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天河》观后感450字,要是自己写的,谢谢。
重大现实题材之作《天河》讲述了中线工程从具体规划到竣工通水共11年的历史,再现了国家意志与人民渴望在漫长的岁月里攻克难题的勇气、智慧与大爱。用“南水北调”这一大背景下的人物与家庭的命运来折射出举世瞩目工程的“险”和“辛”、移民搬迁的“情”和“痛”、环保治污的“艰”和“难”,真实还原出“南水北调”工程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引发了我关于这一工程镜像世界中的“饮水思源”问题的思考。
南水北调,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它实现了自己更高的价值。水利人,历时十一年,用世界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他们的个人价值,圆了我们的中国梦。南水北调是中国集体意识形态的一次集中体现,对于国人来说,是大国崛起在当下书写的天河奔流。影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背景,将千千万万建设者们的“牺牲”浓缩在董望川、江浩、周晓丹等人物身上,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水利人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以及他们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折射出这一工程背后是一个有爱的世界,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中国。
这部影片感动了当天观影的所有人,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南水北调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是南水北调的受益都,南水北调,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汉字,其实却包含有很多伟大的生命意义!南水北调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次生命活动。这部影片让更多人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动人故事,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丹江口库区移民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让节约用水这个非常简单但足以致命的道理铭刻在所有人的心上。饮水思源,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才不枉这凝结心血的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这么多年的筹备建设,终于要接近它的梦想,就让我们一起静待天河奔流。
2. 天河电影观后感作文400字以上
天河观后感400字
在看《天河》之前,“南水北调”这四个字只是一个比较遥远的名词,在我童年的时候印象很深。贵州以前经常缺水,不但缺水还缺电,小时候在县城里,三天两头就停电。晚上有时候停电了,一家人就围着聊天,其乐融融;而要是没水了,就得拿着水壶和水桶去提水回家备用。
《天河》是一部主旋律影片,第一次把南水北调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全景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南丹江,北首都,因这样一条水脉紧密的联系起来,沿线被惠及的人们都应该去看这部电影,公务员更加该看,而作为首都人民就最该走进影院,一方面因喝到了甘甜的丹江水,更重要的是念那份饮水思源。这是一部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故事题材的电影,从影片的片名“天河”之意即可得知,南水北调工程有着多么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在这个历时了11年的超级大工程中,那些为之付出心血艰辛努力的千万建设者们,是多么的伟大!
影片最能触及心底的移民戏份。为做好移民工作,李幼斌搬出最能以情动人却又不失魄力手腕的老婆俞飞鸿,关键是,要搬迁移民中既有广大乡亲朋友,又有李幼斌片中的老父老母,胞兄胞弟。由于牵涉到赔偿、移祖坟等重大事宜,党民关系、官民冲突被至于千钧一发之地。影片对移民高潮大戏环节的冲突设置极具戏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升扬了影片可视性。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宏大场面,剧组由南向北拍摄了丹江口大坝、陶岔渠首、湍河渡槽、穿黄工程等南水北调的重点工程,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现了场面的宏大和壮观。这笔记录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电影泪点很电影里反应的情况真实,让人无奈结果又很欣慰。
3. 看完电影《天河》的观后感一篇 帮帮忙谢谢😋
单位全体党员来到电影院观看《天河》。早就听说了这部电影非常感人,而且演员阵容强大。在人物设置及塑造上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摒弃了高大尚的“完人”典范,人物真实而贴近生活。聚焦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南水北调,可以说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南水北调。
故事讲述了南水北调工程从具体规划到竣工通水的全部过程,再现了国家意志与移民群众在攻克难题面前表现出的勇气、智慧与大爱。干部与群众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下,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
