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钢琴课》讲述的是什么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艾达起初并不答应这个交易,她认为贝恩斯是个粗人,不配碰她的钢琴,但是在斯图尔特的威慑下也只好答应。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艾达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很满意。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与日俱增,不料他们在一次裸体相对时被不谙世事的弗洛拉发现了。弗洛拉告诉了斯图尔特她不明白为什么一直是妈妈教琴而柏为什么一直不弹,为什么有的时候在弹而有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声音,于是,斯图尔特就有点怀疑了。
柏因为太爱艾达于是决定把用土地换来的钢琴送给艾达。斯图尔特起初还以为是柏变卦。不在教柏钢琴的艾达其实也早已习惯了弹琴的时候有柏在,也已经爱上了柏。于是她决定去找柏。但是被斯图尔特发现了,他用木板把门窗钉死,软禁了艾达。第二天一早,斯图尔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诉艾达他信任她,于是出去干活了。而艾达在送给贝恩斯信物时又一次被发现,斯图尔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达的一个手指。然而,艾达是无法说服的,这也许是一种意志的力量。斯图尔特终于彻底绝望了,他带着枪来到贝恩斯的小屋,要他带艾达走。
有情人终成眷属,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弗洛拉以及钢琴离开了小岛。在船上,艾达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贝恩斯与艾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达以教钢琴为生,贝恩斯请人给她做了一个银指套,每当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总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艾达也渐渐开始学说话,但是声音粗得吓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独自一个人说话,倾诉自己的心声。
B. 电影《钢琴课》结尾时 女主角总是做梦梦到自己和钢琴一起在海底 导演这样安排有什么寓意
我觉得她把钢琴扔掉不仅仅是因为怕船沉了,在某种意义上,琴是她让内心世界向外诉说的媒介。总之在那个时刻,这部钢琴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她找到了一个能听懂她世界的人,结尾不也提到了一点,她开始学发音了。
女性主义这一层吧,我只能理解到,她很坚强,对于自己要和不要的东西态度都很坚定。
C. 《钢琴课》到底想表达什么
《钢琴课》表达了成熟女性艾达的“女性觉醒”,巧妙地刻画了幼女弗洛拉的“女性觉醒”。影片对女性感触的描写细腻圆润,心理刻画优美含蓄。
(3)电影钢琴课结局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钢琴课》主要剧情:爱达(霍利·亨特 Holly Hunter 饰)是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思情绪全都凭着那美妙的钢琴乐曲飘然而出。
丈夫早逝,她只好带着女儿一起远赴新西兰改嫁给当地的殖民者斯图尔特。当他们到达新西兰的海滩时,丈夫嫌搬运钢琴麻烦,想把它扔在海滩。爱达在海滩边疯狂地弹奏 着钢琴,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与苦闷。
邻居贝因(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听出了爱达内心的苦闷,于是用八十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请爱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爱达欣然同意了。贝因深爱着爱达,通过一节节钢琴课,两人的情感渐渐滋长。
D. 电影钢琴课最后女主角是死了嘛
显然她死了 而且是自杀~ 她自己把脚伸绳子里的~
后面都是她幻想出来的
E. 在钢琴上谈恋爱的故事,《钢琴课 》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钢琴课》想要表达的,是女权主义。电影名为钢琴课,而电影也确实给所有女性都上了一课: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要被世俗的羁绊所阻挠。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爱达患有语言交流障碍,这可不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少女幻想,而是给予了女性在当时没有发言权,或者发言的分量很轻的寓意在里面。这一点在爱达要求丈夫带走钢琴,但是丈夫依然把钢琴扔在海滩可以明显的看出。
女性只有微弱的发言权,一切只能靠自己争取。于是,爱达找了邻居贝因,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并且用钢琴第一次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悲痛与愤懑。这正是她对命运不屈服的体现,可惜,这种不屈服只能自己默默的听着。后来,爱达与贝因相爱,这个时候,爱达才真正的展现出了反抗精神,即使手指头被丈夫砍掉,爱达也仍然想来到贝因身边。这种反抗精神让丈夫意识到爱达变了,于是对两个人妥协了。
可是,爱达与贝因在坐船离开时,竟然想要和自己的钢琴一起坠入深海,这说明爱达觉得,自己活着没什么意思了,本就没什么地位,又失去了手指头,还有什么未来可言?可是贝因把她救了回来,她自己也相当于浴火重生了,开始逐渐练习说话,表明她愿意为自己发声,不再把话语藏在钢琴里,她要为自己活一次!
总之,影片通过爱达与钢琴之间的一系列事情,表达了女性应该勇于发言说话,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思想。
F. 小说版钢琴课和电影版钢琴课结尾的不同之处是哪些
一是写的,一个必需问 movie Director 的.
G. 电影钢琴课结尾艾达(哑女)死没有
没有死,很明显,她最终是被就上来了。结尾又出现她和钢琴在海底,还有加上她的独白,其实是她对自己过去的一个总结,或者说和自己的过去做一个了结。其实,她并不想死,只是她认为自己必须和过去告别,于是她给自己举行了葬礼,然后重生。钢琴其实代表了她内心的孤独、任性、自卑、傲慢...她决定埋葬钢琴,当然同时埋葬那个过去的自己。最后的独白可以理解为她为自己做的祷告。
H. 电影钢琴教师结局什么意思
她从层层格格的几扇门中冲出,好像过了好久才从里面走出来。扭曲的心理在挣扎,高潮与快感已经过去,最终她走出了这栋压抑的大楼,从画面的角落里仓皇离开。
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人,第一次如此接近自己薄片玻璃样的内心,而崩溃过后还是要穿上冷硬的大衣走向未知的明天,最后一刀的欲望释放后她继续保持着冷峻的面孔,日后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导演只是呈现了她这次的这一过程。
(8)电影钢琴课结局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影片评价
《钢琴教师》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钢琴家的心与脑的阴暗面,冷静又不失悲悯的刻划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变态(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疮暗疤),奇诡辛辣生动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关系,因为编剧、导演掌握观众心理的技巧老练,而更显挑衅,使观者在伦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仿佛剧情害他们掉入人性龌龊的深渊;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龌龊的深渊,才会跟影片所剖开的龌龊人性连结。
而《钢琴教师》最令人惊慑的莫过于种种变态的性狂想。导演显然将爱莉卡极端的性格归咎于母亲高压的控制与过分的期望,也因此爱莉卡对于那位资质聪颖的女学生,心里赏识,但口头上仍以贬抑辱骂的方式教导,最后竟因妒火燃烧毁灭其钢琴生命;这种对下一代兼具认同与嫉妒的微妙情结,亦为角色深度的来源。
在场面调度上,更是导演与演员结合下的杰作。白色的布景基调充分象征女主角内心世界的荒芜与苍凉,也对比出在圣洁的形象下隐藏着狂乱荒唐的畸想。除了爱莉卡的家中,诸如琴室、演奏厅,皆以镜头创造出空旷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简约,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构图式的景框设计尤为一绝,中景或全景的平视镜头固定不动,在同一个镜头里面,无论距离镜头深浅每个人的表情反应都充满叙事张力。
“冷”是《钢琴教师》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导演对题材对拍摄手法的“冷”、爱莉卡对情人对母亲对学生对自己的“冷”、于佩尔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让人不知应该给予怜悯还是给予鄙夷。结尾教师想刺杀少年,却因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这再次的自残向观众证明了她在受到打击和侮辱的同时仍有女性最温柔的一面 。(《南方都市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