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是哪部電影里的情節啊,背景是一首閩南語老歌
提問者你好,這是電影《四平青年之浩哥大戰古惑仔》,採納吧
❷ 一部電視劇片尾曲還是片首曲,閩南語,比較傷感,迷糊記得有一句叫什
應該是電視劇雪豹片尾曲為了愛離開你的歌詞吧?
為了愛離開你
演唱:文章
為了愛離開你
絕對不是為了自己
親愛的你別為我哭泣
不得不離開你
只是身不由已
真愛在心裡
天那麼灰
風在吹我的淚
心那麼痛
都為愛
只能醉
遠方在呼喚
而你在等待
親人在哭喊
生命在身外
我只有放下你的愛
為了愛離開你
絕對不是為了自己
親愛的你別為我哭泣
不得不離開你
只是身不由已
真愛在心裡
為了愛離開你
絕對不是為了自己
親愛的你別為我哭泣
不得不離開你
只是身不由已
真愛在心裡
錯的也對
對了也錯
生命瞬間
來不及揮霍
我只有讓自己
放開你的手
留給自己
苦澀的溫柔
身不由已
❸ 求電影 雞排英雄 的片尾曲, 望春風, 只要電影片尾曲,是個女的唱的. 閩南歌.
女版 http://mp3..com/d?song=%CD%FB%B4%BA%B7%E7&singer=%B5%CB%C0%F6%BE%FD&album=%BB%B3%C4%EE%BE%AB%D1%A1%BC%AF4&appendix=&size=2726297&cat=0&attr=0
男版 http://s128.music.sina.com.cn/2078206.mp3?ssig=hGuqSm3kYS&ip=1314593346,58.44.224.114&Expires=1314594546&KID=sina,music&format=.mp3
❹ 求一部90年代動畫片:主題曲是台灣閩南語。記得結尾時有一個人在山上落日的情景
我找過 魔法阿嬤了 不是你說的劇情 他是 1998年生產的 台灣卡通
你如果 能提供給我 那首閩南歌詞的話 我應該能幫你找的到 !
附上 台灣電視史上 兒童節目 相關文章
電視童話王國記事─探討台灣電視兒童節目
就社會層次而言,電視兒童節目集文化、教育、娛樂於一體,世界各國無論貧富、強弱都十分重視兒童節目的制播,與媒體對兒童影響的相關研究。所謂兒童節目是針對兒童需求和發展,考量收視影響,以寓含教育意義的內容為經營策略,節目形式多元,包括動畫、紀錄片、益智競賽、綜藝、家庭生活劇、實景報導等。因此,娛樂性卡通雖以兒童為訴求,並不納入本文探討之列。
●五十年代
台灣自民國五十一年台視開播,即播出電視史上第一個兒童節目「兒童電視劇」(51.10.13¬-62.2.28¬,400集),以戲劇形式呈現二十四孝故事、民間童話。台灣電視元年的兒童節目內容包括:兒童電視劇、兒童故事、兒童歌曲教唱、兒童歌舞表演、兒童游藝會、動物表演、自治活動、益智游戲及生活教育等。翌年十一月起新增「兒童智力測驗」、「兒童木偶戲」,自此每日皆有常態性兒童節目時段。
由上官亮和倪敏然擔任先後主持人的「兒童世界」(台視,57.1.14),可說是雜志型節目鼻祖,夾雜歌舞表演、講故事、卡通片欣賞、唱遊及兒童各項才藝比賽。民國六十年華視創立,所推出的兒童節目內容與形式和台視大同小異。
●六十年代
中視於民國五十七年創立,遲至六十一年才陸續制播兒童節目,類型亦雷同其他二台。唯其中「哈哈樂園」(61.1.1)是布偶連續戲,「貝貝劇場」(61.4)以兒童與布偶聯合演出,賦予偶在兒童節目中的重要角色。