世上本无路,走得多了,便就有了路。这路指的是陆地上的,当然也指人生路。但这路不仅存于地上,更现于天中,即天路。天路非实指天上有路,是特指穿越生命禁区青藏高原的京臧铁路,气势恢宏,造福于民,天下无双。如今,一条堪比“天路”的“天河”也即将全线贯通,这条特殊的河即指“南水北调”工程。与“天路”一样,“天河”也是一条造福于民的利民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电影《天河》就全景式再现了这条壮举之河的艰难成形过程。
“南水北调”工程通俗讲就是将长江丹江口的水通过“天河”引至京津华北等地,以福祉等地人民。近年来,华北地区日渐缺水,尤其北京,随着人口总量超过2000万,用水,用好水问题日渐突出。长江丹江口却水资源充足,洪水季节水患泛滥成灾。以“天河”将丹江口多余的水引至缺水京津地区,既解决了长江水患泛滥问题,又补缺了华北水荒严重现实,乃共赢互利大好事。
南水北调,解决了我们北京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的问题,这是在丹江口库区全体移民做出重大牺牲和奉献为基础的,他们在祖祖辈辈生活了的土地上搬走,每一寸土地、树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那么不舍。但是,为了北京人民能够喝上丹江的水,他们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搬到由党和政府为他们建设的新家园去。我深深感动于中国普通百姓的淳朴和通情达理,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牺牲了自身利益,成就了国家伟业。
代表国家政府形象的总工程师董望川,及执行拆迁任务的副市长妻子周晓丹,在完成这一重大历史性工程的同时,也是不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离家数载,牺牲了许多个人利益。把国家的事,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头等大事。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由于工程施工要牵涉到将当地村民的祖坟一并迁出,村民们坚决不能答应,这是他们心灵的家,灵魂的根,无论如何,就是给再多的拆迁费也是不能迁的。我们的党和政府的干部们,他们能够理解,他们为百姓着想,做出了绕道,将烈士陵园迁出的智慧的决策。这一下,感到了百姓群众,他们冒雨请愿,坚决不能迁陵园,如果没有烈士们的浴血奋战,也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最后,还是让出了他们祖祖辈辈的祖坟。这是何等的胸怀,我既为国家的英明智慧、对民怀柔感到鼓舞,更为百姓们深明大义、自我牺牲的精神震撼。 故事,让我联系到自己的工作。我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是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工作人员,虽然不是公务员,但是百姓们将我们视作国家的代表。虽然不会涉及到像电影里那样宏伟的工程,但是,每天的事物也都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工作。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以后要学习换位思考,当国家的任务和百姓的生活有所冲突时,应当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其所想,用更有智慧的方法解决问题及冲突,让解决方法更加人性化,合理化,让百姓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牺牲,甘愿奉献,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先把大家做好,再顾及小家。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歌曲《江山》这样唱道。影片《天河》也深深凸显这歌词所蕴含的独具魅力。南水北调工程副总指挥李幼斌日日夜夜奋战在水利工地上,有家不能回对他来说是常事。为工程质量,为确保工程万无一失,他对最喜欢最心疼的下属极尽严苛。为圆满解决最大难题“移民”,他擅自将妻子调离家中,派其到任务最艰巨地方,啃最难啃的骨头...家庭矛盾因此火山般爆发,妻子抱怨,女儿埋怨,只有三代献身水利事业的岳父母支持他。不仅如此,其最信任的徒弟下属也因种种原因离他而去...李幼斌塑造的角色身上浓缩着千千万万水利人的风风雨雨。对他而言,如何摆正大家与小家关系,如何维系与妻子女儿的情和爱,也非易事。
4. 电影《天河》观后感500字
同样是南水北调题材,主旋律电影《天河》虽然不乏泪点,但叙事结构较单一,情节有支离感,反倒是之前看过一部电视纪录片《水脉》虽不出彩,倒是娓娓道来,可堪一看。
电影《天河》观后感
在汉人的精神世上里,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历经日灾人祸的国度,时常能在灾难中找到榜样并试图通过榜样的力量用以慰藉内心的伤痛,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举更被奉为牺牲恭喜精神的大义,的确,人类众多心理活动之中,无论经历怎样的过程和挫折,都需求重头振作起来继续生活下去,继续繁衍生息。
李幼斌、俞飞鸿、段奕宏主演、高明、小香玉、濮存昕、陈宝国郭达、姜昆、郁钧剑、黄宏、宋春丽等联袂出演的当代现实题材的电影《天河》,聚焦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南水北调,要将如此宏大的题材搬上大银幕实在绝非件容易的事,电影的切入点很重要,和以往主旋律电影相比,《天河》在人物设置及塑造上有了很大的改动,摒弃了高大上的“完人”典范,而是试图通过关联人物生活的细节延伸出戏剧的冲突,借此映衬人性的伟大和自私的两种极致,还特别呈现了人情世故——这数千年中国文化里最值得说道和玩味的部分,最终导入“饮水思源”这一确实表达的主旨。
李幼斌和俞飞鸿饰演的夫妻,两人全是南水北调工程里的核心,李幼斌饰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副总指挥董王川,俞飞鸿饰演的周晓丹则是挂职负责移民搬迁岗位,段奕宏饰演的江浩既是董望川的学员兼得力干将,但在工程最为关键的时候,江浩却近乎决裂般背弃了恩师,而后两人的在次相遇是在南水北调的一个招标会上,中标民营企业的代表江浩再一次站在了恩师和老上司的面前,这其中究竟是为了一己私利,还是他有什么难言之隐?
