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500字以下
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当时清朝政府是腐败无能,花钱如流水。一顿饭都要花掉许多银子,饭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许多钱;大官人吃喝玩乐……花掉许多银子。可他们知道,这些供他们吃、喝、玩、乐的银子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银子,他们吃着、穿着、用着老百姓的银子,竟然还心安理得!他们根本就没理老百姓们过的好不好,所以,当时我国只有挨打和受欺负的份儿了。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
② 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
电影给我的最大感觉,倒不是特效有多么之震撼,特别是再看过了后来以《变形金刚》为代表的一系列视觉大片之后,回过头来再看06年的《圆明园》,自然对当年初看时的惊为天人有着嗤之以鼻的态度,然而考虑到当下方兴未艾的国产大片《机器侠》的特技,还是不由得感慨,凡是中国式的“大片”,必定要傍上好莱坞的特效团队镀层金才能称得上是“大”,这也就难怪阅兵时,有人戏谑的说“阅什么兵,像老美一样拍部《变形金刚》就什么都明白了”,虽说戏谑,但也不无道理。时过三年,中国本土电影的特级水平似乎没有提升多少,中国软实力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依旧,并且似乎愈演愈烈。
大片才肯砸钱,小片只能自给自足,但有意思的是,但凡是国产大片,受政府主流媒介称赞的“主旋律”影片,始终跳不出自娱自乐的戏码,反倒是那些小成本、以中国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在世界影坛频频崭露头角,在各大电影节也取得不错的成绩,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也折射出中国电影未来的新希望。
这反映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但政府对于在文化方面仍然没有放开手脚,以电影来说,很多题材是导演不能拍得不能碰的,限制太多是主要因素,以广电总局举例,这位被戏谑成中国电影界“把关人”的青天大老爷,不仅敌对外来势力的侵袭,更对于国产电影的发展不遗余力的做出很大限制,以求国产必开国花,根正苗红欣欣向荣,越是这样,国产影片的大众与小众的划分就越发明朗,像极了中国的城乡差异,只不过城市发展了国际化了,诸如北京上海,而大众电影、大片还是自娱自乐,难以走出去,小众电影反倒带着乡村般的草根意识,取得不错的成绩。
大片如何走出去,这是中国电影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政策上说,有官方的考量途径。国家的开放,特别是在文化领域的开放是需要时间的,开放程度越大,所需时间越长,这点我们暂不做讨论,但就影片本身,有没有向海外市场发展的野心是关键。
在2000后屈指可数的走出国门的本土大片中,大多数致力挖掘的仍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更直白一些,武术或者武打。这些在国人眼里早已穷尽惊喜的题材在海外市场颇为受宠,然而任何一种毫无创新的继续都势必会使市场趋日渐向于饱和,所以《英雄》惊艳、《十面埋伏》惊讶,《满城尽带黄金甲》就乏善可陈了,特别是在中国导演讲故事能力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一回生,二回熟,单纯视觉上的震撼已经不足以打动审美疲劳的观众。所以在近两年武侠电影不足以打动海外市场而被抛弃时,国产大片开始进入一种越发厉害的自娱自乐的圈子。
如果说诸如《建国大业》这种主旋律大片,因其题材所限,投资再大制作再精良也不适合走出去,那么纪录片绝对是颇占优势的题材。虽然在运作上,纪录片不及一般商业片可以大肆进行商业宣传、博人眼球,但在中国导演普遍叙事能力不尽如意的情况下,纪录片忠于事实、对于剧情几乎无所要求的“劣势”反而成为国产大片的优势所在。
如《圆明园》这样的典范,不刻意迎合海外市场好莱坞惯式的“大爱”“英雄主义”主题,也不靠武打取胜,忠于历史,做到“还原”二字影片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让曾为《指环王》等众多视觉大片的后期团队作为特技制作,“还原”二字更增添了一份名副其实的筹码。
然而作为这样一部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只要有钱砸,真实还原的场景就越可以亦幻亦真,真正难能可贵的是整个影片团队在纪录片客观公正性的把握上,这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可以走向海外的关键。
影片按照年代的流动,以两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叙述圆明园的兴起于落寞,用外国人的眼睛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十分讨巧,既避免了主旋律性过于浓厚,又避免了民族情感过于偏激,规避了很多纪录片的禁忌,同时也很自然地具备了国际化的视角,自然而然的展现出中外文化的差异,甚至以此为切入点,加入一些令人发笑的桥段,严谨之余,又不失跳脱,兼具东西方受众的心里接受力。虽然个人历史知识储备有限,但还是看得出整个影片对于史实的把握是十分严谨的,但凡是影片刻意雕琢的,都在画面中辅以史证,毕竟作为历史的珍贵文物,很多证据我们了解甚少,但影片在这方面的衡量至少看起来是公正的、可信的。