早期台灣電視兒童節目總是標榜適合電視機前所有兒童,直到台視「天使樂園」(61.3.6-62.12.28,300集)才開始有分齡製作概念,同時也是第一個帶狀兒童節目。這個針對二至六歲幼兒設計的雜志型態節目,包括音樂、美術、生活、運動、自然科學、故事、益智等多元內容。
三台兒童節目慣以兒童才藝表演和益智競賽為內容,此現象在六十年中期以後更盛,新推出的節目台台都在舉辦競賽,兒童被鼓勵以知識搶答取勝為傲。
僅有「小小新聞」(中視)由兒童擔任小記者,外出訪問並主持節目,能讓兒童發揮主動思考,在製作難度無以為繼下,此努力終歸曇花一現。。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的兒童節目可稱道的變革之一是開始重視科學教育,其中中視「兒童天地」最被熟知。該節目與民生報合作,采外景報導,以科學和生態為主題,七十年八月六日播出第一集迄今,節目存量近千集。節目內容每周在民生報刊登,播出後由中視文化公司發行節目錄影帶,帶動國內兒童節目經營上的另一範例,也是該節目能長存的主因。
三台兒童節目制播多以應付廣播電視法中規定,電視台必須有兩檔自製兒童節目為依據,台視在七十年代僅維持「快樂小天使」、「妙博士」兩節目,中視則以「兒童天地」、「童話世界」撐持。因兒童節目隸屬教育文化節目,只要教育文化節目比例達全年播出總時數百分之二十以上規定,即使電視台整年未播出兒童節目,也不曾發生「違法」處份情事。
以兒童識讀角度而論,畫面單純、主題明確、語意淺白、節奏明快、音效有趣,最能吸引兒童注意與理解。綜觀三台時期的兒童節目缺乏整體規畫,單元間不相串連、主題鬆散、內容復雜生澀;為求變化不斷推出新單元,使得節目看來零亂;加上訴求年齡層模糊,主持人呆板制式或過份裝可愛,形成高年級兒童覺得無聊、低年級兒童又看不懂的情形,收視普遍不佳。
●八十年代
民國七十三年,新聞局設立公共電視制播小組,同年五月推出第一個公視兒童節目「大家來讀三字經」。七十五年,公視節目製作任務轉由廣播電視發展基金會負責,至公視正式建台為止,此過渡時期是台灣電視兒童節目製作量的高峰階段,並為學前與學齡各別製作節目。
所謂公視節目,前三年仍重視忠孝故事、品德陶養、童詩童謠童玩等傳統文化,與三台的最大區隔是不以才藝競賽嘩眾取寵,但節目呈現缺乏活潑與多元性。因廣電基金每年辦理徵案,各傳播公司為爭取委制機會,莫不在內容與形式絞盡腦汁。八十年代後的主題設定更具特色,以科學節目為例,綜合科學之外,尚有植物、動物、天文、電腦節目;法律、理財消費、職業認識、心理情緒、安全教育、幼兒體能、營養概念、藝文美育等也都成為節目單一訴求主題。此外,關懷觸角更廣及偏遠地區和原住民兒童的生活面貌。
形式上,製作單位不斷實驗新的包裝手法,紀錄片、布偶、動畫、MTV、短劇等交錯融合在節目中。然而能突顯節目風格的仍是具單純穩定形式的節目,如人偶劇「彩虹森林」、泥偶劇「阿公講古」、紙雕動畫「小葫蘆歷險記」、木偶劇「英雄出少年」、幼兒真人戲劇「吱吱喳喳」。
廣電基金沒有固定播出頻道,向三台徵用的時段經常被調動,節目壽命九成以上不超過兩季,多數滿一季十三集即匆匆下檔。令觀眾留下印象的都是少數長集數的節目,如「爆米花」(75.9,221集)、「孫叔叔說故事」(78.3,161集)、「彩虹森林」(78.11,148集)。節目更新頻繁、同類型節目一再重覆、製作經驗無法累積、工作團隊無從凝聚,一直是兒童節目製作環境的弱點。
