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观看电影大决战,并写一篇观后感
《大决战——辽沈战役》读后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网上观看了《大决战——辽沈战役》。这场战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来给你们讲一下里面的剧情简介吧!要认真看哦!
剧情简介是:国共内战时共有三个大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但他造就了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有利条件。一九四八年3月,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他们率领了中央机关和解放总部离开了东北,来到了河北省与刘少奇、朱德等相讨目前形势。及时把握住战略决战的时机,并决定首战残击已处处困境的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命令东北野战队主力南下北宁线。并封闭蒋军后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长春,来残灭沈阳援敌之战役计划,四八年七月,林彪致电军委。决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南下北宁线作战。在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与守,曾反复研究。出于政治利害的考虑,最后决定将主力撤至锦州,等待国际局势变化。九月十二日,辽绅战役开始。十月十四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共,仅用三十一小时便攻克锦州,歼敌十余万人。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我觉得解放军战士们十分英勇,不怕敌人的炮火勇敢前进,就是死也还是前进。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前,不怕牺牲,不灰心的精神,为祖国妈妈争得许多许多的荣誉!让它永远闪耀!
② 电影《大决战》观后感700
大决战》观后感-共两篇
(之一辽沈战役)
我们看了影片《大决战》的第一部。影片向我们展现了四十多年前,国共两党空前规模的一次具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大决战。决战的开战是辽沈战役。影片通过对南下攻克锦州、黑山阻击战、攻克沈阳、营口围歼卫立煌军团,表现了林彪、罗荣桓的英勇机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我胜利。影片通过一位农民在嫂用漆箱子筑战壕,充分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忠心拥护和热烈支持。
影片使我们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千辛万苦,和那时人们为了解放全中国做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应当永远学习这种奉献精神。
(十一月六日)
大决战》观后感
(之二淮海战役)
著名的淮海战役,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歼敌人数最多而且是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军的六十万对国民党的八十万人。充分的表现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无敌,指挥官的聪明果断。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狗急跳墙竟残忍的想用化学武器。最后还被阻止了,这说明蒋介石发动内战在国民党内部也是不得人心的。陈毅说淮海战役是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为了支援前线,发出了“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口号。
影片《大决战》使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历史,使我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教育。
(十一月七日)
③ 决战黎明电影观后感
解放军猛虎团团长张正汉(韩青饰)在掩护我军机关撤退的战役中,碰到了老对手、国民党军傅作义部王牌师师长许天虎(修庆饰)。张正汉为掩护群众转移,在我军机关撤退后,成长的烦恼作文结尾,遭到许天虎部队包围。张正汉被许天虎击中胸膛后跳下悬崖……
王牌师“剿匪”大捷,许天虎趾高气昂地回到北平,著名军政女记者白茹玉(张延饰)第一时间采访许天虎。当她得知张正汉身亡后,骤然大惊,因为张正汉恰是她昔日的恋人,成长的烦恼作文结尾。北平地下党员向红(练束梅饰)是张正汉燕京大学建筑系的师妹,视张正汉为楷模并深深爱恋。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向红转辗参加解放军,却与死里逃生伤愈归队的张正汉不期而遇……
④ 决战太原电影电影的观后感
《决战太原》观后感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观看了文献影片《决战太原》。我几乎是眼含泪水看完最后一个镜头,我仿佛被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影片中处理烈士后事工作队副队长杜明学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达太原城防图而终身残疾的动情往事……很多镜头画面,让我好几次都想掉眼泪。
