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弘扬卓尼土司文化,用四字成语怎样写
发扬光大
fā yáng guāng dà
【解释】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
【出处】《周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用于讲话;也用于其它。一般作谓语、宾语。
【正音】发;不能读作“fà”。
【辨形】光;不能写作“广”;扬;不能写作“杨”。
【近义词】踵事增华
【例句】对好的传统好的作风应~。
❷ 甘肃甘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甘南旅游主要看高山镜湖、草原河流湿地、藏族寺庙等让人心旷神怡的风光以及藏族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独特的人文。
甘南必去景点推荐:
1、郎木寺
郎木寺是一座小镇,在四川和甘肃两省的交界处,周围被草原、树林、山丘、红色的石崖围绕,环境优美,有“东方小瑞士”之称。镇上有两座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分别叫甘丹赛赤寺和格尔底寺(近年为了争取旅游资源两寺也都自称为郎木寺),两座寺院之间是一条清澈小溪,名叫白龙江,沿溪而上可以徒步白龙江峡谷,景色十分美丽。
❸ 卓尼土司纪念馆读后感
卓尼杨土司自明永乐十六年( 1418年),始祖些地以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 ,至1950年卓尼改为甘肃省直辖卓尼藏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止,曾历经明、清两朝和中华民国,凡土司二十代,历时532年,是甘肃几个藏族土司中延续时间最长,管辖地区较大(包括现卓尼、迭部两县和舟曲、宕昌、临潭等县的部分地区)的土司,管辖人口曾达10余万人,在甘肃省、青藏高原和它的边缘地带,特别是在藏族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并曾对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民族变迁产生过重大影响。
远在唐文宗开成五年( 840年)前,卓尼土司远祖噶尔益西达吉被吐蕃王赤热巴金派到安多地区征收赋税,被当地藏汉群众尊为首领,定居其间,衍传多代。传至卓尼土司始祖些地时,相继征服了迭部十八族,扩大了领地,逐年游牧东迁,始抵达卓尼达高坡(今卓尼县申藏乡旦藏村委会石山大族村北 5公里 处),继至卓尼。拓殖其间,披荆斩棘,抚慰兼施,消弥祸乱,成为卓尼头人。明永乐二年( 1404年)归隶中原,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以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这便是卓尼土司的官职起源。
❹ 卓尼县那些风景好啊
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南部,甘南州的东南部,东接岷县、漳县,北靠渭源、康乐、和政,南邻迭部、四川省若尔盖县,西通合作、碌曲,中部与临潭县插花环接。全县总土地面积5419.6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介于东径102°40′-104°02′,北纬34°10′-35°10′。东西长115公里,跨径1°22′,南北宽113公里,跨纬1°,海拔2000-4920米,县城海拔2540米,年均温4.6℃,麻路海拔2690米,年均温4.9℃。全县辖1镇16乡,98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万多人,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有汉、藏、回、土、苗等10多个民族。属国列牧业贫困县,也是全省十二个重点天然林区县之一。
卓尼县辖3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柳林镇、木耳镇、扎古录镇、纳浪乡、大族乡、卡车乡、刀告乡、尼巴乡、完冒乡、阿子滩乡、申藏乡、恰盖乡、康多乡、勺哇土族乡、洮砚乡、柏林乡、藏巴哇乡。
卓尼,系藏语,意为松树。1939年设卓尼设治局,1950年改置卓尼自治区,1955年改为卓尼县。
卓尼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景观雄浑壮美,人文景观粗犷朴实。经初步调查了解,全县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有县城--禅定寺--古雅山森林公园,麻路藏族风情旅游开发小区,大峪沟、卡车沟、车巴沟、康多峡、九巅峡、石门峡等八大景区六十八处主要景点,而且许多景区景点都具有相当高的品位和开发价值,近期可开发的景区主要有两个小区:县城--禅定寺--古雅川森林公园和麻路藏族风情旅游开发小区。三沟:大峪沟、卡车沟、车巴沟三大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两峡:康多峡、九巅峡(包括石门峡)风景区。其中:麻路旅游开发小区是全州三大旅游开发小区之一,也是全省批准的甘南两个小城镇综合改革示范点之一,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卓尼县人文景观粗犷朴实。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境内有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特征的遗址;有历史悠久景色幽雅的安多古刹禅定寺和旗布寺、勺哇寺、贡巴寺等十多处寺院;有对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第十九任卓尼土司杨积庆烈士的陵园、甘南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胁巴佛烈士纪念碑亭、开创西藏策墨林传承制度的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的墓地——藏王坟,还有唐代大将军哥舒翰创立的神策军重镇、洮西地区古代著名的军政重镇阳坝古城、明代边墙古长城及烽燧墩壕等古代军事设防遗址。
