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電影三大浪潮

電影三大浪潮

發布時間:2021-07-12 21:15:37

⑴ 中國文學史上有幾次電影浪潮

這問題問的 文學史上有幾次電影浪潮 ....
最近一次是以無極啊 黃金甲等等為首的爛片浪潮 特別是今年暑期檔

⑵ 想知道世界電影發展的三大運動是哪三個古希臘三大著名的悲劇是

三大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三大悲劇
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稱為「三大悲劇」。此「三大悲劇」的產生過程就是悲劇由幻想向現實轉變的過程。在戲劇領域內有著不可磨滅的藝術成就。首先,它把悲劇重在寫神逐步轉到寫人,把寫理想化的英雄轉變為寫現實中的人,這是其最大的一個成就,亦是悲劇走向現實的標志之一。

⑶ 幾次電影浪潮

沒有明白你的問題是什麼意思,可以參考下《中國電影史》看看有沒有你想要的。

⑷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

《浪潮》上映後引起了影評人以及眾多學者的強烈反響。該片是一個實驗,更是一曲極權主義的葬歌。影片以一個極貝戲劇張力的悲劇結尾告終,並且對於這場鬧劇注入了導演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批判。該片給觀眾提供了一副生動的集權主義畫卷,同時也對現實世界中的"烏合之眾"進行了形象的描摹。

⑸ 分析電影浪潮!

我想是我誤解樓主了 其實樓主想說的是德國電影《浪潮》
我想這部電影是從西方社會的價值角度去評判「獨裁政治」這個命題。在西方人看來,獨裁政治有幾個特點:集體主義、極權主義、專制主義。西方學界一般用以概括德國納粹主義、蘇維埃共產主義以及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即人人必須遵從的官方意識形態、唯一的群眾性政黨、由政黨或秘密警察執行的恐怖統治、對大眾傳媒的壟斷、現代的人身與心理的控制技術、中央組織與控制整個經濟。這些特點致使民眾盲目崇拜,盲目追隨統治者,消除異己。
我個人認為集體主義並等同於積極向上,反而是消除人與人之間差異,使民眾淪為統治者的工具。「文革」就是一個很好例證。「法西斯」當年也是利用這點控制了德國的民眾,造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災難。
之所以符合學生的觀點,我想是因為這些學生心靈上缺乏依靠,尤其是最後自殺的那個男孩兒 經常受欺負 家庭不美滿 而「浪潮」恰恰迎合了他的需求。我覺的片子的主旨大意基本是符合現實的,而且這個片子是根據美國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

⑹ 浪潮高清完整版電影

浪潮_hd.mp4

⑺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⑻ 如何評價德國電影《浪潮》

「重要的是講述神話的年代,而不是神話所講述的年代」

這里引用福柯的名言並不準確,想說的是,雖然《浪潮》以1967年Ron Jones的教學實驗為藍本而改編,探究的起點也同樣是「法西斯主義/獨裁統治如何在現實中成為可能」;然而,電影《浪潮》並非教學實驗「第三浪」的紀錄片式復刻(該事件的紀錄片由Ron Jones的學生Philip Carr Neel於2011年拍成,名為《Lesson Plan: The Story of the Third Wave》),而是摻雜糅合了當代德國社會思潮以及導演丹尼斯·甘塞爾個人的政治理念的「舊瓶裝新酒」式作品。同時為了使這個貌似荒誕的劇本讓人信服,影片輕說教重刻畫,通過對師生日常化言行的細致描述,來強調最終匯流成河掀起了軒然大波的個體心理的微妙動態。

實際上,《浪潮》對Ron Jones 的體驗教學方式予以批判和否定。如,在課程漸入「佳境」、賴訥自我感覺良好、「學生變化很大」之時,影片卻通過賴訥妻子之口,痛批其「享受課堂上學生崇拜的矚目」、「利用受學生歡迎操控他們」,「是私心作怪」,「最近變成了一個混蛋」。而電影的結局與現實大相徑庭,極端偏激的學生蒂姆接受不了組織建立於謊言之上而必須解散的事實,傷人、自殺。整段結尾伴隨著賴訥因驚愕而急促的呼吸聲,陷入恍惚的賴訥在學生們不解、厭惡、鄙夷和悲痛的眼光中被押上警車。這宣告了學生對「老師」的信任的破產:本應引導呵護學生成長的老師竟然成為了將學生拉入自我毀滅深淵的罪魁禍首,無疑是不能被主流社會所原諒的。

其實在現實中,1967年加利福尼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歷史課的同學們遭遇的類似經歷,在他們人生中也同樣是不光彩的一筆。當Ron Jones 最終將自己的「騙局」揭開,給狂熱的學生狠狠澆了一盆冷水後,被捲入其中的學生們霎時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竟如此容易被戲弄和操控,並為自己因空洞卻煽動的理想宣言而狂熱感到羞愧。若干年後,當Ron Jones的學生Philip Carr Neel 拍攝關於這段故事的紀錄片時,大部分當年的當事人都承認不願意提起此事。、

