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中國誕生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哪部

中國誕生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哪部

發布時間:2025-07-18 05:42:19

❶ 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什麼

是《歌女紅牡丹》
(備注)中新網6月10日電 據法制晚報報道,大觀樓百年前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創造電影放映史上無數個第一。從今天開始,這個100年前誕生了中國第一部電影的影院要進行4個月的大修,期待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在中國電影誕辰百年的此刻,這不僅是大觀樓的「大事件」,也是中國電影事業發展史中的大事。

老影迷:這里有太多回憶

對於很多老北京來說,位於宣武區大柵欄街的大觀樓不僅是一個電影院,更是自己朝夕相處的鄰居、年輕時的回憶。

甘井胡同已經78歲高齡的吳大媽今早告訴記者,50多年前,她跟現在的老伴兒還只是互相愛慕又不敢表白的同事。那一年,他的老伴兒排了老長的隊買了兩張《生死恨》的電影票邀她一同去看,等出了電影院,兩人就確定關系了。「這大觀樓也算是我們倆的媒人呢。」吳大媽說。

家住百順胡同、今年51歲的蔡先生說,上世紀60年代大觀樓主要以播放立體電影為主,那時候,能舉著一個紙制眼鏡看立體電影是好多人的夢想。他至今還記得在看《魔術師的奇遇》時感到的火車從自己頭上開過的感覺。

新影迷:更注重觀影環境

80年代初,蔡先生從東北建設兵團插隊回來,曾在大觀樓看了一個劉曉慶的電影系列,其中有《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等好幾部片子。他說:「雖然那時候大觀樓的電影票比起其他影院略高,但它至少還有沙發呢,比起其他地方的硬板兒凳子強多了,而且這里還常能看到別的影院不放的片子。現在大觀樓就有點落伍了。」

今天剛滿30歲的王先生說,小時候他家住在大柵欄附近,那時候在大觀樓看電影感覺特別好。但長大之後搬了家,就不經常去大觀樓看電影了。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都比較重視音響效果、環境舒適度等等,更願意多花點錢在五星級的影院里享受。

未來大觀樓設計獨特的電影文化展館

管理大觀樓的北京京都文化投資管理公司副總經理王占友告訴記者,這次大觀樓從內到外的整體改造請來了知名的建築學家,按清末民初時期的建築風格進行了設計。

首先,要讓大觀樓的牌坊煥然一新,大門左右兩側將各有一幅石刻的文字介紹,牌坊的正中和左右兩邊將寫上「大觀樓」、「茶園」和「戲影」等字。除此之外,還要在牌坊上掛一塊「中國電影誕生地」的牌匾。

據介紹,新的大觀樓一層將建成以展示中國電影歷史為主的,集觀光、游覽為一體的多功能設施。其中包括:一面展示中國電影誕生和發展歷史的牆壁、一個以放映二三十年代電影拷貝為主的「中國電影第一廳」、一個按100多年前茶樓時期的場景和氛圍局部恢復的文明茶園、還有一個豪華小廳。二層分為兩個廳,主要以放映現代電影為主。

昔日大觀樓:排隊買票曾是一景放映史上無數第一

大觀樓的蔣師傅告訴記者,大觀樓最負盛名的時代是上世紀60年代放映寬銀幕電影和立體電影的時候,那時候排隊買票算得上是大柵欄街上的一景。而自他1988年來此工作至今,隨著新影院越來越多,大觀樓的觀眾是一年比一年少了。

大觀樓影事

大觀樓影院始建於1905年,在這之前,它還有大亨茶園和馬思遠茶樓兩個前身。當時,它的第一任經理任景豐拍攝了電影《定軍山》,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的誕生。

上世紀30年代,大觀樓第一次實現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40年代,它是第一家購買法國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機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

60年代,它第一次放映了寬銀幕電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一一家立體電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銀幕影院。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大觀樓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進程。(王溪)

❷ 中國第一部蠟盤發音的聲片是哪一部

●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

《歌女紅牡丹》

1931年3月,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誕生。嚴格地說,該片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通俗地說就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但因為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http://news3.xinhuanet.com/ent/2005-12/28/content_3979710.htm

