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首席大提琴手》读后感
以100人的乐团为例,小提琴一般有30人左右,因为有两个声部,大提琴有13人左右。不同水平的乐团的工资也不同,首席当然最多,而且每次排练也算到工资里,这样算下来,普通的乐团一场大概1000多。当首席一般不靠证件,面试时会让你现场拉,如果你有你有那个能力,什么证也没有都行,你没那个能力,证再多也没用
㈡ 电影莫扎特影评
天堂来的乐声 ——《莫扎特传》
和大多数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从课本里知道了有个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对这名字背后其他的一切,我一无所知。
我本可以就这样无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笛身陷地狱般的大牢,他打开扩音器,让音乐飘飞在整个监狱上空,所有的犯人,听得懂的,或者听不懂的,那瞬间,都停下来,静静地伶听。
那音乐也飘进了我的心里,从前,我竟然不知道音乐可以让人心醉,心醉,它纯粹绝美得如一个由上帝从虚无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笼罩,却无法勘透那隐藏其后的神秘。为此,我问人:
‘音乐它为什么可以这样美?’
‘因为它代表了无穷的未知,它比诗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个优雅的、曾经愤怒过的诗人,而如今,只怀揣着曾有的梦想,一心想与生活和解的中产阶级优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欢的正是那个莫扎特,莫扎特从不曾愤怒过,他的音乐是流水,从来不曾带给人世半分的忧伤,他的音乐如小鹿在山间跳跃,又象清泉,温柔而不流于细腻,美丽而不华贵,就象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欢乐!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愿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过天使来贴近那个优秀青年的心灵的。我以为那是颗有着游吟诗人灵魂的高贵心灵,我对音乐、诗歌的无知正如我那被多年乡下尘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样,在这样精致的心灵前,我自惭形秽。除了一头投进那美妙的音符、诗句,别无选择。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终还我以颤栗,静夜里,我有时会发抖,除了这颗对着黑暗敞开,对无限极致的音乐开始学会敞开的心灵之外,我还有什么呢?我痛惜我识之太晚,我狂喜与自己终于与它相遇,抬头向前,唯有坟墓,那么,一路的流连望返,终也可以被原谅的。
那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视线,〈大提琴狂恋〉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最负成名的音乐天才——一个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拥有同样的音乐天份,然而,一个性情激烈,偏执,狂热,而另一个平和,温柔、细致,性格决定命运,前者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后者成为业余的长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妇女,命运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过很多疯狂的,不为外人理解的极端之事,终死于孤零,而后者却颐养天年,平安地度过此生。
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
天才必须是偏执的,激烈的,狂热的,对喜欢的事物,有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与坚持,而天才不得不对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终身地陷入与世界的纠缠之中,在被更广阔的世界所热爱的同时,与身边的一个小世界的关系屡屡开战,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恋》里有一个镜头:Jackie独在音乐场中央,所有的观众,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着亮衣,独自奏着那把提琴,她的头时高时低,整个身躯都与音乐化为了一体,世界隐去,爱情隐去,做为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可隐去,只有音乐留下,归属于于那个人群中间的孤独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会发疯,我原以为,莫扎特会是例外。那样平和,舒缓,优美的音乐,难怪所有有一对会审美的耳朵的人都会倾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疯狂,贝多芬式的愤怒,然而,每个人都懂得欣赏优美。那么,创造出优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优美,优雅得一如他的音乐,欢快地在乐谱上跳跃。
而《莫扎特传》的拍法却与我预想相悖,它没有从莫扎特自身的成长来讲这个故事,它透过了另一个音乐家萨列里的口,讲述了那个在庸才与世人的眼里浪荡挥霍的可怜虫,那个小丑般的男人,那个可怜纯真无辜的孩子,那个历史上唯一能称得上音乐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几个细节难以忘记。
一、 一个神父给叫来替老年的萨列里做忏悔,萨列里哼出几个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摇头不知,萨列里无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着哼唱起来,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着轻打节拍,哼起那个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席加以润色,让音调更和谐,完美,流畅。
三、 莫扎特将死之际,萨列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记录《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这样,一个旷世的篇章由此诞生。与此相反的是,萨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赐予他灵感。可怜的人,上帝给了他鉴别优劣的眼睛,给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却不让他进一步靠近,让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过一介庸才——那种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轻。
无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美,据说当年它得了奥斯卡八项大奖,所有的音乐全部取自于莫扎特,《小夜曲》的轻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费加洛婚礼》的华美,很多场景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片段,那些欢快乐明丽的音乐与加诸于莫扎特身上的种种厄运如影相随,音乐不断往前推,节奏越来越快,色调也慢慢变得黑暗,那紧紧注视着天才的萨列里的目光也越来越阴郁,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陷井,莫扎特已无处可逃!