卓尼县是全州、全省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八大景区一百多处主要景区(点)。目前规模发展的有南部石门绝景生态文化游览区、西部森林草原宗教藏俗游览区、北部奇峡画廊名寺土风游览区、东北部高峡平湖洮砚文化游览区等四大功能分区。独特的觉乃藏族民俗文化、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秀美的自然生态文化、厚重的卓尼土司文化、灿烂的洮砚文化是卓尼的五大文化现象,也是五大旅游文化资源。
以森林生态为主的自然景观雄浑壮美,苍翠的山峰、清澈的河流令游人留连忘返,自然风光融山、水、林、草、为一体,兼惊、险、奇、秀为一体,是全省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和甘南州的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八大景区一百多处主要景区(点)。
大峪沟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石峰嵯峨参差,谷崖间石门如屏,苍松挺立岩头;牧草青青,宛如仙境的旗布原、桑布草原;浓荫蔽日、流水潺潺有十里画廊美称的旗布峡,森林茂密、碧绿如染的旗布林,以上三景色可与九寨沟景色相媲美。颇具“刺破青天锷未残”气势的三角石奇峰,突兀而起,观此石具有移步换景之妙,自然天成;传说中仙女沐浴之处“神女潭”也藏身于此,还有两崖雄峙并立、若即若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线天,沟内还有瀑布、塔峰、莲花峰、迎风展、金钟石、太白望月、通天柱、卧龙山、盘龙峡、西天取经、飞流峡、十八道交河、迭山玉笋、迭山横雪等景点,是原始风景的天然陈列馆。大峪沟除了奇山异水外,还有许多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探险寻幽的好去处,也构成了卓尼特有的风景线。
麻路藏族风情旅游景区位于卓尼县西南部,辐射扎古录、刀告、尼巴三乡和车巴、立竹、塔乍三沟,主要景点有车巴、立竹、塔乍三沟茂密的原始森林是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繁衍栖息区,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这里的风景更是奇特,如“九眼泉”绝壁石崖,冬季冰瀑尤为壮观,泉顶为“九龙山”旅游点;柏香山—神女湖,四季香气四溢的柏香山形似神女,被清澈见底的湖水所环绕;有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滩民俗帐篷城;还有洮水流珠景观,洮水流入扎古录乡塔乍地段后,脱开草原川地,渐入峡谷区,河水在石岸上左击右突,水花飞扬,每逢冬季气温骤降,湍急之河水溅起水花,形成无数冰珠涌向下游,成为洮州八景之一。
分布在卓尼境内的著名景区还有九巅峡景区、康多峡景区、石门峡景区、卡车-拉力沟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等,更是充满无限的美景和奥妙等待游人一一开启。
卓尼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在流经境内174公里长的洮河两岸,密布着古人类各个时期的如已挖掘出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哇文化”等文化遗址和历代大小城堡遗迹,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居此地的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繁衍生息,共同开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卓尼历史文化。□吴继荣杜胜林。
[编辑本段]卓尼名称的由来
卓尼系藏语,汉意为两棵油松或油松。相传很早以前在卓尼大寺寺址处有两棵苍劲挺拔的油松。据《丹珠尔经纲目卓尼历史如意宝鬓》和《安多政教史》记载:1254年(藏历第四绕迥木虎年),萨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被忽必烈诏请,在赴京途经卓尼时,见到两棵奇特的马尾松,便将寺址选在这里。当地藏族称马尾松为“召相”,此后寺院和地名因此而得名 ,“卓尼”是“召相”之变音。“卓尼”还有另一解释:相传卓尼土司的祖先当初从西藏盼包宗(今达孜县)起程东来之际,其所在部族的首领穆旺坚参告诉他们:“你们一直向东走,可遇到一条大河,那儿有很多的交相(油松)。”土司先祖率部辗转到达今卓尼时,果然遇见了滔滔东流的洮河,并有很多油松。于是,抑制不住喜悦心情,脱口说出“交相尼达”! 在这里“尼”可解释为“找到”、“寻见”。按寺址的土壤和当地气候来看,适宜油松生长 ,当时八思巴派人建寺,这里可能有很多油松。若只有两棵油松树,很可能是建寺前已有人栽培。�
卓尼一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地名,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而卓尼之所以在藏区和内地享有一定盛誉,是与卓尼悠久的历史、卓尼土司的政教业绩、卓尼大寺及其卓尼版《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等卓尼地区光彩夺目的人文历史密不可分。
❺ CCTV6电影频道,(卓尼土司)片尾曲,我是一片云MP3,在哪里可以下载收听!