搬迁的冲突也在持续发酵,周晓丹这一摊的岗位也是焦头烂额,不但和本人的小叔子到翻脸之境地,更是一口堵住了前来说情的公公,家务事和岗位似乎各自撇清而又剪不断,她的委屈和抱怨能向谁倾吐?牙齿碎了她也只能本人往下吞咽 耗费巨资和十几年时间的南水北调工程,其中的故事又何止这些。将这样的题材搬上银幕,如何取如何舍全是艰难的抉择,最终将主角设置为工程的一个高管和他的同事亲友之间纷纭复杂的关联为主要线索,在董望川这个角色身上,浓缩了千千万万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无数心血的水利人的身影,大禹当年治水为了泄洪改堵为疏,使万千民众免于洪水灾害,而今的南水北调的“大禹”们同样为了万千民众饮水,既是惠民工程,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超采地下水作出适度补救。
作为一部电影,《天河》既生动再现了南水北调工程中这些感人的情景,还兼顾到了电影叙事的流畅的画面的美学感受,在增进了主旋律电影视听上的观赏性的相同,也让主旋律电影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和可能。
5. 《天河》观后感 3000字
《天河》观后感
半个世纪前,南水北调还只是一个宏大构想,当时限于技术和人力等诸多因素,这项浩大的工程难以实施。今时今日,南水北调已经成为现实,但谁能想到有多少默默无闻的水利工程人员为此付出的巨大艰辛。他们几代人都为了实现这个构想而努力,从而成就了这项惠及上亿群众的水利工程。
电影《天河》正是反映南水北调的艰难与曲折,同时也展现了水利工程人员的艰辛付出。故事主要集中在李幼斌和段奕宏两位水利工程指挥人员身上。李幼斌饰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副总指挥董王川,段奕宏饰演的江浩则是董望川的学生兼得力干将。影片里,身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指挥的董望川与妻子周晓丹为工程各自忙于工作、聚少离多,原本稳固的感情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他最得力的助手兼学生江浩也在技术攻坚之时离他而去,跳槽到一家高薪企业。一边是国家大计、一边是亲朋情谊,背负巨大压力的董望川面对着空前艰难的选择,也由此引出了一段感人泪下的精彩故事。
然而故事里最让人意外的还是江浩这个人物,他为了高薪而离开了董望川的南水北调工程指挥部,江浩去了一家民营企业。那么,问题来了,江浩是见利忘义吗?《天河》这部电影里塑造的特别出彩的人物,江浩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在企事业单位上班,但他的女儿无法进京读书,他还有年迈多病的父亲需要照顾,他的妻子也几年前过世了。江浩的处境和很多的北漂相似,在父亲病重需要十万元手术费的时候,他不得不选择在民营企业谋取一份高薪的职位,这样才能挽救他颓败的家庭。江浩这样的人物角色以及他的处境,都说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即使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也很难避免有经济上的困难,换一个岗位,虽然是环境所迫,但同样也能做出应有的贡献。江浩虽然离开了董望川的指挥部,但仍然在水利工程中效力,一举两得。
耗费巨资和十几年时间的南水北调工程,其中的故事又何止这些。将这样的题材搬上银幕,将主角设置为工程的一个高管和他的同事亲友之间纷纭复杂的关联为主要线索,在董望川这个角色身上,浓缩了千千万万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无数心血的水利人的身影。大禹当年治水为了泄洪“改堵为疏”,使万千民众免于洪水灾害,而今的南水北调的“大禹”们同样为了万千民众饮水,既是惠民工程,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超采地下水而做出适度补救。这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宏大工程构想,到今天切合实际成为了现实,未来,当人们喝到南水之时,这部影片就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记忆。
6. 电影《天河》观后感,谁能帮忙写一下
重大现实题材扛鼎之作《天河》,是一部南水北调工程的史诗,是一部优秀的主旋律影片,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影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背景,在这样宏伟大气的题材下,却以一个个细腻的镜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不同的人对于理想,对于情感,对于家园的坚守。董忘川作为一个水利人,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引丹江水到京津,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不是在工地上,就是在去往工地的路上”,他的这句话虽然简单,却字字苍劲地体现了他对于工作兢兢业业,为了理想的孜孜不倦。电影的另一条主线,是董忘川的妻子周晓丹。演员的精湛演绎完满地诠释了女性的坚忍和无条件的支持与付出。作为一个女性,主人公不仅要做事业型男人背后的女人,为自己的家庭坚守;作为一个副市长,她为了拆迁治污工作,不念私情,勤勤恳恳,为自己的工作坚守。除了真实感人的男女主人公深刻打动着荧屏下面的每一位观众,还有江浩在现实面前的坚定抉择。上有病重老父亲需要照顾,下有年幼女儿需要抚养,为了自己的家人,江浩在现实面前决绝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但是他在家庭与理想的坚守中没有放弃任何一方,而是凭借着自己才华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当然,还有村民们为了坚守世代家园,倾盆大雨中的屈膝,我想没有一个人不会不为之动情的。也有那些奉献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普通工人的默默付出与坚守。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一江清水,一条天河,无数人的坚守,贯通了南水北调,恩泽了亿万百姓。
7. 天河电影观后感!