所以他必须早逝,其实他的早逝该算是一种福份。在这样的浮华尘世里忍受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归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唤,他感受到了,虽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听命而去。
仅仅把萨列里理解为那个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萨列里似乎并不完全说明问题,也许,导演用他来表现了所有嫉妒的庸才们。天才总是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庸才的时代,音乐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负担,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只能衬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灵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后,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丽的音乐如流水。
其实,这世界上,爱音乐者甚众,真正懂音乐的人却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乐的,倒是那个不断为他设置障碍,最终逼他走向死神的萨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伟大与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终就无缘走进那扇为上帝所宠幸者的大门,他才不顾一切,一边为莫扎特的音乐欣喜若狂或热泪盈眶,一边暗暗发誓:务必要摧毁那被宠幸者。
那些爱音乐的,奥地利的皇帝,那些宫廷贵妇,那些乐师们,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们,那些的民众,以及隔了几百年后的千山万水在遥远的亚洲大陆的中年阶级青年和山地女子,这些俗人们,他们都没听清故事的内容,他们凭直觉感觉到了天使的呼唤,却不知那呼唤来自何方,为何,将走向哪里,也不知那个小丑般纯真苦难的男人,他最终是上帝选派的使者,来人世传播来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讲起莫扎特,我说: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课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Alas, 他们会去听莫扎特,然后被感动。又一扇门被推开,Alas,莫扎特,那个音乐的主宰,音乐的神、精灵,音乐是你手中的奴隶,Alas, 那些远去的身影,所有的诗歌,音乐,行走和与上帝有关的胡言乱语,我永远心怀感激!Alas, 其实我可能会更欣赏贝多苍斗士般的激情和愤怒,然而,为了美,为了来自天堂的乐声,干杯!
原谅我,我最终不懂音乐!
PS,很久之前下载的影评,具体作者是谁忘记了
㈢ 听大提琴演奏的天鹅的听后感
这首曲子一般都有钢琴伴奏的哈~《天鹅》算是大提琴要求学习的曲子难度蛮高的,但绝对是经典的。我听过,觉得整首曲子需要非常柔和地演奏,大提琴浑厚的音色正好满足。整首曲子也没有特别高的音,所以听着心情会比较平静放松,闭上眼睛,就感觉真的有一群天鹅在静谧的湖水中浮游,很平缓很悠扬,听着很舒服,使人身临其境,使人体会到了一种优雅高贵的音乐气质和氛围。
㈣ 一部关于大提琴的电影
叫乐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2NDk2MjA=.html
㈤ 大提琴的剧情简介
美珠是学校的音乐老师,也是大提琴手。在学校内她表现得极富同情心,在放学归家的路上遭遇车祸。出院后怪事一连串地发生,她的小姑因为被未婚夫抛弃而神情恍惚,继而坠楼而亡;小女儿即将从阳台掉下去的时候,大女儿数着12345一根根掰开小女儿的手指;为了隐瞒丈夫小女儿的死讯,把小女儿的尸体藏在地下室,被丈夫发现后二人起了争执,丈夫撞到墙上的钉子而死;大女儿由于弹奏美珠大学时期竞争对手的一首大提琴曲,而被美珠勒令禁止,美珠不断地摔滥大提琴,最后却发现自己用力伤害的,是自己的大女儿。她才发现,所有的人都是自己害死的。时光回到大学时期,那时美珠的竞争对手太英有着大提琴的天赋,所有的荣誉都不如影片开头所说得那样归于美珠,相反地,美珠是那个在暗中妒嫉的人,在一个夜晚,美珠把太英杀死了,正是数着12345松开了太英的手指。在这样的回忆中美珠醒了过来,她又回到了车祸被救的当晚。然而恐怖的是,事情正如睡梦中那样发生了。
㈥ 大提琴的声响给我带来什么感觉
大提琴演奏比较柔和舒服,但有时候沉重!因为大提琴的演奏随着曲目的不同演奏内容有不同的感觉!!大提琴也有节奏欢快的曲目,听起来很舒服!如果演奏悲伤的曲目,那种感觉是十分强烈的沉重,声音本来比较低沉的大提琴可以把这份悲伤演奏出来,但也要有好的大提琴演奏家演奏那效果更显著!
㈦ 一部欧美电影.讲一个学大提琴的女孩去上课时下雨了,邂逅一个已婚男后恋爱,后来已婚男退缩,女孩在已...