影片另外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影片的立意,想必若是没有媒体的预热剧透,很多人观影前都会把《圆明园》定位为一部记录历史的耻辱片,带着强烈的民族耻辱感和责任心,而实际上《圆明园》刻画清帝国的衰落的阴暗基调不过1/3的长度,展现圆明园遭受灾难最终至毁灭的长度也不过1/5,这是影片纪录片题材的最好还原和体现。如果说,圆明园是用各种珍宝打造的一个梦,那么《圆明园》就是极尽可能的还原了整个梦的过程,用这个梦的绝大部分极尽渲染、极尽绚烂,让人倍感美好与珍惜,淡淡的伏笔旁敲侧击成另一道导火索,随着美好的褪去,最让人情难以堪的梦碎还是到来,仍然以外国人的日记作为出发点,以国外人的视角陈述事实,在这样的陈述中,不乏日记作者对于自我的质疑、对人性善恶的思考,这也是《圆明园》回归纪录片人性本质的一种体现,而影片最后也不过是寥寥几笔对圆明园做一次历史与现代的连接,未作过多刻意渲染,在经历90分钟的游历后,各种思绪不需要影片做任何结论性的引导和交待,观众心里自有定夺,这是《圆明园》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是作为一部纪录片应该具备的一种原则和大气,《圆明园》做到了,任何抱有正常审美观念的人,都不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被破坏,而4:1的影片节奏设置要比1:4来的更加发人深省、感同身受,相对于《建国大业》不断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刻意,《圆明园》虽然并无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但强化情节对比,淡化感情倾向,侧重投人心理的节奏和取向,则更加立意高明,因而也更适合走上国际舞台,将记录片的优势发挥出来。
如果说影片之内《圆明园》很好的做到了纪录片应该秉持的加持,那影片之外,作为中国的记录大片,《圆明园》就更多的呈现出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创新,开拓意味十足。当然这样的“开拓”还是要归功于影片这样一个“大历史、大背景”的大题材作为调动受众兴趣的前提保证。影片外,这也是一次成功的营销范例,打破了人们对于纪录片一贯阳春白雪的印象,提前进行“点映”,利用名人效应做足公关,放下身段用商业模式进行包装并不真意味着自降身价,反而在大众层面上更易推广,更易被接受,也更易起到纪录片应该有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得以纯粹到不掺杂任何商业利益,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艺术走向毁灭的加速,诚然,不少噱头大过实质的艺术残次品是借此获取了不少商业利益,但真金不怕火炼,真正有内含有实质的艺术不仅需要,而且应当更加积极的采用商业的形式进行包装,已取得口碑商业上的双重成功。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该片在一众国产影片中占尽国际先机,成为06年的一匹票房黑马,但仍然没能在海外市场取得很好的成绩。排除国际政治方面的隔阂,作为纪录片题材,想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太大的商业成功仍然还有不少困难,从全世界范围内的受众层面来看,缺少对纪录片的观影习惯和需求,也缺少一部真正意义上首开先河的“商业”成功纪录片作为标榜,纪录性与商业性在纪录片领域还存在不小的隔阂
③ 圆明园观后感(500以上)
今天,我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圆明园是专供皇帝、后妃游乐的。他们为了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内造了“买卖街”、“山乡村野”,“买卖街”上并没有真正的居民,而是皇宫的人扮演的,“山乡村野”并没有农夫居住的村落,而是模拟建造供皇帝、后妃享乐之用。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现在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空高高飘扬,永不垂下。
④ 圆明园读后感500字
中国,曾经有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耻辱。今天,我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后的景象。读后,我更恨透了那些残暴的侵略者,也更增强了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我读到圆明园昔日里 “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时,仿佛自己已沉浸在昔日的圆明园里,感受那众星捧月般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与珍贵异常的文物,有如置身于仙境一般。
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侵略者闯进北京圆明园时,掠走了里面的所有钱财宝物,掠夺持续了整整11天,并用熊熊烈火把圆明园连烧三天三夜,整个北京烟云笼罩……,大火烧毁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烧毁了华夏儿女的心血。从此,再也见不到圆明圆中那金碧辉煌的建筑,那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那历代名人书画和珍贵的艺术作品。
这篇课文,让我记住了中华民族的这段屈辱,记住了中国的那百年噩梦,记住了这血与泪的留给人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凌。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所以,我在这里要向所有人呼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负则国负!”只有我们好好学习,认真读书,长大成为栋梁之才,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日益发展,日益强大!