CCTV6电影频道。卓尼土司的片尾曲我是一片云mp3版本,你可以在。酷狗音乐收听。
❻ 卓尼寺的卓尼寺两大印经院
第一次,早在元末明初时卓尼寺部分经堂创办了小型印刷作坊,选刻印刷佛学丛书中的部分章节或单行本中的章节。据史料载,明嘉靖十七年(1538),卓尼第六代土司杨臻主持雕刊了木版繁、中、简的六种佛学文献《佛本生记》、《莲花生本生记》和《藏文文法入门》及佛像等。于是各“扎仓”(经堂)纷纷效仿刊刻,雕刊印刷了许多图书。
第二次,进行大规模的编辑抄书,是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第九代土司才旺丹珠主持抄写了大部头丛书。首先创办了冶炼和造纸作坊,为抄写大型丛书做准备工作;然后用金银粉汁书写了佛经《八千颂》、《甘珠尔》、《般若经》等,还参考北京、纳唐、卫藏的《丹珠尔》,编辑抄写了一部《丹珠尔》。
第三次,由第十代土司罗桑丹珠主持编纂抄写了部分丛书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时,编辑抄写了一部《丹珠尔》。与此同时,土司之妻罗桑草也出资抄写了《甘珠尔》和《丹珠尔》及部分刻印本图书。从明代至清代,三位土司三次进行大规模地编纂、雕刊、抄写佛学图书,为后来创办《甘珠尔》和《丹珠尔》印经院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随着安多各地佛教的传播发展,零星抄写和刻版印刷远远不能满足寺院教学的需求。卓尼寺等寺院僧倡迫切要求土司创办大型正规的印经院。于是这个重任由第十一代土司玛索贡布(杨汝松)担当。正当此时,土司被康熙帝召见,因功受到嘉奖。返回卓尼后增加了刊刻佛学大型丛书的信心,于是当即决定雕刊藏文大藏经上部《甘珠尔》。为了让雕刊顺利出版问世,同时动工加紧修建《甘珠尔》印经院(藏语称“甘珠尔贝康”),俗称上印经院。印经院座落于禅定寺释迦佛殿之西侧。由原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2)的法舞学院改建。建成的印经院是藏式二层楼,面积横排七间,经深为九间,一楼内佛堂,供有大型馏金三世怙主佛,八大弟子像。其他全是陈列的经板架,均按其页码顺序排列。二楼分前后两部分,后部分为《文集》类经板架,前部分为《文集》类印刷处。《甘珠尔》大部分经卷的印刷处设在经堂前院的平房内,面向经堂,东、南、西三面均为印经作坊,共有一百零八部,八万多块刻版。内设有生产和管理完善的机构。
印经院设有院长领导下的各种机构,院长称“巴本”,下设有管理、印刷、检验、装裱、整理、校对、涂色、包装、封存、销售财经等等机构,由五十余名专职人员来负责管理各部门的工作。
印刷是一件十分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为了保证印刷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实行流水作业。如印刷一部《甘珠尔》,在四、五十个技工的紧密配合下,用三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第一部《甘珠尔》印刷出版于雍政九年(1732),当时全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典礼,此事轰动了安多地区。
《甘珠尔》印经院是专门印刷《甘珠尔》的,故名为《甘珠尔》印经院,实际上除此外还刻印其他图书。印刷开印时间从四月开始约有半年时间。 《丹珠尔》印经院产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由卓尼第十四代土司丹松才让(又名杨声)开办。土司在主持雕刻《丹珠尔》同时,动工修建印经院。印经院是由原“却吉考老”佛殿改建而成,俗称下印经院。其面积横排七间,经深九间,内陈设有大型镏金宗喀巴师徒三尊像。楼内两侧为三百一十七部《丹珠尔》经板架,十二万多块经板。该楼前三面围绕广场建有两层楼房,内为印刷作坊。印刷一部《丹珠尔》,七十多个技工五个月才能完成,其工程可谓庞大。为了保证印刷质量,提高技工的积极性,土司宣布免去了刻版和印刷工的税。《甘珠尔》印经院和《丹珠尔》印经院,长期以来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藏传佛教文化图书。
