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马兰花开的电影简介
电影名:马兰花开
导 演:李恩杰
编 剧:林艺
主 演:秦怡高博浦克穆宏 黄非
作曲:雷振邦
上 映:1956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黑白
类 型:剧情片
制作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国]
❷ 马兰花开读后感350字以上
2013年4月27日下午,清华校友会组织毕业50周年的校友在新建的新清华学堂内观看话剧《马兰花开》。听说新清华学堂修得非常气派,音响效果也很好,想进去体验一下。话剧《马兰花开》演绎的是清华校友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与氢弹过程中的事迹。我们曾在邓稼先的领导下工作过许多年,因此对他的音容笑貌、为人处事非常熟悉,深怕编导人为地拔高美化他,把他写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打算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走(此前我们也看过一些写他的文艺作品,但往往叫人看不下去)。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自己似乎慢慢地融进了剧中,一直看到了终场。感到剧本编得不错,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邓稼先、可信的邓稼先。文艺作品固然需要必要的集中、剪裁与提炼,但这些都应以生活的真实为依据,不能为了某种目的杜撰情节,把“假的”当成“真的”,其结果必然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感到受了愚弄。
1963年7月,我们班有6名同学,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力303班毕业后被分到了二机部九所。那时理论部尚未成立,九所只有一个研究室叫一室,邓稼先是室主任。第二年春天,14号楼建成后成立了理论部,邓稼先任主任,周光召、周毓麟等为副主任。理论部成立之初,除少量专家与部分50年代毕业的技术骨干外,最多的是62、63、64年毕业的年青人。如像剧中所显演的那样,全所充溢着青春的朝气,与急于要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力量的激情。其实我们到九所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最多只赶上了一个尾巴。当时最急迫的任务是要突破氢弹原理、完成氢弹的理论设计方案,赶在法国人之前炸响我们自己的氢弹。如果说原子弹设计还多少有些苏联专家留下的残缺不全的资料可参考,那氢弹则从无到有完全是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实现的。我们能参与这一过程真是莫大的幸运,如剧中人说的“做成了这件事就是死也是值得的了”。
话剧《马兰花开》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我们与老邓(不论他是理论部主任或后来成了九院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我们从来都叫他老邓)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专家与一般科研人员的关系,但更是同事与朋友的关系。与他相处不需客套、没有拘束和顾虑,可以在他面前大胆地说出你想要说的话。在这里我举几件亲身经历的事说说,从中可看出他的为人为事。
六十年代末,一次老邓带队去院部交方案,坐的是空军的专机。那专机其实是一架航测用的飞机,机仓内一个座位都没有,临时搬进了几个沙发让王(淦昌)院长、老邓与科工委二局的领导们坐,我们几个年青人则席地而坐甚或席地而卧。因西宁天气不好飞机无法降落,只能在兰州过夜。下机后我们去逛商店,想买一付军棋在机上打发时间。正要付钱时老邓看见了,他二话不说就把钱付了,第二天在机上还和我们一起下棋。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许多年青人到了“当婚当嫁”年龄,但单位住房十分紧张,一套房子要住上两家甚或三家。我被安排住进了与老邓同一套房中:他住两间,我住一间。那是文革期间,老邓已是院长,院部北京两边跑。老邓夫人在干校,偶尔才回来几天。两个孩子在外地插队,无人做饭。他中午晚上吃食堂,早上啃面包。有时面包放的时间长了都发霉了,就让我们帮他“处理处理”,我们只能把霉的部分去掉后烤一烤再给他吃。我母亲每天晚上给他烧一暖壶开水,放在入门的桌上待他回来使用。1971年夏,杨振宁先生要来老邓家看望他们夫妇。在我印象中,之前他们已见过一次,但是在宾馆中见的,这次可能是杨先生提出要看看他们的家,所以就把我给“赶”了出来。房子让出来后,往内搬了几张沙发,可能还有地毯,算成了一个会客室。那天杨先生是晚上来的,请他吃“冰镇”西瓜,但那时哪有冰箱,只是把西瓜泡在自来水中而已。好在70年代时北京自来水可能是地下水,所以倒是很凉的。
相当长的时间内计算能力不足是九所的一大困扰,老邓对此当然十分清楚,也十分着急。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已有些单位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性能较高的计算机。我们很想了解些情况,于是老邓带着我们去了石油部在涿县的物探局,他们刚进了两套系统。一共去了六七个人,当时九所没有面包车,只有一辆苏联产的老旧的嘎斯69吉普车。我们让老邓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因为那个坐位稍软些,我们则坐在车后部两排相对的长条凳上。那时北京到涿县的路况很差,车虽然走得不快,但仍颠簸得厉害。现在想来其实此时老邓已经有病在身了。从涿县回到北京已很晚,至少晚上八、九点钟了,没有吃晚饭,于是老邓让司机把车直接开到了西四丁字路口的一家小吃店,请大家吃了一顿馄饨与包子后再回的家。
老邓过去已很多年了,但凡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会对他留下深深的记忆。母校校训中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老邓就是一个“厚德”之人。感谢话剧《马兰花开》的编剧、导演与演员们的辛勤劳动,塑造了一个让人认可的邓稼先!