⑤ 找一篇纪录片《圆明园》的观后感。字数在500~600之间。
圆明园那昔日的光辉哪去了?金碧辉煌的殿堂哪去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哪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哪去了?
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的瑰宝与精华呀!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
为什么英法联军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抢掠、烧杀、毁坏呢?为什么中国人不敢去制止呢?答案是:当时的清政府太弱,太弱,弱到不堪一击。想管?却力不从心啊。
看了《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我感受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看完电影,闭上眼睛,在我脑海了闪现出当时的圆明园是多么金碧辉煌,多么繁荣昌盛啊。突然又闪现出一幅悲惨的画面:我们的部队骑着快马,手持红缨枪,英勇的冲了上去。可还没碰到敌人,就被敌人的机关枪一扫射,全部死翘翘。可那个指挥部队的太监还不肯罢休,叫了一批射手,箭法好的,射中几个人,剑法差点的,一个都没射中。才杀几个人,就都拜拜了。地上躺着的那一具具尸体,都是中华民族的烈士。看到这副情景,我更感受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为了中国的未来,我们努力奋进吧!
⑥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0-12-17
南京林业大学 曾庆梅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那就是圆明园。”
—法国雨果
《圆明园》给我的震撼,无与伦比。我跟着影片走进了圆明园的历史,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世纪老人,身临其境般的参与圆明园筑建的全过程。从一个普通的皇家牡丹小花园变成一个让全世界人都仰慕的万园之园!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修建,凝聚了一个民族所有的智慧和心血,圆明园这座神话般光彩炫目的东方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的缩影和载体!是伟大的中华文明的艺术宝库!也是属于全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在观看圆明园是怎样一步步“丰满”、完美的过程中,我为其宏伟和博大精深所震撼!我深深为自己的民族有这样超人类的想象力而感到惊叹和骄傲!也深深为自己体内有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而激动不已!那滚烫的血液就像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激起我无限深刻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是那样深情、陶醉和专注地观看着,欣赏着。
然而英法联军罪恶的大火却把这一世界奇迹毁灭!把我这个沉醉于圆明园的美梦中的“世纪老人”狠狠地拉回残酷的现实!我站在当年闪耀着璀璨光辉的圆明园遗址上,看到的只是几根凋零的断壁残垣,这是历史留给我们何等触目惊心的伤痕!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颤抖和疼痛着,我泪流满面地哀悼着圆明园中的每一个阴灵!我扯着嘶哑的喉咙呐喊:为何我华夏泱泱大国会被人欺凌得如此下场?五千年的源远流长何以抵不过后起的蛮夷之邦?称雄世界几千年的金戈铁马却淹没在科学成果的坚船利炮之中啊!我心中有着深深的恨与惋惜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法面对那段屈辱和沉痛的历史,却不得不面对!我想到圆明园中去烧上一柱香,以敬慰园中阴灵,祈祷当年的两个强盗“夕阳无限好,已是近黄昏”!尽管这是我小女子狭隘心肠,可我深切的恨啊!
然而我却只能无奈地叹息,永远地叹息!历史留在我们心中的伤痕无法抹掉,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是那样的严厉醒目不容忽视!我们如若不做些思考,可怕的历史将会重演!是什么将一切改变?是什么将世界缩限?是什么拉悲剧来念?是科学!是发展!是进步!永远都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科学可颠覆世界,只有创新才能站在世界前列!狂妄自大,闭关锁国,停滞不前,只会被历史遗弃!哪怕你曾经再辉煌、再伟大,也会因为落后不思进取而变得瘦弱,暗淡无光,在风雨中摇曳直至消亡在历史的沙漠中。
我们不甘消亡,我们痛定思痛,我们要摆脱被侵略者蹂躏的命运,我们要崛起,我们要壮大!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真理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于是,在不屈不挠的抗争中中华民族胜利了;于是,以伟大复兴为梦想,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新中国成立了!多么伟大而激动人心的时刻!多少年来,新中国在风雨兼程中成长着,虽然我们遇过一些挫折走过一些弯路,但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始终以史为鉴,时刻牢记教训!我们靠不平凡的勇气,在小心翼翼的探索中艰难地前进着,奋斗着,为梦想努力着!中华儿女要用不枯的志气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民族不会消亡!中华民族永不消亡!就像圆明园的辉煌留在世人心中的惊叹一样永不消亡!
