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日本一部描述殯葬人的電影

日本一部描述殯葬人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5-09-17 09:33:26

1. 電影《入殮師》講的是什麼啊是恐怖片嗎有它的介紹嗎

不是恐怖片 是文藝片....還有些搞笑成分..如果是看惡心口的算了
而且我記得沒什麼超級惡心的恐怖片得過什麼國際知名獎項

大悟(本木雅弘飾演)原本是位管弦樂團的大提琴演奏家,然而因為樂團的解散他不得不放棄了演奏家之路,而返回到了故鄉。這時他發現了一則徵人廣告「年齡不拘,保證高薪。實際勞動時間很短。旅行的家務助理。NK代理商。」看著這個門檻要求很低的工作,於是大悟欣然前往應聘,他來到了一間不知為何擺著棺材的舊事務所里,社長佐佐木(山崎努飾演)連看也沒有看他的履歷表,光是看看他的臉便決定錄取他了。然而當吃驚的大悟問他關於工作的職務內容的時候,沒想到並不是「旅行的家務助理」而是「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NK便是入殮的NK。看著這份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工作,驚慌失措的大悟一邊猶豫著,一邊也只好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演)說是找到了一份在結婚會場的工作。
大悟的新人入殮師的生活就此開始了,在見習的這段時間中,他看到了原本以為是美女結果卻是不幸身為男兒身、留下年幼的女兒死去的母親、屍體上留下後輩尊敬愛戴的唇印的壽終正寢的爺爺……在這里有著各式各樣遭遇的離別在等待著。不知不覺中,大悟也開始能夠理解入殮師的工作了,但是因為美香的誤解,在事情敗露之後,很不能理解他,丟下一句「骯臟」便跑回了娘家。對於大悟來說,美香是他唯一的親人,因為母親早已在幾年前過時,而父親則在他年幼的時候便失蹤了,所以美香的離開對於大悟來說是件很令人難過的事情。不過為了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大悟還是拿出自己最真摯的態度來出席儀式,另一方面他也在等待著美香回來。就這樣,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大悟已經很熟稔入殮師的工作了,而且在各式各樣的儀式中他都可以感到很充實很驕傲。然而面對美香的懷孕、童年好友母親的過世以及30年來不知去向的父親的死亡,到底身為入殮師的大悟要怎樣去面對自己作為丈夫的角色,而面對身邊重要人物的去世又應該怎樣去面對呢?

2. 日本電影《入殮師》憑什麼獲得奧斯卡獎

因為入殮師不管是從劇情上還是從整體的場景,都非常棒設計的很好,因此才獲得了奧斯卡獎。

《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

主題通俗易懂

《入殮師》是松竹出品的傳統家庭故事片,散發著親切的人情味。影片側重於表現不同家庭關系中的親情,能獲取日本本土中老年觀眾的好感。但《入殮師》還有新奇成分,就是日本獨特的文化美學,如入殮過程。

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點有煽情,大提琴等內容更不會產生隔閡障礙。關鍵一點,在西方世界與死亡有關的行為往往涉及宗教,《入殮師》與宗教的牽連則幾近於無(影片社長有一句與此對應的話,稱不信三大教),這顯然提供了另類的東方視角。

影片看似通篇在說不同的死,但其實更是提醒生者:不懼死,才能更好地生。至於片中人物的真情實感,不同國家的觀眾都能感受得到。(《南方都市報》評)

3.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影片《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篇1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臟!”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惡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著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背著妻子從事著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為鄰居浴室老闆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為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為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為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著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為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為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才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才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才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為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里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為,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才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為勞動沒有貴賤。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篇2