Ron Jones 激進而自負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他的小白鼠受他擺布,在被動束縛並承受精神強壓的環境下去經歷、體驗、「學習」,這種濫用教師職權的行徑,是《浪潮》所批判的標靶。除此之外,導演甘塞爾還借賴訥前後矛盾、自我攻訐的政治言論,表達了對德國新左翼思想的質疑和諷刺。

影片一開始,賴訥在嘈雜的朋克音樂中飈車出場,隨後在跟教學主任協商課程時,他表達了對「無政府主義」一課的強烈興趣,他聲稱自己才是「在柏林讀大學」、「參加五一遊行」(德國傳統的左翼遊行日)、「在克羅伊茨貝格待了5年」的人。(克羅伊茨貝格是柏林朋克搖滾運動以及德國另類文化的發源地,以高比例的移民而著稱,具有繁榮的多元文化,同時也具有高失業率和低收入的特徵)。而在片子最後,賴訥用一番典型的新左翼風格演講,激起學生們對全球化環境下社會不公貧富分化的聯想,空泛無據卻極富煽動性,最終又在鬧劇落幕時進行了全盤的自我否定:「我們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其他人優秀」,「我們傷害了他們」「我們做的過火了」。這種自我顛覆的言論,不僅僅是一種揶揄,更是一種警惕。

而最有意思的是,本片蘊含了強烈的女性主義。整部電影中,除了被動、軟弱、容易受人擺布的莉薩以外,幾乎所有出現的女性,都顯示了獨立、冷靜、理性、睿智的特質,與自私、固執、蠻不講理、容易頭腦發熱的男性角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第一節課就開始直到退課前一直對「文格爾老師」發出質疑的莫娜,告訴女主角卡羅爾「你弟弟應該發現自己的底線」的媽媽,以及賴訥那善解人意、溫柔體貼卻又明白事理、堅持原則的妻子,都展現了新時代女性自立自主,勇於擔當的知性形象。更別提水球比賽前後,卡羅爾冒險列印傳單,揭露真相抵制「浪潮」運動的勇敢行動——無疑是在影射和致敬納粹時期「白玫瑰反抗運動」中散發傳單時被蓋世太保逮捕而遭無情殺害、後被德國女性雜志Brigitte評選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的女英雄蘇菲·索爾。

⑼ 電影《浪潮》

1967年4月,加利福尼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歷史課,進行到第三帝國時,一個學生提了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雇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里發生的慘劇?當時的任課老師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下課後,經過思考,這個老師大膽決定進行一項實驗,在他的課堂上重現德國納粹獨裁統治。

⑽ 德國電影 浪潮名單

現年38歲、具有德國4項影帝殊榮的男星約根沃格爾(Jürgen Vogel)
現年38歲的約根沃格爾(Jurgen Vogel)出生於德國漢堡,青少年時期即開始從事表演的他,戲齡已長達二十餘年。約根沃格爾屬於天才型的演員,他曾在中學畢業後進入慕尼黑戲劇學校接受表演訓練,但僅待一天就離開了,原因是他認為該校的教學方法太過理論且不夠自然。1990年,約根沃格爾在《Rosamunde》片中飾演一名性情多變的綁匪,鮮明突出的表現為他贏得巴伐利亞影展最佳新進演員獎。

1993年,約根沃格爾又以《Kleine Haie》(Acting It Out,1992)再度在巴伐利亞影展大放異彩而榮獲最佳男主角獎,自此聲名大噪、片約源源不絕。之後,約根積極拓展演藝領域,分別在他主演的《Die Mediocren》(1995)與《Sexy Sadie》(1996)兩部片中兼任製片。1997年,他更以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擔任編劇的《Das Leben ist eine Baustelle》(Life Is All You Get,1995)榮膺德國奧斯卡影帝頭銜,演藝事業攀上高峰。其他較知名作品還有:2003、2004台北金馬影展「影迷嘉年華」單元的《再見列寧》(Goodbye, Lenin!,2003)、《光脫不戀》(Naked,2002)以及2005女性影展的《玫瑰圍牆》(Rosenstrasse,2003)等。

2006年約根沃格爾一口氣接演了6部電影,火紅的程度可見一斑;但才華洋溢的他,從不因此而自滿,《縱欲》中不僅身兼男主角、製片,還首次嘗試與導演馬提亞甘斯勒合作編寫劇本。約根沃格爾在《縱欲》里飾演一個亟求控制自己強烈性慾的強暴犯…,片中所有強暴、自瀆、自裁的戲均親自上場,敬業的表現令人咋舌,也贏得了柏林影展評審們的尊敬而獲頒「最佳藝術貢獻獎」銀熊獎,表彰他在制、編、演三方面的「特殊」成就。此外,精湛的演技也讓他先後榮登紐約「翠貝卡國際影展」影帝、芝加哥國際影展「銀雨果獎」最佳男主角寶座。

是這個吧,第一男主角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三大浪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