⑦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圆明园》电影观后感2010-04-13 17:05圆明园,一个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艺术的结晶,就这样在我的眼前由小慢慢发展壮大,达到顶峰,然后极速的毁灭,《圆明园》电影观后感。强留在脑海的是这座旷世皇家园林带来的震撼和褪不去的浓烟滚滚。谁也不会想到曾经那座小小的牡丹园会成为日后震惊世界的的圆明园,让国人魂牵梦萦,为失之而痛心不已。圆明园历时一个半世纪之久,规模之大,建筑之多,宝物之丰是世界上其他皇家园林加起来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联军中的一位牧师看到圆明园情不自禁的说:"这是《一千零一夜》中才能出现的幻境",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圆明园的旷世之美。她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大清帝国的缩影,甚至神话中的仙境都能在其中看到。她集东方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政治思想,园林艺术和庞大的财富于一体。雨果曾经这样形容过她:"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十二生肖喷水池,观后感《《圆明园》电影观后感》。之前属于我国的珍宝,现在却要国人花费巨资买回。当我得知我们以高价从外国买回铜牛头、铜猴头和铜虎头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该欣慰,该羞愧还是该愤怒。当大清还在以两千年前的模式运转,当乾隆下令废弃西方的提水机械,当大清还在自诩为天朝上国,不屑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当西方列强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工业革命,殖民地扩张时,这个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科技落后的大清帝国注定要为自己的保守和自大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悲剧性的历史是无法避免的!马嘎尔尼爵士说的很准确:大清帝国就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她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于是不愿看到的情景出现了,在英法联军的相对先进的炮火攻击下,我们几乎没有能力反击,看到英法联军不费吹灰之力以极少的伤亡人数像入无人之境一样攻破大清的第一道以及最后一道防线时,我的心在滴血,看到我们的战士勇往直前,用生命护卫自己的国家我很感动,看到英法强盗抢去和毁坏圆明园中的物品时,我很痛心,一个历时一个多世纪空前绝后的东方博物馆就这样毁于一旦。看到他们毁坏圆明园,我多么想冲过去去阻拦他们,我突然想到余秋雨和余秋雨笔下的敦煌石窟。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个场景,当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仓库,里面是马嘎尔尼爵士赠于大清皇帝的礼物,其中不乏西方先进的武器,他们不明白大清为什么从未设法改变他们落后的武器装备,我不想知道答案,我只知道那是圆明园毁灭的原因。重温这一段历史,是每个国人的骄傲和也是每个国人的伤痛。圆明园,这座旷世的皇家园林,昔日的奢华不再,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她时刻警示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激励我们科学发展自己,不再重蹈历史覆辙。我们要铭记,在中国,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她的名字叫圆明园。〔《圆明园》电影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⑧ <<圆明园>>观后感标准500字
《圆明园》观后感
上个礼拜在当代影视鉴赏课上看了《圆明园》这部让人叹为观止、引以为傲,又愤恨不已、怒声一片的经典影片。 看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文章开头似乎过于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却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看过之后,我立刻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毁了吧,还是毁了好,如此完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人间所应该拥有的,它只属于天国!
我们且先不论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以及是否奢华。如果有人能重建圆明园的话,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够办到。美,无须用如何华丽精致的字眼,当你被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时候,你能想到的也许就是这一个美字,甚至你虽然想到了,却无法发出声音。当人的某种情感达到极限的时候,越是简单原始的字眼,越能表达人的内心真实。无论恢宏壮丽、清新淡雅、金碧辉煌、山明水秀,还是人文之极、自然之天成,到了圆明园这儿都只能归结为一个字:美!
