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慕尼黑惨案是讲什么东西的啊
慕尼黑剧情介绍:
以色列的复仇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举行。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1972年9月5号凌晨,几声枪响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宁静——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成员,闯入慕尼黑奥运村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最终,营救人质行动失败,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
由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的特工阿维纳(艾里克·巴纳)领导的暗杀小组,开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复仇式追杀。目标是与运动员被害事件有关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们不用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单上的人从何来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杀掉目标。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Ⅱ 介绍一下慕尼黑惨案~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在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周里,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这次大会的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 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对于呕心沥血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西德官员来说,他们希望这次运动会能让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复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抹去二战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这给了恐怖分子一个可乘之机。
“黑九月”发起恐怖行动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晚上出去看电影。电影看完了,以色列选手陆续回到了奥运村。5日凌晨约4时,他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
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选择从这里进去,是因为他们先前察看过,而且知道,一些运动员在外面喝醉了,回来时常常攀越这段2米高的栅栏,保安根本不会阻拦。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径服作为伪装。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工,对奥运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在双方搏斗中,奥运村治安当局接到过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搏斗时断时续,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过后,一切又重归平静。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各种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
4时55分左右,一名没带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来察看情况。他打开步话机,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号前缠着头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哝了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没吱声,从公寓门后溜了。
拯救人质行动失败
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慌忙组织人力处理危情。
5时10分,西德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在双方对峙当中,“黑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9时,过时开始杀人。不过随后,“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时间。
9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道默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从9月5日下午起暂停全部比赛。
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作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西德警方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
晚上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西德内政部长、慕尼黑警察总监和奥运村村长进入31号楼,亲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掷的决心,于是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
警方于是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
