是從小長大》(1968 年);1973年,他到了秘魯和巴西,拍攝了《阿吉爾——上帝的憤怒》,影片採用傳說中紀實手法,描寫了1590年到黃金國探險的僧侶阿吉爾的故事。表達了某種社會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現實面前的失敗。這是一部「妄想和放縱的敘事詩」。1976年,他執導的影片《人人為自己,上帝反大家》記敘了上個世紀一個遭受社會偏見的棄兒卡斯伯·豪譯爾的故事,他心理愚鈍和反常。這部半記錄、半自傳體的影片揭露了特權和教會制度為基礎的社會的虛偽和利己主義。8毫米膠片拍攝的主人公夢境很有特色,成為赫爾措格「最有力量和風格最統一的影片」,榮獲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獎。1978年,他還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間幽靈諾斯費拉杜》。1982年,赫爾措格導演了《陸上行舟》,主人公夢想在亞馬遜河上游的森林裡建起一座歌劇院,讓偉大的卡魯素來唱歌,他開始了旅行並在士著人幫助下把行舟搬過山嶺。影片在瑰麗壯觀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樸純真的民風中激盪著藝術家更加執迷、顛狂的心理狀態。赫爾措格說到:「我的影片是由於某種強烈的迷戀產生的……」,這部影片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孤獨和瘋狂、異域疆土的自然風光成為赫爾措格影片的一貫的主題。在赫爾措格的影片中,他熱衷於刻畫那種邊緣與孤獨的人物,探討人物「瘋狂的迷戀」的心智,在這一點上他與法國「左岸派」電影有近似之處。他的影片極富浪漫色彩,有強烈的造型意識和動人的古典音樂。他的電影劇作略欠一籌,一如《陸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戲劇張力,令觀眾感到沉悶、拖杏,有時晦澀、難懂。
福爾曼.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讀政治學,然後進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他曾做過馬勒、雷乃和梅爾維爾的副導演,也是從短片開始創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處女作《青年特爾勒斯》『『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影片編劇是他後來的妻子和主要合夥人特洛塔。
1967年《劇烈的爭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簽訂了6年的合同,開始轉向拍攝歷史題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窮人的暴發》起源於民間傳說,敘述了民工攔路搶劫一輛錢車的故事,表達了下層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會,「對具有新特徵的鄉土電影的發展是個貢獻」。1972年後,他從歷史轉向當代,拍攝對德國社會現狀進行精闢分析的系列影片,並從1960年「作者電影」較窄的觀念轉到較大的觀眾層面。1975年《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描寫一個收容無政府主義者的年輕婦女最終成了輿論界的犧牲品。1976年他拍攝了根據尤斯奈爾原著改編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國》中,他「技藝更加精湛」。1978年《錫鼓》影片通過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孩子的故事對德國歷史及現實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這部史詩般的巨幅畫卷於1979年同《現代啟示錄》並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閡大獎,1980年又贏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獎。
他的80年代仍然是豐厚的;《偽造》(1981年)、《斯萬的愛情》(1983年)、《一個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施隆多夫擅長導演藝術片,是一個「在所有導演中最具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的人」,也是一個注意市場和同觀眾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電影劇作,有濃厚的文學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錫鼓》等,對處於社會重壓下的人物變態心理的描寫以及他對文學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國「左岸派」電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對電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對觀眾的顧及、與電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這些導演以及新德國電影的其他人明顯不同。目前,他主要在美國拍片,而這些「超級製作削弱了他的藝術才華」。
