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新電影的新德國電影的色彩與聲音造型風格
色彩和聲音造型也新德國電影中重要的造型手段。法斯賓德在《艾非-布里斯特》《維洛尼卡-弗斯的慾望》等片中特意採用黑白膠片。他說:「我認為,黑白是拍攝電影的最美的顏色,以黑白色拍片比用彩色要嚴肅得多,因為人們看到黑白色就必然會考慮,用光、用畫面做什麼」《艾非-布里斯特》這部影片為色彩賦予寓意,著意使用黑白色刻畫人物,艾非一襲白裙,體現她純潔天真的個性,與此相反,艾非的丈夫和管家等周圍的人們穿著黑色的衣服,以顯示他們的威嚴與一種脅迫感。法斯賓德以一種近似無聲色的格調為影片製造了時代的距離感。《維洛尼卡-弗斯的慾望》里的黑白色不單單作為一種影像或風格因素存在,而且被賦予一種象徵性,呈現出弗斯的精神變態以及在絕望中的掙扎,同時烘托著作為歷史精神化身的精神病診所里的那種人道外貌下的專制和丑惡。《柏林蒼穹下》彩色和黑白的轉換寓意了文德斯對理想生活與現實世界的理解,當天使心懷愛情打量世界的時候,世界才充滿色彩,造型元素後面是深刻的人性內涵。荷索的《陸上行舟》置乳白色的輪船與半山中,與周圍蔥綠的山林自然景色形成色彩的對比和隱喻。
新德國電影對聲音常常採用獨特的處理方法。《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赫爾曼第二次歸來,從頭至尾不斷插入一場足球賽電視實況轉播的嘈雜影響,既構成對畫面和夫妻重圓情境的干擾、破壞,也從逆反方向對畫面渲染烘托,由此形成一種歷史的隱喻。《柏林蒼穹下》里天使的喃喃自語同現實世界中各種聲音交織成立體的音響氛圍,傳遞生活的紛亂。《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中新聞媒介的聲音頻頻以刺耳的高音出現,充滿了畫外空間。新聞媒介無孔不入,企圖操縱輿論的虛偽形象真實地體現出來,充滿批判與反省的意味。
音樂也是構成新德國電影藝術特色的一個因素。《德州巴黎》整部影片的音樂深沉典雅,既清新又空曠。開端和結尾時使用的主旋律,與主人公孤獨的心情以及荒涼的環境融為一體。這個主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現,賦予影片一種感傷的調子。文德斯還善於在影片里運用他喜歡的流行音樂及搖滾樂,甚至邀請他喜歡的搖滾樂隊在影片中演出。荷索的影片則鍾愛歌劇和古典音樂,這同他對待電影如宗教一般的沉迷是分不開的。
20世紀70年代,荷索、法斯賓德、施隆多夫、文德斯並稱德國新電影的四大旗手,如今法斯賓德早已逝世;施隆多夫和文德斯在好萊塢銳氣消逝,商業利益壓迫著「作者電影」的生存空間,我們已經隱約看到了一種妥協;荷索留在德國,但他的影片似乎也漸漸失去一種狂徒般的精神氣質。也許,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吧。
B.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詳細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如同其他文藝運動一樣,有其產生的社會的根源。50年代的西德電影,可以說是經濟繁榮,藝術上停滯的時期;進入60年代卻陷入了全國的危機,觀眾人數從50年代後期8億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來,影片產量和影院數目也隨之下降。到1966年,聯邦德國僅產生了60部影片,還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電視的沖擊外,更主要的在於影片藝術質量低劣,1961年竟然無法從當年攝制的影片中評選出一部值得授於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的影片。更為難堪的是,有些國際性電影節把聯邦德國送展的影片,以不夠電影節比賽水準為由原封退還。許多影評理論家撰文抨擊聯邦德國是沒有電影的國家。面對這種嚴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電影工作者擁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在上述電影節中發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舊電影開戰,力求西德電影在內容和形式上盡快突破創新,從而振興民族電影。
C. 各國電影的特點
現在是美國電影打打鬧鬧,
英國電影說說笑笑,
法國電影嚇你一跳。
美國多是商業動作片,大賺票房
英國電影以古典浪漫為特色吧,我很喜歡英國的演員,很有一種貴族氣質,這就是布拉德·皮特和裘·德洛的區別,不能說那個好,氣質完全不一樣。
法國電影和藝術一樣,以新潮著稱,導演以呂克貝松做代表,演員也都很有個性,當年的大鼻子情聖,現在的讓·雷諾,什麼這個殺手不大冷,十三區,taxi 1-3,紅龍,很多電影不管鏡頭處理還是情節概念,都很新潮,講究創新吧,法國人很有藝術創造力~
想去法國~~~
D.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原來叫做青年德國電影運動。這個運動發起於1962年春的奧勃毫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工作者聯名發表了《奧勃毫森宣言》,宣稱舊電影已經滅亡。我們寄希望於新電影。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電影語言。他們還宣告:我們現在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新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這番宣言被認為是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正式綱領性文件,它揭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
E. 簡述新德國電影運動
連分都沒有,還要不能復制。誰會給你寫篇文章。
起碼懸賞超過400分才有人幫你寫。
F. 名詞解釋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德國電影"運動原來叫做"青年德國電影"運動。這個運動發起於1962年春的奧勃毫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工作者聯名發表了《奧勃毫森宣言》,宣稱"舊電影已經滅亡。我們寄希望於新電影"。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電影語言。"他們還宣告:"我們現在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新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這番宣言被認為是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正式綱領性文件,它揭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
