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决战时刻观后感四年级

电影决战时刻观后感四年级

发布时间:2021-07-22 18:10:01

㈠ 电影 大决战 观后感

思路:根据电影《大决战》系列的内容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

只不过是缩短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㈡ 电影观后感400字


观《地道战》有感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地道战》,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抗日的力量。

这部电影讲的是抗日战争期间,鬼子打高家庄的故事。在电影里面,鬼子的特务化妆成“特工队”,想摸清“我们”的地道,可是没能得逞。当演到最后的时候,有一幕让我终身难忘。在空无一人的茫茫大平原上,突然出现了很多拿着枪的人,他们双目圆睁,都是从地道里出来的,他们掀开草皮,手中紧握着枪,一句冲啊,众人一拥而上,一会功夫,鬼子全被消灭了。他们的英勇气概值得我们敬佩。

通过这部影片,我认识到了人们群众力量的伟大,他们用智慧与计策,凭着小米加步枪就将侵略我们祖国的日本鬼子打得屁滚尿流。
我为那些同日本鬼子拼死搏斗、斗智斗勇的革命先烈们感到自豪。(小时候写的,肯定不好,你将就将就凑活一下)‍

㈢ 抗日影片观后感450字

电影《大渡河》观后感
今天上午三、四节课,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四年级学生在礼堂观看电影《大渡河》。
《大渡河》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抢渡大渡河,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蒋介石坐专机来到前线,在大渡河两岸布下重兵,企图一举歼灭红军。随后,在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下,与蒋介石斗智斗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我被先遣部队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而深深地感动:勇士们来到泸定桥下,发现只有13条铁链横跨在两岸之间,桥下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河对岸是国民党重兵把守,要渡过泸定桥比登天还难。看到这里,我心里紧张极了,手心里全是汗水,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最后,虽然有些红军战士壮烈牺牲了,但是勇敢的红军战士还是从敌人手里夺回了泸定桥。
看完影片后,我深受教育和启发: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种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能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像那些无数的红军战士一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他们,而应该牢牢的记住他们!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㈣ 地震电影《最后一课》观后感400字

生命,像清泉喷涌;流银泻浮;潺潺流动。阳光下熠熠,素练白绢。蔚为壮观,弥漫成蒙蒙烟雨。生命是寒梅怒放,傲雪欺寒。只有高高扬起自强的鞭子,生命才会如骏马一般在人生的疆场。也许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深刻含义。

《最后一课》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主要描述在汶川大地震中,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扛住了砸下来的水泥板,伸开双臂保护桌子底下的四位学生,尽管自己身负重伤,还一直关爱着学生,直到自己生命的极限。

师生之间,传递着的是智慧的火花,知识的进钥匙。

师生之间,传递着的是默默的呵护,无私的奉献。

师生之间,传递着的是虔诚的敬重,大多的感激。

在谭千秋老师的心中,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在电影里德这样的情节令我深深的感动了:一次,赵刚的脚在体育锻炼时扎伤了,谭老师知道后,立即背着赵刚向医院飞奔而去。他为了不再有这样的意外发生,号召大家在课余时间和他一起去操场拣石头。从此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教师是一个伟大和光辉的职业。最幸福的身份是学生。老师们传播知识的火种,也照亮了学生头顶上的那片天空,师生之间,总有一些关怀打动着人们的心扉,温暖动人的双眸,点亮我们的成长的道路,也同时传递情感。

生命看似十分脆弱。轻轻一折,花草凋零枯萎了,脚轻轻一踩,蚂蚁就粉身碎骨了:武器随便一挥,人或动物就很快死亡……生命是如此的弱不禁风。可是,大自然的另一番景象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比如,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即使早已被石板砸伤,可是他依然没有松手,直到生命的终结。鼓舞我们要做一个顽强的人,不经历一番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我们只有笑对人生中的挫折,顽强地鼓起勇气生存,才能让生命显出辉煌!

在“5.12”特大地震中,类似的镜头还很多很多,一个个舍己为人的真情故事。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的人性,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团结互助的凝聚力,他的精神将会让我们铭记在心

㈤ 钱学森 电影观后感300-400字

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钱学森(陈坤 饰)因为美国兴起的反共言论而备受打击。他的尖端技术研究被迫中止,并被责令出境。钱学森心系祖国,归心似箭,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宣告无罪的钱学森被长期软禁在家 中。
钱学森写信辗转与祖国取得联系,周恩来授命用11名美国战犯飞行员换回了钱学森。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
1964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晚年的钱学森对妻子(张雨绮 饰)充满愧疚,但妻子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 ©豆瓣

㈥ 关于二战的电影的观后感400字的,赶快给我吧!!!今晚就要用的!!!!各位大哥大姐感谢了!!!(速回)