賴納·威爾斯·法斯賓德
新德國電影多產的天才法斯賓德是多面手,他曾做過記者、戲劇編劇、戲劇導演。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從舞台轉向電影,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棲棚如生的人物形象。1969年一1976年,他總共導演了29部長故事片和一部5集電影系列片。
1969年,在柏林電影節轟動的《愛比死更冷酷》「表現了毫無用處的可憐人」,影片中的移動攝影不同反響,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1970年《謹防神聖的妓女》把戲劇排演的喜怒哀樂搬上銀幕。
1971年,法斯賓德在《四季商人》里講述了一個無法滿足母親要求的菜商在飲酒後死亡的故事。影片僅用了l1個拍攝工作日,充滿風格化與舞台藝術痕跡,法斯賓德的創作風格達到高峰,在他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關於同性戀的主題。1972年,『法斯賓德僅用了10天拍攝完成了《佩特拉·馮·康德的辛酸淚》。 1973年,他導演《惡夢吞噬靈魂》片中60歲的老婦嫁給了一個年輕的摩洛哥外籍工人,當她能夠戰勝社會的種族偏見時,卻無法克服他們面對的種族差異。 1975年的影片《自由的強權》又一次顯示了法斯賓德偏愛的主題,一個同性戀青年被人利用後又被拋棄,慘死街頭。1977年導演的《中國輪盤賭》、 1978年推出反法西斯題材的《瑪麗亞·布朗恩的婚姻》、1978年與施隆多夫聯合導演的《秋天的德國》、1980年,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題的影片《莉莉· 馬蓮》問世。1981年4月法斯賓德在「世界報」采訪他時說:「如生命允許,我希望拍攝12部反映德國各個不同時期的影片;第一個描寫第三帝國的主題是《莉莉,馬蓮》。但不是最後一個……,我在尋找自己在祖國歷史中的位置,我為什麼是個德國人?」法斯賓德的聲明體現了新德國電影藝術家的覺醒和責任。 1982年,他在導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慾望》和高度風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萊爾》後離世,年僅36歲。
法斯賓德絕大部分影片的電影語言無大新意,採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模式,是一種傳統情節劇。其中最大特點是他對藝術的真誠和對社會的直言批判,他敢於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識擺上銀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種種非常態慾望和陰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賓德的美學追求和創作傾向與法國新浪潮時期的 「電影手派冊」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種「烏托邦思想」和「悲觀絕望』』也同手冊派一樣消極。他的影片有時出現『『簡單化」的傾向,他的社會分析有時也難免「主觀」、浮淺」。然而,在新德國電影藝術家中,他的真誠是最令人難以忘懷的。
威姆,文德斯
這位曾攻讀醫氣和哲學的大學生在投考巴黎高等電影學院時失敗,他在巴黎電影資料館通過觀摩大量影片自學成才。
1971年文德斯導演的第一部長片《城市裡的夏天》,這是「一個犯罪故事的歷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懼怕往昔而逃跑。他還拍攝了非情節化、不求表意的《守門員罰球時的焦慮》;這一風格同樣反映在1974年的作品、愛麗絲漫遊城市》中。1976年執導《時間的進程》,1977年美國演員德尼·霍普在他氣氛神奇的影片《美國朋友》中擔任主演。1980年,他把美國導演尼古拉·雷依的傳記故事搬上銀幕,影片記敘了在無盡的公路旅行中電影機械師與他的朋友卡米茨的友誼與煩惱,這是一部典型歐式風格的公路片。1984年,摘職戛納電影節的金棕閻的另一部歐式風格的公路片《德克薩斯州的巴黎》標志著文德斯「美國化傾向的高峰」,他表現了人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的隔漠。1985年他拍攝了一部關於他的偶像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紀錄片《東京之行》。1987年,《柏林上空》這部充滿超現實主義氣氛的作品問世。遷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慣常主題,他的電影語言修詞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對運動和場景不加剪輯的「坦率、冷靜」的風格。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衰落:
同新浪潮電影—樣,新一代的德國電影人反對電影商業化,主張「作者電影」和「藝術電影」,新德國電影在美學追求和製作方式上有很多與新浪潮相似之處,幾百名導演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攝了近幹部影片,形成持續不斷的創作高潮和聲勢浩大、歷時長久的電影運動。美國新好萊塢電影運動導演科波拉對旺盛時期德國電影作過安如下的評價:「過去的10年屬於新德國電影,西德是現在唯一有所作為的電影國家」。
然而,70年代中、後期,經濟危機已經表明德國電影有衰落,電影市場出現了蕭條,德國影片在國內的放映收入幾乎無法抵償製版成本。據統計:其收入僅佔全部影片收入的10%,1977年佔4%。新電影對資助團體的依賴,使電影藝術受制於這些團體和電視台編輯部,同時也受制於主管這些部門的政治態度。「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由於提供資金過少喪失了影響,已於1976年解散。
1977年,法斯賓德還曾發表了將來只在國外拍片的聲明轟動一時,引起人們議論紛紛。一些評論家認為「雖然電影導演們對運轉不靈的團體和對缺乏評論界的支持表示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在別的歐洲國家或歐洲以外的國家拍攝電影的條件就比聯邦德國優越卻是使人懷疑的」。法斯賓德於80年代初業已故世,其他三大導演已到國外拍片。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主將在國外創作上的滑坡現象,證明了評論家的擔憂。90年代的德國電影市場完全被好萊塢佔領,有著先鋒運動表現主義、德國室內劇、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民族電影也已日漸消亡。
『肆』 德國新電影四傑是誰
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法斯賓德、維姆-文德森
維姆-文德森
『伍』 名詞解釋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德國電影"運動原來叫做"青年德國電影"運動。這個運動發起於1962年春的奧勃毫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工作者聯名發表了《奧勃毫森宣言》,宣稱"舊電影已經滅亡。我們寄希望於新電影"。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電影語言。"他們還宣告:"我們現在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新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這番宣言被認為是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正式綱領性文件,它揭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
新德國電影運動如同其他文藝運動一樣,有其產生的社會的根源。50年代的西德電影,可以說是經濟繁榮,藝術上停滯的時期;進入60年代卻陷入了全國的危機,觀眾人數從50年代後期8億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來,影片產量和影院數目也隨之下降。到1966年,聯邦德國僅產生了60部影片,還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電視的沖擊外,更主要的在於影片藝術質量低劣,1961年竟然無法從當年攝制的影片中評選出一部值得授於"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的影片。更為難堪的是,有些國際形電影節把聯邦德國送展的影片,以不夠電影節比賽水準為由原封退還。許多影評理論家撰文抨擊聯邦德國是沒有電影的國家。面對這種嚴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電影工作者擁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在上述電影節中發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舊電影開戰,力求西德電影在內容和形式上盡快突破創新,從而振興民族電影。
與西方其他電影藝術運動一樣,新德國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們首要的任務是向政府伸手要錢。他們通過各種活動,於1965年成立了"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集資500萬馬克資助拍片。他們用這筆"青年電影基金",在三年時間里資助青年電影導演們拍出了20部新影片。