新德國電影運動如同其他文藝運動一樣,有其產生的社會的根源。50年代的西德電影,可以說是經濟繁榮,藝術上停滯的時期;進入60年代卻陷入了全國的危機,觀眾人數從50年代後期8億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來,影片產量和影院數目也隨之下降。到1966年,聯邦德國僅產生了60部影片,還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電視的沖擊外,更主要的在於影片藝術質量低劣,1961年竟然無法從當年攝制的影片中評選出一部值得授於"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的影片。更為難堪的是,有些國際形電影節把聯邦德國送展的影片,以不夠電影節比賽水準為由原封退還。許多影評理論家撰文抨擊聯邦德國是沒有電影的國家。面對這種嚴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電影工作者擁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在上述電影節中發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舊電影開戰,力求西德電影在內容和形式上盡快突破創新,從而振興民族電影。
與西方其他電影藝術運動一樣,新德國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們首要的任務是向政府伸手要錢。他們通過各種活動,於1965年成立了"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集資500萬馬克資助拍片。他們用這筆"青年電影基金",在三年時間里資助青年電影導演們拍出了20部新影片。
1965年至1968年,新德國電影運動掀起了第一個創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魯格的《和昨天告別》,夏摩尼的《禁獵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萊斯》,它們分別在威尼斯,柏林和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得了獎,為新德國電影走向國際影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70年代初,新德國電影陷入危機。其直接原因在於聯邦德國議會修改了"電影資助法"。新的資助法規定,凡申請資助者,必須先拿出一部"資歷證明"影片,才能有資格申請資助新的拍片計劃。等條款。這些新規定,嚴重地制約著新生力量。由於資金短缺,新的短片計劃無法實現,已經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買主,迫使影片數量大幅度減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資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業片。但是,也有一些導演在危機中苦鬥,使運動逐漸擺脫危機,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賓德、赫爾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導演最受西方電影界的注意。1975年至1979年,赫爾措格拍攝了《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法斯賓德拍攝了《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攝的《鑼鼓》分別在戛納和美國奧斯卡等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新德國電影運動在1975年和1979年西次出現高潮,而從1979年開始的高潮一直延續至今,歷久不衰,成為西方電影界最受注意的藝術運動。
G.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危機
70年代初,新德國電影陷入危機。其直接原因在於聯邦德國議會修改了電影資助法。新的資助法規定,凡申請資助者,必須先拿出一部資歷證明影片,才能有資格申請資助新的拍片計劃。等條款。這些新規定,嚴重地制約著新生力量。由於資金短缺,新的短片計劃無法實現,已經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買主,迫使影片數量大幅度減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資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業片。但是,也有一些導演在危機中苦鬥,使運動逐漸擺脫危機,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賓德、赫爾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導演最受西方電影界的注意,成為新德國電影的代表人物。1975年至1979年,赫爾措格拍攝了《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法斯賓德拍攝了《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攝的《鐵皮鼓》分別在戛納和美國奧斯卡等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新德國電影運動在1975年和1979年再次出現高潮,而從1979年開始的高潮一直延續至今,歷久不衰,成為西方電影界最受注意的藝術運動。
H. 德國新電影的介紹
德國新電影NewGermanCinema ,前後跨越三個時期,從六十年代持續到八十年代,是世界電影史上引人注目的電影現象之一。出現了克魯克、彼得-沙莫尼、法斯賓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爾夫岡-彼得森等藝術成就傑出的電影導演。「運用國際性的語言」「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等美學上的追求確實在新德國電影導演日後的創作中得以體現,同時他們的創作風格殊異,各具特色。德國新電影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