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明节的读后感。
清明节的到来,春雨还是忍不住会哭泣,它下的是一丝丝的怀念,又要去扫墓,我真的十分不愿意,因为每当看到家人的墓碑,我就忍不住掉下一些冰冷的泪珠,但我还是去了,在扫墓时,下起了如同我的眼泪般的雨水,又苦又酸,看着家人们的墓碑上的笑容,让我忍不住会哭泣,妈妈和阿婆拿着手中的纸钱,放进了烧的很旺的火盆中。
每当清明节,都是幸酸的,都是痛苦的,说不定几十年后的自己也会在这里让家人们哭泣,我们的心在这一天都是灰暗的,祖先们,你们终于可以休息下了,烧完纸钱,开始放鞭炮,那红艳艳的鞭炮,被雨水淋湿,足有两米长,表姐夫拿起了火机点燃了它,随着噼噼啪啪的声响,大姐,等等的人都走了,包括我。
上的车,我还依然望着后面,望着那孤单的墓碑,明年的这时,我再来看望您,我的祖先,到了家,我还是非常的伤感,老是情不自禁的回想起刚刚的场景,随着阿婆喊了开饭,我的眼泪也总算擦干了。
这个清明节,是多么的宁静,宁静中带着一丝丝的哭泣声,回忆中带着一丝丝的痛苦,这个清明节是灰暗的,这个祭拜祖先的日子,永远都不会有微笑。
② 清明节的传说观后感
最近看了清明节的传说,明白了清明节是怎么来的,清明节的传说——读后感。
在春秋时期有个晋文公
他的一个臣子在他落难时,割自己的肉来给他解饥,后来在文公成为春秋五霸的时候却隐居山林,不要封赏。文公寻他的时候放火烧山,他宁死也不出来,后来在他死去的树上,发现他留下的一首诗,主要是劝文公廉政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清明复清明”。故此,把那天定为清明节,全国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最近就是清明节,我照例回了老家,虽然没有到山上去祭拜,但还是在家里祭拜了一下。
有关清明节的新闻有很多,最为突出的就是待人扫墓了。这时我从网上摘录的新闻:
网上有人代扫墓地
“清明将至,您或许身在外地,或许工作繁忙,不能给先辈们扫墓献花,读后感《清明节的传说——读后感》。我可以替您为您的先辈扫墓送花,贡送水果,慰藉先辈的心灵。”
27日,记者在网上发现有人通过网络博客、论坛发帖等方式,到处推销“代人扫墓”的服务,并列出了不同价格:“打扫墓地,敬献鲜花一束,摆上水果、糕点等祭品三碟,并为您拍下现场照片,服务价格180元整”;“打扫墓地,香烛一套为您祭拜先人,并为您拍下现场照片,服务价格68元整”;“打扫墓地,播放哀乐,然后摆上水果糕点等祭品五碟,献上酒水一杯,敬献鲜花一束(四朵黄白菊花搭配组成),并用DV全程录下刻成光碟送给你,服务价380元整”。此外,跑腿网也为一些清明节不便返家扫墓的外地游子提供到坟上锄草、献花献果的服务,每次费用在20元人民币。
这就是中国的国人,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祖先的,为什么大人知道清明节的传说,却不明白其中浅显易懂的道理。
清明节本是祭奠祖先的时候,可祖先却守着那座墓,时不时眺望远处,看看自己的子孙何时来啊!