沒有想到的是,看一部電影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旅程。初次聽到《入殮師》這個名字,著實被這個名字的文字纏繞的詭異嚇了一跳,然而隨著電影一點一點地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為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復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為他雙手無比骯臟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為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我們知道,失去親人最痛的兩個時刻,一是在親人斷掉呼吸的那個瞬間,你突然醒悟,以後再也見不到活著的他了;二是當親人被送入焚化爐的瞬間,你會意識到,從此以後,你愛的那個人連肉身也將要消失,往後你想要輕輕地撫一撫他的臉頰也不能夠了!大悟的妻子因懷孕而回來,她雖然還反對丈夫的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親的葬禮。她親眼目睹了大悟為死者“入殮”的全過程,目睹了失去母親那一家人的悲傷,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個火葬師說:“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結局美好得讓人想哭。大悟的妻子終於接受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對父親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隨著眼淚而煙消雲散。大悟用他的經歷用他的心,在黑暗無情的死亡之上盛開了一朵美麗的花,升華了他的生命……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篇3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裡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郁,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為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庄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里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里已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干凈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著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為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唇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著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戀、誤解都隨著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艷子,為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為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著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為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為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里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下一頁更多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4. 電影《入殮師》上映,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


5.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字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1】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為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戚中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復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為他雙手無比骯臟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為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臟!”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惡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著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背著妻子從事著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為鄰居浴室老塵仔前板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為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為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為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著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為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為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才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才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才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為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里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派清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為,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才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為勞動沒有貴賤。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2】

日本電影《入殮師》是一部溫馨而感人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大提琴手小林因為樂團解散而失業,迫於生計只好和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即使在老家,沒有其他技能的小林還是無法找到工作。在生活陷入困境的時候,小林被報紙上一則招聘啟事吸引住了眼球“年齡不限,保證高薪”。他拿著廣告興沖沖的跑到NK事務所,並且一頭霧水的就被應聘了。當他去上班時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用影片中NK老社長的話說就是幫助別人踏上安穩旅程的工作,說白了就是幫死者穿衣、化妝、入殮的工作。這讓在這方面完全外行的小林躊躇良久,才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

影片一遍遍細致入微的向觀眾展現日本的入殮儀式,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這不僅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死者家屬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面對生和死的態度。影片中小林用大提琴演奏動聽音樂的那雙手用來為死者入殮,這本身也是一種美。把逝者的入殮程序同樂團的音樂演奏相提並論,這也表現了日本文化中儀式的神聖。影片中有兩樣非常重要的貫穿影片首尾的道具:一把陳舊的大提琴和一塊用琴譜包裹著的石頭,導演用這兩樣道具,在鄉下老宅讓主人公對妻子講述兒時生活的同時,也向觀眾展現出了主人公小林有著心思細膩、看重人間情意的性格,也從側面突出了他適合做那份誤打誤撞找到的工作。小林的母親在兩年前去逝了,在小林小的時候,父親拋棄他和母親和情婦私奔,這段愛恨糾結的回憶也成為了影片的一條暗線,引導了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影片用一個個普通人去逝和小林一次比一次嫻熟的完成入殮的情節串聯而成,也是小林慢慢愛上這份工作的過程,也是電影對人的生與死和入殮師這個職業的詮釋:一個人無論生前是風光無限還是齷齪苟活,死後也都只剩一具屍骨,入殮師只是幫助死去的人走完他在世上的最後時刻,把他最美的一面永遠留在家人的心中。有人曾說過,沒有什麼比遺體更值得我們尊重的了,因為這是證明他曾經活過的最後憑證。入殮師就是這種庄嚴神聖的職業,幫助死者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影片中小林和妻子在家中談及到父親,小林手中握著父親給他的石頭說了一句:“如果再次遇到的話,我會狠揍他一頓”。之後把石頭扔到桌上,這里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父親雖然有恨,但更多的是思念。唱片里的音樂響起,大提琴與鋼琴的協奏,是父親最喜歡的樂曲,也是一段回憶,一段思念。

