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孔子观后感题目

电影孔子观后感题目

发布时间:2021-07-31 10:46:49

① 电影《孔子》观后感

更与谁人说——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现在来写观后感,纯属个人意见,不知道该对谁说:

第一,形象和场景刻画:

关于周润发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认周润发演技比较好来的,这部电影刻画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觉,温润有余而宽厚不足。而历史上那个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还不错。

对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门道,我想的就是两点:一本片中齐鲁卫等各国的都城、村落明显不同,反映出了经济实力和民风民俗的差异,比那种看不出发生在那个城市的现代剧好很多。二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周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春秋时代似乎最北边的小国燕也是在现在北京这个位置,也就是说,他周游列国应该都在黄河附近或者以南,为啥后半段那个雪花飘飘的,象东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们的、国君们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没见过把一大堆蓝色珊瑚珠纷纷扬扬挂一脑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还从一排蓝色珠帘中走出来。

第二、电影与历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为这个阶段在读论语,所以还是有些感想的。

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网络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著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网络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② 孔子电影观后感800

要点:

1、大致叙述电影的内容

2、选取几个经典的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悟

范文:

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里,但他坚持自己的思想,开班教学,创立了私学,改写了只有贵族才能上学的历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准备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发生的故事,导致孔子受连累被逐出鲁国。

孔子在诸侯各国游说讲学,推崇仁政思想,企图改变各国战争纷争的局面,改变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后来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后,又被鲁君召回国,在此期间创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孔子的几条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名言对我们教育很多,比如说: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喜欢学,不会学,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好他,也没有教他的必要。

这句话给我们的教义是十分大的,告诉我们,要主动学习,态度端正,要对学习抱着喜欢的态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

这样老师才会对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师见你学习态度好,必定会想:“他(她)是一个有希望的学生”,也会因此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会有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也不会让老师天天一副“苦瓜脸”对着你,岂不是一举两得!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我同样记忆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用,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讲仁义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然后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这样的人,以后必定会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们虽然谈不上“千古流芳”,但这样做至少不会“遗臭万年”。

所以,《孔子》这部影片对我们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论是孔子的政治思想还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给了我们后人很大的启发!

曾几何时,他为了传播这正确美好的思想而到处颠沛流离!为了改变这纷争世界还老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为了对后人的正确教育、启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难、倾注了多少心血!

③ 电影(孔子)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④ 电影孔子观后感 要原创!600字以上

