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峰爆》發布終極預告,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
該片講述了受全球地質變動影響,一場史無前例的地質災害在雲江縣城突發,居住其中的16萬人即將被吞沒,危急時刻,以小洪和老洪父子為代表的基建人挺身而出展開生死救援的故事。
影片聚焦於一場史無前例的地質災害,地震、地陷、泥石流接踵而至,縣城中居住的16萬人危在旦夕,以洪翼舟(朱一龍飾)、洪贇兵(黃志忠飾)、丁雅珺(陳數飾)、盧小靳(焦俊艷飾)為代表的基建人們挺身而出,救人救災。為了守護縣城16萬人的安危,他們甘願選擇炸毀承載了自己十年心血的隧道。
影評
從曾經的鐵道兵到如今的基建人,他們的精神一脈相承,依然是一支不怕艱辛、不怕犧牲的隊伍。修路架橋是基建人的職責所在,但只要國家需要,災難險情當前他們也能沖鋒陷陣,武漢抗疫、河南水災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影片中的救援故事與現實的強關聯也引發真實救援人員的共情,「讓我想到了日夜輪班修建火神山醫院的日子」、「爸爸是救援隊的,我希望他永遠平安」、「感謝電影將我們的故事搬上銀幕」。戲里戲外的「平凡英雄」所帶來的不凡感動仍在繼續。
B. 朱一龍、黃志忠演繹父子情深,攜手救援傳承大無畏精神,是哪部電影
這部電影就是《峰爆》。目前年度災難巨制《峰爆》已經宣布定檔2021年9月17日。預告中觸目驚心的災難現場,令人熱血沸騰的「中國式救援」,讓不少觀眾在緊張與揪心中收獲別樣的震撼與感動,而其中所展現的洪翼舟(朱一龍 飾)、洪贇兵(黃志忠 飾)父子,也給人帶來無盡的想像空間。
朱一龍黃志忠於險峰中砥礪同行,生死危局下攜手展開絕境救援「每一代人都是在繼往開來,正是因為這種艱苦奮斗的鐵道兵精神在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才能讓中國基建事業做出了很多令世界都矚目的工程。」朱一龍在采訪中這樣說道。演員黃志忠也表示老洪的選擇也和他是軍人出身息息相關,「軍隊是永遠要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當人民受到傷害,當國家需要你的時候,就要挺身而出。」父子間的彼此牽掛與扶持,以及一脈相承的勇氣與擔當,賦予了《峰爆》災難片這一外在表現形式之外更多的情感與精神內涵。
C.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三篇
《1942》是根據1942年河南大旱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快把看完電影後的感想寫下來吧,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電影《1942》優秀 觀後感 範文三篇,提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來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非常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飢荒、戰爭,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考慮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考慮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悉蘆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考慮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最後的結局也讓我有著無法言說的壓抑和心痛。
1942年對於河南人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大旱而且蝗災,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3000多萬人,歷時106天,行程1012公里,開始了一次慘烈浩盪的逃荒之旅。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但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隊伍。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這真是讓人義憤填膺!
飢餓離人們的距離開始變得那麼的接近,甚至出現碼塵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場面。孩子需要養活、生病在床的母親需要買葯,人們含著淚水賣掉自己的孩子、曾經一起患難的妻子,換來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現在看來是那麼的不值錢,但當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它又是那麼的值錢,人們無奈的只有用親人去換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災難才能最終避免。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很久沒有干過看完電影寫觀後感的事情了。這事比較二隻是原因之一,讓這事變得很二主要還是好片太少,爛片當道。今天要不是上個月買的團購券到期,要不是這部影片今天剛好上映,要不是還是不甘心去看圈錢版,也許我就錯過這部片了。一切都是緣分。
這部片看之前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講什麼,首先近代史一點興遲陸禪趣都沒。看年份搞不好是講戰爭的,也是點興趣都沒。不過,海報上印了陳道明,對這位大叔印象不錯就鬼使神差的進去看了。結果被震撼了。
影片開始,講述者說,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飢荒。這個,說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說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者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里……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干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鍾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修德的驢,後一分鍾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葯,母親死在了日本人qiāng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後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台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 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裡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裡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裡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飢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後所以尺度不同?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麼沒膽拍1959……或是說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說那麼多人還需要救,幹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歷經坎坷卻善於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_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雖然導演某些地方欲說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後,搬個小板凳坐等誰來拍吧。別讓我等太多年啊!
D. 原林州市委書記來亮感悟紅旗渠
歸來是少年 不忘是初心
——影片《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觀後感
來 亮
近些年很少進影院看電影了,更不要說還會淚目,但最近由林州本土作家市委宣傳部長王獻青編劇、林州籍導演李正偉導演的一部《紅旗渠之歸來是少年》以其生動的情節和獨特的表現手法,強烈的沖擊著觀眾的心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上周末,朋友相約,在市圖書館的小影廳觀看了這部即將在全國院線公映的影片,我與在場的幾十名觀眾都深被影片中感人的情節和振憾人心的場景所感動,幾乎所有的觀影人都流下了眼淚,相互間傳遞著紙巾,電影結束後心情還難以平靜,久久不願離去,爭相談論觀影體會,直到下午一點多才吃午飯,席間還繼續議論影片……這是多年來少有的情況了。大家為紅旗渠除歌曲、舞蹈、話劇、文章,電視劇、巡展等多種表現形式外,又創作出了電影這種特殊表現形式,填補了空白而感到高興!
