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即興評述如何評價香港導演
這得從香港電影的沒落說起。
四五年前,整個香港電影界都縈繞著一股悲觀的氣息——「香港電影何去何從?」。伴隨著大量香港電影人舍棄香港本土市場紛紛北上,這一論調在每一部陸港合拍片在內地公映的時候都會提出來,而題主說的新《黃飛鴻》,也沒有逃開。
大師們漸漸老去,大量的新人導演開始拍攝爆米花商業片,好萊塢電影持續沖擊電影市場……於是,我們發現,如今的日本電影,和過去的日本電影,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
香港電影也是如此,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香港經濟近乎崩潰,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援,使得香港迴光返照,但是內地經濟的強力膨脹讓香港的地緣優勢逐步喪失。頂著「亞洲四小龍」的光環,香港電影一度霸佔了港台東南亞等的華語市場,成熟的商品化運作使得香港電影產量極高,類型繁多。但是內地經濟的崛起使得電影市場每年成幾何形增長,香港電影自身的競爭力逐步喪失,內地雄厚的資本使得現實的香港電影人也只剩下了一條路可選——北上。
日本電影在「大師時代」是有著自己的美學追求的,並且形成了風格迥異但是脈絡清晰的電影流派。但是和日本電影的發展不同,香港電影一直都是在商業化的浪潮中不停學習、借鑒、變化,但缺少系統的美學體系。結果就是,一旦香港電影因為外力停滯不前,那麼整個工業包括電影本體的發展就會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導演畢國智說過這樣一段話:「香港只有700多萬人,本來不可能有電影工業的。過去的幾十年是一個奇跡。而現在,只不過是老天爺把給我們的東西收回去了而已。」
一個彈丸之地,鑄造了過去數十年華語電影的黃金年代,你還能要求什麼呢?
所以在整個華語圈資本、題材、乃至觀眾都在流動甚至不斷更新口味的年代,「香港電影」這一概念,或許會逐步的成為歷史名詞,取而代之的就是「大華語電影圈」的全新思維。
香港影人有著非常完善的工業意識,僅憑這一點就把內地的草台班子甩出好幾條大街。但是和內地的電影人相較,內地有著較為突出的美學意識。所以許多香港的技術工種,譬如攝影、剪輯、美術、化妝等,在內地諸多題材背景的烘托下,能夠展現出比在香港更多的才華。因為在香港,題材有限,而且在製作方面的條條框框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香港電影的美學發展。當然,像許鞍華這樣熱衷文藝片的導演在美學上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追求的,只是資本未必接受,市場也未必接受。
內地有著廣闊的市場和題材選擇,香港有著完善的工業意識和極為專業的從業人員,二者如能搭配得當,加上華語電影已經有意識的逐步提升自身的內容質量和技術實力,未來「大華語電影圈」是值得期待能夠成為世界電影的一極的。
徐克和陳可辛是最早一批北上的導演,後來這個名單加入了吳宇森、陳嘉上和杜琪峰,這幾位早在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就是大拿,來到內地,經歷短暫的適應期後,都推出了質量。和票房都不錯的作品——《如果·愛》、《投名狀》、《龍門飛甲》、《毒戰》等。尤其是《毒戰》,杜琪峰最大的貢獻是在內地讓警匪片這一類型的審查尺度更加開放了一些。
有一種論調,《無間道》後,香港再無拿得住的本土電影。而《無間道》的三位主創,劉偉強、麥兆輝、庄文強也開始北上,「竊聽風雲」系列是麥庄北上的新作,雖然講的是香港的故事,片方打出的也是「最純粹的香港電影」的口號,但是整體的風格和敘事已經開始偏向於內地觀眾的口味了。
再往後,無論是陳木勝、林超賢、馮德倫,以及梁樂民和陸劍青,這些中生代導演都在試圖找到內地觀眾和香港電影工業的契合點,像《激戰》、《寒戰》都為陸港合拍片的翹楚之作。逐步的,他們會成為「大華語電影圈」框架下的主力力量。
只是,內地觀眾不會滿足於日常消遣的「爆米花」電影,早先徐克、陳可辛都在尋找內地觀眾熟知,而且能夠表達出新意的電影題材。無論是「狄仁傑」系列、《中國合夥人》,還是即將上映的《智取威虎山》,都使得香港導演在內容層面上愈發向內地靠攏。雖然不排除還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但是總體的趨勢是,內地越來越接受香港電影人的北上,而香港電影人也在和內地靠攏。
既然提到了周顯揚的新《黃飛鴻》,那就再多說幾句。在世界電影范疇內,除了007,從來沒有一個形象能像「黃飛鴻」這個圖騰一樣歷久彌新。新《黃飛鴻》是該系列的第101部作品,也是時隔近20年重啟的又一系列。在一眾香港中生代導演中,周顯揚是非常大膽的。其實無論是《畫皮》、《聽風者》還是馮德倫的《太極》,雖然都是選取的內地接受度非常大的題材,但最後出現的的問題並非在製作上不過關,而是思維文化上的差異。所以我們經常會覺得情節上出戲,對白有槽點。新《黃飛鴻》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其實我們能夠看到在當下的技術條件下,製作一部精良的武俠電影並不是難事,難的是對於整個華語文化圈的理解。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處女作,周顯揚的新《黃飛鴻》不可避免的還是會存在對白上的問題,但是從整體上看,無論是對歷史細節上的考究、故事的合理性,還是對於人物的刻畫,都屬陸港合拍片中的上乘,而且還保證了商業性,因此,新《黃飛鴻》在市場層面上可以算是過關之作。只不過,面向未來,「大華語電影圈」不僅需要的是工業水平,更需要的,是香港電影人在文化上、思維上與整個華語文化的合流。
在之前《痞子英雄》在大陸公映的時候,台灣導演蔡岳勛也提到了「大華語電影圈」,未來台灣電影也會在保證自己獨特性的基礎上,會逐步整個華語電影合流。其實作為世界文化的一極,東方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和符號,而華語又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未來再說重振「香港電影」可能真的有些不合時宜了,因為「香港電影」終歸是「大華語電影圈」的一部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像周顯揚、林超賢、梁樂民和陸劍青這樣一眾的香港中生代導演未來能夠接過華語電影的大旗,畢竟,作為觀眾,誰都想看到好電影。
Ⅱ 即興評述你如何看待微電影走紅
現在的人生活講究的是一個快!快餐時代,已經很少有人真的每個星期花一定的時間去電影院看一部幾小時的電影。就算在家裡用電腦東西的時候也是會一直按快進,所以微電影的出現不是偶然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既然有一個濃縮的電影形式存在,那麼它一定會融合到快的時代里,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了,它的走紅並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