除了美,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组建筑之多,都足够使人瞠目结舌。建筑式样之繁复多变,简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东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类赶出伊甸园。你可以试想一下,600个足球场一个挨一个的拼接起来是什么概念,在这片土地之上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的,但并无些许的杂乱,而是如此的和谐,仿佛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世界上确实曾经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圆明园。当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人世之间。
影片中有一个温馨而动人的场面,在牡丹园中,富贵的皇家牡丹争相竞艳,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畅游于其中,其乐融融。让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太喜爱聪明活泼的乾隆而传位于雍正。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说法,那么正在来临的大清帝国的盛世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而这片牡丹所在的园子便成了历史的功臣,当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应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过的那样。只不过它当时还只是皇四子胤祯的别园,自然也还不叫圆明园。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爱自然科学,以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便投其所好进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见,却为什么他的后世子孙却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国失去了一个继续引领风骚的绝佳契机。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知是出于感思亲情还是攀比好胜之心,开始大肆扩建圆明园。加上乾隆的长期建设,以致在半个世纪之后,圆明园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奢华、最完美的皇家园林,其实亦可称之为桃源仙境、紫宫天府。世界上最勤奋的皇帝非雍正莫属,在他统治帝国的十三年间,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个小时,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乾隆继位之后,他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国库中的银两多得以致于影响了市面上正常的货币流通。圆明园便是在这样一个鼎盛的时代逐渐完成。乾隆听说法国的水法享誉欧洲,便吩咐传教士们在圆明园中修建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水法,一个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彻底平定了回部准格尔贵族的叛乱之后,乾隆便为来自维族的爱妃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伊斯兰式建筑,以慰其思乡之情。当一个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来取悦一个真正爱着的女人的时候,不知羡煞天下多少女子,郁闷死天下多少男子。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后的一件小事,便已预示着帝国的最终命运。乾隆皇帝下令废弃大水法的机械提水装置,而改用人工提水。历史与文化的惯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挡,连一个小小的喷泉装置也保不住。也许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现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强有力的掌舵者便会毫无疑问的沉没。更为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鸦片战争之时,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谁都没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丰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没有让帝国真正尝到教训的话,那么这一次,便是对皇室信息的毁灭性打击。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上万人进行了两天公开的大抢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与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烂。为了公平起见,将军们号召士兵保持绅士风度,把文物财宝重新上缴然后进行了三天的公开拍卖,。最终每个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约4磅重黄金的奖赏。格兰特将军于额尔金勋爵商议,为了彻底打击清廷信心,以便在条约谈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决定彻底毁掉圆明园。并借此向世人宣告,他们曾经来过北京,他们是胜利者,以免他们的伟大功勋被后人所遗忘。三千五百名士兵开始有组织的有条不紊的焚烧圆明园,海淀一带的其他几座皇家园林也随之焚灭。当联军把大炮架在安定门城门之上对准紫禁城的时候,战争结果已可想而知。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2000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漫长,虽饱经风霜曾屹立不倒;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在三枪两炮声中大厦倾颓。秦和清的发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个宿命论者,只好承认,该结束了。可圆明园何罪,竟离此劫,永不超生。
影《圆明园》观后感
刚刚看了电影圆明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文章开头似乎过于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却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看过之后,我立刻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毁了吧,还是毁了好,如此完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人间所应该拥有的,它只属于天国!
我们且先不论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以及是否奢华。如果有人能重建圆明园的话,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够办到。美,无须用如何华丽精致的字眼,当你被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时候,你能想到的也许就是这一个美字,甚至你虽然想到了,却无法发出声音。当人的某种情感达到极限的时候,越是简单原始的字眼,越能表达人的内心真实。无论恢宏壮丽、清新淡雅、金碧辉煌、山明水秀,还是人文之极、自然之天成,到了圆明园这儿都只能归结为一个字:美!