成长教育
本片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1961年,16岁的少女珍妮(凯瑞·穆里根Carey
Mulligan 饰)对父母反复督促她学好拉丁文考上牛津的唠叨不厌其烦,而正在追求自己的男孩又不令父亲杰克(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red
Molina 饰)满意。一个雨天,珍妮邂逅了成熟男人大卫(彼得·萨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
饰),对方的风流倜傥和举手投足的迷人气质深深吸引了珍妮。大卫和朋友不断带珍妮出入高档酒吧、艺术品拍卖行和高级餐厅,甚至说服珍妮的父母带她游览梦寐
以求的巴黎。灯红酒绿中珍妮迅速坠入爱河,只可惜事实真相却并非梦想中那样美好……本片获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和摄影奖,被提名剧情片陪审
团大奖,并获2009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凯瑞·穆里根)和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凯瑞·穆里根)和最佳改编剧本三项提名。
㈧ 关于大提琴你的认识和理解是什么
大提琴或许没有小提琴的音色清脆,而且学习的人也远远没有学小提琴的人多。但是,各有各的好处么~ 我看你的提问中有说过你在练弦贝?是古典乐的那大贝司,还是摇滚乐的? 如果你在练贝司,那就继续吧。大提琴是要比弦贝好听,但是弦贝属于冷门,当初我就是先从大提琴入手的,老师说学大提琴的人比较多,就劝我转行了。如果大提琴学好了,弦贝就练起来很简单了。
对大提琴的理解和认识嘛.......这要看它适不适合你的性格,我觉得练大提琴的人一般都比较冷情,练的话还是对你有好处的。还要看你多大,因为二十岁以后再学弦乐的话都是比较难的。因为真的很喜欢音乐,所以我就把弦乐三把都学了,都是弦乐,所以学起来都蛮容易的。
学习要趁早,如果真的喜欢,那就行动吧。~~
㈨ 关于大提琴的电影
August Rush.H中文翻译过来叫是八月迷情。也叫声梦奇缘。讲述了孤儿August Rush为寻父母来到纽约,在遇到神秘陌生人后成为街头卖艺者,August依靠自己非凡的
㈩ 一千把大提琴合奏读后感450字
《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像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是一本灾后心灵的抚慰读物!一个重塑灾后信心的感人故事!”故事很简单,讲诉了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参加抗震救灾义演的故事。神户大地震,死亡6500人,距今已过去16年。
故事中的女孩来自神户,她的琴声寄托着对地震中失去的心爱鸽子的哀思,男孩没有经历地震,但他也拼命地为义演排练,因为他的琴声中同样寄托着对意外死亡的小狗灰毛的哀思。他俩的琴声在义演中,与1000多演奏者融合在一起,这1000人来自日本各地,其中还有一些外国人。他们在一起演奏,并非因为同样的国籍;并非因为同样的民族;并非因为历史上睦邻友好,只是因为大家都好似男孩和女孩一样,在琴声中寄托了同样的情感,情感是最质朴坚固的纽带。
1000把大提琴,讲诉着1000个故事。
1000个故事,变成了同一种声音。
1000种声音,变成了同一颗心。
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献给5.12地震受难者,以及所有为受难者而流泪的人们。
一位同事说,六年前采访的一个北川中学男孩,突然打电话给她。俩人聊了一会儿,他说最近正在准备考试。我问他怎么想起来给我打电话,他说明天是512,同事不自觉地“哎呀”了一声,他反倒安慰说“没事没事”。同事说,那时男孩地震时从教室窗户跳出来保住了命,如今腿伤恢复地很好,毕业后想当导游,带团也没问题。
这也让我想起来当年的同事林天宏写的《回家》,记叙的是一对夫妇背着在地震中死去的儿子徒步25公里山路回家的故事。地震3年后,我们一起去灾区采访,再次见到了这对夫妇,母亲背着一个小背篓,后面站着她震后新生的儿子,可爱极了。
所以,今天我想推荐一本关于地震的绘本。1995年,日本绘本家伊势英子来到大地震发生后的神户,希望创作一部作品。“雨中,一位邮递员浑身湿淋淋地走在搭满蓝色塑料布和帐篷的公园里。他在寻找一个个失去家园的人们。1995年3月,大地震过后两个月的神户,房子、道路坍塌了,生活瘫痪了。”
但她发现,“走在既见不到狗,也见不到猫的街道上。风景成了碎片,彷佛在拒绝被我描绘”。
她还是头一回外出旅行带回来一本空白的速写簿。那些不能忘却的风景,并不是不能画,而是不应该去画,因为画下来就会安心了。
直到3年后,她作为大提琴手应邀参加支援地震灾区的“1000把大提琴音乐会”。最终,这本灾后心灵抚慰读物《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创作出来。大提琴——人形一样的乐器,唱出人的歌声。大提琴手演奏时的身姿,在我看来,就象是一个人在抱着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