1965年至1968年,新德國電影運動掀起了第一個創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魯格的《和昨天告別》,夏摩尼的《禁獵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萊斯》,它們分別在威尼斯,柏林和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得了獎,為新德國電影走向國際影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70年代初,新德國電影陷入危機。其直接原因在於聯邦德國議會修改了"電影資助法"。新的資助法規定,凡申請資助者,必須先拿出一部"資歷證明"影片,才能有資格申請資助新的拍片計劃。等條款。這些新規定,嚴重地制約著新生力量。由於資金短缺,新的短片計劃無法實現,已經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買主,迫使影片數量大幅度減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資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業片。但是,也有一些導演在危機中苦鬥,使運動逐漸擺脫危機,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賓德、赫爾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導演最受西方電影界的注意。1975年至1979年,赫爾措格拍攝了《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法斯賓德拍攝了《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攝的《鑼鼓》分別在戛納和美國奧斯卡等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新德國電影運動在1975年和1979年西次出現高潮,而從1979年開始的高潮一直延續至今,歷久不衰,成為西方電影界最受注意的藝術運動。
『陸』 被稱為新德國電影四傑的是哪些導演
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法斯賓德、維姆-文德森
施隆多夫
真正被譽為新德國電影代表作的兩部影片是《喪失了名譽的卡特琳娜·布魯姆》和《鐵皮鼓》,尤其是後者,獲得了1979年法國戛納電影節大獎和聯邦德國最高電影獎———金碗獎,1980年又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維姆-文德森
「旅行三部曲」:1974年的《愛麗絲漫遊城市》(AliceintheCities),1975年的《錯誤的舉動》(TheWrongMove)和1976年的《公路之王》(KingsoftheRoad)。
法斯賓德
女性電影《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勞拉》和《薇羅尼卡·福斯的慾望》,完成了他女性立場和視角的德國50年代背景的女性三部曲。此外,與《勞拉》一樣拍攝於81年的二戰背景的《莉莉瑪蓮》,在背景年代上甚至也可以算是這三部曲的一個序幕,影片同樣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赫爾措格
1972年執導著名作品《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又名《天譴》)
1974年的名作《加斯·荷伯之謎》
『柒』 德國新電影的介紹
德國新電影NewGermanCinema ,前後跨越三個時期,從六十年代持續到八十年代,是世界電影史上引人注目的電影現象之一。出現了克魯克、彼得-沙莫尼、法斯賓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爾夫岡-彼得森等藝術成就傑出的電影導演。「運用國際性的語言」「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等美學上的追求確實在新德國電影導演日後的創作中得以體現,同時他們的創作風格殊異,各具特色。德國新電影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捌』 德國新電影學派四大導演
電影的歷史是以再現美學開始的。盧米埃爾是再現美學的創立者,而真正確立這種電影美學的是蘇聯的維爾托夫。與此同時,美國的弗拉哈迪和英國紀錄電影學派也發展了這種電影美學,荷蘭的伊文斯把他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電影史中把維爾托夫、弗拉哈迪、格里爾遜和伊文斯並列稱為紀錄電影四大學派。他們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深度和廣度上對再現美學的發展作出貢獻。特別是在二戰以後,為電影藝術擺脫戲劇化的束縛,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實踐的支持,成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所遵循的理論基礎之一。
1、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
2. 弗拉哈迪與《北方的納努克》
3. 格里爾遜與英國紀錄電影學派
4. 伊文思的詩意現實主義紀錄片
『玖』 德國新電影的新型電影
新德國電影導演對電影空間的選擇首先已經烙上了風格的印記。荷索的影片大多選擇遙遠的、陌生的、富有異國情調的地方拍攝。大多表現一些處於遠離文明、文化的極端環境里的人或事件。《天譴》、《陸上行舟》兩部影片都展現南美叢林與亞馬遜流域奇異的風光,《生命的跡象》在希臘的一個小島上拍攝的,《海市蜃樓》在撒哈拉沙漠拍攝,《科波拉-威爾德》在非洲拍攝。荷索是如此重視、也善於尋找風景的意味,在他的作品中反復突現了他對風景的獨到理解,在他的世界裡,這些油畫般奇異的風光,反映了大自然的力量,那不是單純的現實,而是超現實的空間,異己的存在。 1 | x. J+ Q7 H, g- H$ h& ?