●九十年代
民視於民國八十六年正式開播,該台的「台灣孩子王」以閩南語為主要語言,開啟兒童節目母語之風,其他如廣電基金監制的「壺蓋先講古」、公視自製的「下課花路米」都強調鄉土及母語教育傳承。隨著社會對兒童國際觀的重視,英語學習在八十年代末即攻佔兒童節目市場,無線電台與有線頻道紛紛和補教業合作節目,廣電基金也主動委制「A GO GO劇場」。
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興起,帶來理論上可以容納無限頻道的傳播科技變革,完全播放兒童節目的頻道想法自然實現。八十七年元旦東森幼幼台開台,成為台灣第一個兒童教育頻道。七月一日公共電視台開播,下設兒童青少年節目組,廣電基金結束委制任務,台灣電視兒童節目製作進入第三階段。
觀諸第三階段的制播特色,是將舊主題以新的攝影、製作技術重新呈現,取材上無顯著創意。因公視「水果冰淇淋」以專業演員擔任主持人提升節目受注目機會,成功打響知名度。此階段推出的新兒童節目大多依此做法,邀請影歌星主持或客串演出。短期確實有提升收視率之效,長期對節目品質、企畫創意,以及兒童偶像認同的影響有待觀察評估。
動畫的運用在兒童節目中愈來愈受倚重。公視節目的動畫擺脫卡通的單一色塊著色,創作出水彩風格,色彩層次豐富,融入影片運鏡手法,深具藝術性。國內動畫創作者在兒童節目中的表現,刺激製作水準,與節目提升相輔相成。
此外,公視逐步建立兒童節目制播流程,進行試播測試、總結性研究,以及培養固定製作班底。根據廣電基金九十年度發表的「台灣地區三至十八歲閱聽眾廣電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兒童及青少年使用網路者佔四成四比例。結合此趨勢,公視架設節目網站,配合播出內容設計主題教學區,精心規劃教案和學習單,供教師作為輔助教材。公視與幼幼台並開發節目相關產品,顯示兒童節目正以「產業」概念重新獲得重視。
長期以來國內輸入的兒童節目一直以美國為主,製作知識也偏向吸取美國經驗。東森幼幼台向歐洲、日本尋求節目片源,引進丹麥、荷蘭、英國等歐制動畫,和美國的卡通頻道進行市場區隔。公視也曾安排「北歐動畫展」等系列節目,讓台灣見識到兒童節目世界可以如此瑰麗動人。近二年更出現跨國合作節目,如公視和英國BBC「天線寶寶」合作的「天線寶寶在台灣」,幼幼台與日本NHK「與媽媽同樂」合作的「YOYO新樂園」。
值得鼓勵的是台灣正向國際領域邁出步伐,包括參與國際兒童廣電日的影片徵選活動、全球同步播出計劃。八十九年時,公視以「虎姑婆」故事加入「世界動畫童話故事」計畫,此計畫共二十六國參與,製作了二十六支動畫片,翻譯成二十七國語言,提供八十個以上國家播出,公視重新包裝後以「聽故事游世界」節目播映。此聯合製作方式,是以較低投資獲取高品質節目的可行途徑。
◎期待兒童公共頻道
隨著媒體開放,娛樂取向的綜藝節目和卡通節目大增,挾著強勢的廣告宣傳和商品行銷,現代兒童面臨如何抗拒媒體污染的迫切性。把國外進駐的卡通頻道擺一邊,台灣自製的兒童節目並未有暴力或缺乏文化呈現的隱憂,然而,廣電基金調查發現,三歲至國小六年級兒童最常看的前十名節目,均為魔幻卡通、連續劇、綜藝,自製或外購兒童節目無一上榜。與其進行一場「兒童為什麼不愛看兒童節目?」的口水戰,不如實際積極投資,製作吸引兒童觀看的節目,效果甚於防堵他們看什麼節目。
