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清帝國國歌是什麼
《鞏金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法定國歌,誕生於宣統三年八月十三日(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義前六日。它作為當時憲法的一部分,由嚴復作詞,溥侗編曲,郭曾炘修訂。歌詞中,"鞏金甌"象徵穩固,"承天幬"寓意國家承蒙上蒼庇佑,"民物欣鳧藻"表達民眾歡欣鼓舞之情,"喜同袍"表示全國團結,"帝國蒼穹保"強調國家得到上天保佑,"天高高,海滔滔"則描繪了國家的廣闊和深邃。
大清帝國陸軍部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成立,譜制了一首陸軍軍歌,作為正式國歌《鞏金甌》未發布前的過渡性國家象徵。在國際交往中需要演奏國歌時,便使用此軍歌代替。直至1911年,《鞏金甌》正式制定為國歌。
詞句採用文言文,內容包含對國家的頌揚與祝福,表達對民眾的愛護以及對國家未來的期望。《鞏金甌》歌詞為:「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然而,這部國歌雖然庄嚴,卻未能伴隨大清帝國長久。清朝覆亡,國歌未能廣泛流傳。《鞏金甌》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留下了對歷史的深刻反思。
「於斯萬年, 亞東大帝國! 山嶽縱橫獨立幟, 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胄, 地大物產博。 揚我黃龍帝國徽, 唱我帝國歌!」這段歌詞,不僅描繪了國家的壯麗與繁榮,也寄託了對未來的美好願景。
《鞏金甌》作為大清帝國的國歌,雖然短暫,卻承載了歷史的重量,見證了國家的興衰。它不僅是音樂的頌歌,更是民族情感與國家意志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