❸ 电影《马兰花开》主要讲了什么
《马兰花开》是一部展示湖北省武穴市万名无职党员领岗诺则的电影。 影片由武穴市委组织部、武穴市武穴办事处、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拍摄。
剧本中提出的基层党员“领百岗诺百责”的经验作法,可供许多基层党组织借鉴和学习,为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推进,支部建强”做出榜样。
影片将于2018年6月26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❹ 马兰花观后感
( 马兰花)读后感
作者:星凡组合 年龄:12岁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
马兰花,马兰花,清香淡雅人人知,城里孩子在盼望,请你现在就开花。
马兰花,马兰花,品格高洁人人夸,城乡和谐成现实,请你现在就开花
在美丽的马兰山,生活着一千五百岁的树公公和一群可爱的小动物。 他们最喜欢的人是马兰花的花神马郎。那天正好是马兰花开的日子,山下的王老爹来到山上拾柴禾,为了给女儿摘一朵最好看的马兰花,不幸坠下山崖,马郎勇敢地救起了王老爹。王老爹十分感激马郎,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
这时,山下传来小兰动人的歌声,马郎与之对唱。王老爹说,那是我的女儿小兰。我有两个闺女,她们长得一模一样。马郎送给王老爹一朵神奇的马兰花,说,问问您的女儿,谁愿意嫁给我,就把这朵花送给她。贪心的老猫对这朵神奇的马兰花垂涎欲滴,总想将其占为已有。到了家里,王老爹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大兰立即夺过了马兰花,表示愿意嫁给马郎。但是,她又听爹爹说马郎没有房产和财产,靠勤劳过日子, 就立刻丢弃了马兰花,小兰拾起了马兰花,愿意与马郎共同生活。在圆月当空的夜晚,马郎在大家的陪同下,高擎着一盏盏荷花灯,驾着木船前来迎接新娘小兰。婚礼简朴又热烈,大家十分快活。从此,小兰与马郎过上了恩爱的甜蜜生活。
一年后,小兰带着神奇的马兰花回娘家。贪心的老猫偷偷地跟踪,听到小兰念了口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之后,许多贵重的礼物转眼间就出现了。老猫看得直眼红。它利用大兰对小兰的嫉妒,极力讨好她,并怂恿她第二天送小兰回家。在小河边,老描又怂恿大兰穿上妹妹的衣服,戴上妹妹的耳环,进而想利用大兰骗过小兰头上的马兰花。小兰拒绝,老猫上前抢夺马兰花,并把小兰推进了河里,小鸟看到了这一切,与老猫搏斗,受了重伤。大兰惊恐万分,但已经被老猫控制。老描教唆大兰冒充小兰上山,以便获得口诀。在山上,马郎几经识辨,终于发现妻子是冒充的。
老猫为灭口,又害死了小鸟。小鸟死后变成了一棵苹果树,向前来寻找小兰的马郎无言地述说悲惨的经过。大兰后悔莫及,十分痛苦。马郎知道了真相,发动大家一起来抓捅凶恶残忍的老猫。老猫呼唤马兰花给它变出金银财宝、大马车。果然,八匹马的大马车出现了,老猫十分得意。殊不知,这是马郎和小动物们变成的。老猫终于受到了正义的惩罚。马郎向马兰花呼唤,使得小兰和小鸟又获得了新的生命,美丽的马兰山又洋溢着幸福的歌声。
❺ 怎么评价电影《马兰花开》
如今,我们依然铭记,在67年之前,有这样一次盛会,浩浩荡荡,给一个曾经颓废不堪的国家带来了民族独立之思潮,使之发生伟大的历史巨变,启航百年后的美丽乡村,这就是《马兰花开》。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宁静温暖的社会,但是,无数的共产党人不懈拼搏的精神,应将其传承和发扬。当今农村,在面对日益增强的环境压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共同建设好美丽乡村。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不应迷茫;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中,我们的共产党员,就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百姓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
❻ 马兰花 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马兰花开幸福来 勤劳的人们热爱它,马兰花电影里的歌曲是谁唱的歌名是什么
童话剧 《马兰花》
幸福的人啊把花看 开花以后奇迹现 金色的花 淡黄的蕊 散发的清香使人醉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
马兰花,马兰花,清香淡雅人人知,城里孩子在盼望,请你现在就开花。
马兰花,马兰花,品格高洁人人夸,城乡和谐成现实,请你现在就开花
❼ 电影《马兰花开》创作背景是什么
该片反映的是武穴普通无职党员讲党性、顾大局、勇作为的精神风貌;展现的是武穴抓党建、优服务、促发展的生动实践 。该片将同时聚焦无职党员和选调生两个群体,将他们的共同成长作为影片主题。