《甘珠尔》印经院自1721年至1928年有206年的印刷史;《丹珠尔》印经院从1753年至1928年经历了175年,两所印经院在此期间印刷出版了以哲学、历史、人物传记、文学、医学、历算、全集、文集等数以万计的图书。如《宗喀巴全集》、《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心戒林疏根本戒》、《中论根本大解》、《般若解根本大疏》、《大乐金刚母传圆满次第上乐金刚四种要解》、《桑堆四女神问答》、《智金刚杂集论大疏》、《五种次第明灯五种次第圆解》、《多见论普疏》、《南秀次第经解》、《南谢光巴赛经·诗文经·洛江经》、《释迦赞颂》、《年居密传经》、《珠卫未完经》、《上乐金刚大疏》、《圆满次第成就法》、《四种瑜伽成就法》、《桑堆根本注》、《历代班禅传记》、《十六尊者》、《普明宏光佛》、《宗喀巴尊者师徒三尊全集》、《至尊扎巴谢珠全集》十四卷等,所有出版的图书,除供本寺外,其余订购销售安多、西藏和内蒙等地寺院,有的珍贵图书出口销往日本、美国等地。
❼ 卓尼有哪些古代名人
卓尼藏区人文历史述略
杨
勇
印经院
[
内容提要
]
卓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在安多藏区享有盛誉。卓尼
大寺及其印经院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卓尼籍的诸多杰出人物为继承和
弘扬藏民族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卓尼人文历史旨在激发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紧随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推动藏区经济社会全面发
展。
[
关
键
词
]
卓尼大寺,印经院,扬土司,高僧大德
一、引言
1982
年
10
月,班禅大师视察卓尼时说:
“卓尼在我国历史上是个有名的地
方,因此,很多年前我就想来卓尼访问。„„就寺院来说,卓尼禅定寺原先是一
座很大的寺院。„„现在有你们,珍贵的文物得到了保护,这非常好,不仅我高
兴,人民会说好的,党也会说好的。
”
[1]1990
年
7
月,第五世策墨林
?
单增赤列
活佛访问卓尼时,随行的西藏佛教协会副会长,色拉寺第
96
任赤巴、著名佛学
家益西旺秋在讲话中说:
“卓尼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在西藏政府和三大寺中
担任过高级职务,他们对藏区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有很大贡献,建议卓尼组
织力量,编写他们的传记,最少也要把他们的姓名,历任职务,出生地方等搞清
楚。
”班禅大师和益西旺秋给卓尼作了确切的评价,并肯定了过去卓尼在藏区的
重要地位。
卓尼土司和卓尼大寺在整个藏区有过较大影响,
曾经以其丰富的文化
底蕴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姿态引领过安多藏区的文化。
卓尼土地孕育出的高僧大德
成为这一地区的文化精英,树立了卓尼人在历史上的光辉形象。
二、卓尼名称的由来
卓尼系藏语,
汉意为两棵油松或油松。
相传很早以前在卓尼大寺寺址处有两
棵苍劲挺拔的油松。据《丹珠尔经纲目卓尼历史如意宝鬓》和《安多政教史》记
载:
1254
年(藏历第四绕迥木虎年)
,萨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被忽必烈诏请,
在赴京途经卓尼时,
见到两棵奇特的马尾松,
便将寺址选在这里。
当地藏族称马
尾松为“召相”
,此后寺院和地名因此而得名
,
“卓尼”是“召相”之变音。
“卓
尼”
还有另一解释:
相传卓尼土司的祖先当初从西藏盼包宗
(
今达孜县
)
起程东来
之际,其所在部族的首领穆旺坚参告诉他们:
“你们一直向东走,可遇到一条大
河,那儿有很多的交相
(
油松
)
。
”土司先祖率部辗转到达今卓尼时,果然遇见了
滔滔东流的洮河,并有很多油松。于是,抑制不住喜悦心情,脱口说出“交相尼
达”
!