當妻子知道了他的工作後,兩人發生爭執,妻子的不諒解,在小林碰觸時對他的手產生的畏懼和嫌棄,深深的刺傷了小林。妻子真正理解丈夫的情節,被安排在了他們的鄰居,一位洗澡堂的老婆婆的死時。回娘家的妻子在懷孕後回來找丈夫,剛好遇上了澡堂老婆婆死了,妻子親眼目睹了丈夫為老婆婆入殮時的細心和溫柔,深深的打動了妻子,讓妻子和朋友理解了自己的工作。此處妻子回來時其實並沒有原諒丈夫,而是妻子想拿腹中的孩子說事,勸小林放棄入殮師這份工作,這也從一個細小的情節表現出了大眾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不理解和排斥。

影片的最後,導演才讓片頭的兩樣道具“小提琴和石頭”隱喻的一份父子之情浮出水面,小林得知父親去世,女助理急切的勸說小林,並道出自己的故事。小林經過多番掙扎後,終於決定去見父親一面。小林阻止喪葬公司的人員時,妻子對喪葬人員說出:“我丈夫,是入殮師”時,說明了老婆對他職業的認同,接受。小林在為父親入殮時發現父親手裡的石頭,一塊兒平滑的小石頭,童年時送給父親的石頭,父親沒有忘了他。一直在記掛著他。大提琴的音樂響起,小林哭泣著為父親擦臉,撫摸著父親的臉回想童年的片段,印象中,父親模糊的臉逐漸變的清晰,眼淚低落在父親年老的臉上,當小林喊出:爸爸”所有的恨,所有的埋怨,在這里全都釋然了。小林握住小林那放著平滑的石頭的手,妻子拉著小林的手放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所有的不諒解都化開了。美好的生活也即將展開。

影片中殯儀館的焚燒工說了一段話:死亡無非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另一段行程的開始。我作為看門的人,在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們告別,我都會說:路上小心,我們會再見的。這便是影片中對死亡最完整的詮釋。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3】

日本電影從來不缺乏中國觀眾,但如果問及他們對電影的觀後感,他們的回答往往與電影的主題南轅北轍。即便將其解釋為“豐富了作者的思想”,但認真品味後仍會發現他們離題太遠。

一、中國語境下產生的中國式解讀

中國觀眾對日本電影出現誤讀絲毫不奇怪,因為中國觀眾對電影的解讀往往建立在中國的經歷以及中國的語境之上。

與日本同樣,中國也存在就業歧視。中國人通常對殯葬從業人員缺乏應有的尊重。為了消除歧視,政府進行了各種努力。首先在職業定性上將其定位於事業單位,屬民政局管理。其次是政府在宣傳上對該行業有一定的傾斜。殯葬行業承擔的重任與社會的目光成反比,他們承受了太多的“不公平”,因此要大力宣傳他們,以達到消除社會的偏見與歧視的目的。中國有勞模製度,每年到了一定時期,各行各業都要推選一個代表當“勞模”。在民政部門中,最具代表性的通常是殯葬工作者。該部門屬政府要大力宣傳的部門。

閱讀全文

與日本一部描述殯葬人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什麼都不做電影的導演 瀏覽:678
古惑仔2猛龍過江電影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437
電影網站下載1905 瀏覽:211
功夫2電影演員表圖片 瀏覽:242
real電影宋宥華結局 瀏覽:493
奇怪的鳥電影完整劇情 瀏覽:653
ios貓眼電影無法存圖片 瀏覽:186
奧特曼大電影動漫大全國語版 瀏覽:289
出山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121
英文版花木蘭電影主題曲 瀏覽:488
大恐龍電影完整版免費觀看 瀏覽:298
日本一部描述殯葬人的電影 瀏覽:959
電影敦刻爾克大撤退講的什麼 瀏覽:351
焉耆電影院在哪呢 瀏覽:268
盜版電影網站違法不 瀏覽:421
最值得看的法國電影豆瓣 瀏覽:583
韓國喜劇電影我身體里的那個傢伙完整版 瀏覽:261
服從主人調教電影大全 瀏覽:451
les百合電影大全日本 瀏覽:943
台灣電影無聲百度網盤資源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