《马兰花开》的编剧陈楫春系武穴办事处宣传干部,在乡镇工作了30多年,天天和普通群众打交道。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为陈楫春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素材。陈楫春说,如今乡村在实施产业转型和升级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征地、拆迁等各种矛盾和困难。基层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哪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如何展现出来?“我创作这部电影,就是希望唤醒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让大家不要忘了自己当初的入党誓言。”陈楫春说。
❽ 马兰花开电影取材于哪里的民间故事
《马兰花》的故事
在美丽的马兰山、生活着一干五百岁的树公公和一群可爱的小动物。
他们最喜欢的人是马兰花的花神马郎。那天正好是马兰花开的日子,山下的王老爹来到山上拾柴禾,为了结女儿摘一朵最好看的马兰花,不幸坠下山崖,马郎勇敢地救起了王老爹。王老爹十分感激马郎,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这时,山下传来小兰动人的歌声,马郎与之对唱。王老爹说,那是我的女儿小兰。我有两个闺女,她们长得一模一样。马郎送给王老爹一朵神奇的马兰花,说,问问您的女儿,谁愿意嫁给我,就把这朵花送给她。贪心的老猫对这朵神奇的马兰花垂涎欲滴,总想将其占为已有,到了家里,王老爹叙述了自己 的经历。大兰立即夺过了马兰花,表示愿意嫁给马郎。但是,她又听爹爹说马郎没有房产和财产,靠勤劳过日子,就立刻丢弃了马兰花,小兰拾起了马兰花,愿意与马郎共同生活。在圆月当空的夜晚,马郎在大家的陪同下,高擎着一盏盏荷花灯,驾着木船前来迎接新娘小兰。婚礼简朴又热烈,大家十分快活。从此,小兰与马郎过上了恩爱的甜蜜生活。
一年后,小兰带着神奇的马兰花回娘家。贪心的老猫偷偷地跟踪,听到小兰念了口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而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之后,许多贵重的礼物转眼间就出现了。老描看得直眼红。它利用大兰对小兰的嫉妒,极力讨好她,并怂恿她第二天送小兰回家。在小河边,老描又怂恿大兰穿上妹妹的衣服,戴上妹妹的耳环,进而想利用大兰骗过小兰头上的马兰花。小兰拒绝,老猫上前抢夺马兰花,并把小兰推进了河里,小鸟看到了这一切,与老猫搏斗,受了重伤。大兰惊恐万分,但已经被老猫控制。
老描教唆大兰冒充小兰上山,以便获得口诀。在山上,马郎几经识辨,终於发现妻子是冒充的。老描为灭口,又害死了小鸟。小鸟死后变成了一棵苹果树,向前来寻找小兰的马郎无言地述说悲惨的经过。大兰后悔莫及,十分痛苦。马郎知道了真相,发动大家一起来抓捅凶恶残忍的老描(在演出时,老猫台上台下地逃跑,马郎和小动物们台上台下地追,小观众和演员一起到处拦截老描,场面十分热烈。这是小观众最开心的场面)。老描呼唤马兰花给它变出金银财宝、大马车。果然,八匹马的大马车出现了,老描十分得意。殊不知,这是马郎和小动物们变成的。老描终於受到了正义的惩罚。马郎向马兰花呼唤,使得小兰和小鸟又获得了新的生命,美丽的马兰山又洋溢着幸福的歌声。
❾ 电影共和国的脊梁之求是魂观后感
《求是魂》观后感
昨日观看以竺可桢老校长为原型的母校原创话剧《求是魂》,十分感动,期间多次热泪夺眶而出,几乎是我自投身戏剧观摩与研究十数年来,从未有过的观剧体验。
这次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同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学大师为题材自主创作舞台剧,首期共有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邓稼先)、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爱在天际》(郭永怀)、浙江大学的《求是魂》(竺可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个人以为,在这五部剧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长的形象最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桢是校长,而且他长校是在浙江大学发展最为困难甚至是差点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长在民国时期是与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罗家伦等齐名的教育家,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西迁云南,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浙大西迁贵州,都为未来中国保存、培养了大批人才,据我所知,各校西迁过程中,只有竺校长的夫人和幼子由于缺医少药,客死他乡。可以这么说,论西迁期间做出的贡献,竺校长堪与其他校长比肩,而若论西迁期间付出的个人代价,竺校长是最大的。