文德斯尤其喜歡表現公路、汽車、火車、飛機和輪船,因而也一再描寫遷移、迷航和旅行 。《德州巴黎》表現了人的孤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影片主要在美國西南部的沙漠里拍攝,影像風格極其鮮明,文德斯創造出極為寬廣的銀幕空間,從而展現出充斥在故事主角生命里的虛空感。《柏林蒼穹下》里,鏡頭隨天使的眼睛在柏林上空漫遊,時而貼近大地、時而遠去雲端,充滿了對柏林(世界)的悲憫凝望。《咫尺天涯》以俯視的角度觀察德國統一後社會景觀的變化。《直到世界盡頭》拍攝於全球四大洲,影片在皓渺的氛圍里講述了一個關於世界末日的奇妙寓言,被稱為終極公路電影。文德斯不斷地在公路電影的基礎上嫁接與派生著新的元素,同時也改造著傳統公路片的形式。他喜歡在城市裡表現流浪的狀態和現代社會里孤獨與疏離的狀態。 文德斯的影片已經形成了特有的坦率冷靜的風格。他的電影語言修辭中基本排除蒙太奇,特別偏好對運動和場景的不加剪輯;他追求的是一種平靜地觀察、等待和不停頓地發展的電影。《柏林蒼穹下》中的攝影機如同天使的眼睛,或停駐不前靜觀默察,或大幅度升降搖移,以大全景、全景鏡頭為主,較少的特寫鏡頭主要用於鏡頭和景別間的轉換。攝影機穿越公路、廣場、教堂、電視塔、圖書館,穿透門窗和牆,瞄準柏林人的日常生活,傾聽他們的心聲。有人說,文德斯影片中的每一個視覺畫面都有自己的簽名。
9 O/ J* g5 H- |& Q 法斯賓德是把悲哀的目光盯在了小人物身上,而赫爾錯格卻要讓他鏡頭下的狂人傳遞瘋狂及瘋狂背後的悲哀。荷索的《陸上行舟》隨著鏡頭長時間的搖移,同時又展現出一片充滿不祥之兆的陌生世界。鏡頭精確地捕捉到自然景物中蘊藏的詩意,那種人類力量向自然力量碰撞時的恢宏,與主人公的近似瘋狂的追求交織成幻異迷離的夢境。荷索曾為日漸物化的現代文明缺乏強有力的新影像而呼籲電影人「為現代人類創造一種強有力的新影像」。本著這樣的信念,「靈視」成為荷索影像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他的電影中有許多令人咀嚼再三的充滿意向的影像:《加斯伯-荷西之謎》中高加索和撒哈拉的靈視與波浪般擺動的麥田,《生命的訊息》中轉動的風車,《玻璃精靈》里的大地和血紅的玻璃加工廠。荷索就是這樣的一位導演;他的觸角所及,是為深入形而上哲學的層面,以致於他的電影常偏向寓言的成分,對於生命本質與人類困境常有更寬廣的喻義。
施隆多夫早期作品《青年托勒斯》《謀殺與殺人》等影像構成簡潔,善於以細節和特寫表現內心活動。在後來的《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布羅姆》《錫鼓》中,施隆多夫以流暢的鏡頭語言表現文學作品中精彩的描述。他的影像語言雖然不像文德斯、荷索影片那樣有顯著的個性風格,但施隆多夫在影片中也豐富運用各種造型手段,使其影片相對而言容易為觀眾接受的同時拓寬了藝術形式對真實生活的表現力。《錫鼓》流暢運用傳統影像手法,寫實 和荒誕奇妙地交織,片首和片尾外祖父和奧斯卡先後躲進外祖母寬大的裙裾中,形成歷史輪回的隱喻。施隆多夫的造型語言是緊密融合在敘事之中的,沒有突兀地偏離敘事或獨立地表現意念。
最新力作
金銀島
Die Schatzinsel
演員 弗朗科斯·高斯克 François Göske ...... Jim Hawkins (as François Goeske)
Diane Siemons-Willems ...... Sheila O'Donnel
Tobias Moretti ...... Long John Silver
Christian Redl ...... Billy Bones
Aleksandar Jovanovic ...... Dr. Livesey
Christian Tramitz ...... John Trelawney
尤爾根·沃格爾 Jürgen Vogel ...... Israel Hands
Klaus Schreiber ...... John Hunter
André Hennicke ...... Ben Gunn
里奇·穆勒 Richy Müller ...... Black Dog
Jürgen Schornagel ...... Captain Smollett
Wolfgang Michael ...... Mr. Arrows
Daniel Bohn ...... Abraham Gray
Gerd Langer ...... Tom Redruth
Diane Siemons-Willems 黛安西蒙斯 影人 演員
1985-04-18
作品: 直男約錯會 / 金銀島 / Der Elefant - Mord verjährt nie
『拾』 新德國電影運動中,法斯賓德被稱為心臟。施隆多夫被稱為四肢,請問赫爾措格與文德斯分別稱為什麼
眼睛 維姆-文德斯。
意志:沃納-赫爾佐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