在这里“尼”可解释为“找到”
、
“寻见”
。按寺址的土壤和当地气候来看,
适宜油松生长
,当时八思巴派人建寺,这里可能有很多油松。若只有两棵油松
树,很可能是建寺前已有人栽培。
卓尼一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地名,
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而卓尼之所以在
藏区和内地享有一定盛誉,
是与卓尼悠久的历史、
卓尼土司的政教业绩、
卓尼大
寺及其卓尼版《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等卓尼地区光彩夺目的人文历史密
不可分。
三、卓尼历史
卓尼位于甘肃南部,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属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份。
因受地理、
人文等因素的影响,
从古代到近现代,
卓尼这片土地上的民族状况不
断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对当地及周边地区乃至于整个安多地区的社会历史都产生
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卓尼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十分遥远
的旧石器时代。从洮河流域发现的诸多人类文化遗迹表明,四、五千年前,卓尼
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中国西部是历史上古代民族频繁活动的地区,
而羌人在
这里势力最大,史载:秦汉时为诸戎之地,诸戎当然包括诸羌。晋以后吐谷浑人
西迁至此,
使这一地区又增加了新的民族成份。
尽管这一地区民族成份复杂,
但
始终没有改变羌人为主体民族的局面,
据此,
我们可以说卓尼甚至甘青藏族的渊
源之一就是古羌人。
“古代羌人和现今藏族的渊源人们虽有不同的解释,但从各
种古籍、传说、古地名及古部落名称等来分析,古羌人与藏族有相同的语言,青
海羌人为藏族族渊之一,也似可定论。
”
[2]
因此,古羌人为甘南藏族渊源之一,
也似可以定论,甚至可以肯定。
“藏俗,人名之前,常冠以地名或部落之名,以
表明其所属。钟为甘南洮河中上游及白龙江上游一带古羌人氏族之一,古称钟
羌。
”
[3]
卓尼土司的辖区卓尼、
迭部和舟曲及临潭县部分地区,
就是洮河中上游
及白龙江上游一带。
唐时吐蕃势力不断向东发展,
大批将士及随军家属迁徙定居
到甘、
青地区。
吐蕃的武力征服和宗教文化影响,
加速了对甘青羌人的一体化过
程;吐蕃和古羌人在文化及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有同源关系,加速了吐蕃一
体化过程。从另一方面讲,吐蕃的向东发展,不但是军事扩张,而且是一次民族
大迁徙。
甘肃藏族后来的许多部落与吐蕃人向东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卓尼一部分
藏族至今还称自己为“藏巴哇”
,这可断定他们最早来自西藏后藏地区。卓尼境
内有一座神山,对此有如下传说:很早以前,赞普从西藏射了一枝神箭,于是部
分属下向东寻找,
在遥远的一座山上找到此箭,
并将此山奉为神山来信仰。
从民
俗的角度看,
这个传说显现了民族迁徙的某些影子。
卓尼部分藏族自称
“噶玛洛”
,
这是因为吐蕃时
“从军中挑选出九名勇士,
率部驻扎在霍尔与藏区之交界处,
令
其以后未接藏王圣旨不准返回
。因之,他们的后裔就称噶玛洛。
”
[4]
更登群培
《白史》
云:
“卓尼巴等亦有是松赞之军队等传说。
”
卓尼有些地区藏族也传说他
们的祖先是从西藏某个地方迁来。
因此,
卓尼藏族就是东迁蕃人和羌人融合而成
的。
吐蕃王朝衰落后,
甘青吐蕃人失去了中心,
有些官员和握有兵权的将领,
纷
纷各自为政,
“有的几千户、几万户聚居在一起,互不统属。
”
[5]
一些较大的部
落集团,
在政治上与中原王朝建立了不同程度的隶属关系。
吐蕃人在甘肃南部的
洮河流域、白龙江流域和大夏河流域势力强大,占据着临洮、河州、洮州、岷州
和迭州等地。宋朝建立后,上述地区的吐蕃人和宋朝处于对峙状态。洮州、迭州
和岷州部分地区后来成为卓尼土司的辖区。
厮啰政权兴起后,甘肃南部吐蕃地
区由其统治。
厮啰政权存在了百余年,
后由于统治者上层争权发生内讧,
加之西夏人和宋
朝先后攻击,其政权最终衰落。厮啰余部以河州、洮州和岷州为根基,与宋朝处
于时战时和的状态。
后来厮啰之孙巴珍觉归顺宋朝,
被安置在岷州,
并赐名赵醇
忠。巴珍觉是厮啰后裔中很重要的一支,在金朝时迁到临洮,至元时受封重用,
成为雄据一方的土司。
至今洮岷地区有许多赵姓的藏族,
这无疑是巴珍觉之后裔。
