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台灣電影《梅花》主題曲。
歌名:梅花
歌手:甄妮
作詞:劉家昌
作曲:劉家昌
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
梅花堅忍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
看啊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
看啊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

《梅花》這首歌曲是由歌手甄妮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的總時長為2分21秒。歌曲收納於歌手的專輯《梅花》之中,專輯於1976年11月11日開始發行。
《梅花》這首歌曲發行之後,深受歌迷的喜歡,歌曲也被其他歌手演唱過,歌手鄧麗君演唱過這首歌曲,歌曲收錄在專輯《漫步人生3步曲》之中,專輯的發行時間是1996年1月1日,專輯收納了53首歌曲。
⑵ 日本網民熱議中國抗日電影大陸版和台灣版的區別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 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 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系。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 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斗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斗爭性。 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復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 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幾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
⑶ 有沒有台灣拍的抗日戰爭電影或電視劇
1、《梅花》
電影介紹:
《梅花》是一部由劉家昌執導,張艾嘉,谷名倫,柯俊雄等主演的戰爭電影。影片於1976年上映發行。
講述了在中日戰爭末期的台灣,一個小混混(柯俊雄飾),在目睹全鎮人奮力協助中國政府對抗日軍後,大徹大悟,決心做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最後以身殉國。

⑷ 鄧麗君的《梅花》是誰寫的歌歌詞有什麼含義
鄧麗君的《梅花》是劉家昌寫的歌。
是1976年 台灣出品的一部抗戰影片《梅花》的主題曲,歌詞反應了中華民族面對強盜入侵像梅花一樣不畏嚴寒,英勇不屈的精神。
歌曲名:梅花(電影《梅花》主題曲)
詞曲:劉家昌
歌手:鄧麗君
專輯:Btb-Greatest Hits Vol. 3 - 鄧麗君
歌詞:
梅花梅花滿天下
愈冷它愈開花
梅花堅忍象徵我們
巍巍的大中華
看啊遍地開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國花
…………
《梅花》這部電影故事背景的是在日佔時期的台灣,講述一個普通家庭為了維護家園,對日本侵略者堅決抗擊的至死不悔英雄精神。
本電影中的主題曲《梅花》由劉家昌創作,後該曲目曾在1990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中華台北代表團入場時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