太原,这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六十年前,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经过近半年的英勇奋战,攻克太原,太原的历史从此掀开崭新一页。《决战太原》是以全国解放战争为历史大背景,运用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资料,结合寻访当年战争的亲历者,全方位多视角地描述和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阎锡山的部队展开的异常激烈的太原战役。《决战太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真实的战争场面,那一个个珍贵镜头都是当年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用鲜血和生命记录下的。影片中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资料,全方位多视角地追述了战争双方从谋划到对决的历史事实,捕捉到许多普通战士动人心弦的战争经历,以及后人寻找阵亡烈士亲人那一幕幕催人泪下、发人深思的人文情怀,高度赞扬了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和英勇牺牲的革命前辈。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发起,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前后历时6月有余,共计歼灭国民党军队135000余人,其中俘虏77000余名。解放军为攻取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仅在太原解放战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长眠地下。当我们站在苍松翠柏间献花鞠躬的时候,当我们因英雄的战士而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我们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和沉重的。在烈士陵园,我看到一个个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还看到只有所在部队名称而无姓名的烈士墓碑,更有既无姓名又无部队名称的无名烈士墓碑,可能还有许多连墓碑也没有的烈士永远长眠在地下。他们是我们的前辈,是为了我们今天安宁的生存环境而英勇献身的亲人。
人类需要和平,60年后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忘记这场成为历史的战役,更要保卫现在的和平与安详。
⑤ 战争电影的观后感720字
锈蚀之刃
文/梦里诗书
对《罪恶之城》风格的借鉴,并没能成为《钢刀》一鸣惊人的亮点所在,其仅是沦为了导演的一块遮羞布,且并无从掩盖那凌乱毫无逻辑的剧情,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年代兄弟间羁绊的电影,却只有狗血粉饰的苍白,用荒蛮缠斗代替的沉思。
原名刘晓光的电影导演给自已起了一个颇具电影意蕴的名字——阿甘,而从电影来说他也确实有着“阿甘精神”,正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甚成为了当代国产低成本恐怖片的奠基人,电影《阿甘正传》中曾有句经典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但阿甘导演的作品却基本都是“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这一点在《钢刀》中并没有发生改变,整个故事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剧情间的联系牵强而尴尬,唯所见的便是导演对《罪恶之城》风格不知节制的滥用。
《钢刀》虽与《罪恶之城》有着极为相同的风格,但这样的借鉴在电影中并未能达到与《罪恶之城》相之媲美的暴力美学,不进真实的做作,不仅令人无从得见于一场战争的本态,只是班门弄斧,为人贻笑大方,在故事上电影亦并没有将风格服务于剧情,而是在很多场景上甚可以牺牲剧情去彰显这种所谓风格,更令人不忍直视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其所表达的内在价值更是为人生厌的套路。
纵观战争题材电影,在近年来如《索尔之子》《地雷区》《无境之兽》等多以深刻的人文情怀表达对战争的着点反思,而在这部电影中,刻意为之的热血渲染,没有兄弟只有战士的对决,动不动就是血拼肉搏的自我相杀,这些组成电影内在的构思,肤浅更令人尴尬不堪,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其不仅无从令人去反思战争的原罪,那糟糕一同抗战神剧的狗血编排只是让人无所适从。
电影所呈现的这把“钢刀”犹如一把锈蚀之刃,刻意生硬的风格即无从金玉其外,亦没有锋利的内在动人心弦。
⑥ 英伦对决观后感400字
《英伦对决》拍得还不错
两位主演都宝刀不老,尤其是成龙,体现得更加深刻一些。他是个不甘于平庸的人,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拓展自己的戏路,洗刷掉各种功夫喜剧(其中很多还是烂片)在自己身上打下来的烙印,这一点还是很可敬的。布鲁斯南的演技也有惊喜,毕竟演好一个只能“偶尔露出凌厉”政客不那么容易。
作为一部动作片,打斗情节也设计得比较到位。成龙已经老了,演的又是个花甲老人,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搞什么多余的炫技,就是要那种精疲力竭中刀刀见血的感觉。
⑦ 决战中的较量观后感400字