二战电影《钢琴家》观后感解读
主演:
阿德烈·布鲁迪 Adrien Brody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2006年3月1日中央6套晚22:30——2:00播出后,我整整看到下半夜2点,沉重的题材让我的心有如石沉大海.导演用很平淡的画面来表现残忍的杀戮和血腥的战场,可正是因为这种毫无修饰的,没有用渲染烘托的手法,没有感性的背景音乐和气氛,平淡中见真实,使我的灵魂游荡在当时犹太人的那种绝望/痛苦/悲怆和恐惧中.不得不佩服导演,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模式,那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在以前我听过该片的介绍,但是我总以为没什么可看的,但是这部片子是在2002年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影片,我想一定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和片中的场景感动的评委。
那是在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在经历二站的洗礼中,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为了保护他的家人他做出了在当时的所有努力,但是大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当废墟的画面出现后,真的是深深的打动了我,那个场面就如同昨天的喧嚣大城市在今天突然变成了一个千疮百孔、故无一人的一个凋零城堡,他一个人无助的半跌半撞的走向没落的城池。但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最后在和平的环境下他在阳光照射中弹起那曲钢琴曲结束了剧情。

思索一: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德国军官和钢琴家之间的恩施.导演并没有刻意去表现德军的残酷和人格的摧毁,他是用人性化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人.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并不是所有的纳粹党都丧失了人格,良心并没有被战争泯灭.当势头过去,战争即将结束时,人性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了重新燃起的希望.就像所有的罪犯,法官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一个救,一个赎.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思索二:钢琴家到底坚不坚强?其实答案很简单,他始终都是平常人的勇气和平常人的胆小,影片并没有将什么英雄主义搬进战争的叙述,甚至在众多关心他的人中,还有一些靠在战争中趁人之危地打劫而生存的小人,就是这样平常的人群和这样现实的生活。每个人都得想办法活下去。就是这样残酷的境地。 可是只能面对。影片真正告诉我的,是人性之中和人群之间不能洗净的一种东西,而它的不清洁和不能洗净,虽然无奈,却正是最真实的。也正是值得我们反思、让我们从中获得内容从而受益终生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主题最终的归结点吧。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三十四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

日军围南京城的几天,不断散发传单,宣称“日军将尽力保护良善的人民,使 他们能安居乐业”。同时日机大量散发优待证劝守军交枪投降∶待凭证(绝对不杀投诚者)凡华军士兵,无意抗战,竖起白旗,或高举两手,携带本凭证,前来投诚归顺 日军者,日军对此,必予以充分关照,且代谋适当职业,以示优待。聪明士兵,盍 兴乎来? 日本军司令部印

12月10日,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更散发传单劝守军总司令不战而退, 并保证“对于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则采取宽宏和善的态度”。1 2月12日唐鉴于大势已去,乃请南京青年会负责人国际安全区副主任费吴生博士 和日方接洽,商量停战,但为时已晚,无由实现。 日军于13日上午11时来到南京国际安全区,在费吴生和另外两位安全区委 员(其中一位应该是梅奇牧师)的面前,就杀死了因惊骇而奔跑的20名难民。日 军在入城后头几天的烧、杀、奸、掠有无数的资料可查证,但再没有比已在华传教 二十余年的梅奇牧师(他当时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主席)于12月19日 给他已去上海的夫人所写的信更真实了; “上周的惨状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从来没有梦想日本兵会是这样的一群野 兽。一星期的屠杀和奸淫,我认为远比近代所发生过的任何屠杀为甚;除土耳其人 屠杀亚美尼亚人的惨案可与之相比。他们不仅杀掉能见到的每一个俘虏,也杀了极 大数目的老少平民,他们很多人像被猎兔子似的在街上被射杀。从南城到下关全城 堆积着死尸。”虽然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于日军入城三天后,即雇佣100到2 00工人开始清除死尸,世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自12月22日开始收埋尸体工作 ,收埋尸体最多的南京崇善堂自12月26日开始工作,但是,南京城内仍是到处 死尸,德国大使馆罗森秘书于1938年3月4日自南京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 “红十字会在为埋葬众多尸体而慢慢努力。部分尸体是刚刚从水塘和地下掩体 (以前防空袭的掩体)中成堆成堆地打捞和挖掘出来的。例如在大使馆邸附近主要 街道的地下掩体就挖出许多尸体。郊区小港口下关尚有三万具尸体,这都是大恐怖 时期集体处决的。红十字会每天埋葬尸体五百到六百具,漫步郊区在农田和水沟可 见零星尸体。 ” 郭岐营长于1938年3月11日同教导总队睢友兰团长夫妇等11人搭渔船 逃离南京,报导离南京不远登岸时所见∶ “我们登岸一看遍地都是死尸。此地离南京城已有二三十里,时间已经过三个 月,遍野死尸,无人过问处理。” “南京大屠杀”的初期,以人数而论,集体被屠杀包括放下武器的战俘和逃难 的难民比较多,零星被屠杀死亡的人数比较少。正如贝德士在东京审判作证时所说 ∶“南京失陷后在两礼拜半到三礼拜的时间恐怖达于极点。”梅奇牧师于1938 年1月5日同贝德士谈话时提到,直到那天各领事馆人员还不准回南京城。并说∶ “自从日军入城便屠杀解除武装的士兵和成千上万的平民,现在还在继续,机关枪 仍不停地响。很多的时候他们懒得用枪来射杀,而用刺刀一个一个把受害者捅死。