幾天來我也在反復思考,這部影片為什麼能在當前大片紛呈,巨星林立的影視界脫穎而出,在這樣多的觀眾中引起強烈的共鳴,並且在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專家評審中獲得「河南電影第一名」,認為是建國以來河南電影界最振憾的一部電影,我感到,原因主要有三:
一,影片抓住了紅旗渠精神的本質——即: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終把黨的宗旨和人民的追求緊緊結合在一起。黨的領導深深紮根於人民之中,黨的主張高度與人民的利益相契合,黨和群眾血肉相連,心心相印。正如老書記楊貴說,建國十幾年了,人民群眾連水都還吃不上,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要我們這些共產黨人干什麼!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放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我們不忍心看到林縣人民祖祖輩輩缺水、盼水,找水,連很多人的名子中都是「水」字,常年遭受缺水的煎熬,我們縣委一班人就是要下定決心帶領林縣人民解決吃水用水的難題,所以才能在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毅然做出修建紅旗渠的決定,60年春節還沒過完就率領全縣三十萬民眾踏上太行山,拉開修渠的大幕,在修渠過程中,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始終戰斗在第一錢,與群眾同甘共苦,克服了各種艱難險阻,這才是真正的情為民所糸,利為民所謀,這也才真正打動觀眾的心靈。這些場面都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反映,如縣委書記,副縣長,共產黨員,突擊隊長等,都在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候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初心」和「使命」,什麼是把人民群眾的追求做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感天地,泣鬼神,催人淚下。
二,抓住了林州人骨子中那種執著頑強,不怕難,不服輸的「小推車精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太行山的堅韌和艱苦歲月的抗爭,加上修建紅旗渠的錘煉,鑄造了林縣人這個特殊群體不可復制的意志品質。影片把「林縣人生性犟,後面小車前面放」,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意志品質表現的非常強烈!除了紅旗渠精神外,對林縣人普遍存在的生活檢朴、吃苦耐勞,辦事認真,不甘落後的傳統美德表現的也非常突出,你說,全國有山的地方很多,缺水的地方也很多,為什麼偏偏是林州人民能苦戰十年,修成了被稱為世界奇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為什麼是一個乾旱缺水,土薄石厚,沒有明顯優勢的地方能躋身全國百強,全省十強,人均存款余額連續幾十年全省第一?所有這些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影片中的隧洞塌方,鐵姑娘請纓,凌空除險,都體現了林州人那種不屈不撓的紅旗渠精神,這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在表現手法上,新舊對比,平行推進,音樂時尚,方言點綴,加深了影片感染力。影片以紅旗渠的今昔為主線,以艱苦創業和幸福生活兩條線索交替推進,更加深了我們對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理解,盡管紅旗渠已經歷了近六十年的洗禮,但她仍堅如磐石,風采依歸,走出故鄉的紅旗渠的兒女們遍及全國和世界各地,名人如流,他們繼續在用紅旗渠精神書寫著各種最美的畫卷,他們永遠是紅旗渠精神的傳人和翩翩美少年!
E. 有哪些不錯的災難片
說起災難片,當然要數美國好萊塢製作最經典了,譬如《後天》,《2012》等,大場面製作,特效震撼人心,當然,今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其實也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災難片,對標好萊塢水準,我們也是不差的。
一、後天
流浪地球大家都很熟悉了,吳京與一眾小鮮肉出演,刷爆了春節檔。作為中國科幻片的開元製作,無疑流浪地球的製作水準都十分精美,畫面特效把握到位。但是,我想說的是,作為一部太陽要爆炸,人類把地球帶走的影片,其實,它的核心也是一部災難片。地球停止自轉,洪水滔天,淹沒了人類家園;全球溫度降低,城市變成冰雕,普通人類只能生活在地下;地球流浪途中,又面對木星引力捕獲,突破洛希極限,即將boom!人類存亡,乃至地球存亡,危在旦夕。這還不是一部災難片吧。後天也好,2012也好,無論災難如何大,如何恐怖,地球好歹還在,流浪地球可好,災難來臨,地球都自身難保。這明明是一部視野更大、災難指數超標的災難片。更何況,作為一部中國人製作的災難片,我們的特效畫面足夠好,更別說電影的劇情了。美國災難片中,無一例外的是男主帶來一家人躲避災難,所有人都在躲避災難,然後最終安全;而我們的電影,所有的人都在拯救地球,即便絕望、即便失敗,但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都不曾放棄。這,或許才是真正的災難片的內核,不拋棄不放棄,好好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