歷年廣電基金與公視自製兒童節目參加國際影展競賽,許多佳作因卓越的創意和題材獲得入圍,最後總因為製作不夠精緻而落選。面對事實,我們有潛力但還不具實力。今年台灣電視兒童節目已經四十歲,它的定位在廣電法上與社教節目以及卡通仍牽涉不清,以及經費、人力、技術、國際資訊及人脈網路建立等,都是有待愈臻成熟的環節。
基於教育、以及兒童必須被視為特殊收視族群等理由,世界各國正陸續成立兒童公共頻道。期待未來五年內國內能誕生兒童公共頻道,提供兒童媒體從業人員嚐試新創意、吸取新經驗的機會,共同努力讓台灣兒童擁有足以陪伴他們成長的媒體環境。
❺ 張艾嘉唱過一部老電影的片尾曲是閩南語的,張艾嘉在電影中飾演一位流浪歌手,求張艾嘉唱的那首閩南語歌曲
是歌曲 橄欖樹吧 希望您採納哦 謝謝
❻ 問一下,前幾年台灣中視演過一部經典電視劇,片尾曲是閩南語……
電視劇天地有情心痛的戀情想要再相逢 想要再相逢
懷念彼段心痛的戀情
咱兩人真心對待
不應該 不應該 不應該 不應恐
拜託月娘 講乎你知 阮對你深深的愛
所有的阻礙 所有的阻礙
擋袂著夜夜夢 纏綿的戀情
咱二人重新再來
擱一擺 擱一擺 擱一擺 擱一擺
拜託月娘講乎你知
阮對你深深的愛
想要再相逢 想要再相逢
懷念彼段心痛的戀情
咱兩人真心對待
不應該 不應該 不應該 不應恐
拜託月娘 講乎你知 阮對你深深的愛
❼ 電影淫童的片尾曲閩南語歌曲是什麼歌名
是《憨人》,這首歌出自五月天的第二張專輯《愛情萬歲》,自從這首歌出現,五月天的每場演唱會幾乎都要唱這首歌,這首歌算是他們的自白,表達了他們對夢想的態度,也寫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更是五月天跟五迷許多共同回憶的見證。
憨人
演唱:五月天
我的心內感覺
人生的沉重
不敢來振動
我不是好子
嘛不是歹人
我只是愛眠夢
我不願隨浪隨風
飄浪西東
親像船無港
我不願做人
奸巧鑽縫
甘願來作憨人
我不是頭腦空空
我不是一隻米蟲
人啊人
一世人
要安怎歡喜
過春夏秋冬
我有我的路
有我的夢
夢中的那個世界
甘講伊是一場空
我走過的路
只有希望
希望你我講過的話
放在心肝內
總有一天
看到滿天全金條
要煞無半項
環境來戲弄
背景無夠強
天才無夠弄
逐項是攏輸人
只好看破這虛華
不怕路歹行
不怕大雨淋
心上一字敢
面對我的夢
甘願來作憨人
我不是頭腦空空
我不是一隻米蟲
人啊人
一世人
要安怎歡喜
過春夏秋冬
我有我的路
有我的夢
夢中的那個世界
甘講伊是一場空
我走過的路
只有希望
希望你我講過的話
放在心肝內
總有一天
我有我的路
有我的夢
夢中的那個世界
甘講伊是一場空
我走過的路
只有希望
希望你我講過的話
放在心肝內
總有一天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注釋:
嘛:也
歹人:壞人
眠夢:做夢
親像:就像
安怎:怎樣
甘講伊:難道說它
心肝內:心裡
弄:賣弄
逐項:每一項
攏:都
要煞沒半項:要什麼都沒有
歹行:不好走
無半項:沒什麼東西
❽ 關於一部很老的電視劇 片尾曲好像是愛拼才會贏,是閩南語的~
葉振棠的《勝利雙手創》,電視劇叫《我來自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