除了美,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组建筑之多,都足够使人瞠目结舌。建筑式样之繁复多变,简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东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类赶出伊甸园。你可以试想一下,600个足球场一个挨一个的拼接起来是什么概念,在这片土地之上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的,但并无些许的杂乱,而是如此的和谐,仿佛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世界上确实曾经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圆明园。当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人世之间。
影片中有一个温馨而动人的场面,在牡丹园中,富贵的皇家牡丹争相竞艳,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畅游于其中,其乐融融。让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太喜爱聪明活泼的乾隆而传位于雍正。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说法,那么正在来临的大清帝国的盛世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而这片牡丹所在的园子便成了历史的功臣,当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应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过的那样。只不过它当时还只是皇四子胤祯的别园,自然也还不叫圆明园。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爱自然科学,以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便投其所好进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见,却为什么他的后世子孙却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国失去了一个继续引领风骚的绝佳契机。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知是出于感思亲情还是攀比好胜之心,开始大肆扩建圆明园。加上乾隆的长期建设,以致在半个世纪之后,圆明园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奢华、最完美的皇家园林,其实亦可称之为桃源仙境、紫宫天府。世界上最勤奋的皇帝非雍正莫属,在他统治帝国的十三年间,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个小时,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乾隆继位之后,他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国库中的银两多得以致于影响了市面上正常的货币流通。圆明园便是在这样一个鼎盛的时代逐渐完成。乾隆听说法国的水法享誉欧洲,便吩咐传教士们在圆明园中修建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水法,一个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彻底平定了回部准格尔贵族的叛乱之后,乾隆便为来自维族的爱妃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伊斯兰式建筑,以慰其思乡之情。当一个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来取悦一个真正爱着的女人的时候,不知羡煞天下多少女子,郁闷死天下多少男子。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后的一件小事,便已预示着帝国的最终命运。乾隆皇帝下令废弃大水法的机械提水装置,而改用人工提水。历史与文化的惯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挡,连一个小小的喷泉装置也保不住。也许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现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强有力的掌舵者便会毫无疑问的沉没。更为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鸦片战争之时,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谁都没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丰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没有让帝国真正尝到教训的话,那么这一次,便是对皇室信息的毁灭性打击。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上万人进行了两天公开的大抢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与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烂。为了公平起见,将军们号召士兵保持绅士风度,把文物财宝重新上缴然后进行了三天的公开拍卖,。最终每个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约4磅重黄金的奖赏。格兰特将军于额尔金勋爵商议,为了彻底打击清廷信心,以便在条约谈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决定彻底毁掉圆明园。并借此向世人宣告,他们曾经来过北京,他们是胜利者,以免他们的伟大功勋被后人所遗忘。三千五百名士兵开始有组织的有条不紊的焚烧圆明园,海淀一带的其他几座皇家园林也随之焚灭。当联军把大炮架在安定门城门之上对准紫禁城的时候,战争结果已可想而知。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2000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漫长,虽饱经风霜曾屹立不倒;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在三枪两炮声中大厦倾颓。秦和清的发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个宿命论者,只好承认,该结束了。可圆明园何罪,竟离此劫,永不超生。
⑨ 圆明园的读后感500字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感受非常深:圆明园乃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林园、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它被毁灭了!这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整个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三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于幻想的世界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历史文物。
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凡是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
我对英、法联军的这一行为气得咬牙切齿。圆明园里的宝贝是我们中国的,为什么却被他们这帮贼抢走了呢?可见我们当时的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圆明园内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我们祖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都被他们抢夺走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而是我国近代一百年一段耻辱历史的见证!
这个世界上的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别人不能欺负我们!
⑩ 求《圆明园》500字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大型的记录片《圆明园》,它让我感到我们祖国在建筑文化上的空前绝后,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闭塞的国家的最终的结局。
我是一个学习建筑的学生,也了解过世界上的一些伟大的建筑,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那种给人以无比景仰之情。
可那长城与金字塔我都是在一些书上或一些短片上了解的,可是这一次给我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通过数字化的制作让我们看到了先人的智慧与创造的力量。
圆明园集中了多少中国人的精力与智慧,从建筑的一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像那个田字形与万字形的建筑,圆明园多以封闭与隐闭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也可以看得出我们的国民是追求和平与安逸的生活的。他不希望有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样也是这个政府灭亡的催命苻
在惯穿整个记录片中,以一种平实的读白与清晰的画面向我展示着一个历史上伟大建筑的诞生与灭亡也在展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清帝国的诞生与灭亡。
当我看到西方以中式为时尚是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我以我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我以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文化而感到自豪。但当我看到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时我无比的气愤却也无助。要是我也可以上战场我想我一定会多杀几个敌人的。
封闭则代表着落后的到来,“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了。
所以,最后圆明园的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了,当然中间有一段说乾隆皇帝说要建造欧式建筑我觉得那只是他的自大与攀比心理(当然,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心理)。
最后,圆明园被灭了,只不过它不是像阿房宫一样是毁在中国自己人手里而以,对于是什么样的人去做的这件事我不想去说什么?你没有别人强大你就无话可说,这不也正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吗?可是人们为什么要毁坏它呢?难道这真的是人们的天性!我不敢想了!
圆明园看完了,可是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只有祖国的强大我们才可以安居乐业,要安居乐业我们就必须强大,要强大就必须要发展科技。科技对人类对祖国是多么的重要。
我是学建筑的,我会以自己微薄力量给祖国建筑业添块砖加块瓦,也同样给科技添块砖加块瓦,我想我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