20时30分—21时,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机。 当“黑九月”分子走过柏油碎石铺成的停机坪时,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下令开火。两名狙击手射出两发子弹,监视直升机驾驶员的两名歹徒应声倒地。机场霎时间乱作一团。随后双方展开激战。
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9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9月6日,奥林匹克运动场里,一片肃穆。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奏响时,许多运动员禁不住放声痛哭。
为了悼念11名死难者,11个座位被空着。幸存的以色列人在这个追悼仪式上,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奥运会恢复比赛。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
从此以后,赛事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会诱使其它恐怖组织把奥运会作为袭击目标。
另一方面,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它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Ⅲ 电影慕尼黑的结局是什么谢谢 我只看到CD2的90%处就断了
《慕尼黑》结尾,艾夫纳在纽约,背景里可见蓝天下的世贸中心双塔。大概斯比尔伯格要告诉观众:暴力只是带来更多的暴力,慕尼黑惨案三十年后,从中东蔓延开来的恐怖暴力,摧毁了双塔。艾夫纳避开中东的暴力到纽约,但是纽约本身避不开中东的暴力。斯比尔伯格有三十年历史提供的景深,而在惨案发生的当时,以色列的选择实在有限。“黑九月”也确实是在以色列的打击下土崩瓦解;三十年后,也是遭遇了沙隆“定点清除”其领导人的反击,哈马斯的自杀炸弹行动才有所收敛。
Ⅳ 《慕尼黑惨案》没看明白谁能帮我讲讲
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在我们人类所处的也是万众向往的和平年代里,只有这样称得上属于全人类的体育盛事才能真正代表共同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的各个人种、各个肤色的人们在一起共同地幸福生活的现状。然而,当“黄道”停留在19 72年第20届夏季奥运会时,在位于中欧重镇慕尼黑举行的这届体育赛事却发生令全世界人发指的一幕惨案。
影片的故事以这届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屠杀的惨案事件为背景,展开情节。而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以色列的复仇行动上。影片中,身为“摩萨德”人的艾瑞克·巴纳负责追踪那伙来自巴勒斯坦地区的名为“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同时,以色 列方面为了对巴勒斯坦人还以颜色,也随即派出了杀手对付巴勒斯坦人。本该是万众欢腾的慕尼黑却被重重的阴森恐怖所笼罩。这过程中,以色列的杀手们也开始不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明白手中黑名单上的人从何而来,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乾掉名 单上的所有人。随着整个事情的发展,情况越来越负责起来,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此时,人性的力量在每一位杀手心中起了作用。一面是上级的命令,国家的需要,自己的使命,金钱的趋势;令一面是面带笑容的亲人,同样流淌着鲜血的“敌人”…… 抉择、痛苦、恐惧、疑虑……重重复杂的内心与外患纠缠着几个“摩萨德人”。然而,血腥的杀戮才刚刚开始……
关于导演
目的昭彰的斯氏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新年的钟声尚未敲响之时,又急匆匆地将33年前这起令人痛彻心扉的惨剧推上大银幕。明显是在暑期时的大片未赚够金银,此时又想借此敏感题材,趁新年之际捞他个“金球”或是“金人”什么的,好让家里的摆设 更充实些。的确,这位名声像彻世界影坛的大导斯皮尔伯格今年的每个动作都在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部描述火星人惨杀人类的《世界大战》在短短的200余天里消耗了2亿美金,却未能完成斯皮尔伯格10亿美元收入的熊熊野心。而之后更是迅速地将本欲计划在06年 公映的《慕尼黑》提到了今年的圣诞节前与观众见面。可见斯导的决心和进取心有多么可怕。不过,这位同样出身犹太族的人士敢将此种题材放到自己的聚光灯下“把玩”。足见其莫大的勇气和信心。这也让人想起了当年那轰动全球的《辛德勒名单》,曾让无数人为之震撼 、涕泠。对人性的解读向来是斯导的特长和最爱。相信在本片中,纷繁复杂的谜团背后,人们还会受到斯皮尔伯格所亲手织造的人性大网的纠缠。
关于影片
想必连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在亚洲的西部,有这么两个领土面积不大的小国却有着过渊的深仇大恨。相互间的杀戮复仇更是此起彼伏,自以色列建国那一天起便从没有间歇过。1972年的那次惨案则第一次将二者间除了正面交火之外的暗杀与报复之火燃到了最高点 。而这部《慕尼黑》则是在讲述残酷杀戮故事和冷酷的杀手生涯的故事下,包裹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有关历史的反省和人性的解读。就像早年间的《辛德勒名单》一样。电影的主旨其实还是人性的自我救赎。在“救人即救世界,救人即救自己。”的信条下,斯皮尔伯格想 要化解的,已经不单是特工们心中的痛苦,更多的是两个民族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或许在某些极端分子眼中。斯皮尔伯格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大银幕自恋狂想症或是一次蓄谋以久的哗众取宠的文艺游戏罢了。但想想当前巴以双方矛盾的逐渐缓和,犹太人定居点的不断 拆除,巴勒斯坦恐怖事件的日渐稀少……我们是不是该埋怨那些所谓的有识之士,这样的电影似乎来的太晚。
《慕尼黑》首映在即,有《9·11》的前车之鉴,有《新瑞纳》这个“同门兄弟”,有无数热爱和平人世的美好期望以及无数喜爱斯皮尔伯格影片的热心影迷。相信《慕尼黑》的路会很长很宽很光明……
Ⅳ 慕尼黑惨案的影片评论