看完本片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三人成虎”,写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个词就是“众口铄金”,不幸的是这两个词因为某些影片之外的原因都被强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打动我了,尽管片中有不少谬误和不足,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诚意之作,它有应该被批评的地方,但是不应该被贬低到如此地步,因此我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唠叨几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编导们对一些学者针对影片中出现的文史错误进行挑刺的反应,因为整个观影过程使我感到编导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了,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的确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够好,这在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上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当被人诟病时,免不了觉得委屈,问题在于反应方式上有过激之嫌,当然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讲,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人物的电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之外,《孔子》依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错误,这似乎成了国内目前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通病,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学者出于文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本片提出批评挑出毛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对一些容易误导观众的常识问题提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二者之间无法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影片中的孔子临终说了这样一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应是指《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古今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过是从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主观行为,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已,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此这部电影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具备了应有的感染力。
应该大胆肯定的是演员的表演。爱耍宝的周润发在本片中一点都没耍宝,而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表演,不管影片之外关于他的其他评价如何,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气定神闲,举止有度,特别是老年孔子,更是一个白发苍苍流离失所的仁厚长者形象;他的对手陈建斌饰演的季孙氏也相当有性格,专断而不失大气,是个叫人无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饰演的颜回更像个热血青年,单纯执着,也可圈可点;还有作为“香艳”作料和炒作话题出现的周迅版南子虽有卖弄风骚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电影,演员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败,奉劝观者心胸要宽广,不能抱着对演员的偏见和其他因素去看待这部电影。
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恐怕谁都无法给出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毕竟那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华文化圈中的显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得这个题材比之于其他传记作品的拍摄更有难度。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双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军事指挥才能,虽有夸大之嫌,但是作为电影作品,这种适当的夸张从娱乐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没有做得很过分,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中不负责任的夸张和演绎相比高明了很多。更何况,史载夫子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且酒量不俗,因此这种艺术加工也算不无根据。至于片中的颜回之死,虽然进行了“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编,但是考虑到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而且并没有影响历史事件的整体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编导的目的想是借这个戏份突出孔子、颜回之间的师徒情深,加重悲情戏份,并且藉此赚取一部分“意志薄弱”的观众的眼泪,而且这个目的也达到了,这些改动都不算过分,至少不叫人觉得无耻。
《孔子》的叙事手法上存在着毛病,但是这不足以否定影片全部。本片的票房恐怕不容乐观,在前期的宣传上就存在很大误区,如果我们把先前媒体上关于本片的一些话题视做是制作方的炒作的话。首先,制片方先前有意突出本片的视觉特效,事实上这样的影片再炒作特效也没用,支撑影片的又不是你的特效,况且再厉害的特效你能比得上近在眼前的《阿凡达》?这就等于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其次,在“子见南子”这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上的炒作很失败。夫子千百年来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是神圣的,而且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道德的失衡,人们很希望夫子的儒家思想来救市,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是不明智的,只会给人们造成“这又是一部胡编滥造的无耻之作”的错觉。
而事实上先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子见南子”这个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娱乐话题现在看来不过又是一个无聊之极的噱头,其实是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女粉丝和自己的偶像见面聊了几句而已,当然女粉丝免不了有一脸崇敬和爱慕之情,而男偶像虽然也知道这个女粉丝美艳动人,但还是保持了应有的礼节,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坦诚友好的协商,并在此基础上重申了双方的一贯立场,即女粉丝依然一如既往地仰慕男偶像,男偶像依然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志向——仅此而已,这里面没有丝毫亵渎夫子的地方。更何况,夫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也有七情六欲,后人没有必要一定给夫子戴上“坐怀不乱”的枷锁,在“子见南子”这个问题上别说夫子没有任何问题,即便有又如何?允许别人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就不许夫子会见一个女粉丝,说不定南子还真是夫子的一个最谈得来的知音呢。一个流落在外的孤独的旅人,在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一个大概是谈得来的女朋友就免不了多聊了几句,这个问题是个问题吗?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是基于鄙视女性的男权主义而产生的,即夫子见过了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就可能“有问题”,这是卫道士们的一贯伎俩。因此后人再拿“子见南子”这个问题来说事才是真的无聊无耻,就电影中“刻意突出”的“子见南子”的情节而言不排除是出于吸引眼球的商业需求,但在实际演绎上做得并不过分。
本片实际上是试图把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比如他也有缺点,不经意间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比如他也有爱好,爱喝酒好武术,这些表现手法都不失为操作性较强的办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实际上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是就是这个“失败者”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在坚持在求索,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万世的根本,正是这个“失败者”奠定了中华文化二千年以来的文化核心,使后人受益匪浅。因此,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动人心,我自然会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处,在此发出感喟,就算长歌当哭祭圣贤吧。

⑤ 电影《孔子》观后感600左右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⑥ 电影孔子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子》上映已经几天,观众的反应截然分为两派,以专家学者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观影者则力拍之,他们感到这部影片平平无奇,之前看到发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泪,以为会很好,结果看完之后发现自己被发哥忽悠了。这个结果让我既有些意外,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说是意外,是因为《孔子》这个电影就类似于丹、易中天的讲座,都是想把传统文化的知识以一种轻松的形式传递给大家。但于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学术界的阵阵鄙视。具有同样性质的《孔子》却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说是情理之中,则是因为我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士,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几个地方流下了眼泪,我可以说,我确实是被这部影片感动了。
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影片设计了一个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情节,这一情节属于电影的常用桥段,感人度并不高。但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联想及此,我才恍然,原来这马肉汤和师徒狂舞的情节正是从这句话中来的。
第二处是子路结缨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里出了个小纰漏,不太符合《史记》的记载。电影里说的是,子路是为了保护卫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实在子路赶到之前卫出公早就已经流-亡到鲁国了,子路是去讨说法的。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小纰漏,因为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对子路之死的怆痛之情。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君子死义,这一句评语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们看到儒家士人的刚烈一面。
第三处是颜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没有说清楚颜回的死因,只是说他英年早逝。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天丧予!”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毛诗说《黍离》是闵宗周之衰,三家诗却说是悼亡诗。)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我。但孔子还说过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其实就和他传道于天下的精神多少有点违背。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吗?其实,在孔子看来,应该是“生无所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
第四处是子见南子,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头,也是最受人争议之