“天上的河,地上的河,天地大爱谁懂得....”。伴随着悠扬的歌声传来,电影《天河》缓缓落幕。电影中的主人公,无论是工程的建设者,还是广大移民,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为了全国人民的福祉,为了集体利益,“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电影《天河》主要是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展开的。南水北调,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福祉的战略性工程。为了此项事关人民生存与发展大计的伟大工程,无数工程建设者和沿线移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董望川(李幼斌 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副总指挥,他与妻子周晓丹(俞飞鸿 饰)为工程忙于各自工作,聚少离多,原本稳固的感情渐渐暴露出问题。在技术攻坚阶段,董望川的学生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江浩(段奕宏 饰)竟然离他而去,跳槽到一家高薪企业。同时住在库区的亲属坚决反对移民搬迁。种种压力纷至沓来。为了确保工程如期保质完成,董望川亲自坐镇一线,并推荐妻子周晓丹负责移民工作。在最关键的穿黄工程中,大型盾构机突然出现严重故障。当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江浩挺身而出,化险为夷。北京五棵松地铁站下,一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被创造。通水日期即将到来,所有人都在为工程的顺利竣工做着最后的努力.....
“南水北调”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要想通过100多分钟的电影全景式细致展现显然不可能。影片聚焦了工程形成过程中最牵动人心也最触及人利害关系的冲突矛盾极点——搬迁,以此为重点,再现国家大家与小家的多重关系。以情动人,以爱暖人,爱感苍天,情涌大河,《天河》紧紧围绕“情”与“爱”,深动再现党民鱼水之情,官民船水之爱的感人一幕幕。
电影《天河》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工程人员、移民者的艰辛和伟大,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同时本片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集体精神、牺牲精神,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望采纳
8. 电影天河的观后感
“天上的河,地上的河,天地大爱谁懂得....”。伴随着悠扬的歌声传来,电影《天河》缓缓落幕。电影中的主人公,无论是工程的建设者,还是广大移民,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为了全国人民的福祉,为了集体利益,“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电影《天河》主要是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展开的。南水北调,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福祉的战略性工程。为了此项事关人民生存与发展大计的伟大工程,无数工程建设者和沿线移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董望川(李幼斌 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副总指挥,他与妻子周晓丹(俞飞鸿 饰)为工程忙于各自工作,聚少离多,原本稳固的感情渐渐暴露出问题。在技术攻坚阶段,董望川的学生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江浩(段奕宏 饰)竟然离他而去,跳槽到一家高薪企业。同时住在库区的亲属坚决反对移民搬迁。种种压力纷至沓来。为了确保工程如期保质完成,董望川亲自坐镇一线,并推荐妻子周晓丹负责移民工作。在最关键的穿黄工程中,大型盾构机突然出现严重故障。当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江浩挺身而出,化险为夷。北京五棵松地铁站下,一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被创造。通水日期即将到来,所有人都在为工程的顺利竣工做着最后的努力.....
“南水北调”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要想通过100多分钟的电影全景式细致展现显然不可能。影片聚焦了工程形成过程中最牵动人心也最触及人利害关系的冲突矛盾极点——搬迁,以此为重点,再现国家大家与小家的多重关系。以情动人,以爱暖人,爱感苍天,情涌大河,《天河》紧紧围绕“情”与“爱”,深动再现党民鱼水之情,官民船水之爱的感人一幕幕。
电影《天河》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工程人员、移民者的艰辛和伟大,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同时本片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集体精神、牺牲精神,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