如果说斯皮尔伯格用《世界大战》来影射恐怖主义还有点“隔靴搔痒”的话,那么《慕尼黑》的力度则堪称“一针见血”。影片根据作家乔治.乔纳斯1984年的作品《复仇》改编(对于原剧本的真实性,以色列官方一直持有质疑态度),内容涉及巴勒斯坦人暗杀参加1972年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后,以色列特工采取报复行动这一敏感话题。艾瑞克.巴纳饰演的以色列复仇军首领阿夫纳.考夫曼问他的巴勒斯坦对手为何而战,对方答复说:“你不明白,失去家园意味着什么。家,就是一切。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历史悲剧中,编剧托尼.古什纳安排这段对话别有用意,似乎要在非人性的残杀中透出些许人性之处。最后,阿夫纳转过身去,考虑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对还是错。他究竟是一个复仇英雄?还是一个冷血杀手?抑或两者皆是?斯皮尔伯格在抛下问题后,也留给了世人不尽的思索。(中华网评)
Ⅵ 慕尼黑惨案
奥运会的初衷就是为了使人放下武器,但是早期现代奥运会上由于对安保工作的不够重视,也曾经发生过血腥肆虐的惨案。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发生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的严重政治恐怖事件,史称“慕尼黑惨案”。流血事件震惊了体育界人士,促使后来各届奥运会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1972年9月5日凌晨,8名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突击队员,翻过了奥运村的大门,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进入了以色列国代表队的驻地——奥运村31号楼,在二楼以色列队员和官员的宿舍里,他们击毙了一名教练和一名闻声赶来的运动员,随后劫持了九名运动员和两名官员,把他们当作人质,并且提出了他们的要求:以色列马上释放在押的200名政治犯和让他们自己安全离境。
德国警方和德国政府对此立即做出了反应,他们联合巴伐利亚州政府共同成立了紧急处理小组,并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是面对恐怖分子的强硬态度,方案一个接着一个地被否决了。而在这时,劫持者已经杀害了两名人质。
事件陷入了僵持的状态,但是,“黑色九月”却不能忍受这种僵持的局面。恐怖分子开始实施他们的威胁,又枪杀了一名以色列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并警告:如在三小时内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将每隔一小时杀死一名人质,直到杀光!而在此时,国际奥委会积极同与此相关的几个城市的政府积极磋商,希望能先将劫持者带离慕尼黑。埃及在阿拉伯国家的建议下,同意开放开罗机场。但这时,面对“黑色九月”的要求,以色列总理哥尔达·梅厄夫人坚决拒绝了他们要求释放在押政治犯的要求;“黑色九月”则坚决拒绝了西德危机处理小组和国际奥委会方面释放人质,以换取安全离开西德的条件。
经过种种复杂的谈判,挟持者同意押着9名人质飞往第三国。然而,前西德政府不想为此事丢掉脸面,为了挽回政治影响,他们决心在机场解决问题。当恐怖分子从直升飞机转向大型客机时,德国特种部队向恐怖分子开枪,恐怖分子自知上当,炸毁了直升机,射杀了所有以色列人质!8名恐怖分子则在德国突击队的乱枪中被射杀!
惨案发生后,以色列代表团出于安全原因提前回国。9月6日,奥运会停赛一天。主赛场上哀乐戚戚,五环旗低垂,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向死难者志哀。因此本届奥运会也顺延至9月11日结束,这在奥运会史上是第一次。慕尼黑惨案标志着恐怖主义成为笼罩奥运会的一块阴影,也促使此后各届奥运会均将安全问题作为首要的问题予以关注和重视
Ⅶ 电影《慕尼黑》结尾没看懂。
串联一下电影剧情,和主旨应该对你理解有帮助哦~
结尾部分应该是
死亡名单上还剩几个人,其中一个死于癌症,萨利迈本人终于在5年后被摩萨德炸死,还波及了4个过路人。最后一个目标是达乌德,他因企图绑架约旦国王侯赛因而被判刑,在“赎罪日战争”前夕被赦免释放,以后摩萨德一直没找到他。
直到1981年,达乌德在波兰的一家旅馆大厅里突然遭到枪击。开枪的还是一名摩萨德特工,不过他在波兰另有任务,只是突然在旅馆里认出这位大名鼎鼎的达乌德,一阵冲动举枪就射,然后在一阵混乱之中逃之夭夭!
回顾完20年前的事件以后,我们就可以明白斯皮尔伯格的苦衷。他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因为历史比我们看到的更残忍;他也不可能重现摩萨德行动中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虽然那些素材对任何一位编剧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现成剧本,因为这样做影片的意义就变成了美化以色列人特工,并将会无可救药地变成一部庸俗的惊险枪战片,其真正的人性拷问意义就将彻底弱化;同时我个人更相信斯皮尔伯格原本在影片中并不止于想探求人性以及人与政府的冲突对立。事实上,这种题材的电影主题仅有一个:两个民族的爱与恨。放在历史的大格局之中,人与良心的拷问我觉得还是在其次的。正像那个巴勒斯坦人说的,先有国家再说别的。但作为犹太人,又生活在美国,斯皮尔伯格不可能拍出这样的主题,因为以他这样的人应该知道,电影除了给出问题以外,还应该给出答案和希望,或至少应该看出导演探求的思索轨迹。
希望帮助楼主理解哈~~
Ⅷ 请介绍电影《慕尼黑》的详细情节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举行。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1972年9月5号凌晨,几声枪响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宁静——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成员,闯入慕尼黑奥运村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最终,营救人质行动失败,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
由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的特工阿维纳(艾里克·巴纳)领导的暗杀小组,开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复仇式追杀。目标是与运动员被害事件有关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们不用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单上的人从何来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杀掉目标。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Ⅸ 《慕尼黑惨案》好看吗简介!