我昨天还是看了电视,我一回去就发现放在走廊的变压器,插板上面亮着耀眼的红光,于是我不假思索就把电源接上了,幸好我有足够长的插板,轻松就接到了电视上。昨晚电影频道放映的是《绝秘飞行》,说实话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我最近看的比较喜欢的是《决战中的较量》。故事讲述了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出现的神枪手瓦西里。在一次战役中,周围都是尸体,一片战争的废墟景象,镜头出现瓦西里弹不虚发地射击德军,他冷静沉着的表现让躲在一旁的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悉数看到,他被瓦西里的精准和精神折服,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而此时正值苏军的关键时期,赫鲁晓夫亲自统率,当他问所有官兵如何能够制胜时,被问到的官兵回答得都没有实际意义。站在后面的丹尼洛夫自告奋勇地回答说需要信心。赫鲁晓夫也很意外,便问如何能够有信心,回答是需要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宣传,而他推荐的人选就是瓦西里。从此瓦西里成为了英雄,无所不能,他的英雄事迹印成报纸四处宣传,也因此他成为了德军的目标猎物,德军派出了他们最顶尖的狙击手追杀他。
于是两位顶尖的狙击手之间上演了追杀。影片通过一个助手的死说明了德国狙击手的神准和经验之丰富。和瓦西里同行的有另外两个同伴,他们约定每遇到跳跃,就轮流第一个先跳,因为第一个先跳的人被打中的机会很小,这给了狙击手时间,后面的人也就更危险了。当瓦西里和他的同伴要从一个山洞跳过去的时候,瓦西里还是要第一个跳,他的同伴还戏谑地说,这次可是轮到我第一个跳了,于是他先跳,瓦西里紧随其后,但是他的同伴被击落到山下,瓦西里躲在山后面看着下面的同胞,气喘吁吁。
不止一次,他跟宣传官兵说他干不了这,对手太厉害了,宣传官兵却始终对他的说法不予理睬,只是简短地说他可以。中间还是出现了多次两位神枪手之间的较量,都充分证明了德国狙击手的实力不俗。这期间出现了一个插曲,却决定了后面的结局。
他们还是每天参战,每天应对各种战争中的出现的问题,炸弹四处乱飞,每个人每天都高度紧张,好像除了战争的惨烈看不到其他。有一天,这个男人堆里出现了一个女人,宣传官兵跟瓦西里说,我把她也调来了。这个女兵也从事宣传方面的工作,电影镜头充分地展露了宣传官兵对她的喜爱。但是女兵喜欢瓦西里,他们一起聊天,讲述自己的过去,女兵告诉瓦西里她的家人惨遭杀害,而德军的杀害手段尤其令人发指,为了节省子弹,她的妈妈和爸爸也被捆在一起击落到河里,永远地在一起了。讲述的音调冷静得让人心痛。瓦西里也讲述了他小时候跟爷爷一起打猎的故事,让人倍感意外,如此的神枪手竟是师从爷爷。
⑧ 电影 大决战 观后感
思路:根据电影《大决战》系列的内容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
只不过是缩短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⑨ 电影《悬疑对决》影评
刚看完,结局没看懂,看完就是觉得那个女的有点不正常,但是最后还是放了男主,是那个女的打的电话。
⑩ 英伦对决观后感100字学生
今天过节,想必大多数人都已经身在早已想去的旅游胜地。我本人不太喜欢旅游,倒不是懒得不想动,而是看的书多了,懂得多了,发现旅游的成本其实蛮高的。
不说别的,仅仅是在路上停留的时间都够我写篇文章了。也许对我目前来说,要做的事情比外出旅游更重要的缘故吧!
照常理既然过节,我也得给自己放一天假吧!也好作为后期做事的鼓励。那做点什么事成本不那么高呢?简单点,看电影。于是就觉得看场电影算是给自己放个小假。
以往我都会先查看一些影院和影片情况,这次我一改之前的套路,直接到电影院门口再买票。也不提前了解电影剧情,反正就选择开始时间距离最近的那一个。于是就到了《英伦对决》。
最初看片名我以为是部战争片,原来是部谍战片。影片中的关玉明为了给女儿报仇,阴差阳错的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中。之前的成龙大哥现在已成为年近六旬的老人,但在影片中的身手丝毫未减退过。依然能够以一敌多,只是这次在对打过程中,技巧和所利用的资源多了。已改之前的横冲直撞打法。也许是由于年龄的关系。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对我的感触还是蛮大的。一方面是,曾经某个阶段的偶像,现今已经变老。另一方面,过去的时间,我们都收获了什么?
90后现今已经快30了。在职场中的大多数位置基本上都被他们所占有。对于90后一份子的我而言,在2016年之前好像什么都没有做过就过来了。幸好,从2016年起我开始努力让自己做些事情,至少现在回顾起来还是有所收获。
成龙算的上是一位高产量的演员+导演。据了解,他已经参与过有100多片电影。从影片产量上讲,这么多年来他也没闲着。反倒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很早的时候就退休了。有意思的,很多人会经常拿这说事儿:“我们已经老了。”
老不老,不是用年龄计算。有些人20多岁时已经算是老人了。而有些人60多岁了还很年轻。表面上年轻和年老的区分在于年龄和外表。可实际上,真正的区别在于对待事物的看法。其次就是自身对这个社会所创造的价值。
很多年轻人早早就退休了,而有些人年龄虽大,但由于自身所产生的价值高,于是没有退休。有些人虽然已不再人生,但我们还是够牢牢的记住他。某种程度上,一个人所创造出的价值将决定他是否老去。
之所以我要为自己在放假期间安排满要做的事情,就是怕一旦无事可做的时候,我会感觉老的很快。因为我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于是,唯有做些事情才能够让我更踏实些。
我始终认为趁年轻多做点事情比什么都重要。当然,这点取决于个人。
2017年就剩仨月了,把握好今年的最后机会,让自己在最后一刻有点收获,也算是给这一年画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