另外「蠟盤發音」不等於「有聲電影」。
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是中國最早以有聲電影手法創作的影片,音響第一次成為中國電影的一種藝術元素。從《桃李劫》開始,到1936年,有聲電影漸漸將默片驅逐出了時代,完全的有聲片也逐漸取代了配音片。 http://fun.china.com/zh_cn/movie/venice/ms/11037766/20050829/12611149.html

❸ 中國第一部配音有聲片是如何誕生的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的誕生是以蠟碟片問世的。

明星公司決定攝制有聲電影,但由於技術受限,在法國百代唱片公司協助下,完成了蠟盤發音片《歌女紅牡丹》的攝制工作。

這部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董克毅攝影,胡蝶、王吉亭、龔稼農主演。

《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1月完成製作工作,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映。影片採用國語對白,穿插了四段京劇片段,轟動一時。南洋片商以以高出默片十餘倍的價格購買了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放映版權,使電影明星一下子「身(聲)價百倍」。

❹ 中國拍攝了第一部有聲電影是那一部那年拍攝的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凌辱,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並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青》於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製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製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後,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並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於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❺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叫什麼

1931年3月,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新光大戲院公開上映,該電影為蠟盤發音,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

拍攝於1931年的電影《歌女紅牡丹》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部電影中成功地插入了一首歌曲,打破了人們看電影無須帶著耳朵的習慣,一首歌曲,也使國產片帶給了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1931年6月21日,又試映了我國第一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雨過天晴》。

(5)中國誕生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哪部擴展閱讀:

在《歌女紅牡丹》上映之前,我們的電影技術停留在完全無聲的狀態,所以《歌女紅牡丹》中的歌曲帶給了人們更好的體驗,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不過,真正意義的有聲電影,還是應該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對白,即人物之間的對話,當然也包括自言自語;二是音樂,即配樂和歌曲;三是音響,就是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和人工合成的聲音。這三種聲間現在來說即為電影聲音的三要素。

中國具備這三要素的第一部電影是1934年拍攝的《桃李劫》,這部電影的問世又為中國電影史寫下重要的一筆。

這部電影成功地運用了歌曲、音樂、和音響等多種聲音元素,將聲音有機地納入到了電影的敘事進程,極大地拓展了敘事空間,聲音與畫面形成了豐富的語言結構關系,電影的藝術創作形式也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❻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上映的什麼

《歌女紅牡丹》。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新光大戲院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1931年6月21日,又試映了我國第一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雨過天晴》。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

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6)中國誕生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哪部擴展閱讀

《歌女紅牡丹》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它實現了中國電影的技術突破,開啟了中國第一批有聲片試制的風潮。

影片人物形象個性突出、典型生動又類型鮮明,各種不同的人物構成了舊時都市劇團茶園的群像。影片對舊時都市藝人圈落生活境況的描摹呈現,擴大了中國早期電影的取材領域和表現范圍,足見編劇對都市現實生活的深刻把握和慧心獨具的藝術想像力。

影片准大團圓式的結尾設置,透露了編劇洪深的改良主義思想,即呼籲人性道義,宣揚懲惡勸善,導人改過從善,這與其此前劇作《早生貴子》有異曲同工之處。影片最後一組人物對話直接揭示劇中人物命運悲劇的原因,表現出批判人生和針砭社會的鮮明傾向。

閱讀全文

與中國誕生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哪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百歲老人的愛情電影 瀏覽:384
周星馳電影撲街了 瀏覽:276
走鋼絲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503
Tarzan電影人物英文名 瀏覽:547
八十年代的電影歌曲聯唱大全 瀏覽:100
電影版紅高粱各人物結局 瀏覽:351
孩子幾歲可以去電影院 瀏覽:551
玉秀廣場電影院 瀏覽:369
老虎出更電影粵語版視頻 瀏覽:637
以後娶你做老婆電影名字 瀏覽:98
甜姐兒電影音樂欣賞 瀏覽:718
電影院過年上映的電影 瀏覽:431
電影鋼鐵俠1大結局短視頻 瀏覽:502
愛電影完整 瀏覽:91
黑色世界電影完整版 瀏覽:412
6個圖片猜電影名字 瀏覽:121
有一部電影說要拿套套 瀏覽:701
愛情公寓大電影播放時間段 瀏覽:456
東北打獵的電影大全 瀏覽:274
什麼芳菲電影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