三、竺校长是老一辈留学西方,学成归国(是旧中国而非新中国)的科学家,是现代中国其本学科的奠基人,在每一历史时期都体现出了一个科学家、教育家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他可以跟蒋介石说不,可以对“人定胜天”提质疑,也可以对“全球变暖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长继任者马寅初先生犯言直谏的性格不同,竺校长更为温婉,但尤为坚定。
之所以有难得的观剧感动,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几点对竺校长的一贯崇敬,二是家中几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学院教工,曾经参与西迁;夫人的祖父是1945级数学系校友,苏步青、钱宝琮先生高足,两位老人都曾经亲身感受过竺校长的风范,并时常向后人津津乐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学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现仍住求是村。对母校与老校长的感情绝不只限于我个人的主观体会。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师生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看得出,严谨的案头研究,巧妙的创作灵感和编、导、演、音、美等各艺术部门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结合严整、和谐,学术性、戏剧性、艺术性的交融极为自然。现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觉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学子的青春向几十年前学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还有几点在观剧过程中随手写下的印象:
1、竺校长在与马一浮先生对话中,自称“藕舫”恐怕不妥,旧时自称称名,称呼别人称字,似乎是个原则。
2、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满溢同学表演可圈可点,把这位国学大师至真可爱
的书生气表现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叹的是,当时校长对这位先生的尊重,而马先生可以随便就直言校长的话“错!”,今天这样的故事恐不多见。
3、剧中人张云峰(原型为浙大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其子张镜湖,系史地系1948届校友,现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有一句台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毕竟是引用孟子原文,还是准确些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迁期间教授们的研究成果时,《词学》的作者误为“孟承焘”,当为“夏承焘”。
5、最后一场竺校长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个胶垫,因为在没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数次出现这种情况。
《求是魂》是浙江大学创作的校园原创话剧。它反映了竺可桢秉持科学救国梦想,在美国留学期间转投气象专业,成为中国第一位气象学博士,学成之后毅然回国,开创中国气象事业、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开展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他临危受命,带领浙江大学辗转西迁,五易校址,始终倡导“求是”学风,培育大批杰出人才。耳顺之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职务,奔波大江南北,万里躬行,创造了中国气象研究事业的辉煌。
中国科学院、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等部门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的杰出校友,青年科学家代表,来自科研、生产、教学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协所属各学会代表、新闻记者共800余人出席观看。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自2013年4月26日至5月5日,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分别演出以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竺可桢和李四光的生平事迹为主题创作的话剧或音乐剧。演出主要面向大学师生、中学生和社会公众,通过科学家主题宣传,大力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充分展示共和国脊梁的崇高形象,引导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