㈦ 童年电影观后感400字

《童年》是一本值得后人品味的文学巨着。它讲述了高尔基童年时的悲惨生活。
书中,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有些事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四岁丧父,跟随母亲和外祖母到专横的外公家,却经常遭到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朴实的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竟被十字架活活压死了。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为高尔基伤心、难过,甚至想替他熬过那火辣辣的鞭子;当我再次品读时,我感受到了大人们的自私正好和老祖母的宽容、慈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便深刻的体会到了正处在战争中的苏联人民的生活之艰辛和不易。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变得自私和贪婪。
这种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高尔基的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印记。
高尔基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并成为一代文豪,不仅归功于在这种环境中依然保护他的外祖母,更归功于高尔基自己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而我们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应该拥有这样良好的品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㈧ 四年级作文观后感

[四年级作文观后感]四年级作文观后感四年级作文观后感
一直对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不感兴趣,在一次次被公式电影把政治灌输到脑中后,开始了对这类题材电影无可抑制地烦躁,四年级作文观后感。政界勾心斗角的剧情,有时对纪录的人物有好感的,也被高大全的幻影逼迫得喘不过气来,有时会想,是历史离我太过遥远,还是政治,或者说电影中的政治,真的就是那么无趣!
又也许,其实我本身就没有看过几部相关题材的好片,所以看过\"邓-小-平\"这部影片之后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政治人物带给我代表内心真正的触动。
在近代中国壮丽的富强史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邓-小-平了。老是有人喜欢将毛泽东与邓-小-平比较,但我觉得,将他们放一起比较是不合适的。毛主席带给中国的是一段抵御外敌、推翻旧制的斗争史,而邓-小-平则是为新中国的国富民强奉献终生!或许本身他们两人所擅长的地方就不一样,所以单纯的就他们所做出的贡献相比较是不合适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指点江山,带领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顽强斗争的毛泽东。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引领国人杀出一条血路的是邓-小-平。
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则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回报他:\"小平,你好!\"人民以这样的方式向一位领袖问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一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然而,政界与商界人士,则喜欢称邓-小-平为邓公,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无限崇敬。他建设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于是祖国的和-谐统一成为了可能。他希望他自己能活到1997,亲自到香港走走,然命运弄人,1997年二月,邓公离开了我们。同年7月,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时的自己并没有太深切的难过;如今想来,人不经历些事,总是无法感应到一些情怀的。不经意的看到997年《中国少年报》整版的黑白,才明白,这位领袖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永驻!
他一生的三起三落并没有占据影片中的任何篇幅,自始至终,影片中给我们描绘的都是邓公带给我们的一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诗歌。是啊,或许对这样的一位伟人来说,所有的逆境与挫折,在他的眼中都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他就是那样一位永远不倒的战神!他走过了一个世纪,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他树立了一个丰碑。
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当时的录像照搬到荧幕上的,没有大幅制作渲染,也没有慷慨激昂,看这样的电影,会忘了它的历史厚重的压迫感。在那些耳熟能详的种种理论被一个一个地排列在大屏幕中缓缓叙述,竟然有种亲切,也在这样的观影过程中,方才体会到它们对时局、对现世的影响和作用。就连那一口浓重的川音,如今听来都是那么的亲切,无怪人民喜欢称他为\"小平\",感动莫名!
犹记得那首歌\"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有时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那时的我应该是六七岁吧,但经过这么多年流行乐的影响,这样的一首民歌居然深切的刻入我的脑海!尽管我是后面几年才明白那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给中国做出了些怎样的共享。但或许当时那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给了年幼自己一种很别样的感动吧。【扩展阅读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小学四年级作文《四年级作文观后感》。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编辑本段教学示例
看了《虎门销烟》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编辑本段范文
观《长江7号》有感
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7号”(其实是一只外星狗)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评语: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围绕“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展开论述。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像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阅读全文

与电影决战时刻观后感四年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语电影咋拼 浏览:689
电影吉鸿昌演员表 浏览:92
泰国我不可能爱你电影 浏览:144
宋晓峰演的李总什么电影 浏览:273
内地华语电影三大奖 浏览:876
法国电影单刀直入下载 浏览:964
ipad看电影怎么设置中英文 浏览:406
太后吉祥国语完整版电影 浏览:459
音乐电影少儿 浏览:181
英语电影观后感200字英文翻译 浏览:981
狙击手米拉是哪个电影里的主角 浏览:62
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英文 浏览:749
巴西人喜欢看什么电影 浏览:261
沈阳保利电影院影讯今日影讯 浏览:671
霍震霄电影全集完整版 浏览:864
久久电影院新午夜 浏览:48
电影盲山的音乐 浏览:688
电影里黑寡妇叫什么名字 浏览:809
冬丽亚图片尺度电影 浏览:926
恋人电影大结局什么意思 浏览: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