⑦ 求电影《孔子》的观后感 600字左右

首先,史实也无怪乎是《史记》,《吕氏春秋》这一类书的记载。这些书是为统治者记录历史的书籍,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至于那些稗官野史更是不可全信的。
我不是学历史的,鲍鹏山号称专家,和胡玫他们展开口水战,提出了他的史实言论。
鲍鹏山说:“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可是电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锂’。之所以叫‘鲤’那是有故事的,是因为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鲁昭公送了一条大鲤鱼祝贺。”

鲍鹏山说:“《论语》里面出现子路、子贡是对的,但是电影里孔子怎么会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呢?称呼别人的字,这是对同辈的称呼方法。但是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

“鲍鹏山还指出,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颜回以及卫国南子的死都不符合历史的记载。”

鲍鹏山说:“子路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而且颜回是因为太穷、营养不良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
以上就是专家鲍鹏山和金牌编剧们所引发口水战的言论。你自己分析下吧!
刚看完,感受如下:观感是被分裂成两个部分,孔子在鲁国工作期间和不在鲁国工作期间。前期故事较完整,场面也还算波澜壮阔(虽然是电脑做的)。主要描写了孔子政治野心大但却又不懂政治,最终出现路线性错误,导致流亡。后期部分故事性较弱,主要是子见南子性骚扰篇,兵荒马乱狼狈不堪篇;颜回舍身救书见义勇为篇,粮草断绝一碗马肉汤篇。全剧总结:苦大仇深

⑧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电影观后感。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观后感《孔子电影观后感》。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孔子电影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⑨ 电影孔子的观后感作文1000字

如果你是甘泉的别抄,这是我肖哥的
当你被迫离开鲁国时,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躯时,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怨恨吗?你似乎知道这是大司徒的阴谋,可又似乎不知道。看着手中的‘决玉’,你是否心酸不已?大雨中的大笑声,是你的心声么?努力,不让眼泪流下,你的心,也变的沉沦了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你在想什么呢?孔子。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你额前的几缕发丝轻轻的在飞舞。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么?是在诅咒那姓季的么?还是在担忧自己的未来……颜回来了,你却不愿他跟随与你,你望着无垠的沙漠,说:“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没有荣华富贵,你怎能走呢?”殊不知,颜回的的话,却让你改变了主意,“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这,曾是你对颜回说过的话……

你在想什么呢?孔子。

你弹琴数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弹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这荒凉的山谷里。指尖抚琴,一个个音符飞舞出来,这是否是你想说的话,你那紧锁的眉头,是在思考吗?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在伤心自己的遭遇,还是在……就像南子说的:“人们都只是领悟了孔丘那痛苦,却未真正体会他那痛苦的境界……”

你在想什么呢?孔子。

抱着颜回那冰凉的身体,听着子路战死的消息,你,落泪了。你曾经面对齐国几百乘战车,没落泪;在武子台上面对血流成河,你没落泪;自己被迫离开鲁国,你没落泪……可如今,你却落泪可敬啊

阅读全文

与电影孔子观后感题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法国女厨师在新加坡的电影 浏览:470
韩国电影美胸女主角 浏览:410
落叶归根电影解说背景音乐 浏览:999
女孩变丧尸电影名字 浏览:72
死神来了电影中文版全集 浏览:309
中国拍苏联电影大全 浏览:715
和血液指纹一部电影 浏览:799
大鼻子若风电影 浏览:586
荒地电影2012免费版完整版 浏览:586
电影院散场意思 浏览:244
电影蜘蛛侠素描画卡通图片 浏览:456
电影剪辑手机素材网站 浏览:537
阿凡达电影是中文还是英文 浏览:152
李堂足球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909
男主是军人的欧美爱情电影 浏览:858
最爱周慧敏电影完整 浏览:740
地下室囚禁电影完整版 浏览:314
翻译很美一段英文电影 浏览:796
月秀电影院 浏览:48
小马王电影免费英文版 浏览: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