故事梗概如下:
“1972年在原联邦德国城市慕尼黑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过程中,一伙来自巴勒斯坦极端恐怖组织“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闯入保安系统漏洞百出的奥运村,将11名参加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劫持为人质,要求以色列官方释放此前被拘押的巴勒斯坦人。
然而,德国警方却将一场武装解救行动变成了血腥的枪战。
激战过后,除了略有伤亡的德国警察以及全部被击毙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外,11名以色列人质也全部遇难。
对此事件,以色列“摩萨德”的高层们自然不会置之不理,很快一组训练有素的以色列杀手便出现在世界各地巴勒斯坦要人以及与“慕尼黑惨案”有关联的巴勒斯坦人周围,手持黑名单欲依次除掉上面的人。
一场血腥事件刚刚结束,另一场杀戮已悄悄开始。
随着事态的发展,本应是简单的寻仇报复却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
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如往日一样耀眼迷人,附近的贝哈肯大桥也同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驻足,而此时依然波光鳞鳞的塞纳河将亲眼目睹一次暗杀的发生。以色列特工在预先准备的情况下在这暗杀了一名“黑色九月”恐怖组织的骨干,以对“慕尼黑惨案”的还以颜色。
在南欧岛国塞浦路斯,以色列特工们更是精心策划了一起轰天的大爆炸,将“黑色九月”的头目被送上西天;紧接着,在远隔重洋的美国纽约,成功完成暗杀任务的以色列特工Avner则与家人一同遭遇来自巴勒斯坦激进分子的反扑。
一时间,街头枪战、冲天的火焰、伤者的哀嚎、层层的政治谜团……将故事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而此时的杀手们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双手沾满了鲜血的他们在此时也经历着人性的莫大洗礼。是听从上级的命令,国家的召唤,继续这不归的屠杀之路?还是逃脱金钱的致命诱惑而完成自我的人性救赎……”
我不会太喜欢,不知道你怎么想。
Ⅹ 关于慕尼黑惨案
慕尼黑惨案是指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的严重政治恐怖事件。
1972年9月5日凌晨,8名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突击队员,翻过了奥运村的大门,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进入了以色列国代表队的驻地———奥运村31号楼;
在二楼以色列队员和官员的宿舍里,他们击毙了一名教练和一名闻声赶来的运动员,随后劫持了9名运动员和两名官员,把他们当作人质,并且提出了他们的要求:以色列马上释放在押的200名政治犯和让他们自己安全离境。
德国警方和德国政府对此立即做出了反应,并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是面对恐怖分子的强硬态度,方案一个接着一个地被否决了。而在这时,劫持者已经杀害了两名人质。
事件陷入了僵持的状态,但是,“黑色九月”却不能忍受这种僵持的局面。恐怖分子开始实施他们的威胁,又枪杀了一名以色列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并警告:如在3小时内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将每隔一小时杀死一名人质,直到杀光!
而在此时,国际奥委会积极同与此相关的几个城市的政府积极磋商,希望能先将劫持者带离慕尼黑。埃及在阿拉伯国家的建议下,同意开放开罗机场。
但这时,面对“黑色九月”的要求,以色列总理哥尔达·梅厄夫人坚决拒绝了他们要求释放在押政治犯的要求;“黑色九月”则坚决拒绝了前西德危机处理小组和国际奥委会方面释放人质,以换取安全离开前西德的条件。
经过种种复杂的谈判,挟持者同意押着9名人质飞往第三国。然而,前西德政府不想为此事丢掉脸面,为了挽回政治影响,他们决心在机场解决问题。
当恐怖分子从直升机转向大型客机时,德国特种部队向恐怖分子开枪,恐怖分子自知上当,炸毁了直升机,射杀了所有以色列人质!8名恐怖分子则在德国突击队的乱枪中被射杀!
惨案发生后,以色列代表团出于安全原因提前回国。9月6日,奥运会停赛一天。因此本届奥运会也顺延至9月11日结束,这在奥运会史上是第一次。
(10)慕尼黑惨案电影结局扩展阅读:
事件背景: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在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周里,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这次大会的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
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
对于呕心沥血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西德官员来说,他们希望这次运动会能让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复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抹去二战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
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这给了恐怖分子一个可乘之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慕尼黑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