同时洮岷地区吐蕃大首领裕罗格勒率十二万余口举族归宋,
足见其势力之大。
裕
罗格勒归宋后,
仰慕宋朝名臣包拯
(
包公
)
之名,
请求赐包氏名顺;
其兄辖约稍后
归宋,赐名为包顺,其弟赐名为包诚。包氏家族在南宋、金朝时期仍在洮岷一带
活动。卓尼、迭部、岷县和临潭等地至今还有很多包姓藏族,仅是卓尼县洮砚乡
就有几个包姓藏族村落。该乡四下川村有座称包家寺的寺院(于
1949
年初毁于
火灾)
。上述似乎与卓尼历史并无关系,但这些都发生在后来的卓尼土司辖区,
换而言之,这也是卓尼地区的藏族人文历史。
元朝建立后,
即在河州
(
今临夏
)
设置了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甘、
青
藏族由其管辖,
都元帅之下的官员都由吐蕃上层人士担任。
卓尼所处的洮岷地区
有吐蕃十八族,
“十八族为大族,散居洮、岷、叠一线”
,元时萨迦派第五代法王
八思巴被封为国师,之后又设掌管全国佛事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机构的总制院,
八思巴又被任命为总制院院使。
萨迦派因得元朝强有力的支持,
在藏区占据政教
统治地位,其教法也在甘青藏区迅速得以传播。八思巴曾长驻香根城
(
临洮
)
,
足迹踏遍河州、洮州和岷州等地,并以大元帝师之威,打击洮岷等地苯教势力,
令其改宗萨迦派。公元
1254
年,八思巴赴京途经卓尼时,见此地有吉祥之兆,
就令其弟子喜饶益西建寺,公元
1295
年寺院建成,藏史称为卓尼大寺。这座萨
迦派寺院建成后,
当地藏族首领协第德抓住机遇,
与该寺建立供施关系,
从此随
着寺院势力的发展,
他的势力也得以壮大,
终于成就卓尼土司的始祖。
卓尼土司
与卓尼大寺结成供施关系,
推行萨迦派式的政教合一制度,
尽管卓尼大寺后来改
宗为格鲁派,
但土司家族仍就掌握寺院统治权,
萨迦派式的政教合一制度始终没
有改变。
明朝建立后即进兵西北地区,当初西北各藏族首领均持观望态度。
1370
年,
元吐蕃宣慰使都元帅索南普归顺明朝,
并赴南京向皇帝朱元璋进贡方物,
受到明
政府的嘉奖。
各藏族首领纷纷效仿,
争先赴京归附明朝,
分别受赐不同的名号和
官职。
1404
年,
卓尼继位土司率部收服迭部十八族,
遂于
1416
年赴京朝贡致敬,
被明廷授封洮州卫正千户和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
从此卓尼土司借明廷之威
,
不断发展势力。
卓尼第
5
代土司旺秀赴京朝觐期间,
被明武宗赐予汉族姓名杨洪,
从此卓尼土司以杨为姓,后来土司辖区民众也随之以杨为姓,这就是如今卓尼、
迭部和舟曲等地藏族多为杨姓的来源。
在明代,
每一位土司为了和明廷保持密切
关系
,均先后赴京朝贡,以求政治上的支持。卓尼土司如是拥有了皇恩加宗教
之威,
逐渐将卓尼和迭部等地纳入自己统治之下,
并成为洮岷地区势力最强的土
司。清朝建立之初,各地的反清力量还很强大
,
卓尼土司洞察时局,服从清朝调
遣,协助清军镇压了洮岷地区的反清势力
,
为此康熙皇帝特封第
9
世土司杨朝梁
为洮州副将并赐佥事大印一颗,还令其“护汉、藏、蒙三族交界之边塞。赐尔等
❽ 中国最后一个吐司活到哪一年叫什么
杨复兴,藏族,最后一代卓尼土司。1929年4月出生,甘肃卓尼人。
历任卓尼县县长、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委员等,直至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网络上的
❾ 甘肃甘南卓尼县城海拔多少
甘肃甘南卓尼县城海拔2000-4920米。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与定西市岷县、漳县为邻,南与迭部县、四川省若尔盖县睦邻,西与碌曲、合作市毗连,北与临夏州和政、康乐两县及定西市渭源县接壤,中部与临潭县环接插花。全县总面积5419.68平方公里,境内海拔2000-4920米。
卓尼县县域属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部,亦称西秦(岭)。地貌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南部札伊克嘎峰,海拔4920米,最低为东北部藏巴哇地区,海拔2000米,高低相差2920米。
卓尼县南部为东西走向的迭山山脉,构成县境内的屋脊;迭山以北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除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为裸露岩石外,其余为茂密森林和山地草场。
(9)卓尼土司电影的观后感扩展阅读
卓尼县的建置沿革:
夏、商、周时期,卓尼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卓尼为秦地。元初,县境为总制院辖地,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洮州所领。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军民千户所,县境地域均属之,后于洪武十二年升所建卫,隶陕西都司。时县境分属卓尼、旧洮堡二寨。正德四年(1509年),准卓尼建置军民千户所,隶属洮州卫,由陕西都司巩昌府所辖。
清代,乾隆时改卫为厅,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时,卓尼土司辖境除今县境外,还有今迭部全境,舟曲、临潭、岷县部分辖地。
民国二年(1913年),县境归临潭县统领。1944年,隶属于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岷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10月1日,隶属甘肃省岷县专区。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12月31日,卓尼与临潭合并,撤销卓尼县建置,称临潭县,治所设旧城。1961年12月2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卓尼县建置。
❿ 杨积庆的第19代卓尼土司——杨积庆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到达甘南迭部俄界,当时甘肃军阀鲁大昌的新编十四师驻防岷县、甘南,卓尼土司杨积庆的两万藏兵也长年在此防守巡视。如果双方联合起来对红军进行夹击堵截,腊子口天险不仅不能顺利突破,而且将使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当红军长征到甘川边界时,杨积庆就得到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电报,要他在沿迭部达拉沟一线各峡谷关口部署堵截红军,坚壁清野。协同鲁大昌的十四师将缺衣少粮、疲惫困乏的红军围歼于深山峡谷之中。此时,杨土司假意受命,虚张声势调兵遣将,将手下的二万藏兵分布各处。指示下迭部仑官杨景华:红军来了不要堵击,把破坏的达拉沟栈道、尼傲峡木桥修好,让红军通过。严饬群众不得向红军放冷枪,秘密与红军联系,粮食不必坚壁清野。杨景华接土司手令后,即刻召集迭部各旗总管、头人,按土司命令分派任务,由尼傲总管率部抢修达拉沟、尼傲峡栈道。由杨景华到崔谷仓与红军接头开仓放粮,给红军每人一斗粮(小斗,10市斤),支援红军粮食30多万斤。
党中央和红军在甘南藏区不仅没有受到阻击,而且得到了大批粮食、军鞋等物资补充,9月14日,主力红军和党中央机关到达迭部最大的佛教寺院旺藏寺。毛主席住在旺藏寺附近的次日那村阿尼家的二楼厢房里。藏区同胞从土司到百姓都为红军“打下腊子口,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巨大而珍贵的支持。
1936年,当年红四方面军沿红一方面军线路进入甘南藏区后,杨土司仍然是让路护道、开仓放粮,使红四方面军顺利再克腊子口,在临潭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当红军离开藏区后,杨土司又部署手下,收留、安置未能随大部队走的伤病员、小战士200余人,使其不遭国民党毒手。
杨积庆做的这一切,被国民党鲁大昌部所知,鲁大昌阴险诡诈,视杨土司为大患。密谋策划,派其心腹营长率队潜入杨土司住地博峪,利用土司内部矛盾,策动土司手下团长姬从周、方秉义叛变,将杨土司一家包围,杨土司等人挥枪抵抗,然而终是寡不敌众,与长子杨琨、长媳、孙女等7人倒在了国民党的枪口之下。这天是1937年8月25日,卓尼县志史称:“博峪事变。”
杨土司和藏族民众和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结下的深情厚谊彪炳史册,永励后人。 卓尼的最后一代土司是杨积庆先生的次子杨复兴,1949年杨复兴率部起义,终结了土司制度,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两代土司成为了甘南藏族人民的优秀代表、民族团结的楷模,留下了一段动人的历史佳话。
1950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致信杨积庆先生次子杨复兴先生,对当年杨土司让道济粮表示感谢。199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追认杨积庆为革命烈士,杨成武将军题写碑铭:“杨积庆烈士之墓”。卓尼县在县城修建的“杨积庆烈士纪念馆”,现已成为全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