③ 作文走遍中国清明节观后感
我欣赏的电视节目——走遍中国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美丽富饶的文明古国.她有风光旖旎的云南,资源丰富的海南,历经沧桑的北京,幽静美丽的澳门……《走遍中国》这个电视节目,让我更了解了祖国.顾名思义,它向人们介绍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介绍起,从它的历史文化介绍起,从它的文化名人介绍起,让观众全方位地了解这个城市,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在它的引领下,我们来到无锡——《二泉映月》的故乡,来到浙江——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发源地,我们感受到了音乐源泉的古雅清新与飘渺缠绵;牵着它的手,我们来到寄畅园、北海公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园林的混然天成与巧夺天工;乘着它的翅膀,我们来到九寨沟,来到了张家界,我们感受到了那份自然天成的诗情画意;与它相邀,我们来到要遥远的香格里拉,来到神秘的古丝绸之路,我们更寻觅到了那份幽深的文化源泉;而当我们祖国的宝岛——海南岛,感受到的是祖国山水的奔放与激情……一个个童话般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走遍中国》这个节目引领我们进入了梦的境界!它,使我更了解祖国,更多地领略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它使我惊叹,惊叹中国的旅游文化事业如此发达;它使我佩服,佩服那些千古流芳的文化名人,它使我赞扬,赞扬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如此壮丽的河山;它,使我陶醉,陶醉在那一幅幅美丽的图景中.透过它我看到了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透过它,我看到了祖国的文化,如此精彩;透过它,我看到了祖国的历史,如此惊心动魄!啊,江山如此多娇,文化如此源远流长,《走遍中国》走遍中国,赞歌唱遍神州.同学们,来吧,就让我们锁定《走遍中国》,追随着徐霞客的步伐,走遍中国!
④ 清明节的思念观后感五百字
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在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亲爱的爷爷。您长眠在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孙女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孙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爷爷的清明节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爱孙女的爷爷怎么就在也不回来了。
透过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还有那无人采摘的碧绿的青蓬。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了。景物依旧,爷爷却早已不在了。画面再次重现,蓝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孩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哪个紧随其后的慈祥老人不正是爷爷吗,他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他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跟着爷爷乖乖地采青蓬。再老人的唠叨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没有看出爷爷眼中的忧伤,爷爷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长着小女孩的快乐。
知道无奈的离开人世。
爷爷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⑤ 有关清明节的电影 观后感(300字)
白痴痴痴痴痴(以下省略10000000000个痴),不会上网查啊!!!
⑥ 清明节读书活动主题读后感40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⑦ 清明节的观后感
在很大程度上,清明节成为法定节假日实属无奈。洋节的入侵,肆虐着中国的传统节日,侵蚀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谁之过?完全归结为改革开放有失公允,深究起来,恐怕要上溯到明朝时期开始的闭关自守。国门一旦打开,国人感觉外面的世界什么都是新鲜的,适当地拿来玩玩,充充时髦,本无可厚非。只是对洋节的追逐太过于肤浅,形式玩得花里胡哨的,对内容的了解如大病之人般苍白。曾经调查一些天之骄子询问圣诞节的由来,竟摇头不知,更不要说普通民众了,实在是不齿。
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层次文化了解也好不到哪里去。有多少人知道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节融合而形成的节日?有多少人知道清明节吸收了上述三个节日的那些文化基因?有多少人知道寒食节源于介子推的说法只是附会之说、实际并不如此?有多少人知道上巳节与爱情有关的文化内涵?……时代在发展,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退化,我们好像变得越来越没有文化了。
⑧ 清明节的读后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杜牧写的诗大家一定都会背吧?清明节了,应该去坟前向各位前辈去祭拜,这都是我们晚辈的礼节嘛。星期六下午就出发向。
妈妈、爸爸、弟弟、我和我的堂妹一家子,一起买好了祭拜的食物准备上山去。很快,到了山下。这座山说它陡峭,也不是很是很陡,说他平坦可是一眼望去这一座山看起来斜面很斜。虽然说每年来这里一次,但是感觉上并不是很陌生。
我们在路途中,看到很多的坟墓,仔细一看,有一些的墓碑上面有一个五角心,上面的颜色已经淡化了。后来我问奶奶才清楚了,原来这代表曾经为国家捐躯过的。我真有想要上去祭拜一下,可是因为时间有限,没有许多的时间在这里耗,所以这个梦想只好作为泡影。
到了,终于到了。我们摆好了祭拜的仪式,开始烧黄纸等扫墓必备的。我拜好之后就开始在附近逗留,这附近有好多的茶叶,嫩嫩的,绿绿的,虽然说旁边有许多的坟墓不景气,可是,加上这春天的鸟叫声很茶叶的清香,好象旁边是隐身的。我只顾自己差一点被他们落下。
到了最后的一站的时候,大家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我们来的目标也渐渐好象不是在扫墓,而是在采茶叶(希望在天堂的前辈们不要生气。),我们采了满满的一戴子茶叶,看这茶叶,我似乎可以看到这茶叶被我们处理过的味道了。
这次去扫墓,我真是受益非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