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說說網路大電影與院線電影的區別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視頻平台的崛起,網路大電影逐漸嶄露頭角,成為當代娛樂領域的一大亮點。網路大電影,起源於2014年愛奇藝的定義,其定義為時長超過60分鍾,製作精良,以互聯網為首發平台,結構完整,容量豐富的影片。 2018年,網路大電影的影響力顯著提升,如《靈魂擺渡 黃泉》在豆瓣收獲7.1分,近6萬人評分,其票房分賬收益高達45478204元,首次突破4000萬大關,一舉成為口碑與收益雙料冠軍。據視聽發展報告,2018年網路大電影備案數量達到2141部,其中1030部上線,然而也有一部分項目未能順利落地,反映出市場活力與挑戰並存的特性。 網路大電影的興起,順應了用戶碎片化娛樂需求,觀影成本低且時間靈活,但觀影體驗相較於院線電影的震撼大銀幕有所遜色。它們通常與院線電影形成互補,各自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兩者在題材內容、投入產出、審查流程和分賬模式上的區別。 院線電影嚴格遵循《電影管理條例》的審查標准,對題材有諸多限制,如禁止穿越、動物成精等。相比之下,網路大電影題材廣泛,包括奇幻、穿越等,但這也導致其質量參差不齊,易出「雷劇」。 院線電影的製作周期長,如《大魚海棠》耗時12年,投入資本高,而網路大電影製作周期短,新人演員得到更多機會。在資本投入上,院線電影動輒千萬,網路大電影則以小預算為主。 院線電影的排片受多種因素影響,而網路大電影則能快速上線,回報周期短。 院線電影需經歷劇本備案、兩階段審查,而網路大電影的備案制度升級,需經過兩次備案和公示,特別是大投資的網路劇和電影,需在製作前和完成後分別進行信息登記。 院線電影的分賬主要依賴票房,而網路大電影則依賴於流量,如愛奇藝的評級分賬體系,優酷的會員觀看時長分賬,兩者分賬模式各有特色,且網路大電影市場在不斷刷新記錄。 盡管網路大電影市場存在分化,但整體上,高質量作品的涌現和審查機制的改革,預示著網路大電影正在從粗放走向精品化。未來,隨著審查政策的調整,我們期待網路大電影市場將更加規范,精品內容將更加豐富。
網路大電影與院線電影:一場觀影體驗的對比</
1. 題材與內容的差異</
2. 成本與回報的對比</
3. 審查與備案流程</
4. 分賬模式的差異</
㈡ 陳小春《環線》僅69分鍾卻差評滿滿,為什麼網路電影的受歡迎程度並不高
為何網路大電影的受歡迎程度並不高呢?我的答案是:無非就是幾個因素導致的,第一,網路大電影一般都是小成本製作,非常的粗糙,甚至很多bug在裡面,以及有東拼西湊出來的劇情。第二, 參演網路大電影要麼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演員,演技各方面都不行,毫無看點,要麼是一個有點名氣的老演員帶幾個新面孔的陣容,演員陣容不足以吸引觀眾朋友們的喜愛。第三,拍網路大電影的門檻比較低,以至於爛片很多,大家都不願看網大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